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1《社戏》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1《社戏》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dàn)絮叨(xù)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fú)屹立(yì)蕴藻(wēn)家眷(juàn)
踱(duó)吁气(xū)旺相(xiàng)棹(zhào)
归省(xǐng)行辈(háng)
一哄(hòng)哄骗(hǒng)哄动(hōng)
吓人(xià)恐吓(hè)
(2)理解词义。
消夏:过夏天。_________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凫水:游水。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自失: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3)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答案(略)。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结构。
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1)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2)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1)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2)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二:不准和别人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
波折三: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从这几个方面着笔: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对应的句子见课文(略);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分析。
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以动写静,写出行船的快,反衬“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部分集中写景,描写细致逼真,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
②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采用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3)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
A.归省shěng惮用dànB.行辈xíng絮叨xù
C.一哄hōng潺潺chánD.吁气xū撺cuān掇
2.填空题。
《社戏》作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文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精彩地记叙了月下航船、归途偷豆吃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浓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课内阅读分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心理描写,“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2.上题选句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3.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4.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AC)
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选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5.从选文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活泼轻松)
B.第2自然段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急切焦虑)
C.第3自然段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惘然陶醉)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文规定的背诵内容。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31-40段。
《社戏》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
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自主预学
阅读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第31-40段)。
1.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谁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2.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提示:真正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
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三、互动探究
(一)复习检查:第一课时要求背诵的内容。
(二)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三)深入探究。
1.课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
本文是篇小说,所以即使文中“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对不能等同于他本人。
2.课文开头三段没有写到社戏,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
3.《社戏》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赞佩的。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言之有理即可)。
