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书TOC\o"1-2"\h\u11133第1章生产安全管理概述 4221851.1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与目的 4106051.1.1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生产安全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安全规章制度,预防发生,降低职业健康风险,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 4142021.1.2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生产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生产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124681.1.3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企业认真履行生产安全管理职责,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306161.2生产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4299891.2.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为生产安全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20471.2.2法律: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对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度、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 5262081.2.3行政法规:如《生产安全报告和处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对生产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 566831.2.4部门规章: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生产安全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提出具体要求。 559581.2.5技术规范: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生产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520201.3生产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107771.3.1现状:我国生产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总量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同时生产安全仍然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587011.3.2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生产安全管理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511958第2章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5152402.1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529552.1.1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企业生产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 5188892.1.2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538842.1.3设立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负责本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 6240262.1.4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 6306552.2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 6125342.2.1企业负责人: 6262592.2.2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6382.2.3车间、班组负责人: 6106522.3岗位员工的安全职责 667472.3.1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企业生产安全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不违章操作。 6209112.3.2参加企业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6235992.3.3正确使用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发觉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消除。 79412.3.4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发觉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 7283932.3.5参与生产安全的应急救援工作,配合调查和处理。 792182.3.6对本人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保证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 73197第3章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7141163.1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 7226803.1.1制定原则 7263533.1.2制定程序 779283.1.3修订程序 7235833.2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724663.2.1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7215393.2.2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 8137503.2.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8243633.2.4安全生产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810083.2.5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度 8202663.2.6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8107703.3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8266303.3.1宣传培训 8299053.3.2监督检查 888053.3.3考核评价 8261103.3.4持续改进 87594第4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8309624.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88044.1.1覆盖全员 8265224.1.2针对性 8275264.1.3系统性 9236914.1.4持续性 984624.1.5有效性 989654.2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9112794.2.1培训内容 9112224.2.2培训方式 9176004.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 9139384.3.1制定培训计划 10236714.3.2组织实施 10101814.3.3考核与评价 10168234.3.4持续改进 109343第5章生产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 10158045.1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方法 10294285.1.1风险识别 10162405.1.2风险评价 1022435.2生产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实施 1117655.2.1成立风险识别与评价组织 1127815.2.2收集资料 1176295.2.3风险识别与评价 11313985.2.4风险登记与报告 1132095.3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1124907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1309075.3.2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1147265.3.3监控与改进 114005.3.4培训与宣传 1110769第6章生产安全技术管理 1238586.1生产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12175916.1.1技术措施计划制定原则 12136296.1.2技术措施计划制定程序 12125396.1.3技术措施计划内容 1242856.2生产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与验收 1219786.2.1技术措施实施 12292936.2.2技术措施验收 13194616.3生产安全技术改造与创新 1361706.3.1技术改造原则 13305776.3.2技术改造程序 13256256.3.3技术创新 1315819第7章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13211557.1生产作业现场安全要求 13275217.1.1作业环境要求 1389947.1.2作业设备要求 1472337.1.3作业人员要求 1473757.2生产作业现场安全检查与整改 14132097.2.1安全检查 14208147.2.2整改措施 1440047.3生产作业现场应急预案 1554277.3.1应急预案制定 15281627.3.2应急预案实施 15259977.3.3应急预案修订 1532176第8章重大危险源管理 15273738.1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估 15113848.1.1重大危险源识别 1534588.1.2重大危险源评估 15299728.2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预警 16274588.2.1监控措施 16233538.2.2预警机制 16184948.3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与处理 16279398.3.1应急预案 1647428.3.2处理 167771第9章生产安全管理 1677599.1生产安全的分类与报告 16117249.1.1分类 1692769.1.2报告 1764989.2生产安全的调查与处理 1769059.2.1调查 17296449.2.2处理 1737119.3生产安全的统计分析与预防 17217789.3.1统计分析 17273319.3.2预防 189506第10章生产安全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 18732910.1生产安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81421010.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81720610.1.2指标体系内容 181069110.2生产安全绩效考核的实施 181563310.2.1绩效考核组织 181701010.2.2绩效考核流程 193068910.2.3绩效考核方法 191550410.3生产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192419410.3.1持续改进的必要性 19303810.3.2持续改进的措施 192473610.3.3持续改进的方法 19第1章生产安全管理概述1.1生产安全管理的意义与目的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维护企业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1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生产安全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安全规章制度,预防发生,降低职业健康风险,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1.1.2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生产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生产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1.1.3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企业认真履行生产安全管理职责,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1.2生产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生产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2.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为生产安全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1.2.2法律: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对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度、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1.2.3行政法规:如《生产安全报告和处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对生产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1.2.4部门规章: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生产安全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提出具体要求。