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加赏析_第1页
杜甫的诗加赏析_第2页
杜甫的诗加赏析_第3页
杜甫的诗加赏析_第4页
杜甫的诗加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的诗加赏析篇1:杜甫的诗加赏析

杜甫咏怀诗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所在的思索,对于个体生命的把握,对将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类型是淑世情怀,其次类是超世情调,第三类是游世情趣,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杜甫的咏怀诗的特点。

杜甫拥有一颗高尚宏大的心灵,在道德与人格方面都有宏大的建树,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堪称楷模之人。杜甫的咏怀诗憧憬和谐的君臣关系,他的咏怀诗透露着儒家和谐的君臣关系,一种和谐理念在杜甫咏怀诗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

杜甫诗集中咏怀诗数量甚大,标明为咏怀、遣怀、遣兴、述怀、遣忧、解忧的诗作就有数十首之多,其它以兴、忆、有感、漫成等为题的作品亦属于咏怀一类。杜甫的咏怀诗是在中唐时期战乱的特别背景之下创作的,它既继承了古代咏怀诗抒写心迹情怀的表现传统,又在关怀天下苍生苦难和国家盛衰休戚的内容与情感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表达了诗人期盼安静和平,期盼社会和谐的深切愿望,其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

阮籍的《咏怀诗》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对于咏怀诗的进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真正把咏怀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杜甫的咏怀诗,杜甫的咏怀诗保持了忧生之嗟的作风。

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是杜甫的咏怀诗的代表作借以咏怀古迹来事发自己的胸怀,《咏怀古迹之三》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抒发昭君的命运时,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慨之情。杜甫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宏大胸怀,他的咏怀诗也透露着对天下苍生的怜悯与关怀,杜甫是那个时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咏怀诗同样是宏大的,杜甫的咏怀诗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咏怀人生的慷慨之歌。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理想。杜甫的一生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相当多的文人的壮志难酬的可悲人生,这是那个时代相当多的诗人无法摆脱的厄运,只能怀着一颗苍老之心看待一切。

杜甫的诗深刻的反应了那个巨变时期政治大事与尖锐的社会冲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剧烈的政治性、现实性,杜甫的咏怀诗始终直面现实,对各种祸国殃民着痛加诛伐,讽喻时事,真是再现了权贵、军阀之专横与人民之苦难,如《兵车行》、《丽人行》、《岁晏行》。

我觉得杜甫的咏怀诗好多都秉承了太史公以来的史家精神,她的咏怀诗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利用笔记录那个时代。所以他的咏怀诗见证了很多的历史大事与社会状况,包场了**之苦,他的咏怀诗咏的是对历史的感叹,咏的是对人民的深切怜悯,咏的是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慨,咏的是对美妙君主的憧憬。所以杜甫的咏怀诗表现的是多方面的,杜诗就是一副呈现当时历史大事的画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这句诗就是呈现的是杜甫对于唐太宗以及尧舜等贤君的赞扬。

杜甫的咏怀诗又有写自己生活之艰辛或漂泊江湖之困难,也是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羌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这些作品同样也渗透着真诚的忧国忧民之情,深刻的反映了现实。《饮中八仙歌》,《观公孙大娘弟子剑器行》补史之缺。

杜甫的咏怀诗是我们的民族史诗,它见证了一个时代,是我们的永久的傲慢。

篇2:杜甫的诗加赏析

《乡愁》《就是那一只蟋蟀》对比赏析

江苏教育学院金荷华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几乎俯拾皆是。例如“日暮乡关何是处,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等等。古今文化乡愁大多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在学问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正是我国当代教育不行或缺的人文滋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特殊重视编选此类文本内容,余光中的《乡愁》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都是抒发文化乡愁的现代诗歌力作(以下简称《乡愁》、《蟋蟀》),堪称乡愁诗中的姊妹篇,被编入多种版本语文教科书。[1]二者有很多相同点,首先主题相同,都是描写乡愁,倾诉离情,表达希望台湾与大陆骨肉不再分别的剧烈愿望;其次体裁相同,都是现代抒情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运用都比较宽松自由。但二的不同点更多,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乡愁的载体不同

