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_第1页
清热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_第2页
清热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_第3页
清热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_第4页
清热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石膏【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2.肺热喘咳。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3.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内热消渴。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用。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2.药理作用: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的经验,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有良效。知母【来源】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本品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2.肺热燥咳,阴虚燥咳。本品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燥咳。3.骨蒸潮热。本品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4,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5.阴虚肠燥便秘。本品功能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2.药理作用:知母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含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知母皂苷有抗肿瘤作用。3.临床研究:用知母、夏枯草,煎水冷湿敷患处,可治疗头皮毛囊周围炎。【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栀子【来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应用】1.热病烦闷。本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2.湿热黄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3.淋证涩痛。本品善清利膀胱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6.热毒疮疡。本品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肿。7.扭挫伤痛。本品外用可消肿止痛。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等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2.药理作用:栀子提取物对结扎胆总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夏枯草【来源】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应用】1.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用治瘿瘤,常配贝母、香附等药。3.乳痈,乳癖,乳房胀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等有机酸。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天花粉【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应用】1.热病烦渴。本品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淀粉、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和天花粉蛋白等。2.药理作用:有引产和中止妊娠的作用;天花粉蛋白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两种作用;天花粉水提物的非渗透部位有降低血糖活性作用。天花粉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芦根【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药性】甘,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应用】1.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2.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3.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茹、生姜等煎服。4.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所含碳水化合物中有木聚糖等多种具免疫活性的多聚糖类化合物。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及雌性激素样作用。竹叶【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药性】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应用】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以止渴,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2.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本品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决明子【来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应用】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本品主入肝经,功善清肝明目而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2.头痛眩晕。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泻肝火,又兼能平抑肝阳,故可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3.肠燥便秘。本品性味甘咸寒,兼入大肠经而能清热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9~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决明子素、橙黄决明子素、决明素等蒽醌类物质。2.药理作用:本品的水浸出液、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都有降低血压作用;本品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其所含蒽醌类物质有缓和的泻下作用。寒水石【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药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应用】1.热病烦渴、癫狂。2.口舌生疮、热毒疮肿、丹毒,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淡竹叶【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药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应用】1.热病烦渴。2.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鸭跖草【来源】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性】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应用】1.热病烦渴,风热感冒。2.咽喉肿痛,痈疮疔毒。3.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密蒙花【来源】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及花序。【药性】甘,微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应用】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青葙子【来源】苋科植物青箱的干燥成熟种子。【药性】苦,微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泻火,明目退翳。【应用】1.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本品苦寒清降,功专清泻肝经实火以明目退翳。2.肝火眩晕。取本品清泻肝火以平抑肝阳,可用治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

【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故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黄芩【来源】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3.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4.血热出血。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5.胎热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等。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脾胃湿热。并善去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2.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若配黄芩、黄柏、栀子,可治三焦热盛,高热烦躁;若配石膏、知母、玄参、丹皮等药用,可治高热神昏。3.血热吐衄。善于清热泻火解毒,治疗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4.胃热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5.痈肿疖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6.湿疹湿疮,耳道流脓。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小檗碱(黄连素)。2.药理作用:本品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3.临床研究: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轮状病毒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等疾病。黄柏【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应用】1.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本品清热燥湿之中,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常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如白头翁汤;湿热带下、热淋常配芡实、车前子等。