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_第1页
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_第2页
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_第3页
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_第4页
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环境污染应对预案TOC\o"1-2"\h\u26882第一章环境污染概述 368111.1类型与特点 3199571.1.1危险化学品泄漏 3182091.1.2工业废水排放 379021.1.3废气排放 359101.1.4核辐射 452681.1.5生物污染 4318341.2等级划分 4113161.2.1特别重大 439231.2.2重大 4218591.2.3较大 478331.2.4一般 429626第二章环境污染预防措施 464592.1预防管理措施 4216272.2技术预防措施 541262.3应急演练 5766第三章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 5120853.1应急指挥部 5310963.2应急救援队伍 6219323.3应急物资与设备保障 622792第四章环境污染信息报告与处理 6277084.1信息报告流程 6274464.2信息处理与分析 7213084.3应急响应等级 759第五章环境污染现场处置 7200205.1现场隔离与警戒 763605.2现场污染物处理 8166275.3应急监测 832637第六章环境污染应急资源调度 8293106.1人力资源调度 8215196.1.1人员选拔与培训 8277306.1.2人员分组与职责明确 9262646.1.3人员调度与协作 92026.2物资资源调度 9247296.2.1物资储备与管理 965736.2.2物资调度与分配 9311996.2.3物资回收与处理 9143806.3资源调配协调 974316.3.1建立协调机制 966226.3.2加强信息沟通 9166606.3.3跨区域资源调配 921107第七章环境污染医疗救护与卫生防护 9104367.1医疗救护 10266827.1.1现场急救 10321377.1.2后续治疗 10127267.1.3心理干预 10110917.2卫生防护措施 10257967.2.1预防性措施 10193347.2.2应急处理 1031197.3应急卫生保障 1184087.3.1人员培训 11324177.3.2药品、器械储备 11294197.3.3协同作战 1126367.3.4信息发布 1120442第八章环境污染善后处理 11252928.1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 11110308.1.1评估影响范围及程度 1128208.1.2制定恢复计划 11195278.1.3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117798.1.4恢复生产设施 11220238.1.5重建家园 126168.2生态环境修复 12111928.2.1评估生态环境损害 1223388.2.2制定生态环境修复方案 12304028.2.3实施修复工程 1298508.2.4监测与评估修复效果 12202158.3调查与处理 1226308.3.1成立调查组 12263578.3.2调查原因 12241298.3.3追究责任 12257918.3.4提出整改措施 1237968.3.5建立应急预案 124059第九章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与赔偿 12100139.1责任追究 1224989.1.1法律责任 12169639.1.2刑事责任 13108489.1.3民事责任 13256899.1.4行政责任 13107369.2赔偿标准与程序 13244089.2.1赔偿标准 13190789.2.2赔偿程序 1319711第十章环境污染法律法规与政策 14178310.1法律法规 1411416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414855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4276321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4205410.1.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4742710.2政策文件 142617210.2.1《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 142616310.2.2《“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 141403910.2.3《“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2687910.2.4《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意见》 1525917第十一章环境污染宣传与培训 153163011.1宣传教育 15356411.2培训计划与实施 1513203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预案修订与完善 162209012.1预案修订流程 163003512.1.1收集信息 163176912.1.2分析评估 16405312.1.3制定修订方案 16855412.1.4征求意见 163058912.1.5审批发布 161670612.2预案实施与评估 173139812.2.1预案实施 172312112.2.2预案评估 172661912.3持续改进与优化 17215012.3.1数据分析 17732412.3.2技术创新 171907912.3.3经验交流 172465212.3.4定期检查 17第一章环境污染概述1.1类型与特点环境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由于污染物排放、泄漏、溢出等意外情况,导致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及财产造成危害的事件。环境污染类型多样,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类型及其特点:1.1.1危险化学品泄漏特点: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泄漏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较大威胁。1.1.2工业废水排放特点:污染物浓度高,排放量大,对水环境、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1.1.3废气排放特点:污染物种类多,排放量大,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1.4核辐射特点:涉及放射性物质,辐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1.5生物污染特点:涉及生物污染物,如病毒、细菌等,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1.2等级划分根据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可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2.1特别重大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环境污染。1.2.2重大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环境污染。1.2.3较大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环境污染。1.2.4一般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环境污染。通过对环境污染类型与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的性质,为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提供参考。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第二章环境污染预防措施2.1预防管理措施预防环境污染,首先要从管理入手。以下是预防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2)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落实企业环保责任。(3)加强对船舶、化工厂、实验室等高风险场所的监管,保证安全设施完善,操作规程合规。(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5)开展环保风险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企业进行排查,及时发觉和整改隐患。2.2技术预防措施技术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工艺流程,采用环保型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2)加强污染源治理,对废气、废水、固废等进行有效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3)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排放达标。(4)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产生。(5)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的能力。2.3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应急演练的相关措施:(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和应急资源配备。(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3)加强应急演练的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预案。(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提高应急响应效率。(5)加强应急演练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应急意识。第三章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是保证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的关键。本章将从应急指挥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与设备保障三个方面对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进行阐述。3.1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的核心,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和实施应急响应预案,指导、协调应急处理工作。(2)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动态。(3)根据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决定启动、调整和终止应急响应级别。