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_第1页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_第2页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_第3页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_第4页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三单元多样文化外国小说阅读

写作实践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一教材写作任务

欣赏小说,不仅要品析作品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

要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样,创作小说,固

然需要学习典范作品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

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

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赏析文章。

一真题链接

1.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陈村的小说《给儿子》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

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

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

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

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

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

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

思索。

2.真题启示:

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

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

务“学写文学短评"。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外国小说研读又一次明确要求写

一篇800字的赏析文章,两本教材均提出要求,于是2023年高考命题涉及文

学短评的题型也就顺理成章了。直接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思路,虽然只在简

答题中设题,分值为6分,其实2023年的全国甲卷语用题的22题,说白了

还是一道短评题,目前是6分题,不排除将来的作文也要求写作文学短评类文

章,分值为60分。

二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一)、了解定义,把握特征

1、什么是短评

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

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

艺术评论。

2.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

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

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技法提炼一】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典例一: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

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

“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

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

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

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待到春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点拨】这段文字是围绕《声声慢》中的哪一点进行评论的语言上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

我的感悟:

【示例】本文段是围绕《声声慢》的叠词之妙进行评论的。最大的特点就

是文辞兼备,语言富有诗意,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别华美,显示了很好的文学

素养。

【技法提炼二】观点鲜明,开门见山

典例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

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

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自《的衬托手法》)

【点拨】这段话作为一篇文学短评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我的感悟:

【示例】这段话开篇提出论点,即“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

功的关键之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读者对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一目了

然。

【技法提炼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典例三: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

‘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

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

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

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

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

“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

“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

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

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

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

“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

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

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

如此之十四叠字耳。(选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点拨】这段文字是从几个方面层层推进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我的感悟:

【示例】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

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

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技法提炼四】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典例四:

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

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衬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

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

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郎的仪态。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

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

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郎却是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

灰飞烟灭。曹军在周郎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

过美人、装束、言谈、战争的结果衬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郎。

【点拨】这段文字在评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

我的感悟:

【示例】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此段从原文中人物描

写的具体内容入手,用衬托的手法进行分析,既有对原文细节的“叙”,也有对人

物形象特点的“析",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

【技法提炼五】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典例五:

上阕用典,缅怀英雄,谈梦想。典故以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物为核心,孙权

始置京口镇,刘裕生长于京口,更发兵北伐于京口。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亭

中,看着脚下的京口,是繁华的城市;望着身前的北方,是失陷的故乡;想起从小

长大的地方,想起祖父辛赞的话,他心中怎能不充满北伐的豪情壮志,又怎能

不联想到那年少有为、英勇北伐的仲谋和寄奴呢?词人向往孙权率兵北伐,更

歆羡刘裕北伐成功。此二人胸中大志恰与词人相同,功绩恰为词人所向往,留

名之地又恰在京口,将两人的典故运用于词作中,可谓自情而感,由心而發,

恰到好处。更是借着这两人的豪迈劲儿,词人将心中建功立业之梦与壮志难酬

之苦一口气喷薄而出:我多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点拨】这段文字体现了文学短评怎样的结构特点

我的感悟:

【示例】“总—分"式结构。这段文学短评,段首以“上阕用典,缅怀英

雄,谈梦想”为观点,从用典入手,分析了词中各个典故的内涵及其蕴含的词

人情志,表达了精诚所至、典当言宜的观点。文章披文入情,条理清晰,语言

典雅。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

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

模式。

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

述出来。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

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技法提炼六】评价优劣,避免感想

典例六:

(01)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熟悉的人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遥远年

代……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他,面江而立,他

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

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

赤壁"。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

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他的心,

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身在乱世,谁堪风流

(02)赏奇景,领略词的豪情壮调。《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设置雄奇

景色的方式,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苏轼豪迈奔放的词作格调。"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起笔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很巧妙地

将"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起句就进人情景交融、因景怀古的境界,千古

风流人物总要随着犹如江水而逝去的时光被浪打风吹尽,而这又奠定了全词的

基调,在豪放慷慨之中又透露着一些悲壮苍凉,这正如《三国演义》卷帘词"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里

