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692-2019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_第1页
DB11∕T 692-2019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_第2页
DB11∕T 692-2019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_第3页
DB11∕T 692-2019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_第4页
DB11∕T 692-2019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DB11/T692—2019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CodeforEngineeringPipelineComprehensivePlanningofHistoricConservationArea2019-10-12发布2020-04-01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CodeforEngineeringPipelineComprehensivePlanningofHistoricConservationArea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施,按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7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发[2017]2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意的修订工作。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管线地下敷设;5.管线安全技术措施。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增加术语:风貌、信息管道、缆线管廊、线缆保护管;修改原术语“北2.基本规定中增加管线沿墙敷设,明设管线附属设施和设备的隐蔽化设计,提高管道和设备的标准等级和耐久性,加强管线保护,应用低影响开发、缆线管廊等方面的规定;3.增加限制10kV以上电缆敷设,雨水、污水管道敷设等规定。修订直埋敷设中工程管线排列次序、覆土深度、部分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增加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线交叉的规定;4.修订了综合管廊敷设一节的相关内容,增加浅埋沟道及组合排管缆线管5.修订雨污水管道、燃气管道及阀门、热力管线、信息管道、明设通信设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本规范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电话:68021694,邮箱:bjbb3000@163.com)。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北京市路灯管理中心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宋文波、杜颖、李慧颖、马东玲、陈蓬勃、刘琳燕、张晓昕、苏云龙、周楠森、刘荣华、徐新华、卢张坤、薛长江、刘义卓、刘艳梅、胡劲秀、白丽萍、梁雪莲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郄燕秋、王耀文、王增义、杨炯、董乐意、赵宇、李为民 4管线地下敷设 4.1一般规定 4.2直埋、保护管及缆线管廊敷设 4.3综合管廊敷设 5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2给水工程 5.3雨水、污水工程 5.4燃气工程 5.7信息工程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3.Basicrequirements 4.Undergroundpipelinelaying 4.1Generalrequirements 54.2Directburying,ductingandcabletrenching 64.3Utilitytunnellaying 95.Technicalmeasuresforpipingsafety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Technicalmeasuresforwater-supplyengineering 5.3Technicalmeasuresforstormandsewageengineering 5.4Technicalmeasuresforgasengineering 5.5Technicalmeasuresforheatingengineering 5.6Technicalmeasuresforelectricpowerandstreetlightingengineering 5.7Technicalmeasuresforinformationengineering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完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满足工程管线实施要求,保障工程管线安全,规范狭窄道路内的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北京老城内其他地区宽度不大于10m的道路内新建、改建及扩建各种工程管线综合规划。1.0.3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相协调,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设计同步进行,实现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综合保护。1.0.4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conservationarea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的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0.2工程管线engineeringpipeline各种市政专业管线,包括给水、雨水、污水(含合流)、燃气、热力、电2.0.3北京老城Beijingoldcity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2.0.4狭窄道路narrowroad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地区宽度不大于10m的道路、胡同。2.0.5管线综合规划pipelinecomprehensiveplanning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道路范围内的敷设方式、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综合协调各种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位置关系。2.0.6风貌townscape反映街区历史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体面貌和景观。2.0.7信息管道informationpipeline用于敷设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线缆的一种通道,由管道、人(手)孔和建筑物引入管等组成。