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探析综述5600字】_第1页
【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探析综述5600字】_第2页
【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探析综述5600字】_第3页
【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探析综述5600字】_第4页
【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探析综述56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30128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与粮食种植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综述 1167571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户收入的变迁 1234641.1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力结构与收入 172901.2改革开放后农业劳动力结构与收入 3214882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 5本章主要是论述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以及粮食种植结构的变迁过程,并从历史梳理中分析三者的变化趋势,从而阐释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户收入结构以及粮食种植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三者间机理分析奠定基础。1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户收入的变迁1.1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力结构与收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国家政策影响。从1952年经济恢复之后,开始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从1952年到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劳动力从510万增加到2316万,增加人数大部分为农业劳动力。这期间城镇人口占动人口的比重由10.6%上升到15.4%,年均增长率达到7.05%,而在此期间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2.3%,新增的城镇人口主要来自农村的异地转移[[]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在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方面,建国初我国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文盲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文盲率达到95%以上,农业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低。50年代,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工农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开展大规模扫盲教育。1952年颁布的《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1955年,在全国推广农民夜校,并主张农民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中共中央、政务院在1956年颁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扫盲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政治任务”,强调扫盲教育必须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相结合,扫盲课本的编写与教学必须联系农业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与农民生活实际。在农户收入方面,这一时期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正式确立,具体内容包括:由国家向农村地区的余粮户进行粮食计划收购,收购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城市居民和农村地区缺粮户的粮食也由国家统一供应;不同地区的粮食丰缺,由中央统筹调度;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对粮食自由经营[[]郭志炜.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这也意味着国家与农民对农业收入进行分成。同时,农民收入还需缴纳农业税,在1951年农业税占实产量的14.5%(表1)。在此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99.5元增加到1957年的254元,年均实际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4元增加到1957年的73元,年均实际增长3.5%。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比1957年名义增长35.4%,年均实际增长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元,比1957年名义增长83.1%,年均实际增长2.3%[]郭志炜.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国家统计局:建国7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2倍[EB/OL].(2019-08-09)[2021-03-01]./2019-08/09/content_75082827.html.表1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年份实征农业税(亿元)农业税占实产量(%)年份实征农业税(亿元)农业税占实产量(%)1950134.8612.31964130.247.71951180.7814.51965127.537.01952178.9012.21966128.046.51953171.9711.91967125.866.11954185.7312.41968130.126.71955191.9811.61969129.656.71956183710.81970136.706.21957200.0611.61971133.155.91958222.8312.51972121.835.61959221.0514.31973130.995.41960173.5113.81974128.575.11961105.089.31975126.914.91962110.858.71976125.634.91963116.257.71977126.334.9数据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17年总之,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尚未形成趋势,是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而施行的暂时性的人口流动政策,规模小且持续时间短。而这一农业劳动力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本,也就是文化程度低的问题,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户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且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1.2改革开放后农业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改革开放初期,受城乡发展的差异、农业“过密化”以及土地收益有限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流动是纯经济的自发性的流动。经历了“就地就业”到“离土离乡”的转换,经历由“生存式转移”到“发展式转移”的转变。我国在“七五”计划中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转入其他行业”,但是考虑到城市的容纳限度,国家虽然对农民流动的限制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给予正面的肯定,主要以乡镇企业作为农民转移的主要阵地,倡导的是“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方式[[]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3.]。在“九五规划”中,有关农民流动的描述就转换成“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十五”计划中亦明确指出:“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国家引导农民工进行城乡间的流动,使得农民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方面,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1986[]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3.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5项具体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涉及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就业保障、就业服务等多个方面。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具体落实了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的操作规范,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一些省份也响应号召,例如广东省劳动局与湖南、四川等省建立“九省区劳务协作网”,指导和组织农民工的有序流动[[]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0.[]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0.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16年全国农业经营户20743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31422万人,男性52.5%,女性47.5%,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人数占比19.2%,年龄在36-54岁的占比47.3%,在5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占比是33.6%。从农业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比6.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是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是48.4,高中及以上的学历只有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相比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农村从业人员下降16430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13181万人,其中男性有8434万人,占比64%,女性4747万人,占比36%,农业劳动力呈现女性化趋势。其中82.1%的外出劳动力是40岁及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外出从业的劳动力文化程度统计显示,70.1%是初中文化程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意味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有较大的流失。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四部分。