也就是说二者诗抒情的方式各有不同。《乡愁》的载体是诗人生命年轮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印记,是人生长河中的几个片断:童年,青年,中年,晚年;《蟋蟀》是把乡愁置放于中华民族广袤的文化背景幕布上,采纳与友人面对面的方式来倾诉、吟咏。

余光中的大陆、台湾及欧美的读书讲学的丰富生活阅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及中西学养,无不折射出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从容气度。他曾经说:“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一年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2]《乡愁》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四个画面勾画出诗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展现了一生的漂泊不定,及其在漂泊不定中乡愁的不同内涵,在反映人世沧桑的同时,把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可谓思绪悠悠,离愁悠悠,感慨怅惘绵绵幽幽。流沙河与余光中的经受不同,他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对文学的钟爱与追求使他有幸与余光中成为诗友。该首诗的创作,虽然也同样由于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敏感、忧患,但最直接的因素还是余光中的中华精髓、文化乡愁对他的濡染。该诗小

序云: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该诗抒发的乡思乡情,不像《乡愁》那样沉郁,而是极其流畅舒缓,雄浑自然,更多的是表达诗人一种坚决的民族信念。

二、.结构形式不同

《乡愁》用“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构成重章叠句的复沓式结构,全诗大体押韵,且一韵究竟;每段行数、句数、字数都相等,较为整齐。《蟋蟀》也大体押韵,一韵究竟;虽然每段的诗句行数不一,但是由于兴象众多,境象广远,大量相同的句式,构成反复和排比,朗读时有酣畅淋漓之效果。

三、意境意蕴不同

《乡愁》中用几个修饰语分别来形容诗中的几个意象,通过“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以及“??在这头”、“??在那头”的对比处理,制造了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晚年家乡别的生动画面,抒发了沉郁缠绵、悠远深长的离愁之情和故国之思。

邮票原来就不大,“小小”好像多余,用它来形容邮票,意在说明诗人童年时代求学在外,恋家之心太切,想家之情过重,一封短短的家书怎么能取代孩子对家庭暖和的眷恋呢!所以童年时代的诗人面对家书内容,就只能眼巴巴的发呆,好像母亲就在眼前,伸手可及,却难以扑到母亲的怀抱。邮票之微小,衬托出母爱之博大。“窄窄”用来形容船票也颇有寓意。长大后诗人成家了,乡愁中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就是对爱妻的深深思念。一张窄窄的船票给亲人带来多少欢快和幸福,又带去几多期盼和离愁!读到此段,让人顿生柳永笔下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惆怅。惟其夫妻恩爱似江海宽广,每次相聚才会觉得时间太短太短。“窄窄”的船票哪里载得下夫妻的恩爱和离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情境如在读者眼前。人到中年,操劳一生的母亲永久地去了,留给儿女的只有家乡的一抔土。就是这样一座“矮矮”的坟墓,薄薄的黄土,却如无形的厚墙高壁,阴阳两相隔绝。慈母的牵挂,儿女的喜忧,尽管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诉。这种残酷的生离死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人晚年在台湾教书,写作,讲学;应当说人生、事业均收获颇丰,但是诗人总是有漂泊他乡的浓重的孤独感,他在诗文中“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就是“努力为自己招魂”。然而,就是那不起眼的甚至给人些许美感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竟然使诗人思乡之情漫长悠远,好像永久没有终点。地理概念上的浅浅,反衬出台湾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阻隔的深重。不妨听听诗人在《听听那冷雨》中的倾诉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

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劝慰孺慕之情”,面对这样的心灵道白,你眼前会消失伫立在台湾海峡一端遥望家乡的老者,其形容恰如雕塑一般。《蟋蟀》把乡愁放在宽阔的文化背景中吟咏,诗中意象众多,内蕴深刻,组合也具奇妙。主要体现在兴象、境象和喻象的制造上。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方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好像也无关紧要,但由许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就具有深层的意蕴。境象,即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剧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喻象,即通过比方、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肯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根据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制造出来的,比方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示意性而为艺术家所宠爱。