2.0.8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0.9缆线管廊cabletrench采用浅埋沟道或组合排管方式建设,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信息线缆的管2.0.10线缆保护管cableducts,cableconduits用于保护线缆和在线缆发生故障后便于将线缆拉出更换的管道,有单管和排管等结构形式。33.0.1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协调各工程管线布局;确定工程管线的敷设方式;确定工程管线敷设的排列顺序和位置;确定相邻工程管线的水平间距、交叉工程管线的垂直间距;确定地下敷设的工程管线控制高程和覆土深度3.0.2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一致,实现保护传统风貌、改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保持街区活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3.0.3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保证文物、现有保留建筑和保留管线的安全,按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统筹安排,做到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同步设计和施工。3.0.4工程管线的布置,应充分利用规划保留道路,并结合道路网布局,优化各专业管线设置,满足供给需求。3.0.5工程管线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当条件限制,需要架空或沿墙敷设时,应采取装饰、美化措施,减少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影响。3.0.6明设的各种管线附属设施和设备,宜采取隐蔽化设计,并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协调。3.0.7应采用高标准管材和设备,提高施工和安装质量标准,运用智能监控等信息技术,加强管线保护措施,满足管线设计使用年限要求,保障工程管线安全,降低故障频次。3.0.8应因地制宜确定排水体制、供暖方式、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或缆线管廊1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区域,应采取提高截流倍数、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等措施。2以采用清洁能源为原则,结合城市热力、天然气和电力网服务范围,同时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道路条件等因素确供暖方式。3可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调蓄池和透水路面等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4应以规划为指导,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老城改造、道路改造、主要地下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等同步建设综合管廊或缆线管廊。43.0.9应按照统建共享的原则建设信息管道。3.0.10不宜布置非本区使用的工程管线。3.0.11狭窄路段宜避免设置管线附属设施。3.0.12宜采用新型及小型化市政站点设施,并宜布置在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地带。3.0.13应配置小型、适用的消防设施、装备和器材;不符合消防车通道和消防54.1.1管线设置的种类应根据需求及道路宽度、管线规模等因素综合确定。实施管线种类(不包含入户支线)宜符合下列原则:1道路宽度在3m以下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管线;2道路宽度在3m~4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电力或信3道路宽度在4m~6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含合流)、电力、信息、燃气等管线;4道路宽度在6m~8m范围内,可布置给水、污水、雨水、电力、信息、燃气、热力等管线。4.1.2工程管线地下敷设时,应减少在路口处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压力管线避让重力流管线;2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3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4小管径管线避让大管径管线;5临时性管线避让永久性管线;6污水(含合流)管道与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给水管道的下方,且给水管道接口与污水(含合流)管道接口应错开设置,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4.1.3宽度在10m以下的道路内不应设置高压、次高压燃气管道。中压燃气管道运行压力不宜大于0.2MPa。4.1.4采用城市热力网供热时,宜采用小于100℃的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径不宜大于DN300mm。4.1.5宽度在10m以下的道路内不应安排电压等级高于10kV的电力电缆。4.1.6条件受限时雨水、污水管道可采取紧凑布置方式,共用检查井。64.1.7路面雨水可自流排除的路段,当两侧无低洼院落或低洼院落雨水能够自行排除时,可采用地面径流排水或边沟排水的方式,实现雨污分流。4.2.1自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建筑方向,工程管线宜按污水、雨水、热力、燃气、给水、电力(路灯)、信息管道的顺序依次排列。4.2.2工程管线宜采取浅覆土方式敷设,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4.2.2的规定,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本规定时,应采取安全措施。表4.2.2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表序号12345678 管线信息保护管热力管线燃气管道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含合流)缆线管廊人行道车行道最小覆土深度(m)0当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保证两侧建筑安全,满足工程管线管理、运营、检修等条件时,历史文化街区的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2.3的规定。表4.2.3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不包含入户支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表(m)序号管线名称建筑物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含合燃气管道信息保护管缆线低压P<0.01MPa0.01≤P≤≤建筑物2.00.4给水0.52.00.50.5雨水管道/污7d≤1000低压燃气管道P<0.01MPa中压燃气管道0.01≤P≤热力管线0.50.5电压≤10kV0.50.5信息保护管0.50.5缆线管廊0.50.5注:1.