本品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取本品清泄下焦湿热之功,用治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证,常配苍术、牛膝。2.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黄、山药等。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取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黄柏树皮含有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与黄连相似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柏提取物有降压、抗溃疡、镇静、肌松、降血糖及促进小鼠抗体生成等作用。3.临床研究: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疾病。【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龙胆【来源】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药性】苦,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应用】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本品苦寒,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2.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本品苦寒沉降,善泻肝火胆实火,多配柴胡、黄芩、栀子等。本品善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常配牛黄、钩藤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龙胆苦苷等。2.药理作用:龙胆水浸剂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含龙胆苦苷有抗炎、保肝及抗疟原虫作用;龙胆碱有镇静、肌松作用,大剂量龙胆碱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减缓心率。3.临床研究:传统治疗湿热黄疸、目赤等证,现代临床用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病。苦参【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应用】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本品苦寒,入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常配蛇床子等。2.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3.湿热淋痛,尿闭不通。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苦参碱。2.药理作用:本品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湿热黄疸,现代临床用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秦皮【来源】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干皮。【药性】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应用】1.湿热泻痢、赤白带下。2.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白鲜皮【来源】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药性】苦,寒。归脾、胃、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应用】1.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2.湿热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质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金银花【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1.痈肿疔疮,喉痹,丹毒。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火毒炽盛、内痈外痈之要药,常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2.风热感冒,温病发热。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3.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本品抗菌的主要成分。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3.不良反应:本品所含的绿原酸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但口服一般无此反应。附药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又名银花藤。秋冬割取带叶的嫩枝,晒干,生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其功效与金银花相似。本品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故常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煎服,9~30g。连翘【来源】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药性】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应用】1.痈疽,瘰疬,乳痈,丹毒。本品苦寒,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故有“疮家圣药”之称。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热入营血、高热烦渴,神昏发斑。本品苦能清泄,寒能清热,入心、肺二经,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口渴咽痛。本品有透热转气之功,与水牛角、生地、金银花等同用,还可治疗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烦热斑疹。3.热淋涩痛。本品苦寒通降,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5g。【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三萜皂苷。2.药理作用:抗菌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连翘常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鉴别用药】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然区别点是: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板蓝根【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应用】1.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本品苦寒,入心、胃经,善于清解实热火毒。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可单味使用。2.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主治多种瘟疫热毒之证。若用治丹毒、痄腮、大头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者,常配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菘蓝根主含靛蓝、靛玉红等。2.药理作用:本品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流感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强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解热效果。3.临床研究板蓝根在临床上是治疗急性喉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肝炎的常用药物。蒲公英【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药性】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应用】1.痈肿疔疮,乳痈,肺痈,肠痈,瘰疬。本品苦寒,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本品解毒消肿散结,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还可用治咽喉肿痛;鲜品外敷还可用治毒蛇咬伤。2.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本品苦、甘而寒,能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对湿热引起的淋证、黄疸等有较好的疗效。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蒲公英固醇。2.药理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卡他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蒲公英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蒲公英与山楂、桑寄生、黄芪、五味子同用,可治疗高脂血症。4.不良反应:蒲公英副作用较少见。鱼腥草【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药性】辛,微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应用】1.肺痈吐脓,痰热喘咳。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2.疮痈肿毒。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3.热淋,泻痢。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治疗小便淋沥涩痛。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鱼腥草素等。2.药理作用: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临床可用鱼腥草鲜品煎服,或捣泥外敷,或入复方,或制成注射液供治疗选用。射干【来源】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药性】苦,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应用】1.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主入肺经,有清肺泻火,利咽消肿之功,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2.痰涎壅盛,咳嗽气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射干苷及黄酮类化合物等。2.药理作用:射干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据报道,射干临床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咽喉炎等多种急性感染,均有良好疗效。