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邓稼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课时安排:2课时。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字词释义识记下列词语的意思元勋:[xūn]首功,大功。奠基:[diànjī]比喻某一事物的产生或确立。选聘:[xuǎnpìn]挑选聘用:~演员。谣言:[yáoyán]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散布~。不要轻信~。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背诵:[bèisòng]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它是读书的基本功之一。能提高语音技能,能有效地学习词汇等功效。昼夜:[zhòuyè]昼夜,指白天和黑夜。昆仑:[kūnlún]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挚友:[zhìyǒu]交情深厚的朋友。可歌可泣:[kěgēkěqì]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鲜为人知:[xiǎnwéirénzhī]很少有人知道。至死不懈:[zhìsǐbù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当之无愧:[dāngzhīwúkuì]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jiāyùhùxiǎo]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锋芒毕露:[fēngmángbìlù]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妇孺皆知:[fùrújiēzhī]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作者简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你了解他们吗?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个故事叫《相遇》。故事主人公高远隐姓埋名参与原子弹研发,因病离岗后,在公交车上偶遇了曾经的恋人,却因保密规定不能相认。在国家大爱和情侣小爱之间,那一代科研工作者中的很多人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们抛弃“小我”,不计荣辱,潜心钻研,从而书写出传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邓稼先有着50年友谊的杨振宁先生写下的纪念文章,经由文字走近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两弹”元勋邓稼先。二、初识邓稼先1.学生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卡”。姓名生卒年月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务个人简历明确:姓名邓稼先生卒年月1924.6-1986.7籍贯安徵怀宁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职务“两弹”设计领导者个人简历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1964年10月16日,领街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领衍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氮弹。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拱写了中国植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2.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三、走近邓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课文没有提及的还有,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10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在临终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通过提炼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关键信息,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主人公邓稼先的主要人生经历。关注其中异乎寻常的时间和事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的一生是光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迹无疑是先后领衔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苏联拒绝对我国施援,研究队伍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刚开始研究时甚至使用算盘去验算的情况下,在与世隔绝的秘密科研院所在荒无人烟的“死亡之海”罗布泊,作为两弹研制领导者的邓稼先是如何带领队伍开展研究的?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文章,继续走近邓稼先。1.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2.品读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莲断草枯的沙漠中埋并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铜”,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3.品读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毫不犹豫地签字。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师的稳健担当。4.品读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危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因此,这句话读得沉稳坚定更为恰当。“我不能走”这一语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在紧急事件面前,邓稼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朗读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沉稳坚定的语气,我们可以对这个句子做如下处理:适当断句,“我/不能走”;用重音强调,重读“不能”;使用低沉平缓的语气;等等。学生再读体会。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去感受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细节去揣摩其心理,我们才能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四、课堂小结作者凭借对邓稼先的工作和性格的了解,复原了两弹研制的特定场景。那么,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精读文章其余部分。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上节内容二、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提示: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进行判断或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勾画评价性语句时,要注意将之与叙述性语句区分开来。本节评价性的语句主要有: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这一表述是准确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毫无保留地信任的人。联系上文,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和作者的评价,可以深刻认识到邓稼先的谦逊、质朴。再看本句,前后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即人们正是因为知道邓稼先没有私心,所以才会选择对他极度相信。联系下文,作者所简述的两个事例印证了这种绝对相信,其中两个“竟”字充分表现出在“文革"时期,极富人格魅力的邓稼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进而促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成功这个词语也蕴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敬佩。(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己举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股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抓住评价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物,理解文章内涵。同学们,当我们对邓稼先进行核武器研究的艰苦卓绝有了深切感受后,我们不由得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二十八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阅读文章第一部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三、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阅读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到“站起来”,正是邓稼先等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忘我牺牲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由此可见,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他希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不再受欺侮。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我们分成两个大组来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为什么?原文: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改文: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本部分前半部分短句成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它鲜明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房地产开发与销售合同
- 金融史课件教学课件
- 《视频转场》课件
- 《石油产品的性质》课件
- 2024年度建筑行业标准制定与推广合同3篇
- 化妆品合同范本
-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的区别
- 《打造魅力班会》课件
- 钢材供货合同范本4篇
- 劳动合同转外包补偿标准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 GB/T 22082-2024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
-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IC品质控制》课件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700题)
-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2024年时事政治题库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2024-2030年中国度假酒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经营策略分析报告
- 德勤-集团信息化顶层规划方案
- 2025年蛇年年度营销日历营销建议【2025营销日历】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本)》测试题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