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学问体系——定内容核心素养——定实力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理性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育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实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育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讨”的试验,驾驭科学探讨安排的制订与实施实力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爱护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2.群落的特征:物种的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等。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4.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提示:(1)—c—Ⅲ(2)—b—Ⅳ(3)—d—Ⅰ(4)—a—Ⅱ5.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为群落的垂直结构①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分层确定因素eq\b\lc\{\rc\(\a\vs4\al\co1(植物:阳光、温度等,动物:栖息环境和食物,植物分层\o(→,\s\up7(确定))动物分层))③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2)B图为群落的水平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②确定因素eq\b\lc\{\rc\(\a\vs4\al\co1(环境因素:地形改变、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群落结构的形成缘由与意义①形成缘由: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用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推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困难(×)(2015·全国卷Ⅰ,T4B)(2)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6)“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2.深挖教材(人教版必修3P73资料分析图像拓展)下面是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图,请说出每个曲线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悬殊较大),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互利共生,④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相当)。题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的推断1.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改变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改变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B[据图中曲线改变可知,甲的数量先增加达最大值,然后乙随之增加,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在削减,推想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遇破坏的状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旁边上下波动;种群数量会在K值旁边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当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2.(2024·德州检测)图1所示为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养分流淌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削减后,B的数量始终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B[依据图1中几种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推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削减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削减;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削减,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改变(如2题图甲)。(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削减,后增加者后削减”的不同步性改变(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亡,如2题图乙)。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推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改变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改变在先,捕食者改变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誓不两立”的同步性改变,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如2题图丙)。eq\o(,,\s\do4(,))题组二群落的空间结构3.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的是不同群落的水平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不同种类的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不同地段的种群,由于地形改变、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出现斑块状(事实上就是镶嵌性)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推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处影响森林植物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确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改变、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经常呈镶嵌分布。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eq\o(,,\s\do4(,))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歼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验的时间长经验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3.演替的实例[连线]提示:①—b、c②—a、d4.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困难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5.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推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改变(×)(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3)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渐渐加剧(×)(4)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5)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6)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2.长句应答突破简答题右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改变曲线,据图分析:(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推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推断依据参见本页右栏中的“‘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曲线相同。(3)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人教版必修3P78“思索与探讨”改编)(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干脆从裸岩中获得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得养分。(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题组一群落演替的类型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困难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改变答案:B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依次: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题组二群落演替的特征3.(2024·河北邯郸质检)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状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改变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的复原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改变的状况A[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增加,而复原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的复原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改变的状况,D正确。]4.图1所示为在袒露岩石上起先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C[袒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群落演替的方向及改变方向简洁→困难→稳定困难→简洁→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改变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削减并趋向于稳定物质改变考点三试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讨1.试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供应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很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实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试验流程(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2)制订安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3)实施安排:步骤实施实施安排打算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小动物①诱虫器采集②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视察,发觉小动物后进行采集③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视察和分类①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视察②可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名称,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试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困难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图):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