(4)协调各方力量,组织救援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5)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向公众发布信息。3.2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是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专业救援队伍:由具有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救援、污染源控制、环境监测等工作。(2)消防队伍:负责火灾扑救、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控制等工作。(3)医疗救护队伍:负责现场伤员的救治和转运。(4)志愿者队伍: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工作,提供后勤保障。3.3应急物资与设备保障应急物资与设备保障是环境污染应急组织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救援工具、监测设备、消毒用品等,保证发生后能够迅速投入使用。(2)应急设备保障:包括救援车辆、无人机、通信设备等,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3)应急物资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和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保证其功能良好。(4)应急物资和设备的调度与配送:合理调配应急资源,保证现场物资充足、设备完好。通过建立健全应急指挥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与设备保障等组织架构,为我国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环境污染信息报告与处理4.1信息报告流程环境污染信息报告是及时、准确掌握环境污染情况的重要环节。信息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发生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2)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响应。(3)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根据严重程度,逐级报告至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启动应急响应。(4)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环境保护部报告,并启动应急响应。(5)环境保护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根据严重程度,向国务院报告。4.2信息处理与分析环境污染信息处理与分析是保证得到有效应对的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收集信息:环境保护部门应迅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等。(2)整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基本信息、应急响应措施、发展趋势等资料。(3)分析信息:对整理好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为应急响应提供依据。(4)发布信息:根据发展情况,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4.3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应急响应等级分为以下四级:(1)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环境污染,需要国家层面组织协调、指挥调度。(2)Ⅱ级响应:重大环境污染,需要省级层面组织协调、指挥调度。(3)Ⅲ级响应:较大环境污染,需要市级层面组织协调、指挥调度。(4)Ⅳ级响应:一般环境污染,需要县级层面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各级应急响应等级的启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应急响应需要,及时调整。第五章环境污染现场处置5.1现场隔离与警戒环境污染发生后,现场隔离与警戒是首要任务,其目的是保证现场人员安全,防止污染物扩散,为后续处理工作创造条件。具体措施如下:(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2)根据性质和规模,设立警戒区域,限制人员出入,保证现场安全。(3)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保证居民生命安全。(4)对现场进行封闭,防止污染物扩散。(5)设立警示标志,提醒过往人员注意安全。5.2现场污染物处理现场污染物处理是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1)迅速查明污染物种类、性质和来源,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2)根据污染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吸附、中和、氧化还原等。(3)对污染源进行切断,防止污染物继续排放。(4)对已扩散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对受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环境。5.3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环境污染现场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时掌握发展趋势,为现场处置提供数据支持。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应急监测体系,明确监测项目、频次和方法。(2)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测。(3)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对环境的影响。(4)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现场处置方案。(5)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为调查和处理提供依据。第六章环境污染应急资源调度6.1人力资源调度环境污染的应对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以下是人力资源调度的几个关键方面:6.1.1人员选拔与培训在环境污染应急响应中,应优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的人员。同时对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应对环境污染的能力。6.1.2人员分组与职责明确将应急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在应对过程中,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例如,设立指挥组、救援组、监测组、后勤保障组等。6.1.3人员调度与协作根据现场的情况和需要,合理调度人员,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人员的安全防护,避免因应急响应不当导致次生灾害。6.2物资资源调度环境污染应急响应中,物资资源的调度是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6.2.1物资储备与管理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调用所需物资。同时加强物资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应急物资,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6.2.2物资调度与分配根据现场的需要,合理调度和分配物资,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在物资调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物资的运输、配送和补给,保证救援工作持续进行。6.2.3物资回收与处理处理结束后,及时回收和处置应急物资,防止资源浪费。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物资,进行清洗、消毒和维修,以便下次应急响应时使用。6.3资源调配协调环境污染应急资源调配协调是保障应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6.3.1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应急资源调配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在应对过程中,资源调配协调有序进行。6.3.2加强信息沟通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实时掌握现场的资源需求和调配情况,为资源调配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6.3.3跨区域资源调配在环境污染涉及多个地区时,应加强跨区域资源调配,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应对。同时注重与相邻地区的沟通与协作,提高资源调配效率。第七章环境污染医疗救护与卫生防护7.1医疗救护环境污染往往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医疗救护是发生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环境污染医疗救护的主要内容:7.1.1现场急救(1)迅速评估伤情:在现场,救援人员应迅速对受害者进行伤情评估,判断其生命体征是否稳定。(2)紧急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如皮肤污染,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吸入有毒气体,应迅速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等。(3)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人工呼吸。7.1.2后续治疗(1)解毒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2)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止痛、抗感染等。(3)器官功能支持:对受损器官进行功能支持,如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净化等。