的景致一样,为我们创设出了一个雄浑阔大、旷远深邃的意境。"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三句话,仅用十三个字就将一幅动人心魄的雄奇图

画展示在了读者面前: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

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山势嵯峨,江水奔腾的形象与贯穿全词

的豪迈,沉郁的情怀在格调上极其一致。

【点拨】比较上述两段文字,哪一段属于文学短评,哪一段属于读后感

我的感悟:

【示例】01属于读后感——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

感想、体会,主观感发的色彩较鲜明。02属于文学短评,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

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三、范文鉴赏,亮点体悟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

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

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

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

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

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

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

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

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

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

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

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

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

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

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

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

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

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

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

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

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

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

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

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

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

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

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它的

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鉴赏提示】

认真阅读这篇文学短评,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有哪些亮点,然后和同学交

流。

示例:

亮点一: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

《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

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

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亮点二: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

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亮点三: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

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

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

“叙”“议"的有机结合。

亮点四: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

句。

四、写作实践,妙笔生花

(一)微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学短评。

江南烟雨

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绿叶儿都淡成了烟

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

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啁啾,/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

色,/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

【写作指导】

要点提示:①评诗的图画美,“绿”“红"相映成趣,“翠色”与“乳白"

构成反差与映衬。②评诗的对比手法。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

“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淡与浓的对比,“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

“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此外,还有静与动的对比,虚与实

的对比等。

【参考示例】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

这里有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

对比;有淡与浓的对比,如“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

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有静与动的对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自然景物都是静态的,但

蒙蒙细雨和来往穿梭的燕子却是动态;有实与虚的对比,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

如实描写,但燕子的“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春已

随稻谷播下了田畴",却是出之于作者的想象,也诉之于读者的想象的虚写。上

述多种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这篇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二)大作文

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

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赏析文章。

【例文引路】

一部生命关怀与宗教情怀的经典之作

——《复活》人物构造、情节安排赏析

《复活》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有关爱情、信仰、社会等方面的长

篇小说,该小说以浓重的宗教情节为主线,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罪恶,表达

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与关注。下面,笔者将从《复活》的人物构造、情节安排、

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极为鲜明,且各具特色。如主人公诺维茨基畏缩

不前、缺乏责任感,但又善良、深情。主要配角如克沃兹亚科夫是坚持自我、

感情专一,但同时又自私、极端。克里斯蒂娜则是复活节奶酪别墅中的小女

孩,她虽然无足轻重,但对诺维茨基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

卡秋莎。卡秋莎被描述为高雅、美丽、温柔,是典型的爱情女神形象。但随着

故事的深入,她绝美的美貌反而成为她的负担,她受到了无尽的挑战。她不惧

世俗的攻击,坚持自我价值,并在逆境中坚强成长。

在情节安排方面,小说采用了分层次、多线索的写作手法。小说分为六

个部分,超过一百个章节,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着眼点和叙事焦点,但均能构

成整体故事。小说描写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关系极为复杂。从一开始的庭审到诺

维茨基与卡秋莎的爱情,涉及了过多的人物关系、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影响

到小说的深入探究与结论展示,呈现了一部充满冲突、多线索、情节丰富的佳

作。

最后,浓重的宗教情节是本小说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小说中充满着宗教

比喻和象征,既有对天国的向往,也有对人性的感悟。在以复活为题材的小说

中,作者通过描述爱情、家庭等道德伦理的状况,反映社会之虚伪、人性之扭

曲,表现出深沉的人道主义和宗教情怀。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也提出了对社会

问题的深入探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黑暗面的揭示以及人性之光与黑

暗的对比,都传递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

总之,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浓缩了他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悟的晚

期杰作。本文对《复活》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思想内涵进行了探讨,可见

它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生命关怀、社会责任与宗教情怀的经典之作。

永不屈服的灵魂

——《老人与海》赏析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

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的经历。老人发现

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

晨,把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