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_第1页
DB32T-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_第2页
DB32T-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_第3页
DB32T-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_第4页
DB32T-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地方标准《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编制说明一、目的意义在我国,突发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欧美等国早已开展社会安全科技预警工作,美国的成果较为突出。美国已体系化的开展了面向社会安全事件风险分析研究,除综合运用最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外,还在有意识的积累数据,代表性的项目包括:综合危机预警系统(IntegratedCrisisEarlyWarningSystem,ICEWS)、全球事件数据库(TheGlobalDatabaseofEvents,LanguageTone,GDELT)、全球KX事件数据库(GlobalDesceiptorTable,GTD)、世界KB主义事件数据库(TheRANDDatabaseofWorldwideTerrorismIncidents,RDWTI)等。GDELT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事件数据库,监测超过100种语言的来自各个国家的网络新闻,并且识别新闻中的人员、位置、数量、组织等要素,抽取成为半格式化数据支撑其社会安全风险和预警的相关研究。国内社会安全风险预警存在“两多两少两缺乏”现象。应急研究多、预警研究少、行业内部研究多、跨行业研究少、综合预警和实时监测体系缺乏。相关分析预警的手段比较单一,且人为干预的成分较大,事件相关风险预警应用多停留在事件发生后的舆情监测层面,对风险事件及时发现特别是事前预警能力严重不足,面向视频等多媒体的预警方面,除人、车之外的特定目标检测以及公共安全事件分析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实用化。“新疆七五事件”“P2P爆雷”“3.21响水爆炸”等代表性事件涉及的相关风险还具备跨界、外溢的特征,整体上缺乏成体系的社会安全风险和事件研究,监测预警效果不佳。为此,早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就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第三条,将我国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此可知,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前三种类型的事件内涵外延皆十分明确、容易辨别,从分类上可以推定:凡是不属于前三种类型的事件,可以归类为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社会安全事件的内涵十分丰富,包罗万象,该类事件的定义、外延及边界十分模糊。为了进一步明确社会安全事件内涵和分类,2017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制定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并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将社会安全事件细分为九种子类型,即: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和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安全事件、金融安全事件、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等,但是,未能进一步明确各子类型的内涵外延和边界。当下,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正以多维、多发、多态为主要特征不断发生深刻演变,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具有原因的复杂性、时机的随机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科学分类,需要明确社会安全事件的内涵、特征、演化机理。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新兴科技预警技术,结合已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社会安全事件进行分层、分级甄选,梳理分析各类社会安全事件的核心要素、结构化表征,科学构建以人、事件为核心的社会安全事件知识库和分类体系,是有效应对社会安全事件威胁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与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相关的现行标准或规范性文件主要有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但两份文件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体系较宏观、分类细目颗类度较粗以及编码规则不一致。本标准在研究上述两份文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对原有分类条目进行了合并、删减、细化和补充,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体系;为提高编码的适应性,本标准采用的编码规则和方法与上述两份文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兼容,建立了事件代码映射关系。二、任务来源为统一规范我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工作,进一步健全我省社会安全事件知识库和分类体系,2023年8月4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地方标准项目(苏市监标〔2023〕173号)正式立项。立项编号:2023024号。立项起草单位:江苏警官学院。立项周期一年。三、编制过程标准编制工作现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预研2021年8月-2022年1月,为有效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梳理了国内外社会安全科技预警工作情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为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可以结合新形势,在维护公共安全、开展反恐怖主义斗争、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及应对网络社会事件等安全风险方面重点发力,把握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安全风险规律,梳理当前形势下社会安全风险分类体系,加强对社会、经济、民生等领域重点事件的研究,加大对事件诱发、关联和演化的研判力度,客观、准确地评估各类社会安全风险,提升社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水平。针对前期调研情况,形成多份调研报告,并着手制定《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规范》团体标准,为编制《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地方标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阶段:成立起草小组,确定标准基本框架2022年2月-6月,江苏警官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南京莱斯网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南京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结合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工作的要求以及日常工作中总结的实际经验,确定了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标准起草2022年7月-12月,起草小组在前期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分析、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参考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10113-2003《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GB/T38645-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指南》、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等相关标准文件,同时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形成标准草案(初稿)。第四阶段:标准研讨2023年1月,起草小组召开线下讨论会,会议就《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初稿进行讨论,并提出以下建议:1) 标准化对象是社会安全事件,文中多次提及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有混用,应予统一;2) 编码方法,如大类应予完善;3) 补充编码扩充规则。