4.课文叙事有详有略。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是为什么?
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的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5.赏析语言。
①“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想象;表现“我”的急切心情。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后的喜悦。
(四)学后总结。围绕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关键词:双喜、动作、语言、性格)
略。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1-40段,完成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楫(jí)中(zhòng)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内容。
看社戏后的余波及我对社戏怀念。
3.文中写六一公公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言描写;六一公公作为老人代表,他的宽厚、淳朴、热诚、好客与双喜一帮孩子相衬,体现了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热情好客,令人怀念。
4.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
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五、拓展训练
社戏
涟漪
①于黑暗中,只电脑屏亮着。写字的时候,想起另一处的光亮来,在那里,四周是田野和房舍,是大片的黑暗,风没有方向的四处穿行,打得两只纸灯笼微微颤动,只舞台的灯光______(qǐ)丽华美,照亮了夜。
②夜去看戏,七点不到,天已经全黑了。远远便听见弦乐声,一丝一缕地在风里飘荡。姑姑拿了把蓝色塑料凳,边走边回答我的疑问。我是带着好奇心才去看戏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社戏。原以为这行当是业已消亡了的,只有影视剧中才有。不料它还存在着,与这个电脑网络高科技资讯时代共同存在着,倒有些使人惊奇。听姑姑说,近年来每到这个节候村里都会请戏班子来做戏,既为着讨个吉利,也为显显热闹兴旺。这大部分资金是村里先富裕起来的几个老板出的,功劳______(bù)上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也乐意显显风光。
③据说戏班子已经来唱了二十多天了,看戏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邻村的人也都闻讯而来。我到的那晚,只见里三层,外三层,足有千多个人。“这么多戏迷?”我惊讶。姑姑说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戏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地点在大队的晒谷场,戏台是临时搭建的。观众席还拉了蓝色顶蓬。前面用了八只打广告牌的射灯,还用了现在舞台常用的可以变换背景的光幕,台上拉了四重的幕布,红、黄、蓝、白四色,一进一进来造成一种纵深感。右边坐了四五个乐师,有拉二胡的、弹琵琶的、持快板的、敲锣打鼓的、指挥的,可能是人手节俭上的需要,一人往往兼多重功能。
④关于戏班子,故事不少。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像《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唱着唱着弄不清自己是否女儿身了。我对戏班的好奇可能是源于对那样的生活方式,也因为这是在这片大地上消失过后又苏醒的一门民间艺术。唱戏既是他们的谋生之道,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⑤在野地里听戏实在比戏院里更过______(yǐn),尽可以嗑瓜子吃甘蔗,小孩子在人缝里挤来挤去,外围有卖羊肉串的、糖葫芦的,有卖茶叶蛋、兰花香干的,人人脸上都喜气盈盈的,好像过节一般,还有人放鞭炮。
⑥那晚看的是《白蛇传》,越剧原是文戏多,不过为了迎合观众爱热闹的心理,加了不少杂耍和打斗场面,演员是卖力地演,观众是由衷地笑与喝彩,也有像专业评论家般品头论足的,犹感不足,还跟着摇头晃脑哼上几句。跟京戏不同的是,唱越剧的基本是女子,声音有江南水乡柔韵,听惯了,乍闻一男武生粗嘎的唱腔,心中竟会惊一下,惊他___________(róulìn)了那份柔软。
⑦我只是喜欢那种热闹,于千人仰望中灯与光影的美,男女主角的凄______(cè)缠绵,丫环的活泼,反角的毒辣,很概念化的真善恶,因其分明,黑是黑,白是白,不像现实的灰灰难辨,倒使人感到简单的可喜,还有那么简单的道具,只是一张桌子,两只红漆的圆凳,便成就了一个家,一个天地,使故事完满了。世间万物原来是没有的,舞台是空的,却随处可妙手生花,扬手间,那扇不存在的门就打开了,那船,那水都来了,那是韵致。倘若能耐得下心静静看,会发现越剧有简单而缓慢的美,它如似水流年,浅淡雍容。
⑧这个戏班子有二十六七人,队里把一间大仓库打扫干净供他们住。我去看了看,那里有张八仙桌,一个老妇人在洗菜。一根铁丝上晾了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另一侧,用一块布隔着,是他们睡觉的所在,打了地铺。演员也好,跑龙套的也好,在戏里,是千金小姐,是落难公子,是王公贵族,卸了妆,通通打回原形,依然是普通一员。而那灯光______(cuǐcàn)的光景里,她们与观众为同一个华丽的梦沉醉。
⑨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所向往的正是这样吉普赛式的生活方式,身无长物,随时可拔营而走,到得一处是一处。也不需要太多钱,与自然相亲相爱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过真实的生活大概不会如想像这么简单。想象是美人如立在云端。就像我眼中所见那小小舞台却上演摇______(yè)生姿的人生,世态人情。因其虚幻,所以美丽。
⑩戏还在咿咿唔唔地唱,快十点了,夜凉如水,三三两两,有些人走了,但大多数人还精神地看着。又是一阵鞭炮声,和应着不远处的几声犬吠。那卖茶叶蛋的老人悠长地吆喝了一声:“茶叶蛋要吗?五角一只!"
1.据拼音在文中横线上写出汉字。
绮簿瘾蹂躏恻璀灿或璀璨曳
2.解释第②节、第⑨节中加点词语。
①业已:已经。
②身无长物: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3.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划线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另一处的光亮”:指田野里戏台上的光亮。
②“这行当":演社戏。
③“那样的生活方式”: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生活方式。
④“这样吉普赛式的生活方式":指随时可拔营而走,到得一处是一处,不需太多钱,与自然相亲相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生活方式。
4.文中“我”喜欢社戏的什么?又不喜欢社戏的什么?