表中管线管径单位为毫米。2.给水、燃气管如采用塑料管材,和热力管间距需按相关规范要求适当加大或不与热力管相邻。4.2.4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信息、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等管线。4.2.5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控制高程应根据重力流管道的高程确定。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4.2.5的规定。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本规定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表4.2.5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表(m)序号1234567管线名称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含合热力管线燃气管道信息保护管缆线1给水管道2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含合流)0.403热力管线4燃气管道5信息保护管60.507缆线管廊8沟渠(基础底)5注:给水、燃气管如采用塑料管材,与热力管线的最小垂直净距应为0.5m。84.2.6各种工程管线不宜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套管等保护措施并尽量减少重叠敷设长度。同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避免挖掘破坏。入户支线宜根据需求合理布置。4.2.7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管材的给水、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线交叉时,给水、燃气管道宜设置2当热力管线与现况给水、燃气管道交叉时,热力管线宜设置套管;3给水、燃气管道如为塑料管时,应做隔热保护。4.2.8工程管线穿越河湖水系,宜根据水系特点采取直埋、套管或综合管廊等形式,在河底设计高程1m以下敷设。4.2.9条件受限路段,当电力电缆及信息线缆均采用保护管且电压等级不大于10kV时,电力、信息管道可合并为一个路由并应分设检查井。4.2.10消火栓、化粪池、路灯、配电箱、天然气调压装置、信息设施等宜设置在不影响管线敷设的地方。4.2.11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工程管线,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并折算成水平净距后与表4.2.3的数值比较,采用较大值。当不能满足计算间距要求时,应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工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安全。L---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H---敷设管线的沟槽深度(mh---建(构)筑物基础深度(ma---开挖沟槽宽度(m9图4.2.11工程管线距建筑物基础距离验算图4.3.1综合管廊内的管种组合和管线布置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维护、正常运营的要求,并保证安全。4.3.2综合管廊的出入口、风亭等地上建、构筑物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4.3.3条件受限时综合管廊可采取紧凑布置的形式,节点可因地制宜设置。4.3.4缆线管廊工程建设应结合电力电缆和信息线缆的近、远期路径需求,以专业管线规划为依据。4.3.5浅埋沟道的缆线管廊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信息线缆和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2覆土0~0.5m,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20m;3缆线管廊净高不宜大于1200mm;4容纳的缆线规模控制在9孔电力和6孔信息以内;5管廊底部排水沟坡度不小于0.2%,集水坑结合检查井设置,并设置连接管就近排入排水管道,同时应有防止废水回流措施;6电缆支架长度不宜大于350mm。4.3.6组合排管的缆线管廊宜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信息线缆和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2宜采用浅埋敷设方式;3电力电缆、信息线缆宜分设检查井。5管线安全技术措施5.1.1为减小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本规范所列的内容。5.1.2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能满足安全施工、运行及检修维护的要求,并应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5.1.3宜采用新型及小型化的检查井和管线附属设施。5.2.1管材应安全、耐久、可靠、连接方便、便于维护。5.2.2消火栓井、阀门井等构筑物宜采用长方形,以减小其横向尺寸。5.2.3宜采用免维护阀门及配套的操作闸罐。5.2.4用户水表等宜设置在院落内。5.3.1宜采用强度高、接口可靠、耐久性好,便于在狭窄场地施工的管材。5.3.2管道及检查井均应进行严密性试验。5.3.3宜采用较小尺寸检查井并符合下列规定:1检查井宜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长方形或椭圆形井室顺水流方向为井室的长边或长轴,长度宜大于等于900mm,垂直水流方向为井室的短边或短轴,宽度宜大于等于700mm;2当排水管道的管顶覆土小于等于1.2m且下游管道管径小于等于400mm时,可采用Φ700mm的圆形检查井;3宜避免采用跌落井;4前端设置化粪池的户线接入处可采用不大于45°的顺接三通,不设检查井,但检查井间距不应大于80m;5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质的成品检查井。5.3.4对道路狭窄、管线实施困难的区域,可按排水规划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现阶段保留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接入下游干线前实施雨污分流。5.3.5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真空排水或压力排水技术。5.3.6粪便污水应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化粪池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布置在道路用地外方便清掏的地方,不影响道路内的工程管线敷设;2宜采用体积较小的卫生环保化粪池。5.4.1采用钢管时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适当选取以下措施:1在理论计算值的基础上,增加燃气管道管壁厚度;2加强焊口检测,中压钢管的焊口应100%进行无损探伤,低压钢管应选取不低于30%的焊口进行无损探伤;3提高燃气管道防腐等级;4提高管道钢材等级。