诗中的兴象主要集中在第2、3、4、5段中。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构成第一个兴象群,这是从历史进展纵向铺排绽开的;第3段中的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构成其次个兴象群,这是从地点转换横向铺排绽开的;第4段中的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构成第三个兴象群,这是根据童年、中年的生活片断铺排绽开的;第5段中的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构成第四个兴象群,这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绽开的。四个兴象群中,第一、二相互呼应,第三、四相互照应。诗中的境象:2、3、4、5诗段中众多兴象,组成了四大兴象群,这就构成了全诗的四大境象。透过这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宽阔的河山,可爱的家园,以及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愫。这些兴象群,从时间、空间、人物角度相互对应,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观到个人的微观,再到民族的宏观的抒情脉络;充分表明从古至今,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文化积淀使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心理和情感。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使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这就使该首乡愁诗已经大大超越了古代文人墨客得意、失意时的思乡之作的境界。这也正是现代文化乡愁作品更简单引起当代读者共鸣的共性特征。诗中的喻象:就是贯穿全诗的蟋蟀。蟋蟀又称促织,是一般中国人都特别熟识的小昆虫,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了。由该诗小序可知,在两位诗人心目中,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因素的'限制,它在两位诗友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蟋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共同见证,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象征。尽管这种感情有时是沉重甚至惨烈的,但却是不行磨灭的,是任何力气也隔绝不了的。

四、用典不同

《乡愁》从严格意义上说几乎没有用典,只有塑造“夫妻别”意境时用的“窄窄的船票”,赏析时可以引导同学联想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很多愁”,以及柳永《八声甘州》中“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诗句,由于在写离愁别绪方面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蟋蟀》中的意象多到组成四个大的意象群,因而其意象涉及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较多。如第2段中涉及典故:1.诗经《七月》第5章中涉及到蟋蟀的诗句是:“五月斯蟲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古代生民在岁寒季节的劳作情形。2.“蟋蟀在堂”是诗经中《蟋蟀》每章的首句,该诗是一篇岁暮述怀而又乐不忘忧的诗。3.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有诗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是一篇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怨愤的诗。4.《木兰诗》中有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其中“唧唧”一说为拟声词,用蟋蟀叫声,以动衬托静,突出木兰深夜心事重重、不能安静的状貌。5.姜夔的《齐乐天》是一首咏蟋蟀的词,该词着重写思妇、行人、骚客听了蟋蟀凄凉的叫声后的感受和情怀,如“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心情???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又如第5段中的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凄惨,其叫声似云“行不得也哥哥”,也是古诗词中常常用以表达哀怨离愁的意象。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剧烈地抒发了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该诗中用“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和以上众多有特别意蕴的意象组合使用,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增加了乡愁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蟋蟀》中另一种状况,算不上严格意义的用典,就是有关意向在前人诗词作品中常常消失;如第4章中的“故园飞黄叶”、“野塘剩残荷”:前者可联想到范仲淹词《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诗句;后者可联想到李商隐《宿络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雁南飞”,也是常见于古诗词曲的意象,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唱词:“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阅读教学中留意引导同学对这些意象加以想象和联想,将有助于意象的积和语感的培育。

五、风格基调不同

《乡愁》遣词用字比较平实自然,意象明朗清爽。《蟋蟀》由于通篇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全诗四大境象都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篇使用反复、排比

的修辞手法,每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经过“在??唱过”、“在??唱歌”的铺陈排比,将全部的意象都聚会到“蟋蟀”这个象征体上,纵横古今,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进展到最终形成高潮。最终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作结,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唱歌的深刻寓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台湾与大陆统一将是历史的必定选择。

假如说《乡愁》如一曲苏州评弹,委婉缠绵地向你倾诉着他生命中曾经受的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母子生死别和晚年家乡别的遭受,唱出了人世沧桑的多种况味和当下最剧烈的心灵企盼,感情沉郁厚重;那么《蟋蟀》则更像一曲沿着远古高凹凸低的山涧奔腾不息的泉水之歌,通过古今蟋蟀的声声不绝,唱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血脉相连,时空距离终究隔不断心灵融合的真理,全诗的感情基调厚重而更兼自信和乐观。

篇3: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状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我国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

开首二句是追忆从前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受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受,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肤浅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受,是忧国念友之情的代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喜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妙情操

“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制造了气氛。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因物是人非而流露的伤感凄凉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作用。

