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2021_第1页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2021_第2页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2021_第3页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2021_第4页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基础本课程学习内容经济法基础其他法总论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支付结算会计法律制度税法流转税增值说、消费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关税、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有税、烟叶税税收征收管理题型题量

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合计题量23题10题10题3大题(12小题)55题分值46分20分10分24分100分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时间

报名时间:2020年11月

打印准考证:2021年4月

参加考试:2021年5月

查询成绩:全部考试完毕两周左右

第一章总论

章节框架法律基础:法的本质与特征、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的形式及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经济纠纷解决途径:平等主体、不平等主体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第一节法律基础什么是法

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是不是(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1)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2)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2)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3)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3)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第一节法律基础2.法的特征

(1)国家意志性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2)国家强制性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3)规范性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①法的规范性,具有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

②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4)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买卖房屋第一节法律基础(一)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至少2个主体,才能形成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主体的种类:自然人、国家、组织(法人+非法人组织)第一节法律基础

自然人中国公民、外国公民、无国籍人组织类型具体包括法人营利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企业法人等非营利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如:公办医院、学校等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特别法人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如:居委会、村委会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第一节法律基础2.主体资格

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能不能)国家、组织权利能力:始于产生、终于消灭

行为能力:同权利能力第一节法律基础(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一节法律基础

分类标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8周岁的未成年人;

②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③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达到法定年龄、智力健全、能够对自己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自然人;

①一般情况:≥18周岁的成年人;②特殊情况: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同。第一节法律基础

刑事责任能力承担者负刑事责任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

②≥14周岁<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8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记忆小贴士】烧杀强抢,投贩毒,开8枪,砰砰砰!!!

③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①14-18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②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③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提示:精神病人其他状态参考负刑事责任以及从轻或减轻第一节法律基础(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权利即自己或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

2.权利是可以放弃的。

3.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如: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5.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第一节法律基础(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人身、人格;精神产品、智力成果;行为、行为)

。第一节法律基础

物自然物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人造物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一般等价物货币及有价证券提示:有体物可以是有固定形态的,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如天然气、电力等);无体物(如权利、数据信息等)第一节法律基础

人身、人格a.人身和人格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人身权指向的客体。

b.人身和人格又是禁止非法拘禁他人、禁止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禁止侮辱或诽谤他人、禁止卖身为奴、禁止卖淫等法律义务所指向的客体。

c.活人的整体只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d.人的部分可以作为客体的“物”,视为法律上的“物”如:头发、血液、骨髓等第一节法律基础

精神产品/智力成果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思想或者技术方案,不是物,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行为/行为结果为达到一定目的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

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公司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交易)、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第一节法律基础

知识点法律事实

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失,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法律规范和法律主体只是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的一般前提,并不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第一节法律基础(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一节法律基础(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分类标准分类内容代表行为行为是否合法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行为的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意思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单方行为遗嘱、行政命令多方行为合同行为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补充是否存在对待的给付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法律行为间的依存关系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买卖+保证合同第一节法律基础【注意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问的是法律事实还是法律事件。

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是指法的具体的表现形态,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第一节法律基础我国法的主要形式形式制定机关注意要点名称规律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全国人大——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他法律

××法法规行政法规国务院

××条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地方××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办法

××条例实施细则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地方××办法效力排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第一节法律基础(二)适用法的效力原则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①即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时,以上位法为据不再适用下位法。

②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法优于旧法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三)冲突裁决裁决方式事件不一致找谁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裁决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提出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第一节法律基础法的分类划分标准法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经济纠纷: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注意1】“或裁或审原则”:平等主体之间出现经济纠纷时,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人民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注意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选择哪种方式与纠纷的性质有关。(选择复议、必经复议、只能复议)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知识点、仲裁(一)仲裁的概念:经济纠纷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二)仲裁的特征(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3)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三)仲裁的适用范围

1.适用:平等主体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2.不适用《仲裁法》:劳动争议、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3.不能提请仲裁

(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行政争议。

【注意】分清“适用《仲裁法》”和“可以申请仲裁”的区别。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四)仲裁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链接】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2.公平合理原则

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备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纠纷。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独立仲裁原则

仲裁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注意】仲裁机构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4.一裁终局原则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独立仲裁原则)---民间组织