5.4.2采用PE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沿管道敷设方向设置具有示踪及警示功能并内置钢带的PE保护板,保护板应敷设在距管顶上方大于等于200mm,且距地面0.3~0.5m处,但不得敷设于道路结构层内。2小口径PE管宜采用盘管。5.4.3应结合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合理安排调压站或调压柜的位置,保证其安全距离要求:1区域调压柜(站)宜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外围设置。其放散管应符合规范要求,结合周围建(构)筑物情况设置;2调压工艺采用超压切断保护措施时,区域调压柜与建(构)筑物的水平3宜采用地下式调压箱。5.4.4宜采用直埋阀门。5.4.5燃气管道遇消火栓井、给水闸井、电力检查井等其他管线井室时,可做局部调整。5.4.6燃气管道与信息管道交叉的2m范围内,不宜设置阀门、分支、变径、接5.5.1热力直埋管线宜按无补偿进行设计。直埋保温管的制造应符合《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的规5.5.2热力二级管网可采用非金属管材作为介质输送管,管材应符合《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CJ/T480的规定。5.5.3热力管线宜采用直埋敷设方式。5.5.4热力站宜采用智能化机组。5.5.5采用综合管廊敷设时,热力管道及其附件必须保温,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45℃。5.5.6能够采用集中供热的区域,在建筑改造方案设计时,应预留出热力管线走廊。对于管径≤300mm的热力管线,可以穿过建筑物的地下室或自建筑物下专门敷设的通行管沟内通过。5.5.7热力直埋管线应采取紧凑布置方式以减小管道横断面及开槽宽度。5.5.8当热力直埋管线覆土小于0.7m或位于机动车道下方且覆土小于1.0m时,热力直埋管线上方应设盖板保护。5.6.1应充分利用现有电力设施和规划保留的道路布置供电线路。5.6.2宜采用非标准的异型电缆井等新工艺,减小电缆井的外形尺寸。5.6.3宜根据需求合理确定电缆保护管的规模。电缆保护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1电力电缆敷设宜采用线缆保护管,当不具备敷设线缆保护管条件时,可采用预制盖板保护的直埋敷设方式;2电缆保护管管径可选用直径为125mm规格(开闭站外电源除外3靠近房屋基础敷设时,其埋深不宜超过房屋基础深度。5.6.4应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用地规划和院落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安排开闭站、配电室、箱式变压器等设备的位置。5.6.5应在院落出入口通道的墙上留出电表、分接箱等设施的位置。5.6.6电压等级不大于0.4kV的电力电缆可沿建筑外墙敷设。5.6.7路灯应由路灯箱变引出专路低压电缆供路灯使用,无条件做路灯电源时,路灯电源应与区内配电箱结合。5.6.8路灯电缆宜采用电缆保护管,现场无条件时可直埋。5.6.9路灯形式应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协调。5.7.1宽度小于4m的道路,信息线缆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满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入地、沿墙、沿屋檐梳理整治或架空的方式敷设。宽度不小于4m的道路,架空信息线缆宜改入地下。5.7.2各种通信、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宜改入通信设备间或有线广播电视光电转换间,明设的信息管道及通信基站等设备宜采取隐蔽化设计,外观、色彩要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5.7.3历史文化街区内宜安排不大于6孔信息管道并宜采用手孔井,满足所有信息线缆的敷设需求。5.7.4管材宜选用硬质或半硬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管、多孔栅格管、塑钢管以及钢管等多种类型的管材。5.7.5信息管道引上管宜贴墙安装。接头等时,信息管道应做包封。1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规定,以便执行时区别对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应按指定的引用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3《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CJ/T480北京市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4.1一般规定 4.2直埋、保护管及缆线管廊敷设 4.3综合管廊敷设 5管线安全技术措施 5.2给水工程 5.3雨水、污水工程 5.4燃气工程 5.7信息工程 1.0.1说明本规范编制的宗旨和目的。本规范依托《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以安全技术措施为保障,制订出历史文化街区内工程管线地下敷设的排列顺序、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和最小覆土深度等要求。本规范是《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第4.1.9条规定的延伸和补充。当受道路宽度、断面、实施管线种类以及现状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第4.1.9条规定时,可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后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管线的水平净距。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2019中明确指出“3.5.1历史城区内应积极改善市政基础设施,与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组织等统筹协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历史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借鉴和延续传统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历史遗留设施的作用;2对现状已存在的大型市政设施,应进行统筹优化,提出调整措施;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场)、区域锅炉房、高压输气与输油管线和贮气与贮油设施等环境敏感型设施;不宜保留枢纽变电站、大中型垃圾转运站、高压配气调压站、通信枢纽局等设施;3历史城区内不应新设置区域性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站点,直接为历史城区服务的新增市政设施站点宜布置在历史城区周边地带;4有条件的历史城区,应以市政集中供热为主;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历史城区宜采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供热;5当市政设施及管线布置与保护要求发生矛盾时,应在满足保护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3.5.3历史城区市政管线布置和市政管线建设应结合用地布局、道路条件、现状管网情况以及市政需求预测结果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合理确定市政管线建设的优先次序;2应因地制宜确定排水体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雨水低影响开发建设模3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的方式,当受条件限制需要采用架空或沿墙敷设的方式时,应进行隐蔽和美化处理;4当在狭窄地段敷设管线无法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安全间距要求时,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满足管线安全运营管理要求。”