分析:两种思路;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动听,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缺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的命运……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剧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1.诗中表现主题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诗中揭示战斗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形象地概括出差吏残暴和老妇的哀思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寓褒贬于叙事中,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谈论语;但实际上,却奇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谈论,爱憎非常剧烈,倾向性非常鲜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惨状。

其次段写天灾后的人祸带来的不幸,雨中忍受煎熬的悲苦。

第三段写推己及人,从上文的自伤过渡到心怀天下,意境开阔,升华了主题。

主旨:由个人的苦痛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阔人民,表达对战乱中劳动人民的怜悯,表现了诗人的宏大胸怀和抱负。

诗人一向关怀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他却一反常态地表现自己的个人遭受,直抒胸臆的表达个人的情感?谈谈你的看法。

诗人由小见大,由己推人,表现了关注人民疾苦、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艺术特色:先记叙写景,后谈论抒情,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羌村三首(之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既有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语至沉重,含蓄肤浅。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诗句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出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之情。

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呈现的画面

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不定。

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变”字和“来”字好在哪里?

来”字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概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变”字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做联翩、“无穷的想象。

艺术特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包涵;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全诗围绕”望“字绽开,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抓住白云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和黄昏归鸟返回深谷的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进而抒写出自己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感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一般字,但在这里,巧用比方,把高山暗喻成利剑,确是体现出了“奇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登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从而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主旨:全诗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体现了的理想与志向。

篇4: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十首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受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释】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④造化:指大自然。⑤曾:通“层”。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名家点评】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仇兆鳌)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行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首巡游诗,诗歌通过对泰山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其豁达的心胸和卓然独立、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宏伟壮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看视角由远望变为了近观,侧重于写自己走近泰山抬头仰视时的所见所感。“钟”是萃集的意思,而“割”是划分的意思,这两个动词使原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为其增加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反衬出泰山的宏伟壮美及其震撼人心的力气。

最终两句抒写诗人由望岳而引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这种不怕困难、想要登临山顶的决心在望岳中得以升华。

赠卫八处士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加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③。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④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有意长⑤。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解释】

①卫八处士: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卫八姓卫,排行第八。②参(shēn)、商:两座星宿名,即参宿与商宿。③行(háng):成行,指儿女众多。④累:接连。⑤意长:指情意深长。

【名家点评】

全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张茫

此诗是说人生聚散,没有肯定,多年好友,一旦相见,把酒道故,觉得非常亲昵,但暂聚忽别,又要感到世事的渺茫无据了。(喻守真)

【精品导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加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只这四句,足以传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诗题中的“卫八处士”生平已无法考证,仅从诗文中透露的亲切,可知他与诗人杜甫私交甚好。本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春,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遇卫八处士,有感而作。

开篇和结尾相呼应,感慨命运难测,今日不知明日之事,悲欢离合皆只能服从无常命运的推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茫然之意;中间部分细数伴侣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担忧以及相见之后发觉故人多半辞世的伤怀。

因此诗为避乱旅途中与友人重逢之后的感慨之作,所以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世事渺茫的味道。然而烽火乱世之中能拥有片刻安静,与久别重逢的友人对床夜话,是极犯难得的。此诗看似平易,其实积郁极深,流露出对感情的珍视,也表现出他对于美妙生活的期盼,对结束战乱的希冀。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①,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解释】

①丧乱:死亡和祸乱,这里是指天宝十五年(756)京城沦陷。②合昏:植物名,即合欢树,又称夜合,叶为羽状复叶,夜里合拢。夏季开花,红色,多丝状长蕊。

【名家点评】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古腰锁法,云横山腰,似断不断,此所为妙。(张谦宜)

结句不着谈论,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是为诗品。(沈德潜)

【精品导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取道泰州入蜀,途中作此诗。

佳人在空旷的山谷间幽居,她自称本是大户人家女子,遭国难家恨而又被丈夫抛弃,引人怜悯,惹人怜爱;另外,诗人还以旁白入诗,赞美了佳人如竹柏劲拔,似泉水清亮的名贵品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互协作,既显直白酣畅,又有含蓄蕴藉的美感。