【注意1】仲裁委员会是“民间组织”,属于“商务服务业”范畴,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注意2】仲裁没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的规定,诉讼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的规定。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六)仲裁协议

形式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提示】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效力(1)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2)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协议的效力。

(3)当事人对协议效力有异议可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或请求法院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裁定的,由法院裁定。

(4)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法院应当继续审理。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仲裁裁决

1.仲裁管辖权

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2.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回避制度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

【注意1】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做出裁决。

【注意2】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5仲裁解决途径和解①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②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③若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调解①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

②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③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①裁决应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意见

②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③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7.履行裁决及强制执行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注意】与“一裁终局原则”进行区分。X√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知识点、民事诉讼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争议的活动。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提起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知识点、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等案件;

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等;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诉案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审判制度

1.两审终审制度2.合议制度3.回避制度4.公开审判制度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审判制度

1.两审终审制度——一个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即终结。

(1)四级法院:最高、高级、中级、基层

(2)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

(3)对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如果发现终审判决确有错误,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特殊情况——一审终审

①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

②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审判决、裁定。

【提示】对一般诉讼案件适用两审终审制度,而简易小额诉讼和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合议制度——由“3名以上的单数”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合议制度二审一审合议制独任制合议制审判员审判员审判员陪审员重大疑难案选民资格案特别程序简易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三名以上单数选民资格案件,重大、疑难的案件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除外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回避制度——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①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③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上述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回避制度——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注意1】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适用回避制度,“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

【注意2】当事人请求上述人员回避可以书面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公开审判制度

(1)法院审理民事或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2)“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亊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注意】(1)依法不公开;(2)依当事人意愿不公开。

(3)公开审判包括审判过程公开和审判结果公开两项内容,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4)公开审理案件,应当在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以便群众旁听。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三)诉讼管辖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1.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是根据案件性质、案情繁简、影响范围,来确定上、下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大多数民事案件均归基层法院管辖。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地域管辖(1)一般地域管辖(普通管辖)

按照“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隶属关系”来确定案件管辖法院。

一般情况: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地域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普通管辖)

特殊情况:“被告就原告”原则→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Ⅰ.对不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民事诉讼

Ⅱ.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民事诉讼

Ⅲ.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监禁的人提起民事诉讼

【注意】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经常居住地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特殊地域管辖(特别管辖)

合同纠纷合同履行地被告住所地保险合同纠纷保险标的物所在地

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

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运输始发地、目的地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诉讼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诉讼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侵权行为诉讼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提示】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地包括被侵权人住地。被告住所地

因产品、服务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服务提供地、侵权行为地

海难救助费用诉讼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诉讼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诉讼公司住所地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3)专属管辖(不动产、港口作业、继承遗产)

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必须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当事人也不得协议变更的管辖。

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注意1】《民诉解释》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注意2】政策性房屋买卖纠纷之外的“商品房买卖纠纷”“不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3)专属管辖

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人民法院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协议管辖(合意管辖或约定管辖)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吿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厲管辖的规定。

【注意】协议管辖排除普通管辖和特别管辖,以协议约定为准。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5)共同管辖(选择管辖)——“立案在先”原则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注意】“起诉”与“受理”为此点命题陷阱。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四)诉讼时效

1.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在我国仅有债权请求权与继承请求权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四)诉讼时效

【注意1】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注意2】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实体权力)

【注意3】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注意4】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起诉权)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2.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是否适用请求权适用一般的请求权不适用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3.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长度起算点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为“3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最长诉讼时效期间20年权利被侵害之日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和中断

(1)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下列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止。

【注意】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6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关于最后六个月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以前发生上述事由,到最后6个月时法定事由已消除的,则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止。

该事由到最后6个月开始时仍然存在,则应从最后6个月开始时中止诉讼时效,直到该障碍消除。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①关于法定障碍(客观原因)

Ⅰ.不可抗力

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Ⅲ.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

Ⅳ.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中断

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而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记忆提示】“客观原因”导致“中止”——暂停;“主观原因”导致“中断”——复位。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调解、判决和执行

1.调解(自愿调解、应当调解、不得调解)

(1)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裁判。

【注意】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可以调解,行政案件不可调解。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调解、判决和执行

1.调解

(2)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3)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婚姻等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根据案件性质不能调解的案件,“不得调解”。