7.1.3心理干预环境污染受害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创伤,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救援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7.2卫生防护措施为防止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更大影响,以下是卫生防护措施:7.2.1预防性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对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觉潜在风险。(2)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3)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7.2.2应急处理(1)隔离污染源:迅速隔离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2)疏散人群:在污染发生时,及时疏散周边居民,避免吸入有毒气体。(3)设置临时医疗救治点:在现场附近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点,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救治。7.3应急卫生保障为保证环境污染发生时的卫生保障,以下措施应得到实施:7.3.1人员培训对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7.3.2药品、器械储备加强药品、器械储备,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7.3.3协同作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环境污染。7.3.4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通过以上措施,为环境污染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护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环境污染善后处理环境污染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善后处理是减轻损失、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环境污染善后处理的相关内容。8.1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8.1.1评估影响范围及程度在发生后,首先要对影响范围及程度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的措施。8.1.2制定恢复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的具体计划,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间。8.1.3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保证影响区域内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如供水、供电、医疗、交通等。8.1.4恢复生产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修复受损的生产设施,恢复生产。8.1.5重建家园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8.2生态环境修复8.2.1评估生态环境损害对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全面评估,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8.2.2制定生态环境修复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目标、措施和期限。8.2.3实施修复工程按照修复方案,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8.2.4监测与评估修复效果在修复过程中,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方案。8.3调查与处理8.3.1成立调查组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全面开展调查工作。8.3.2调查原因通过现场勘查、取样分析、询问当事人等方式,查明原因。8.3.3追究责任根据原因,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依法进行处罚。8.3.4提出整改措施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8.3.5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环境污染的能力。第九章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与赔偿9.1责任追究9.1.1法律责任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9.1.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1.3民事责任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合同责任是指因环境污染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9.1.4行政责任环境污染的行政责任主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赔偿。行政处罚是指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的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赔偿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9.2赔偿标准与程序9.2.1赔偿标准环境污染的赔偿标准主要包括财产损失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和环境修复费用。财产损失赔偿应当根据实际损失予以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确定;环境修复费用应当根据污染治理成本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费用确定。9.2.2赔偿程序(1)受害人向环境污染责任方提出赔偿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据。(2)责任方应当在收到赔偿要求后一定期限内予以答复,并承担赔偿责任。(3)如双方对赔偿事项有争议,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4)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判决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5)责任方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判决,及时足额支付赔偿款项。(6)如责任方不履行赔偿义务,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以上程序,环境污染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获得赔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环境污染责任方,也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第十章环境污染法律法规与政策10.1法律法规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于1989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该法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对环境污染的处理进行了规定,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法律,旨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该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规定,对环境污染中涉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1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该法要求对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10.1.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法律,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进行了规定。该法对环境污染的应对和处置提供了法律依据。10.2政策文件10.2.1《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1998年8月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10.2.2《“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10.2.3《“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详细规定。10.2.4《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意见》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程序和责任,为环境污染的赔偿提供了政策依据。第十一章环境污染宣传与培训11.1宣传教育环境污染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积极开展环境污染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污染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2)环境污染的预防与应对措施;(3)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环境污染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宣传教育形式可包括:(1)举办环境污染知识讲座、培训班;(2)制作环境污染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等;(3)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4)开展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公众参与度。11.2培训计划与实施为保证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培训对象: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相关企业及机构人员、社会公众等;(2)培训内容: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知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3)培训方式:理论授课、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