“4.5.4当街巷狭窄,管线敷设受到空间限制时,可采取提高管线强度和承载能力、加强管线保护等适宜性工程措施,并应合理调整管线净距,满足工程管线的安全、检修等要求。”通过积累以往工程的实际经验并与各专业公司沟通配合,研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狭窄道路工程管线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引进新技术、运用新材料、采用非标准设计等手段,满足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条件下的各类工程管线实施以及安全运行、检修和行业管理的要求。1.0.2确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并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北京老城其他地区宽度不大于10m的道路管线综合规划。1.0.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做到建筑方案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相协调。因地制宜、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步、先地下后地上,统一协调组织实施。2.0.1“历史文化街区”在2002年版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称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本规范涉及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批共计43片。其中,北京老城内33片,北京老城外10片。北京老城范围内,33片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约1967公顷,占北京老城面积北京老城内33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陟山门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五四大街、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国子监—雍和宫地区、阜城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东交东四三条至八条3片街区已由国家正式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根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统计,第一、二批确立的北京老城30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胡同(道路)总长度约为145km,多数胡同宽度不大于10m(详见北京老城30片历史文化街区不同宽度胡同长表2.0.1北京老城30片历史文化街区不同宽度胡同长度统计表胡同宽度(m)长度(m)所占比例(%)字形城廓、传统街巷胡同格局、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建筑色彩、古树名木2.0.6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通常是指街区的传统风貌,即街区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不仅表达着历史要素的视觉价值和特征,还蕴含着地域文化和意境的表达。2.0.9浅埋沟道方式的缆线管廊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如图2.0.9所示,管廊内工作通道一般不要求人员通行和设置照明、通风等设备,仅设置供维护时可开启的盖板或工作手孔即可。组合排管方式的缆线管廊一般为圆形或矩形断面,电力电缆、信息线缆图2.0.9浅埋沟道缆线管廊示意图3.0.2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的条件下,将市政基础设施引入历史文化街区内,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注重传统风貌保护与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相融合,鼓励减法、慎做加法,避免出现影响传统风貌的建设行为,合理推动、有机更新,维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的延续性。本规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现有国家规范、标准不能完全覆盖历史文化街区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等问题;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市政规划与现有设施在规模、种类以及安全保证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防灾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品质;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保护问题。3.0.3管线综合规划应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依据,按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实施,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市政基础设施与建筑保护相互干扰。3.0.4工程管线应尽量沿规划保留道路布置。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狭窄,应依据路网情况、道路宽度及周边用户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各条道路下的管线种类和规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将各类管线集中布置在道路宽度较窄的路段。3.0.5图3.0.5为南池子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库胡同的信息管道沿墙敷设情况,色彩与周边建筑协调,也解决了架空线满天飞的问题。