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考虑一下社会结构的格局了。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注]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层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注]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至自身五代。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现象反映出“私”的问题,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包括一家三口,大到包括所有亲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C.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分明,就家族关系来说,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且牢固不变。D.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意识很强,他们对谁是团体内外的人,分得很清楚,所以西方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给父母交膳宿费是正常的。B.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人是西方人,你很容易知道客人数目;如果这个人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C.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高度概括,它的关系范畴包括血缘关系,有时还包括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D.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资源稀缺时,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个人,就能得到越多的资源,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多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B.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C.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D.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4.材料一为阐明“西洋社会”特征用到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即利用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相似点及效果。5.在西方,所有姐妹都可以统称为“sister”,而在中国,却分为亲姐妹、表姐妹、堂姐妹,请结合材料分析中西方称谓不同的原因。【答案】1.C2.D3.B4.①论者指出西洋社会像捆柴,利用分扎清楚的柴与西洋社会归属分明的团体界限之间相似性来阐述团体格局的特征。②论者借助比喻说理,把关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所蕴含的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5.①因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西方社会将所有姐妹当成一个团体,可以不用区分亲缘关系的远近,将她们统称为“sister”。②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如同心圆波纹向外扩散,但是越向外,与“己”的关系越远,因此中国对姐妹的称呼会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细致地划分。【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深入探讨了两种社会结构在人际关系和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关系圈具有伸缩性,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亲密度和资源的私人分配模式;而西方团体格局强调明确界限的集体组织,显示出不同的社会运作逻辑。两者的对比揭示了文化背景对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差序格局界限分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应当包括些什么人”,第四段“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可知,“界限分明”是西洋社会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并不分明。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错误,原文是“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并不能说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A.强调友缘,符合差序格局伸缩性。B.是指不要偏袒亲人,不要偏向富贵的人,不要迷恋美色,强调的是一种公正无私、讲原则、不徇私情的态度。它反映的是道德要求或理想状态下的公正行为,并不是差序格局的体现。C.反映了差序格局中的地缘关系,地缘也是差序格局中的重要部分。D.体现了差序格局中的“亲疏”关系,随着势力强弱的变化,差序关系也会随之变化,穷困时亲人疏远,富裕时亲人攀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可知,作者将“西洋社会”比作田里捆柴,柴是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捆扎的,几根柴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几捆成一挑。这种结构是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每一根柴都属于某个具体的单位,位置固定,无法随意移动。同样,西洋社会也是由多个团体组成,每个人在不同团体中有明确的角色和身份,团体内外界限分明,成员身份不可混淆。这些团体的关系和社会分工是固定的,如同捆扎的柴之间界限分明。借助比喻手段,将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简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将抽象的社会结构问题变得具象、可感,帮助读者抓住西洋社会中团体界限分明的本质特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可知,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有着明确的界限和规则。团体中的人关系是固定和相同的,大家像捆扎在一起的柴一样,身份和关系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差别。在姐妹的称谓上,所有姐妹都被看作是同一团体内的成员,因此不需要根据血缘的远近区分亲属关系,统称为“sister”就足够了。这种称谓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和一致性,强调家庭或团体内部的一体性。根据原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差序格局”,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丢入水中产生的波纹一样,向外扩展。亲属关系越接近“己”,血缘关系越紧密;越远,亲疏关系也随之变淡。因此在姐妹称谓上,中国人会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细致地划分,例如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等,这些称谓清楚地反映出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的层次和距离。这种称谓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亲疏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亲属网络中等级和差异的认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恰同学少年(节选)黄晖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中年人笑着说:“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哟,您还是位秀才啊?”