白头翁【来源】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应用】1.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2.阴痒带下。本品苦寒,主入阳明经,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虚寒泻痢忌服。【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产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2.药理作用:白头翁鲜汁、煎剂、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本品常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对阿米巴性肝脓肿也有一定疗效。4.不良反应:鲜白头翁全草捣烂后因原白头翁素逸出而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穿心莲【来源】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性】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故凡温热之邪所引起的病证皆可应用。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本品用治热毒上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配玄参、板蓝根等。3.顿咳劳嗽,肺痈吐脓。治痰热壅肺,喘促气急,顿咳劳嗽常配鱼腥草、桔梗。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痈,故可用治火热毒邪诸证。5.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叶含穿心莲内酯成分。2.药理作用:穿心莲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杆菌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穿心莲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大青叶【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药性】苦、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应用】1.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2.痄腮,喉痹,口疮,丹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菘蓝叶含色氨酸。2.药理作用:菘蓝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大青叶可治疗流行性感冒持续高热等疾病。4.不良反应:大青叶超剂量,可使肝脏发生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普遍萎缩或肿胀变性。青黛【来源】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药性】咸,寒。归肝、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寒能清热,咸以入血,故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之效,善治温毒发斑。2.喉痹口疮,痄腮,火毒疮疡。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用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3.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本品咸寒,主清肝火,又泻肺热,且能凉血止血,故治肝火犯肺。4.小儿惊痫。本品咸寒,善清肝火,祛暑热,有息风止痉之功,用治暑热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1~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靛蓝、靛玉红、靛棕、靛黄、鞣酸、β-谷甾醇、蛋白质和大量无机盐。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癌作用。贯众【来源】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驱虫,止血。【应用】1.时疫感冒,风热头痛,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无论在气,在血,均可选用。2.痄腮,疮疡肿毒。用于痄腮红肿疼痛,疮疡肿毒,常配连翘、青黛。3.虫积腹痛。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4.崩漏下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证,尤善治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绵马素等。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绵马酸、黄绵马酸有较强的驱虫作用。3.临床研究:贯众对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野菊花【来源】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药性】苦、辛,微寒。归肝、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应用】1.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金银花、夏枯草等。【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槐素等。2.药理作用:可抗多种病原微生物。土茯苓【来源】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药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应用】1.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为治梅毒要药。2.湿热淋浊,带下、疥癣,湿疹瘙痒。本品甘淡渗利,解毒利湿,故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湿疹湿疮等证。3.痈肿,瘰疬。本品清热解毒,兼可消肿散结,用治痈疮红肿溃烂。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落新妇苷等。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落新妇苷有明显的利尿、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土茯苓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梅毒和淋病。山豆根【来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应用】1.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本品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2.齿龈肿痛,口舌生疮。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癌作用。3.临床研究:山豆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慢性迁延性肝炎。附药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热毒壅盛,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及风湿痹痛。煎服,3~10g。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白花蛇舌草【来源】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药性】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应用】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2.热淋涩痛。此外,本品既能清热,又兼利湿,尚可用于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全草主含三十一烷等。2.药理作用: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白花蛇舌草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以本品与西洋参、菌灵芝、黄芪、蛇莓等药组方,治疗慢性乙肝。4.不良反应:本品用量在30~60g时,未见明显毒性和副作用。熊胆粉【来源】脊椎动物熊科棕熊、黑熊的干燥胆汁。【药性】苦,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应用】1.热毒疮痈,痔疮,咽喉肿痛。2.热极生风,惊痫抽搐。3.肝热目赤,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熊去氧胆酸。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作用。3.临床研究:熊胆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熊胆、牛黄各2g,配伍茵陈、栀子等药,水煎服,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紫花地丁【来源】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应用】1.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重楼【来源】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的干燥根茎。【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应用】1.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本品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的常用药。2.跌打伤痛。本品入肝经,能消肿止痛,化瘀止血。3.惊风抽搐。本品苦寒入肝,有凉肝泻火,息风定惊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拳参【来源】蓼科植物拳参的干燥根茎。又名紫参。【药性】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息风定惊,止血。【应用】1.痈肿瘰疬,蛇虫咬伤,口舌生疮。2.热病神昏,惊痫抽搐。3.赤痢热泻。4.血热出血,痔疮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5.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马勃【来源】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药性】辛,平。归肺经。【功效】清肺,解毒利咽,止血。【应用】1.风热郁肺,咽痛音哑,咳嗽。本品入肺经。长于解毒利咽,为治咽喉肿痛的常用药。2.衄血,创伤出血。本品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用治疗吐血、衄血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2~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马齿苋【来源】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性】酸,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应用】1.热毒血痢。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为治痢疾的常用药物。2.痈肿疔疮,丹毒,蛇虫咬伤,湿疹。