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历史选择性必修1阶段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_第1页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历史选择性必修1阶段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_第2页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历史选择性必修1阶段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_第3页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历史选择性必修1阶段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_第4页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历史选择性必修1阶段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汉代察举制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就是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A.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B.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C.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D.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2.南北朝时期,有些豪强在政治和经济上称霸一方,但由于缺乏学术文化修养而不为世所重,地位难以持久。读书人出自寒微者,却由于入仕而得以逐步发展家族势力,以至于跻身士流,为世家望族。这()A.反映了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B.说明了选官制促进阶层流动C.推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D.促进了民间重学风气的发展3.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废郡,以州直接领县,规定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开皇七年,朝廷下制,令诸州每岁推荐贡士三人到中央,由中央派遣担任各州县属僚。以上措施()A.标志着隋朝科举制的正式形成B.表明推荐成为任官的主要方式C.调动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4.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这种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宋朝比例4%17.2%24.5%46.1%A.强化了中央集权B.放宽了录取标准C.扩大了统治基础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6.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B.防止地方分裂C.加强专制制度D.健全监察体系7.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8.朱元璋要求乡里选人每月六次在道路上摇铃唱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目的是()A.传播儒学,优抚老弱B.地方自治,缓和矛盾C.皇讲乡约,监察地方D.教化乡里,警醒世人9.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10.中华法系有个特点:法自君出、律外有法。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这段评述揭示了古代中国()A.“法”大于“律”的法制特点B.君主、官吏的“人治”政治特征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D.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11.《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体现契约与公正C.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是平民的胜利12.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但是日耳曼各国纷纷尊奉罗马为正统,特别是各个日耳曼王国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A.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C.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D.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13.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14.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5.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为此中央()A.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C.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D.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19.(14分)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8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9年(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八二宪法”修订内容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阶段检测(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1.解析:据材料“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可知,汉代通晓经学成为入仕的敲门砖,说明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故选B项;材料仅强调了经学这一种学问对于官员选拔的重要性,不能说明思想活跃,排除A项;据所学汉代察举制可知,其以品行作为选官依据而非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经世致用强调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材料中“以明经为高官”的事例不属于经世致用的体现,且据所学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可知,汉代儒学开始成为时代主流,此时经世致用思想尚未被提出,排除D项。答案:B2.解析:由材料“但由于缺乏学术文化修养而不为世所重,地位难以持久”“读书人出自寒微者,却由于入仕而得以逐步发展家族势力,以至于跻身士流,为世家望族”可知南北朝时期的读书人受到重视,原有的豪强也需要通过读书保持自己的地位,这有利于民间重学风气的发展,故选D项;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仍有较大的影响力,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流传,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推动三教合一,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答案:D3.解析:据材料“规定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和“由中央派遣担任各州县属僚”可知朝廷严格管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故选D项;隋朝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中央政府严格管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并不能体现推荐成为任官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并不是这些措施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4.解析:寒门子弟占官员群体的比例增加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C项;与入仕有关的是选官制度,无关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从东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之后的科举制反映的是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非放宽,排除B项;D项不是科举制的主要影响,排除。答案:C5.解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B项正确;监察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不是皇权下移,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D项错误。答案:B6.解析:据“都察院”“给事中”“按察司”等可知,都是君主加强对百官监察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故选C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明朝政府除了“监察地方”,防止地方分裂外,还设“都察院”“监察六部”,设“特务制度”,排除B项;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C7.解析:据材料“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可知,北洋大学堂的学生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授予毕业生以官职,体现了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就已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六部分别办学与“北洋大学堂毕业生……令各部‘尽先补用’”不符,排除D项。答案:B8.解析: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可知朱元璋要求乡里遵守伦理道德,维护地方治安,其目的在于教化世人,故选D项;据材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可知目的在于基层教化,而非传播儒学,排除A项;明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由郡县长官负责,加强教化非为地方基层的自治,排除B项;朱元璋意在教化乡里,达不到监察作用,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故选C。答案:C10.解析:材料强调“法自君出、律外有法”,体现出封建社会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法自君出、律外有法”,但没有反映出“法”与“律”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法自君出”只体现出君主“人治”的政治特征,与官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央削弱地方的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11.解析:材料强调违背契约处以双倍罚金,因此可知《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体现契约公平公正,故选B项;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而未涉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依所学,《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未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而未涉及维护平民利益,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各国尊奉罗马为正统,借助罗马法的术语,吸收罗马法的原则,将各自部落的习惯,编纂为成文法典,说明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故选A项;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内涵,并未反映罗马法与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关系,排除C项;罗马法的完备指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国王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英国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选C项;开明专制不是当今英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但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其法律制度,而不是民主制度,古希腊雅典对后世的最大遗产才是民主制,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15.解析: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因此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D项错误。答案:C16.解析: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涉及社会与法律制度,排除D项;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在2001年,排除C项;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1978年,排除A项。答案:B17.解析:第(1)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据材料二“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标准为门第、出身。第(2)问,材料三“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可知两宋时期宰相人数中无官职记录人数占比较大,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提升了官员素质,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影响。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等。18.解析: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论点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论证此论点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用法家思想纷纷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一味地使用法家思想,会破坏生产力,这一时期就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进而达到国家兴盛的目的。答案: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成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可知源远流长;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可知重视“例”的作用;据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吸收儒家思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可以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