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1978年至1980年,我国不断提高粮食统购统销的价格,使得粮食价格出现倒挂,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推动粮食价格双轨制改革。1990年粮食定购制度取代粮食合同定购。1993年全国放开粮食市场,粮价开始由市场决定。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从1985年的295.98元到2019年的5762元。2003年到2008年,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8%,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与农业中雇工的工资水平基本相当[[]都阳.劳动力市场转折、新技术变革与城乡融合发展[J/OL].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2):1-8.]。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呈现结构呈现新特点,以外出务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步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75.6%下降到2018年的36.7%,到2019年,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而经营性收入占35.4%[]都阳.劳动力市场转折、新技术变革与城乡融合发展[J/OL].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2):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同时,我国的农业补贴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开始探索补贴农业的体制机制。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性政策和生产要素补贴政策。2002年,国家开始启动良种补贴,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的补贴标准是10元/亩,棉花15元/亩,水稻根据早稻、中稻、粳稻以及晚稻设置不同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5元/亩。2004年开始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与农机具购置补贴,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购置农机具补贴资金4.1亿元。2006年粮食补贴深化改革,取消农业税,实施了农资综合补贴,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直接补贴、专项生产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总之,改革开放后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呈现自发性特点,城市非农业部门的拉力以及农业“过密化”的推力作用下,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非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的特点。同时,农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外出务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即农户的收入结构呈现“非农化”。2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建国初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号召向土地要粮食,增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以北大荒为例,建国初国家就下达了开发北大荒的口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从1958年开始进入北大荒的大规模开发时期,最终把蛮荒之地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58年的国家大规模开发北大荒,为何如今要退耕还林?[EB/OL].(2021-01-05)[2021-05-07]./s?id=1688035879868056284&wfr=spider&for=pc]。我国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8年的国家大规模开发北大荒,为何如今要退耕还林?[EB/OL].(2021-01-05)[2021-05-07]./s?id=1688035879868056284&wfr=spider&for=pc[]郑重.对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的回顾[J].农业经济问题,1988(02):3-6.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中的占比远高于经济作物,但是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占比逐渐下降,经济作物占比不断提高,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图3.1)。在粮食作物内部,水稻的种植始终在三大主粮中居于主导地位。三大主粮在粮食作物中的占比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水稻占比增加最多。在这一时期,水稻的占比始终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是小麦和水稻的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差距小于建国初(图1)。图3.1我国粮食作物占比与经济作物占比图图1三大主粮占比变化趋势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达11万斤,是1966年到1970年5年数量总和,而油料产量达到3.5万斤,是过去20多年的总和[[]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8]。全国粮食产量从1977年的2.83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但是在1985-1990年间,粮食产量一直在4亿吨上下波动(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之后,效应开始减弱。从2004年以来,农业科技的推动使得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六连丰”,总产量提高了54%,单产提高对总产的贡献达到66%[[[]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8[]农业农村部:我国粮食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农业科技贡献巨大[EB/OL].(2020-04-28)[2021-03-07]./s?id=1665217582568810807&wfr=spider&for=pc图2我国粮食总产量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80年代,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得粮食生产连续5年未实现突破,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业,90年代末期开始,再次减少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安悦,谭雪兰,谭杰扬,余航菱,王振凯,李文哲.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1(02):156-166.],粮食产量连续下滑。2002年开始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进入调整期,以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经济作物的比重出现上升[[]刘珍环,杨鹏,吴文斌,李正国,游良志.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05):840-851.]。自2004年起[]安悦,谭雪兰,谭杰扬,余航菱,王振凯,李文哲.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1(02):156-166.[]刘珍环,杨鹏,吴文斌,李正国,游良志.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05):840-851.对于种植结构的分析,除了1960-196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1969年比1960年降低5.2%,其他年份作物种植面积均增加[[]陈晓辉.中国种植业结构演变及其资源环境代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并且出现“非粮化”趋势,粮食领域的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矛盾。在1980年以前,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豆类、薯类等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和占总种植面积的81.9%,而80年代以后,粮食作物面积占比迅速下降,经济作物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我国粮食面积占农作总种植面积的80%,而到2019年,粮食作物的占比已经下降到69.9%(图3.5),其中,水稻,玉米,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占比分别由1980年的28.9%、17.1%和24.6%变为25.6%、35.6%和20.4%,除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以外,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比重均下降,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图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陈晓辉.中国种植业结构演变及其资源环境代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3三大主粮种植结构变化趋势图图3.5粮食种植面积在农作物中的占比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也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的种植不再是单一的粮食作物,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进而影响耕地也呈现非粮化趋势。居民的消费结构中,肉、奶、蛋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多,也使得玉米为代表的饲料粮种植面积增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从1980年的11723万公顷缩减到2020年的11677.0万公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而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为1.06亿吨,其中进口大豆8850万吨和953万吨的食物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四次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与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矛盾相印证,小麦供需基本平衡,稻谷平衡有余,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裴源生,李旭东,杨明智.21世纪以来我国灌溉面积构成及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趋势[J].灌溉排水学报,2018,37(04):1-8.]。2016年国家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在数量上更充足,在质量和品种上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