2023年2月-3月,起草小组召开多次线上讨论会,会议对《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修改意见进行逐条分析讨论,并对标准文本进行如下修改:1) 统一三个层次的编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方式;2) 重新对“扩充规则”进行明确,尤其是分类超过10、超过100时的扩充规则;3) 核对全文所有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是否有混淆;4) 核对术语定义及英文翻译的准确性。根据相关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标准内容,形成工作组讨论稿。2023年4月,起草小组召开线下讨论会,会议对《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工作组讨论稿进行逐条分析讨论,并对标准文本进行如下修改:1) 讨论确定“群体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网络安全事件”术语表述;2) 去掉代码结构图中编码规则的描述;3) 讨论确定社会安全事件大类、亚类代码表不予补充;4) 每一大类的最后一个亚类编码后三位为“Z99”、“Z00”待确定;5) 核对术语定义及英文翻译的准确性。2023年5月-9月,起草小组多次召开工作组会议,在标准要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指标参数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可行性等方面做出了修改,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引领性;标准立项要求下达后,起草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等要求,从标准文本框架、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讨论,对地方标准的专业性、实用性进一步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2023年10月-12月,江苏警官学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共发出12份意见反馈表,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收到意见反馈12份,其中有修改意见12份、无修改意见0份。共征集87条修改意见,其中采纳57条,部分采纳23条,未采纳7条,形成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详见《江苏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汇总表》。2024年1月-6月,起草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工作组会议,根据所征集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就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在标准的实际操作层面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充实完善标准。2024年7月-8月,为进一步提高标准适用性,江苏警官学院通过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收到意见反馈0份。起草小组召开工作组讨论会,确保各项要求和条款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标准送审稿。2024年8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江苏省地方标准审查会。审查小组由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盐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警察学院、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标准内容进行逐条审查后,一致认为该标准技术内容先进,可以为江苏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编码等提供依据,统一规范我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工作,进一步健全我省社会安全事件知识库和分类体系,同意通过审查。同时,也对标准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完善建议。会后,起草小组召开工作组会议,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标准报批稿。四、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立本标准建立了江苏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规范,为进行江苏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编码等提供依据。标准主要内容包含8个部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编码、分类及代码表、附录以及参考文献。第一部分为范围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与编码,适用于江苏省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的汇总、归类、分析和应用,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信息共享和数据规范管理等。第二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引用文件包括: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GB/T38645-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指南》。第三部分为术语和定义。依据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及江苏省工作实际,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内涵和分类做出定义。第四部分为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根据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在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两份文件基础上,对原有分类条目进行了合并、删减、细化和补充,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体系。编制包括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分类类别。第五部分为社会安全事件的编码。为提高编码的适应性,本文件采用的编码规则和方法与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两份文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兼容,建立了事件代码映射关系。编制包括编码原则、编码方法、编码结构、扩充规则和兼容性。第六部分为分类及代码表,细化分为:群体性事件分类与代码、恐怖袭击事件分类与代码、民族和宗教事件分类与代码、涉外突发事件分类与代码、网络与数据安全事件分类与代码、其他事件分类与代码。第七部分为附录A事件代码映射关系。社会安全事件的大类事件代码与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中的同类事件代码保持映射关系,以保证不同的分类体系间协调一致和转换。第八部分为参考文献。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无。六、与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关系1、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本标准的技术内容符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等文件精神要求。2、与相关标准的关系GB/T35561-2017突发事件分类与编码T/NJAF003-2023社会安全事件分类与编码规范七、实施推广建议1、本标准发布后,将作为江苏省社会安全事件分类、编码的参考依据在本省全面推广使用。2、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3、建议归口单位广泛开展标准宣传活动。八、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员信息1、起草单位江苏警官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南京莱斯网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南京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2、主要起草人及工作分工序号姓名工作单位所做主要工作1薛宏伟江苏警官学院负责组织标准大纲编制,负责项目整体管理。2张军江苏警官学院负责标准文本各章节编制,主持编制标准编制说明,起草标准文本,全程参与标准的讨论修改以及文本统稿定稿。3贺勇江苏警官学院起草标准文本,全程参与标准的讨论修改以及文本统稿定稿。4汤强江苏警官学院参与标准框架搭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