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哪里的话?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有删改)[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引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新颖。B.湖南第一师范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D.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态度认真负责,待人礼貌热情。7.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B.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C.文中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会环境。8.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答案】6.B7.B8.①借易礼容看见萧子升也来报考的惊讶和调侃,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华。②以众人闻其名面想见其容,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名。③借毛泽东(大个子)看见蔡和森的名字而惊讶,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④借毛泽东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超出满分的奇闻,侧面表现蔡和森的才华。9.①志向远大,勇于追求:这些青年朝气蓬勃,带着求知的热情并积极报考师范学校,他们愿意接受新文化、学习新知识,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他们豪情满怀,对自己的才学有着自信,如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萧子升被称为“湘乡第一才子”。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互动时幽默风趣,言辞中尽显开朗乐观,展现出青年的朝气与活力。【导读】黄晖的《恰同学少年》节选描绘了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一群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展现了他们在求学路上的朝气与奋斗精神。通过对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物自然对话和互动的描绘,小说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与志向。作品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青年们渴望新知的精神风貌,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面对教育和未来的热情与理想。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错误,根据后文“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可知,毛泽东并没有担心自己考不上。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可知,学校招生并没有限制年龄。C.“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错误,根据原文“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可知,何叔衡的求学态度和其他年轻的学生是一样的,并没有对比。D.“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错误,根据原文“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可知,何叔衡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对旧知识的不满意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并非说当时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可知,文章通过易礼容的对话,小说展示了萧子升的名气。易礼容称他为“湘乡第一才子”,并感叹:“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这一玩笑式的对话显示了萧子升在同龄人中的才气和威望。易礼容的话既表达了对萧子升才能的认可,也体现了萧子升在同学中的影响力。这种通过他人对萧子升的评价来表现其才气的方式,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根据原文“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可知,萧子升的才名在同龄人中已经广为流传,形成了一种响亮的名声,以至于当易礼容提到他时,众人纷纷回头,希望一睹这位湘乡才子的风采。表现出萧子升的才华和声望在考生群体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通过这种“众人回头”的行为,作者巧妙地侧面突出了萧子升的才名。根据原文“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可知,对于蔡和森的才气,小说通过毛泽东的反应来表现。当毛泽东看到蔡和森填写的名字时,立刻认出了他,并惊叹,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毛泽东对蔡和森作文成绩的钦佩和惊叹“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进一步展现了蔡和森的名气与才华,满分已经不能表现其才华,通过毛泽东的这番话从侧面表明了蔡和森在当时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表现。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可知,这些青年怀有远大的志向和责任感,积极报考湖南第一师范,表现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接受新文化的精神。蔡和森虽然家境贫寒,曾因经济原因退学,但他依然选择重新报考,这反映出他对教育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追求。他们报考师范学校的行为表明了他们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在与蔡和森的对话中,毛泽东坚定地说“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展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样,蔡和森的作文被毛泽东称为“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这充分表现出蔡和森才华横溢。萧子升则被易礼容称为“湘乡第一才子”,从侧面表现出他在同学中的才学与威望。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在与萧子升、蔡和森互动时表现出轻松幽默的一面。毛泽东与萧子升对对子时随口对出的“穷师范招学生”,以及横批“挤、破、脑、壳”,既展示了毛泽东的机智才华,也表现了他面对考试压力时的幽默和乐观。这样的轻松幽默展现了青年们的朝气与活力,也反映了他们面对竞争时的积极心态。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材料二: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颖孝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材料三: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而养A骄长恶B以行其芟夷之C计D及泉E誓母F敢施G于所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武公娶于申”是状语后置句,与《周郑交质》中“王子狐为质于郑”句式相同。B.“亟请于武公”中“亟”与《臧僖伯谏观鱼》中“乱政亟行,所以败也”的“亟”含义相同。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与“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含义相同。D.“虢叔死焉”中的“焉”,与“姜氏欲之,焉辟害”中的“焉”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共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共叔段。