1.2.5技术规范: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生产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3生产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3.1现状:我国生产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总量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同时生产安全仍然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1.3.2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生产安全管理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将进一步健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2)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将更加重视生产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3)科技创新驱动: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4)全社会共同参与: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生产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逐渐增强,形成共同维护生产安全的良好氛围。第2章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2.1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生产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生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如下:2.1.1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企业生产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2.1.2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2.1.3设立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负责本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2.1.4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2.2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2.2.1企业负责人:(1)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安全工作,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目标的实现;(2)制定企业生产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3)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生产安全规划和年度生产安全计划;(4)为企业生产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5)对企业的生产安全负有领导责任。2.2.2安全生产管理部门:(1)负责组织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生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组织开展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3)监督检查生产安全工作的实施,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4)参与生产安全的调查和处理;(5)定期向上级报告生产安全工作情况。2.2.3车间、班组负责人:(1)负责本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2)组织实施生产安全规章制度,保证生产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对本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4)组织本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5)对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2.3岗位员工的安全职责2.3.1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企业生产安全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不违章操作。2.3.2参加企业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2.3.3正确使用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发觉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消除。2.3.4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发觉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2.3.5参与生产安全的应急救援工作,配合调查和处理。2.3.6对本人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保证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第3章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3.1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3.1.1制定原则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保证制度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科学性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3)全面性原则:涵盖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安全风险点;(4)动态性原则:企业生产条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要求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3.1.2制定程序(1)成立制定小组:由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员工代表组成;(2)收集资料:搜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相关资料;(3)风险评估: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4)制定初稿: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初稿;(5)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6)审批发布:报请企业负责人审批,正式发布实施。3.1.3修订程序(1)定期评估:企业应定期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2)提出修订意见: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修订意见;(3)审批修订:按照制定程序进行修订,并报请企业负责人审批;(4)发布实施:修订后的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正式发布实施。3.2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3.2.1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3.2.2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规定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和要求。3.2.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明确安全生产检查的组织、频次、内容、整改及闭环管理要求。3.2.4安全生产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的报告、调查、处理和总结工作。3.2.5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度制定企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预警、救援和恢复等环节。3.2.6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规定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保障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物资和技术的投入。3.3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3.3.1宣传培训组织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保证全体员工了解并掌握制度内容。3.3.2监督检查加强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3.3考核评价建立生产安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3.3.4持续改进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4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4.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4.1.1覆盖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覆盖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保证每位员工均能接受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及培训。4.1.2针对性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特点、生产过程、作业环境及员工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4.1.3系统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形成完整的体系,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保证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4.1.4持续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定期开展,并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法律法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培训的时效性。4.1.5有效性加强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保证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4.2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与方式4.2.1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作业场所安全风险识别与防范;(4)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5)应急处置与救援知识;(6)职业健康与劳动保护;(7)特种设备、特殊作业安全操作规程;(8)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4.2.2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培训、自学等形式,使员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2)实操培训:通过现场操作、模拟演练、实训基地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3)互动交流:组织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促进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4)案例警示: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5)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4.3.1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内容、对象、方式和责任人。4.3.2组织实施(1)按照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3)做好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等;(4)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4.3.3考核与评价(1)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保证员工掌握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跟踪管理;(3)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4.3.4持续改进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员工反馈及企业安全生产需求,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水平。第5章生产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5.1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方法5.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生产安全管理的基础,旨在查找和识别可能导致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以下为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1)现场观察法:通过对生产现场的直接观察,了解和收集可能导致的信息。(2)安全检查表法:依据已有的安全检查表,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检查,识别潜在风险。(3)故障树分析法(FTA):从某一出发,逐步分析导致该的各种可能性,形成故障树,以识别风险。5.1.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下为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1)定性评价:采用专家咨询、现场观察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描述和分类。(2)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风险矩阵法:将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矩阵排列,以评估风险等级。