“我"喜欢社戏的热闹,喜欢社戏因真善恶的分明而感到的可喜的简单,喜欢简单的道具使故事充满的韵致,喜欢它简单而缓慢的美。不喜欢它粗嘎的唱腔,蹂躏了那种江南水乡的柔软。
5.说说你对第⑨节中最后一句“因其虚幻,所以美丽”的理解。
虚幻的东西总是按照自己的希望想像出来的,没有真实现实生活中的烦琐复杂,所以总是美丽的。
6.比较涟漪的《社戏》与鲁迅的《社戏》,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分点列出)
①表现的内容不同。前者具体描述了看戏的人群、布景、气氛及自己看戏的感触,而后者则是借看社戏叙述自己在平桥村的小伙伴及那种人际关系。②表现的主题不同。前者通过自己看戏的感想思考了戏剧人生,后者则以社戏为依托表达了自己对那帮淳朴无私、热情憨厚的小伙伴的怀念及对那种美好纯朴人际关系的怀念。③体裁不同。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说。1《社戏》导学案(学生版)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旺相()棹()
归省()行辈()
一哄()哄骗()哄动()
吓人()恐吓()
(2)理解词义。
消夏:_____归省:______
撺掇:_____凫水:______
絮叨:______自失:______
(3)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1)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2)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1)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2)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转机一_________
波折二_____转机二_________
波折三:_________转机三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分析。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②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采用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选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shěng惮用dànB.行辈xíng絮叨xù
C.一哄hōng潺潺chánD.吁气xū撺cuān掇
2.填空题。
《社戏》作者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__,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精彩地记叙了______、_____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_____和_______等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浓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课内阅读分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上题选句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4.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选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5.从选文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活泼轻松)
B.第2自然段______(急切焦虑)
C.第3自然段______(惘然陶醉)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文规定的背诵内容。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31-40段。
《社戏》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
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自主预学
阅读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第31-40段)。
1.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谁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2.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我"觉得没有昨夜的香;去看社戏也不尽兴,为何“我”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呢?(提示:真正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
三、互动探究
(一)复习检查:第一课时要求背诵的内容。
(二)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三)深入探究。
1.课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
2.课文开头三段没有写到社戏,能否删去?为什么?
3.《社戏》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4.课文叙事有详有略。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是为什么?
5.赏析语言。
①“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四)学后总结。围绕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关键词:双喜、动作、语言、性格)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1-40段,完成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楫()中()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内容。
3.文中写六一公公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
五、拓展训练
社戏
涟漪
①于黑暗中,只电脑屏亮着。写字的时候,想起另一处的光亮来,在那里,四周是田野和房舍,是大片的黑暗,风没有方向的四处穿行,打得两只纸灯笼微微颤动,只舞台的灯光______(qǐ)丽华美,照亮了夜。
②夜去看戏,七点不到,天已经全黑了。远远便听见弦乐声,一丝一缕地在风里飘荡。姑姑拿了把蓝色塑料凳,边走边回答我的疑问。我是带着好奇心才去看戏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社戏。原以为这行当是业已消亡了的,只有影视剧中才有。不料它还存在着,与这个电脑网络高科技资讯时代共同存在着,倒有些使人惊奇。听姑姑说,近年来每到这个节候村里都会请戏班子来做戏,既为着讨个吉利,也为显显热闹兴旺。这大部分资金是村里先富裕起来的几个老板出的,功劳______(bù)上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也乐意显显风光。
③据说戏班子已经来唱了二十多天了,看戏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邻村的人也都闻讯而来。我到的那晚,只见里三层,外三层,足有千多个人。“这么多戏迷?”我惊讶。姑姑说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戏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地点在大队的晒谷场,戏台是临时搭建的。观众席还拉了蓝色顶蓬。前面用了八只打广告牌的射灯,还用了现在舞台常用的可以变换背景的光幕,台上拉了四重的幕布,红、黄、蓝、白四色,一进一进来造成一种纵深感。右边坐了四五个乐师,有拉二胡的、弹琵琶的、持快板的、敲锣打鼓的、指挥的,可能是人手节俭上的需要,一人往往兼多重功能。
④关于戏班子,故事不少。唱戏入了魔,戏里戏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像《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唱着唱着弄不清自己是否女儿身了。我对戏班的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
- 感恩教育国旗下讲话稿(10篇)
- 放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培训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篇)
- 对超市员工的发言稿(集锦15篇)
- 智研咨询-2024年中国储能电站EMS系统行业市场全景调查、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群智感知人机混合场景下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一回路关键能动设备故障诊断及剩余寿命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宽带光电探测器的研制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商品房买卖合同(精装修版)
-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查房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工智能基础》全套英语教学课件(共7章)
- GB/T 35613-2024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
- 2022-2023学年五年级数学春季开学摸底考(四)苏教版
- 授信审批部工作计划及思路
- 财务管理学(第10版)课件 第3章 财务分析
-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军事理论-综合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国防大学
- 肿瘤微环境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