此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到“不得收骨肉”,交代佳人的身世,说明她之所以“幽居空谷”是因“丧乱”所致;其次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具体叙述了她的命运在“丧乱”背景下发生的巨大转折;从“在山泉水清”至尾句为第三部分。一方面写出了佳人生活的艰苦、情感的孤独     ,另一方面赞美了她坚贞不移的高尚节操。

女子在**社会的不幸遭受,可以折射出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侧面,用意至深,从中可见诗人的感慨。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①,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行测。

魂来枫林青②,魂返关塞黑③。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④。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解释】

①吞声:咽泣。②枫林青:指李白所在的地方。③关塞黑:指杜甫所居住的地方。④颜色:指李白面容。

【名家点评】

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伴侣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徐增)

真伴侣必无假性情。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当也。(朱光潜)

【精品导读】

乾元元年(758)秋,李白被流放夜郎,到了其次年行至巫山被赦免,重回江陵。身处北方的杜甫只听闻好友流放,却不知其已被赦免,日夜担忧,频频梦见故友,于是写下了《梦李白二首》。两首诗根据时间挨次写就,从入梦前到梦中到梦醒。此为第一首,写的是初次梦见李白,表现出对其流放途中吉凶难卜的关切。

前四句以死别衬托生离,表现出诗人对李白音信全无、生死未卜的担忧,也为故友入梦作了铺垫。开篇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这两句开头写诗人积想成梦,表现出在梦中见到友人李白的欣喜。“恐非平生魂,路远不行测。”莫非入梦的是你的魂魄,路途遥远生死难测。诗人的心情从喜转疑,由疑转成了深深的忧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魄从青色的`枫林飘来,从关山的黑塞返回。“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随着时间推移,诗人由于梦见友人,突然惊醒,观察一屋子清辉的月光,眼前好像还有好友的音容笑貌。“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现在身陷囹圄,如何才能拥有翅膀飞来我所在之地。心情再起波澜,满心的忧虑在梦醒之后变成了吩咐。“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路途遥远,水深浪高,请你千万当心,要当心为小人所乘。吩咐之言,表达的是自己对故友命运的担忧。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①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孤独     身后事。

【解释】

①苦道:一再诉说。②冠盖:冠为冠冕,盖为车盖,均为高官贵人所用。

【名家点评】

起语,千言万恨;次二句,人情鬼语,偏极苦味。“告归”六句,梦中宾主语具是。“冠盖”二句,语出情痛自别。(刘辰翁)

结极惨黯,情至语塞。(刘须溪)

【精品导读】

这首诗写了诗人多次梦见李白后的感叹,引发了对人生问题的思索。

开篇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引言,见浮云思游子。与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不谋而合。浮云飘飘,远处出游的故人你何时归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接连三个晚上频繁梦见你,足见你对我真诚的心愿。此句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同,都从李白入梦的角度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也写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意。

随后四句写的是梦中片段,写李白不远万里魂入梦中与诗人的对白。“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来回一次不易,路途艰辛,入梦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江湖风急浪高,担忧船只遇险船沉湖底楫落水中。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写梦中所见李白的举止。“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每次出门你都会搔着白头,似乎圆满自己辜负了一生的壮志豪情。以上六句从神态、言语、举止三个方面来刻画李白的形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警句,承接“出门搔白首”两句。长安城中满是权贵,独有这样一个才人独自憔悴,困顿狼狈。这样的感叹之后,诗人接着替李白鸣不平,对李白赐予了高度评价,并发出怜悯的嗟叹:“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孤独     身后事。”这四句是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什么无辜的你年事已高却要反遭连累。生前的遭受如此,就算死后名垂千古万世流芳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死后的安慰而已,死后哀荣何足论。诗中饱含着诗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已①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②,龙池③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从前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④。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⑤。

【解释】

①已:通“以”。②照夜白:马名。③龙池:在唐皇宫内。④叹嗟:感叹,一当感于旧事,二当叹画之遍真。⑤鸟呼风:言泰陵萧索景象。

【名家点评】

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此诗亦可称画笔矣。“可怜九马”二句,妙得神趣。(陆时雍)

先叙二马,次叙七马,兼及画中厮养,落落历历,甚有章法。末感慨御廊活马作结,气宗法密,笔路异人。(张谦宜)