5.2生产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实施5.2.1成立风险识别与评价组织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风险识别与评价组织,明确职责,制定工作计划,保证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5.2.2收集资料收集与生产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案例等资料,为风险识别与评价提供依据。5.2.3风险识别与评价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定性、定量评价。5.2.4风险登记与报告对识别和评价的风险进行登记,形成风险清单,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5.3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等。5.3.2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纳入生产安全管理中,明确责任人,保证措施得到有效实施。5.3.3监控与改进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改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5.3.4培训与宣传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员工积极参与风险控制工作。同时加强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第6章生产安全技术管理6.1生产安全技术措施计划6.1.1技术措施计划制定原则生产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安全生产实际,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生产安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合理配置资源;(3)注重实效,科学合理,便于操作;(4)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安全生产水平。6.1.2技术措施计划制定程序(1)收集、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和隐患;(2)根据安全风险和隐患,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措施;(3)组织专家对技术措施进行评审;(4)根据评审意见,完善技术措施计划;(5)提交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审批;(6)批准后,下发至相关部门执行。6.1.3技术措施计划内容技术措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措施名称、实施目标;(2)技术措施适用范围、实施地点;(3)技术措施具体内容、实施步骤;(4)技术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5)技术措施实施期限、验收标准;(6)技术措施资金预算及来源。6.2生产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与验收6.2.1技术措施实施(1)根据技术措施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实施;(2)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保证施工安全;(3)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保证技术措施实施质量,达到预期效果。6.2.2技术措施验收(1)技术措施实施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2)验收内容包括:技术措施实施质量、效果、安全功能等;(3)验收合格后,形成验收报告,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4)对验收不合格的技术措施,要求责任部门整改,直至验收合格。6.3生产安全技术改造与创新6.3.1技术改造原则(1)以提高生产安全水平、降低安全风险为目标;(2)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3)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核心竞争力;(4)结合企业实际,保证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6.3.2技术改造程序(1)提出技术改造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2)制定技术改造方案,组织专家评审;(3)根据评审意见,完善技术改造方案;(4)实施技术改造,保证改造过程中的安全;(5)技术改造完成后,进行验收评价,保证改造效果。6.3.3技术创新(1)鼓励员工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活动;(2)设立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奖励机制;(3)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4)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安全生产技术。第7章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7.1生产作业现场安全要求7.1.1作业环境要求(1)生产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保证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生产作业现场应合理布局,避免交叉作业和相互干扰,保证生产作业流程顺畅。(3)生产作业现场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安全。7.1.2作业设备要求(1)生产作业设备应具备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罩、限位器等,保证设备运行过程中不会对员工造成伤害。(2)生产作业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安全可靠。(3)特殊设备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7.1.3作业人员要求(1)生产作业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安全培训,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方法。(2)生产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管理,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3)生产作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不得疲劳作业、酒后作业。7.2生产作业现场安全检查与整改7.2.1安全检查(1)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设施、设备、作业环境等进行全面排查。(2)对检查发觉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记录、分类、汇总,并制定整改措施。(3)对重大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保证生产安全。7.2.2整改措施(1)针对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期限和措施。(2)整改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3)整改完成后,要进行验收,保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7.3生产作业现场应急预案7.3.1应急预案制定(1)根据生产作业现场可能发生的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应急预案应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措施、应急物资和设备等内容。(3)应急预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员工掌握和实施。7.3.2应急预案实施(1)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的能力。(2)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保证人员安全。(3)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应急措施。7.3.3应急预案修订(1)根据实际应急演练情况、案例和法律法规要求,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2)修订应急预案时,要充分考虑生产作业现场的变化,保证应急预案的适用性。(3)修订后的应急预案要尽快组织培训和演练,保证员工熟悉掌握。第8章重大危险源管理8.1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估8.1.1重大危险源识别(1)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开展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工作。(2)识别重大危险源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物质的危险性、生产规模、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素质等。(3)企业应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电气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8.1.2重大危险源评估(1)企业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2)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可能性分析、后果分析、风险等级划分等。(3)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重大危险源的风险。8.2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预警8.2.1监控措施(1)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2)企业应保证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3)企业应定期对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变化趋势。8.2.2预警机制(1)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明确预警条件、预警等级、预警措施等。(2)企业应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制度,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3)企业应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的风险。8.3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与处理8.3.1应急预案(1)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组织、应急资源、应急措施、应急流程等。(2)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3)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际应用能力。8.3.2处理(1)发生重大危险源时,企业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发展。(2)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报告信息,保证信息畅通。(3)企业应组织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第9章生产安全管理9.1生产安全的分类与报告9.1.1分类生产安全根据其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轻微:仅造成人员轻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较小的;(2)一般: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3)重大: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较大环境污染或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的;(4)特别重大: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影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9.1.2报告生产安全发生后,应立即启动报告程序,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报告:(1)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上报企业负责人,并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3)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时间、地点、类别、伤亡情况、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措施等;(4)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如发觉新的情况和问题,应及时补报。9.2生产安全的调查与处理9.2.1调查生产安全发生后,企业应立即组织调查,查明原因、性质和责任,并提出处理建议。调查应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二语文开学课(教学计划)
- 小学经典名言警句大全
- 书籍小兵张嘎课件
- (统考版)2023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章化学实验第2讲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与鉴别学生用书
- 汽车涂装技术(彩色版配实训工单)课件 任务十 熟悉未来超新涂装与SE技术
- 亲子活动中心装修发包合同
- 医药电商物流配送样本
- 亲子餐厅装修材料供应合同
- 上海家居广场装修合同
- 冶金行业危险品运输
- 阳光心理激昂青春
- 2024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细则例文(三篇)
- 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学科素养课堂提升练习语文试卷
-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运营维护方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压轴题考点模拟训练(一)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 2024年二手车转让合同电子版(3篇)
- 中医药创新创业“八段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 2024-2030年代驾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