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做了解释。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成功团聚,和好如初。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郑庄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4.郑庄公对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答案】10.BDF11.C12.D13.(1)郑庄公又攻打京邑,京邑的人背叛叔段,叔段出逃到鄢地。鄢地被攻克,叔段又逃亡到共地。(2)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14.①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②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③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郑庄公与其家庭关系展开,描绘了古代亲情与权力的张力。材料一与二分别取自《史记》和《左传》,展示了郑庄公即位后在权力斗争中的策略及与母亲武姜的矛盾。材料三出自高士奇的评论,指出郑庄公虽雄才大略,但其行事阴险,兄弟相残、与母绝裂,揭示了家族内部的惨烈权力斗争。整体体现了儒家文化下亲情与政治之间的难以调和。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可是郑庄公却养成了他弟弟的骄横、滋长了他的恶习,以便施行自己铲除对手的大计。郑庄公竟然发誓到黄泉才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事情都敢施加于生他的母亲身上。“养骄长恶”为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都是庄公的谓语,语意完整,故B处断开。“芟夷”修饰“计”,为定语加中心语的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行其芟夷之计”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故D处断开。“及泉誓母”中“及泉”是状语,修饰“誓母”,中间不能断开;“誓母”是动宾结构,全句语意完整,故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正常语序为:郑武公于申娶/王子狐于郑为质。句意: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王子狐在郑国做人质。B.正确。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屡次”的意思。句意:(武姜)屡次向郑武公请求。/紊乱的政令屡次推行,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C.错误。第一个“国”指国家;第二个“国”指国都。句意:都城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D.正确。兼词,相当于“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句意:虢叔死在那里。/姜氏想要这样,怎么躲避这种祸害呢?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赞颂了郑庄公”错误,原文“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可知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而不是郑庄公。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伐”,讨伐、征伐;“畔”,通假字,通“叛”,背叛、反叛;“走”,逃跑、逃走;“溃”,溃败、被打垮。(2)“何患”,宾语前置,患何;“阙”,掘,挖;“隧”,作动词,打隧道,或者状语,“在隧道里”。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意思是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产时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寤生。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生段时顺产,夫人十分喜爱叔段。可知,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由原文“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可知,姜氏在武公生病时,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由原文“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可知,在姜氏的帮助下,段整顿军备,势力不断膨胀,并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由原文“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可知,姜氏与段合谋袭击郑,并作内应。参考译文:材料一:郑武公十年,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的时候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他。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叔段出生很顺利,夫人十分喜爱他。郑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病重。夫人向郑武公请求,想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听从。这一年,郑武公去世,寤生即位,这就是郑庄公。叔段来到京邑,修缮铠甲和兵器,和他的母亲武姜谋划袭击郑国都城。郑庄公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郑庄公发兵讨伐叔段,叔段逃走。郑庄公又攻打京邑,京邑的人背叛叔段,叔段出逃到鄢地。鄢地被攻克,叔段又逃亡到共地。材料二: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等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任您挑选。”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都城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先王的制度,恐怕您会控制不住。”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于教诲;所以称为郑志。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于是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过了不久,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上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材料三:郑庄公,在春秋诸侯中有着枭雄的姿态。他阴险狡诈、内心残忍,先从铲除自己的弟弟开始,之后向上冒犯周王,向下对四周的邻国也采取行动。兄弟本是同根所生,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然而他却纵容骄纵、助长恶行,以此来实施他铲除的计划,甚至到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地步,对亲生母亲都敢这样,更何况是对待其他人呢?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歌子李珣①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①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荻花秋”三句将橘子洲头的景色比作“屏画”,描绘了湘江美丽的景色,突出了词人此时的悠然自得。B.“碧烟中”三句写江面云烟淡淡,月光皎洁,垂钓者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描绘了一幅小艇垂纶欲归图。C.“水为乡”三句由写景转入叙事,描述词人居住在水乡篷舍,只能吃些鱼羹稻米饭,目的在于表现水乡生活困窘和单调。D.面对着盈杯的水酒和满架的诗书,词人心满意足,再也不用将外在功名利禄放在心上,表现了词人的隐居之乐。16.这首词的上阕与《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同是描写湘江美景,但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却有所不同,请从意象和意境两方面简要分析不同之处。