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语文模拟测试(一)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祖国大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处,总是尤为关心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携带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丰富故事与记忆。在中国美术馆,多少人为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而感叹,飘逸的画面与琳琅的题跋镌刻着古典文人的风致。在湖北曾侯乙编钟前,我们聆听华夏礼乐从古至今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回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那些奇异的面孔与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仿佛一个个天真狂放的灵魂在歌唱。在敦煌壁画前,我们沉浸于那绚烂的境界,对一个个无名的创造者满怀敬意。哪怕是一块汉砖、一帧剪纸,都能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阻隔,心心相印地领受着我们这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那种坚韧、达观与明亮通古贯今。这片大地上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向往未来,就要珍重我们的过去,坚持保护第一,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让过去的创造成为放飞新的创造的春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绵延相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话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必须具备的天下情怀和人类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对话与呼应是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有效的渠道。当我们在一幅画前驻足、当我们在一支旋律中沉思、当我们越过语言的藩篱在一部小说里与遥远的灵魂相遇,那些时刻,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来自哪片土地、说着哪一种语言,都不再是彼此理解的障碍。那一刻,我们确知,人类的观念、情感可以越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区隔而彼此相连。这种交流将推动人类在疾速变幻、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领会我们共同的命运,让中国的道路、方案和智慧为人类提供新的选择。新时代的文艺和文化心怀天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心怀天下者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提炼思想与文化的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消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世界的成为中国的,是为了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大放异彩。中华文明万古江河浩荡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征程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一代代人的创造和奋进,将伟大文明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这胜迹是壮美河山,更是前人、先贤赠予我们民族的文化珍宝。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满怀信心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光大优秀传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辉煌灿烂的光芒。[摘选自《求是》(2023年第22期)铁凝《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材料二: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表达中国人独特时间观,“折柳寄情”展现中式惜别之礼;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圈粉”无数;古风汉服、国潮文创等成为新时尚……近年来,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涌现,许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中华文化的气度神韵深入人心,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新生活。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体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只有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北京作为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实质内容与表现形式、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等各种关系,积极探索转化创新方式,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创新展览展示,精心推出集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精品展陈,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通过《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魅力;通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公众考古季、北京古建音乐季等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通过文物主题游径和文物文创大赛,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并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价值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摘选自陈名杰《文化自信激发创新灵感》,《人民网》2023.11.10)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我们可以据此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B.不管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都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要坚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C.只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关系,就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D.通过创新展览展示,将文化和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让人们惊叹于古代文人的风致以及精妙的艺术修养,说明这些古代优秀绘画作品记录着中华优秀灿烂文化的密码。B.敲响湖北曾侯乙编钟,让前往观赏的现代人仿佛聆听到千百年以前华夏礼乐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音乐,从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C.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折柳寄情”展现中式惜别之礼,体现了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D.《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魅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演出服装原汁原味,歌舞天人合一,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B.第三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以“江南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浙江发布了13个最具代表性的“最江南”乡村,着重推出了乡村文化发展振兴的五大模式。C.入冬以来天气变冷,北方的一些大学生开始流行穿具有年代感的“军大衣”与“花棉袄”,曾经很“土”的衣服有迅速变身时尚圈“宠儿”之势,成为一些大学生御冬新选择。D.国产动画长片《白蛇:缘起》以水墨画风加CG技术,勾勒出清逸秀丽的中国山水图,耳熟能详的出场人物加上前世今生的编剧构思,讲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神话故事。4.两则材料都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了论述,论述的角度和重心有何不同?(4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两则材料所运用的论述方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故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但找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增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共总三家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的“嘚嘚”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拾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她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裱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1941年(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材料二: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的山坡、焦枯的树叶和迎面而来的寒风等细节,为后文情节发展奠定了悲凉的基调。B.第6自然段通过“我”对雨雪天气的判断以及“我”感觉到的天色变化,折射出“我”内心中对于顾林病情的焦虑与担忧。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本文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人称交替使用,使叙述更为立体化。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姑娘的讲话虽然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B.补叙姑娘打靶的好成绩,暗含了作者对于姑娘积极上进的革命觉悟的赞美。C.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与“我”的谈话,更具情境感。D.交代姑娘妇女自卫队员的身份,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意蕴,使小说余味无穷。8.请结合材料二的论述和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红棉袄》中“姑娘”作为“新乡民”形象的理解。(4分)9.读完这篇小说后,你的语文老师打算结合下面这一文学争鸣现象上一节研讨课。2009年,暨南大学宋教授在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经典的模仿:〈百合花〉与〈红棉袄〉之比较分析》,指出《红棉袄》与《百合花》两部作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历史承袭的模仿关系。同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教授在该期刊上发表争鸣文章《模仿、独创及其他——为〈百合花〉辩护》,认为宋教授没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红棉袄》与《百合花》之间的高下和优劣,茹志鹃的《百合花》与孙犁的《红棉袄》相比,有诸多超越之处。语文老师邀请你在这节研讨课上发言。你支持宋教授的观点还是李教授的观点?请结合两篇小说的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概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郏子、甚弘、师裹、老聃。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候,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选自韩愈《医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忧其所A可恃B惧其C所可矜D善医E善计者F谓之G天扶H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其知所以为天下乎”中的“所以”意义相同。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中的“传”字意义不同。C.“六艺”即指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D.“则群聚而笑之”和“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中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说》第一段肯定从古以来老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都有迷惑,需有“师”来解“惑”。B.韩愈在《师说》第三段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和前文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观点相呼应。C.《医说》一文开始就提到擅长看病的医生一般不看病人表面的胖瘦程度,而主要根据病人的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D.韩愈在《医说》一文中纵贯古今,从夏商周谈到秦汉以后至隋唐各时期的兴衰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14.《师说》和《医说》两篇文章均属于“杂说”,请简要概括两篇“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说理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杨万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时令特点,扣住了诗题中的“初夏”。B.其一写诗人午睡初起,无精打采,当看到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沉浸其中。C.其二写诗人想看书,可是刚想翻开又兴致索然,在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D.其二将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16.杨万里的“诚斋体”远近闻名,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独特风格,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风格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苟子《劝学》中",”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3)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在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乡土社会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传统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18.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B.“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C.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D.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19.根据文段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阐明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模式,不超过30个字。(4分)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0~22题。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