图3.0.5南池子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库胡同信息管道沿墙敷设3.0.6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胡同、公园等街巷空间的地面铺装和明设的各种管线附属设施和设备应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并应统一规范安装位置,统一、集中、有序布置,对于目前影响街区传统风貌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管线附属设施和各种箱体,应采取迁移、遮蔽、修饰等隐蔽措施予以改造。有条件时可恢复历史原样或采用适当方式传达历史信息。3.0.8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环境效益高,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应优先采用分流制。对于北京老城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要完善排水和污水截留设施。1北京老城30片历史文化街区都分布在二环以内区域,其总占地面积为1287公顷,占规划市区面积的1%,占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流域面积的10%。根据本规范提出的市政管线布置原则,胡同宽度大于等于6m可以实现雨污分流,胡同宽度小于6m目前采用合流管道。根据《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的成果,30片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27公顷用地保留合流制管道排水,占30片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的29%,占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流域面积的2.9%。因此在30片历史文化街区内局部地区采用合流制排水对北京市区、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流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采用分流制和合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截流倍数、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等措施,并加强化粪池的建设,以保证城市河湖水体的环境质量。2根据北京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历史文化街区供暖主要有城市热力、电采暖、天然气采暖等多种方式。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不能一刀切的统一确定供暖方式。3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遗存和原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开展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完善排水设施,尽量做到雨污分流。地面宜采用透水性做法,根据街区用地情况设置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渗透池(井、管)等设施,同时加强对屋面雨水的收集和利用。4结合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和保护要求,综合管廊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区域风貌保护等联合建设。3.0.9为满足历史文化街区通信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多家通信运营商参与,如果每一家运营商都要建设自己专用的信息管道,现实条件无法满足。因此信息管道必须要统筹建设,各家运营商有偿使用。3.0.10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狭窄的特点,特规定应优先布置满足本区域供给需求的工程管线,非服务本区的城市过境管线不宜布置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狭窄道路内。同时,历史文化街区内原则上也不考虑安排再生水管道。3.0.12市政站点设施一般占地多、体量大、安全间距要求高,对历史文化街区用地和建筑风貌影响较大,应尽量将其安排到历史文化街区之外。必须设置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站点设施(包括天然气的调压箱,供电的变电站、配电应尽量小型化和地下化,其高度、形态、色彩、材料等要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为避免设置热力交换站,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宜安排热力一级管网。当具备设置热力交换站条件时,也可布置热力一级管网。4.1.1本规范给出了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结合道路宽度、管线种类和断面等因素布置工程管线的一般原则。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考虑到区内道路宽度较窄,如果完全按照规范要求,道路内能够安排下的管线种类及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经国内调研,参考其它城市的做法和思路,本规范按照居民最基本生活需求的顺序,根据不同宽度道路断面,给出市政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同时提出下列道路断面管线布置形式以供参考。附图中管径单位为毫米,道路宽度、管线距离单位为米。4.1.2本条规定了地下敷设的工程管线竖向交叉发生矛盾时的管线避让原则。其中第6条“污水(含合流)管道与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给水管道的下方”是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的第4.13.2条作出的。规定给水管道接口与污水(合流)管道接口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是参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的第7.3.6条并结合普通钢筋混凝土管的长度为2m~3m的实际情况确定的。4.1.6针对道路局部狭窄地段,雨水、污水管道可采取同路由紧凑布置的方式,以解决局部狭窄地段的管线综合问题。本规定只适用于道路的局部狭窄地段。竖向上污水管道置于雨水管道下方,高程相互错开,水平净距不小于0.1m,以满足雨水、污水支户线接入的4.1.7地面径流排水路段长度不宜大于100m。4.2.1本条规定给出了水平方向管线排列顺序的一般原则,主要目的是尽量减轻管线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4.2.2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考虑管线位于道路下的要求并根据北京市的特定场地气候条件、土壤冰冻深度、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4.2.3历史文化街区内工程管线最小水平净距的规定。