【注意】“离婚案件”与“婚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的区别。(4)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调解、判决和执行

2.判决(公开判决,没有例外)

(1)一审上诉期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调解、判决和执行(2)生效判决

①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

②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一审判决;

③第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

【注意】生效判决“不得上诉”,如确有错误的,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予以纠正。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五)调解、判决和执行3.执行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4.强制执行

法律文件申请人执行机构判决、裁定对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第一审法院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法院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对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法院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总结】民事诉讼、仲裁

仲裁民事诉讼适用合同关系、财产关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审判(仲裁)制度一裁终局两审终审合议(仲裁)庭组成1名或3名3名以上单数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普通管辖、特别管辖、协议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时效适用诉讼时效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和义务人之日起计算申请前提双方必须在事前或事后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直接提出形式书面一般书面,特殊情况可以口头提出收费√√开庭√√公开×√回避制度√√和解√√调解可以一般可以调解

“离婚案件”应当调解

“非诉案件”“身份确认案件”不得调解法律文件生效裁决:作出

调解书:签收一审:送达15日未上诉

二审为终审判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

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判决、裁定:一审法院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

其他: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不平等主体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选择哪种方式与纠纷的性质有关。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对社会的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机关一方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方,对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由行政管理相对人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活动。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行政复议设置行政复议法的最基本原则:保护公民权限制行政权甲市A县税务局认定XYZ公司逃避缴纳营业税款5万元,责令其补交税款及滞纳金并处以5万元的罚款,XYZ公司认为处罚过重,则其可以向甲市税务局或A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其中:XYZ公司为行政复议“申请人”

A县税务局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

甲市税务局为被申请人的“上级机关——行政复议机关”

A县人民政府为“有行政复议权的其他机关”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一)行政复议范围

申请事项1.情形(核心关键词: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略);

2.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可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排除事项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公务员法》可申诉);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可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诉讼。(抽象、内部、未使用公权力)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查-决定)

时间XXXXXXX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形式书面口头是否收费?举证责任被申请人申请人【提示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可以同时申请行政复议吗?

【提示2】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要不要停止执行?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行政复议程序

1.行政复议申请

(1)申请时间: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注意】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同时申请“赔偿”。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行政复议程序

1.行政复议申请

(2)申请方式: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注意】与仲裁区分,当事人申请仲裁必须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2.行政复议受理

(1)程序

①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②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以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做答复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行政复议期满“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3)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老百姓说了不算

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④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3.行政复议参加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1)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注意】行政复议参加人不包括行政复议机关。(2)行政复议机关两上级: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如财政局)一上级:海关、金融、税务局、外汇管理、安全机关、政府没上级:省级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国家税务总局)本级复议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行政复议程序

【新增1】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理解】政府的派出机关就相当于一级政府。

【新增2】(没上级的情况下)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4.行政复议的审查及决定

(1)方式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方法

【注意】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

【注意】与仲裁和诉讼不同,其既不开庭也不公开进行。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3)举证责任:倒置

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由“被申请人”承担(4)答复时间:60+30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

【注意】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行政复议决定

(4)决定种类:

①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②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③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5点)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A.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B.适用依据错误的;

C.违反法定程序的;

D.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E.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注意】被申请人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等,视为无证据。

【注意】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5)生效——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链接】仲裁调解书“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判决书一审“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生效。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总结】民事诉讼、仲裁、行政复议

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适用合同关系、财产关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不平等主体(外部、具体)收费√√×审判制度一裁终局两审终审

合议(仲裁)庭组成1名或3名3名以上单数

回避制度√√√开庭√√×(书面审查)公开×√

级别管辖×√找爹地域管辖×√法律文件生效时间裁决:作出

调解书:签收一审:送达15日不上诉送达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人民法院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对该行政争议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司法活动。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行政诉讼(一)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

1.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12条)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行政诉讼(一)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

2.法院“不受理”的诉讼: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能复议)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诉讼管辖

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1.级别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一般情况)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1)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4)其他。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2.地域管辖

(1)普通管辖(原告就被告原则)

①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经行政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跨区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2.地域管辖

(3)专属管辖

①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三)诉讼程序

1.起诉和受理——选择复议和必经复议

【注意1】必经复议的情况下,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受理后超过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起诉。(选择复议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