【精品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咏画的名作。全诗借写曹将军画马技艺的超群及其画作的奇妙超绝,抒发诗人对世事变换、人世沧桑、浮生如梦的慨叹。曹将军即曹霸,开元中名画家。

诗分四层。开篇前十二句总写曹将军画艺超群,“从前太宗拳毛”以下写曹将军画马图,是全诗主体。第三层为“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二句,借晋僧支遁陪衬韦讽,赞扬画主。第四层为“忆昔巡幸新丰宫”以下八句,照应前文中提到的“先帝”,抚今追昔,抒发往事难追之感。

纵观全诗,诗人借写《九马图》,对唐玄宗时期的一些人和事进行了追忆,从而抒发了世事难料的情怀。

寄韩谏议注①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②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③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有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④?

【解释】

①韩谏议注:韩注,其人不详,似为楚国人;谏议:官名,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②娟娟:美妙的样子。③芙蓉旌旗:这里指仙人所用的仪仗。④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这里指朝廷。

【名家点评】

此篇多渺茫恍惚,几失韩注,未竟不合。(刘辰翁)

源出《楚骚》,气味大类谪仙。(浦起龙)

【精品导读】

从诗歌的体制来看,这是一首游仙诗。由于所写之事与时局相关,不能直陈其详,所以只好闪耀其辞,并且借游仙体写出。全诗贵在模糊含蓄,旨趣所在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

篇5:《杜甫诗》赏析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同学比较清晰地了解杜甫这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始终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关心同学比较清晰地理解杜甫其人之宏大、其诗之雄浑,是我始终以来思索的问题。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关心中同学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殊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闻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头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头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布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视,最终是盼望(愿望)。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

“安史之乱”期间,战斗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有。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全篇围绕“望”字绽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镇静蕴藉、真挚自然,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喜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妙感情,写得铿然作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在杜甫身陷贼中的八个月期间,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若论肤浅含蓄,此诗当为翘楚,通过《春望》可以看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特点。

《石壕吏》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所见之伤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长安、洛阳两京收复,玄宗回到长安,全国掀起一股“中兴热”。但好景不长,当平叛战役惨遭失败以后,洛阳陷入混乱,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剧烈震惊,于是就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战乱现实的诗篇。闻名的“三吏”、“三别”组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患病的'苦难深表怜悯。艺术上,精练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谈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篇6:杜甫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

泰山呵,你毕竟有多么雄伟壮美?你既挺立青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奇妙,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四周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月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憧憬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雄伟,笔力囊括,造语挺立,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

国都已经残缺,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处处草木荒深。感伤时观察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有,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缘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奇妙手法,把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希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赛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全部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惦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年轻,则更增一层悲伤。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诗人当时为安史之乱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着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眼见山河照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芜,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悲伤和感慨。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喜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妙感情,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剧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赶忙越墙逃走,老妇连忙走出来查看状况。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久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由于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逝了,似乎听到隐模糊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辞。

杜甫石壕吏简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患病的苦难深表怜悯。

篇7:杜甫诗原文及赏析

春望

: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释】

①国:指京城长安。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观察花就泪水飞溅。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斗。⑥抵:值。

⑦短:短少。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照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宝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苦痛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芜。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动,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渐渐详细、渐渐深化。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肤浅凝练、言简意多著名。遣词用字,精当精确     ,含蕴丰富。

篇8:杜甫诗原文及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古诗赏析

【解释】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进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秀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会当:定要。

⑩凌:登上。

【译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观察想要归巢的'飞鸟。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篇9:杜甫诗《八阵图》赏析

杜甫诗《八阵图》赏析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旧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解释

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旧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制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帮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当说就是重要缘由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其次句是从详细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稳妥。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奇妙颜色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行转也”。

在看来,这种奇妙颜色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行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好像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圆满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终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谈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谈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颜色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篇10:杜甫的诗赏析

杜甫的诗赏析

杜甫的诗赏析

白帝杜甫翻译,是一首以景寓意时代**、和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的作品。本文白帝杜甫翻译由编辑收集整理,盼望大家喜爱!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杜甫介绍: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白帝杜甫赏析: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详细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特别工巧。首先是胜利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欣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实际是为呈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急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消失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留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