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35分钟)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调思想的缘由,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D[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调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剧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A.主见特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志向A[依据材料“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剧烈冲击了传统世俗”可知,李贽反对世俗、崇尚自由和特性的解放,故A项正确。]3.黄宗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表明黄宗羲()A.提倡经世致用B.批判盲从权威C.注意个人修养D.反对君主专制D[通过题干信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因此D项正确;A项是顾炎武的思想,B项为李贽的思想,均可解除;C项与题意无关。]4.韩非子主见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要求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调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A[韩非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当时都是进步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黄宗羲的思想,D项只适合对韩非子思想的评价。]5.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校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A[依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解除B项;“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解除C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见“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解除D项。]6.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见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B[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见,故B项正确。]7.明末清初有位思想家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规律不能离开客观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这一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出自()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王夫之D[材料“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规律不能离开客观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选D项;朱熹是南宋思想家,A项解除;王阳明是明朝心学思想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解除;李贽思想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C项解除。]8.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肯定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肯定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D[王夫之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即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肯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当“与民同乐”,劝告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假如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宠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需实行好的教化。——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摘编自杨韬《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主要主见,分析这些主见的社会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产生这一思想的缘由有哪些?(3)综上,谈谈你对孟子和黄宗羲思想关系的相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见”,依据“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与民同乐’,劝告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为了得到民心,必需实行好的教化”提炼概括。其次小问“意义”由材料信息结合孟子的主要主见分析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依据“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得出。其次小问“缘由”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第(3)问“相识”结合所学学问从二者继承发展关系入手分析。[答案](1)主见: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缘由: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相识:黄宗羲在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0.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好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A.注意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B.主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以“异端”而自居,提倡唯物思想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A[“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是极大的挑战,故A项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值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唯心思想,C项说法错误,解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D项错误。]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实辩证相识B.指出了古代地方制度的缺陷C.主见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C[黄宗羲认为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封国制以及宋代减弱地方割据的措施,都是为了帝王的一己之私利,而不是为天下百姓着想。因此他主见统治者应为百姓立法。]12.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C[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探讨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的义理观,均不符合题意;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出高度社会责任感。]13.下表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相关言论。这说明三人都()“不为迂腐,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更”全望祖《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A.推崇格物致知 B.主见以史为鉴C.关注社会现实 D.强调知行合一C[依据材料“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更”“‘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可知三人都主见读史、为学或探讨历史应当立足社会现实,故选C项;格物致知指的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学问,而材料反映的是做学问要关注社会现实,解除A项;顾炎武的言论没有涉及历史,解除B项;知行合一指的是相识与实践的统一,与题意不符,解除D项。]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礼》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三后之人主,既得天下,生怕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缘由。(2)材料三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