【答案】15.C16.①意象:《渔歌子》的上阕选取了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等景物,恬淡秀雅;《沁园春·长沙》上阕选取了万山、层林、百舸等景物,绚烂大气。②意境:《渔歌子》的上阕描写的是秋日湘江夜晚的景色,营造的是如梦似幻、清朗明丽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中,寄托了词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写的是秋日湘江白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辽阔苍茫、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意境,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和对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导语】李珣的《渔歌子》以细腻、闲适的笔触描绘潇湘的自然之美,上片以“荻花秋”“碧烟”“明月”等意象营造宁静的氛围。下片转而描绘渔人的简单生活,酿造出悠然自得的隐居之乐,渗透着避世澹泊的情怀。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生活境况可谓困窘不堪”错误。“水为乡”三句写出了词人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并非是困窘生活。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意象:《渔歌子》的上阕先写“荻花秋,潇湘夜”,描写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再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词人选取了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等景物,景色如诗如画,恬淡秀雅,如梦如幻。《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取了万山、层林、百舸、鹰和鱼等景物,景物蓬勃生机,绚烂大气。②意境:《渔歌子》的上阕描写的是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词人沉醉其中。上阕营造了如梦似幻、清朗明丽的意境,在秀丽的水乡风光中,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生活和美好自然的热爱。《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写的是秋日湘江白天的景色,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这幅秋景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营造了一种辽阔苍茫、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意境,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情怀和对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上下两句均使用了叠词来表现乡居生活中祥和安宁的烟火气的句子是:“
,
。”(2)《静女》中,女子隐藏起来,没有如约出现,男子只好“
”;《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芳草,但不知该送去哪里,因为“
”。(3)“风”经常撩动诗人情思。李煜《虞美人》中正是“
”一句牵引出词人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
”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4)小明临摹了一幅关于“鹿”的中国画,这不禁令他想起了曹操在《短歌行》中借“鹿”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的诗句“
,
”。【答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搔首踟蹰所思在远道小楼昨夜又东风金风玉露一相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暧、墟、蹰、道、逢、呦、苹。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濒危、特有、具有经济价值,是种子优先采集的标准。种质资源库相当于“种子银行”,给野外植物做好备份。喜马拉雅红豆杉、竹生羊奶子……有的植物因为各种原因,野外种群数量很少,种子采集员会专门抓住种子成熟期进行“抢救式”采集。西藏八角莲、贡山绿绒蒿……因为植物属于狭域分布物种,只分布在极少数山头或者河谷等特定地区,是我国甚至某地的特有植物,一旦出现自然灾害,
①。因此,即便它们的种群在某些区域数量庞大,也会被优先收集入库。还有一类植物的种子,因为
②,可以“插队”入库。比如野大豆、沧江海棠、尼泊尔桤木等各种水果、粮食作物的野生近缘种,观赏或药用、材用、绿化用植物的种子,种子采集员在野外时也会优先采集。当然,
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保护区研究人员在完成相关资源调查和科研任务后,也会将采集的一些其他种子交到种质资源库保存。18.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D19.①就有彻底消失的风险②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③除了优先采集的种子【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把“种质资源库”喻为“银行”。A.拟人。“弄巧”“传恨”赋予“纤云”“飞星”以人的行为和心理。B.设问和借代,用“杜康”代指酒。C.夸张。D.比喻。将“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将“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说只分布在极少数山头或者河谷等特定地的物种,因其分布区域狭小,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的结果,其结果就可能是灭绝,故可填“就有彻底消失的风险”。②后文说采集的种子包含野大豆、沧江海棠、尼泊尔桤木等各种水果、粮食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可知其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故可填“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③后文有“也会将采集的一些其他种子交到种质资源库保存”,可知此处承上启下,谈之前采集的种子,上文说到“种子采集员在野外时也会优先采集”,故可填“除了优先采集的种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时候,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过去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少新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智能泥工施工与设备维护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重型工业门窗安装施工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铝合金模板工程安装与节能减排合同4篇
- 承包菜市场水沟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便利店线上线下融合项目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用机械租赁市场分析与预测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改造服务合同4篇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电影之创战纪》课件
- 社区医疗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案
- 开题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医院标识牌规划设计方案》
- 公司2025年会暨员工团队颁奖盛典携手同行共创未来模板
-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的世界各个章节测试试题(含答案)
- 夜市运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电接点 水位计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
- 国家职业大典
- 2024版房产代持协议书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