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可用治痈肿疮疡,丹毒肿痛。3.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本品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效,故用治血热妄行,崩漏下血证。鸦胆子【来源】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药性】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应用】1.热毒血痢,冷积久痢。2.疟疾。3.赘疣鸡眼。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败酱草【来源】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药性】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应用】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本品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2.产后瘀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附药墓头回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及糙叶败酱的根。味辛、苦,性微寒。效用与败酱草相似,兼有止血、止带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等证。用法用量同败酱草。大血藤【来源】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药性】苦,平。归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应用】1.肠痈腹痛,热毒疮疡。本品善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主归大肠经,为肠痈要药。2.血滞经闭痛经,跌扑肿痛。3.风湿痹痛。漏芦【来源】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应用】1.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本品为治乳痈之良药。2.乳汁不下。本品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3.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金荞麦【来源】蓼科植物金荞麦的干燥根茎。【药性】微辛、涩,凉。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祛瘀。【应用】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2.瘰疬疮疖,咽喉肿痛。青果【来源】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成熟果实。【药性】甘、酸,平。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生津。【应用】1.咽喉肿痛,咳嗽痰稠,烦热口渴。2.鱼蟹中毒。此外,本品有一定的醒酒作用。木蝴蝶【来源】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药性】苦、甘,凉。归肺、肝、胃经。【功效】清肺利咽,疏肝和胃。【应用】1.肺热咳嗽,喉痹音哑。本品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2.肝胃气痛。地锦草【来源】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药性】辛,平。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应用】1.热泻热痢。2.血热出血。3.湿热黄疸。4.疮疖痈肿,蛇虫咬伤。半边莲【来源】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干燥全草。【药性】辛,平。归心、小肠、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应用】1.痈肿疔疮,蛇虫咬伤。2.鼓胀水肿,湿热黄疸。3.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虚证水肿忌用。山慈菇【来源】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药性】甘、微辛,凉。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应用】1.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2.癥瘕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用。千里光【来源】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性】苦,寒。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利湿。【应用】1.痈肿疮毒。2.感冒发热。3.目赤肿痛。4.湿热泻痢。5.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白蔹【来源】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应用】1.痈疽发背,疔疮,瘰疬。2.烧烫伤,手足皲裂。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四季青【来源】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干燥叶。【药性】苦、涩,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祛瘀,凉血止血,敛疮。【应用】1.烧烫伤,皮肤溃疡。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痢疾,热淋,胁痛。3.外伤出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之效,可用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绿豆【来源】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药性】甘,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应用】1.痈肿疮毒。2.药食中毒。3.暑热烦渴。4.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用。附药绿豆衣为绿豆的种皮。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煎服,6~12g。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因心主血,营气通于心,肝藏血,故本类药物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生地黄【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2.血热出血。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3.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本品清热养阴生津,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舌绛者常配玄参、麦冬等。4.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5.津伤便秘。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12~30g,或以鲜品捣汁入药。【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梓醇等多种微量元素。2.药理作用:本品水提液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流浸膏有强心、利尿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3.临床研究: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玄参【来源】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咸寒入血分而能清热凉血,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常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药用。2.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本品可治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用,如增液汤;治肺肾阴虚,骨蒸劳嗽,可配百合、生地黄、贝母等药用。3.咽痛肿痛,白喉,瘰疬,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用治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常配羚羊角、栀子;治瘟毒热盛,咽喉肿痛、白喉常配金银花、连翘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哈巴苷等。2.药理作用:本品水浸剂、醇浸剂和煎剂均有降血压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还有抗炎、镇静、抗惊厥作用。3.临床研究:用玄参、麦冬、草决明,开水泡服,可治疗慢性咽炎等病证。【鉴别用药】玄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牡丹皮【来源】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药性】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治温毒发斑,可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用。2.温邪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用。3.血滞经闭痛经、跌扑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用。4.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痈,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牡丹酚等。2.药理作用: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促使动物子宫内膜充血等作用。赤芍【来源】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药性】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之功。治温毒发斑,可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药用;治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药用。2.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若配荆芥、薄荷、黄芩等药用,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本品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芍药苷等。2.药理作用:本品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3.临床研究:单用赤芍煎汤内服,可治冠心病等疾病。紫草【来源】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应用】1.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紫草素(紫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