![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6/1A/wKhkGWckBBKAb77xAAJyEBxnDok711.jpg)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6/1A/wKhkGWckBBKAb77xAAJyEBxnDok7112.jpg)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6/1A/wKhkGWckBBKAb77xAAJyEBxnDok7113.jpg)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6/1A/wKhkGWckBBKAb77xAAJyEBxnDok7114.jpg)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06/1A/wKhkGWckBBKAb77xAAJyEBxnDok7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精讲课系列精品专辑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考情分析知识坐标知识梳理与探究对点训练本节精练唯物史观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培养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
安徽·新中国政府倡导婚姻新风尚
江苏·科学家报国的情怀2023【甲卷】新中国的“国家记忆”2022天津·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和发展2021湖北·女排精神激励国人2020海南·大庆精神三、知识坐标法治建设三、知识坐标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知识梳理与探究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材料1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材料3
第一条……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0年)对点训练:新中国初期紧锣密鼓地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改革教育方针,并开展扫盲运动;发布通令,实行禁毒。这些政策举措
A.旨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B.动员了人民参与新中国建设
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D.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B
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材料4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一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新华网新中国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思考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新中国
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对点训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A.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B材料5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教训: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思考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文革”
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教训。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材料6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材料7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成就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思考3: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意义: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关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4.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共十五大报告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材料9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截至2011年8月底,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陈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历程》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4.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成就:到2011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对点训练:到2010年,除现行宪法外,我国已有现行有效的法律237件,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经济特区法规200多件,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共制定规章2万余件。这表明A.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B.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革命C.实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A材料10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治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
第一编总则▪
第二编物权▪
第三编合同▪
第四编人格权▪
第五编婚姻家庭▪
第六编继承▪
第七编侵权责任▪
附则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对点训练: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D“立法工作关注经济和民生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对点训练CC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孟泰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邓稼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昆铁路勘探修建红旗渠奋斗精神1.“中国精神”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列表中选项内容作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与地图中其发源地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2.六十多年来雷锋精神代代相传。60年代是“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改革开放新时期号召“要学习刻苦钻、勤奋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新时代强调“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可见,雷锋精神
A.凝结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B.引领了人民崇高的道德追求
C.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
D.呈现出守正创新的时代阐释对点训练CD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五
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
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口号一提出来,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认的指导原则,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迅猛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要求对点训练: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与这场讨论直接相关的是A.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C.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材料1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3.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材料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初)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考4:谈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意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三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
黄文秀与黄大年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初)对点训练: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爱国主义思想萌发A材料1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思考5:运用唯物史观,谈谈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用:1.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2024江苏)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2.(2022天津)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户外LED大屏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合同协议
- 2025年度净化车间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2025年国内水路集装箱运输合同货物包装与标识要求
- 2025年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保修合同及施工结束证明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教育行业风险评估与咨询合同
- 2025年度人工智能企业收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插画师个人作品授权合同
- 2025年度中小企业社保缴纳及劳动合同合规性审查合同
- 2025年度仓储物流监控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物流仓储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含仓储管理)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山西地质集团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综合卷(人教版)含答案
-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件
- 公司违规违纪连带处罚制度模版(2篇)
- 2025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编专题2能量与动量第1讲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课件
- T型引流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九)
- 内业资料承包合同个人与公司的承包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