正文的表4.2.3是依据北京市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南京市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市政管线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在国内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经验和应用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各专业管线公司的意见、维护管理要求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管线实施的实际情况,参考各专业管线设计规范综合比较后确定的。设计单位采用的安全技术措施应保证管线安全。历史文化街区内普遍绿化稀少,多数呈点状或集中布置,因此本规范未涉及与树木的间距问题。给水、燃气管如采用塑料管材,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并适当加大与其他管线的间距,防止周边其他管线施工时对塑料管道造成破坏,特别是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周边管道焊接时产生的火花熔穿塑料管道。当表中距离仍然不能满足狭窄道路管线综合布置时,经有关各方共同协商认可,以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作为依托,可根据狭窄胡同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各种管线。管线综合布置方案,应经专家论证会审查通过后方可实表4.2.3与原规范对比的具体变化详见下表。表4.2.3不同管线(不包含入户支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对照表(m)1234567序号名称名称建筑物雨水、污水燃气直埋热力信息保护管d≤200mmd>200mmd≤1000mm低压mm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本规范原规范南池子1建筑物>0.52.02.0>1.5>>0.40.5>0.42d≤200mm>0.50.5>D>200mm2.02.0>1.5>3雨水、污水d≤1000mm>>0.54低压燃气0.70.7>0.450.50.50.5中压燃气d≤200mm5直埋热力0.560.5>0.50.50.47信息保护管0.40.5>本条给出了工程管线交叉敷设竖向排列顺序的一般原则。4.2.5本条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的表4.1.14基本一和“铁路(轨底)”一栏;由于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狭窄的特点,原则上不考虑安排再生水管道,因此取消了“再生水管道”一栏;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管线设置的种类,增加了“缆线管廊”一栏,“雨水管道/污水管道”一栏内增加“合4.2.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的4.1.6条规定,“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敷设”。但由于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狭窄以及宽窄不一的特殊性,为将市政管线引入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完全禁止管线的重叠敷设,但要尽可能减少重叠的长度,必要时可以采取套管、斜交的方式解决。因此本条规定为“各种工程管线不宜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对于入户支线,由于其管径一般较小、长度较短、埋深较浅、服务人口数量有限,可设置在主干管线的上方。4.2.7本规定目的是为防止管道维护开挖对相交管线造成破坏。给水、燃气管道设置套管时,套管长度应大于热力管线开槽宽度左右各0.1m。当给水、燃气管道为塑料管材时,不宜设置套管。4.2.10明确规定消火栓、化粪池、路灯、配电箱、天然气调压装置、信息设施等市政设施应设置在不影响市政管线敷设的地方,不应占用道路有效断面,不应影响道路内管线的布置。北京地区给水管道消火栓采用地下式消火栓,一般要求设置在给水管道上方,采用干管安装方式。4.2.11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狭窄的特点,在管线深度大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情况下,道路内布置的工程管线距建筑物基础距离很难满足本条规定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工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土壤的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线的夹角。正常密实度情况下土壤的内摩擦角参考数值如下(具体数值应以地勘单位提供的数据为准4.3.1电力、信息、给水、热力、天然气、污水、雨水等工程管线原则上均可纳入综合管廊。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狭窄的特点,应根据实施条件和需求合理确定入廊管线种类,避免全种类管线纳入综合管廊。较常见的入廊管线为电力、信息、给水和热力等管线。4.3.3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规模通常不大,市政需求有限,进入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线规模也较小,在管廊内安装简便。为了引入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管廊断面可采取紧凑布置方式,节点可根据外部条件因地制宜设缆线管廊相较于综合管廊具有断面小、布置紧凑、灵活的特点,更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5管线安全技术措施5.1.2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经过实践检验和技术论证,具体应以各专业管线设计单位确定的安全技术措施为准。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5.2.4直接服务用户的水表井等设施宜安排在用户院落内,避免其占用道路空间。5.3.1由于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狭窄的特点,宜选用具有外径小、接口可靠、施工速度快、抗渗漏等优点的管材,以减少工程占地,便于狭窄道路施工,但管材的使用必须符合有关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5.3.2提高雨水管道的闭水要求,以减少对临近管道和建筑物基础的影响。5.3.3采用小型的非标准检查井设计是减少雨水、污水管道之间以及雨水、污水管道与其他管线之间间距的有效办法,但非标准检查井必须要满足疏通、维护的基本要求,井盖应采用圆形井盖,若采用矩形井盖应考虑井盖防坠落措施。随着疏通、维护技术的进步,减小历史文化街区雨水、污水管道检查井外形尺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5.3.4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确定的排水管道规划原则是“采用分流制和合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完善污水截流措施,保留化粪池”。历史文化街区内可保留合流制排水系统,但现状合流管能否继续使用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