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讲 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 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_第1页
67讲 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 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_第2页
67讲 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 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_第3页
67讲 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 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_第4页
67讲 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 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7讲电学专有讲义(含答案)2024年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讲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71.红外线【知识点的认识】在光谱中波长自760nm至400μm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000μm之间.【命题方向】红外线的应用是命题方向,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例如应用:生活中高温杀菌,红外线夜视仪,监控设备,手机的红外口,宾馆的房门卡,汽车、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手池的红外感应,饭店门前的感应门.【解题方法点拨】利用物理性质解题:1.有热效应2.穿透云雾的能力强3.治疗作用.一.红外线(共1小题)1.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适当的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选填“红外线”“紫外线”)2.电磁波的产生【知识点的认识】(1)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周围空间激起电磁波,不变化的电流不能激起电磁波;(2)可以在真空中或者介质中通过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解题方法点拨】(1)探究电磁波产生实验:打开收音机开关,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喀喀”的杂音.这个实验说明迅速变化的电流会产生电磁波.(2)常见的电磁波发射器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接收器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既可以发射电磁波,又可以接收电磁波.【命题方向】对电磁波的产生是一个难点,但中考出题几乎不深挖掘,知道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传递电磁波即可.例1:小明在家里看电视时发现:只要妈妈在旁边使用电吹风,屏幕上就会出现很多“雪花”;电吹风一停,“雪花”也随即消失.这是因为电视机接收到了电吹风产生的()A.超声波B.次声波C.噪声D.电磁波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着电磁波,以及收音机和电视机能接收电磁波.解:这是因为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着电磁波,吹风机工作时能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被电视机接收,并对电视机产生干扰.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磁波的产生以及电磁波的接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例2:关于电磁波,说法正确的是()A.当导体中有电流时,在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电磁波B.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直接观察它的存在C.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电磁波D.电磁波是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分析:(1)电磁波的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产生电磁波;(2)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3×108m/s.解:A、当导体中有电流时,在它的周围不会产生电磁波,只有电流变化时才会产生,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它对电视信号的影响体会它的存在,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电磁波,这是电磁波产生的条件,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要会辨别和运用,是一道基础题.二.电磁波的产生(共2小题)2.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微波炉使用的电磁波波长很短,但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的波长要长些,下列电磁波成分中波长也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波长长的是()A.γ射线 B.可见光 C.红外线 D.无线电波3.许多年青人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其实这样做将会导致对心脏的损害。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观察此图可以知道声源的振幅是cm。3.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知识点的认识】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解题方法点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都是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注意对比,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命题方向】在电磁波与信息技术这一知识点中,电磁波的传播是中考命题热点,分值不大,常出现的题型是填空题填写“电磁波”。例:在我们的生活中,3G手机通信业务已经非常普遍,使用3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电磁波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D.电磁波和声波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分析:(1)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产生电磁波,且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相等,都是3×108m/s。(2)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解:A、电磁波是由变化的电流产生的,而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该选项说法正确;D、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波和声波的特点,对比记忆加深印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共12小题)4.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大气的密度变成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水银柱高度会增加 B.雨后彩虹不会出现 C.飞机无法升入空中 D.电磁波无法在大气中传播5.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卫星系统进行导航,其信息传递的媒介与“B超”相同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不相同 C.养蜂人通过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来判断蜜蜂是否采了蜜 D.固定电话既有发射电磁波的功能,又有接收电磁波的功能6.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成为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之间实现信号传输是通过()A.超声波 B.紫外线 C.红外线 D.电磁波7.目前,很多汽车的驾驶室里都有一个叫做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的装置。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并导航。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依靠的是()A.红外线 B.紫外线 C.电磁波 D.激光8.关于电磁波及其应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 B.移动电话只能接收电磁波,不能发射电磁波 C.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D.无线电波中,长波的频率小于短波的频率(多选)9.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航天航空的科技强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成功后是相对静止的 B.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舱外可以直接对话 C.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没有惯性 D.地球与空间站间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多选)10.2017年4月20日19点41分,我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利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遥控中心通过电磁波向飞船传送指令,电磁波速度约为3×108m/s B.飞船载有6000kg的货物,当飞船入轨后,与在地面相比,货物的质量变小了 C.飞船入轨后,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成为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 D.飞船入轨后,飞船内的货物仍受地球的吸引力(多选)11.我国的登月工程成功实施,其中如图关于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A.卫星探测到的信息是靠电磁波传回地面的 B.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 C.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主要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12.有一种“隐形飞机”,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的探测,秘密之一在于它的表面有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能够(选填“增强”或“减弱”)对电磁波吸收作用,秘密之二在于它的表面制成特殊形状,这种形状能够(选填“增强”或“减弱”)电磁波反射回雷达设备。13.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卫星成功升空;在5月14日和18日分别找到了“5•7”失事客机散落在海洋里的两只“黑匣子”。这里卫星发送和接受的是信号,“黑匣子”发送和接收的是信号。14.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当需要防止电磁波干扰时,通常用金属壳将电磁波与需加以屏蔽的区域隔开,避免电磁波进入,这种做法就是电磁屏蔽。中国科技馆有一个金属小屋,侧面的大窗上镶嵌着一块电磁屏蔽玻璃,如图所示。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这块电磁屏蔽玻璃是否能够屏蔽电磁波。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方法。15.微波是一种很有“个性”的电磁波: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无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微波碰到含有水分的食物,其能量大部分被食物吸收。过量的微波辐射对人体有害。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振动频率为2.45×109Hz的微波,直达食物内部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之振动,剧烈振动产生大量的热能被食物吸收,于是食物“煮”熟了。用微波炉烹饪的速度比其它炉灶快4至10倍,热效率高达80%以上。(1)微波炉内产生的微波属于A.声波B.电磁波C.超声波D.红外线(2)家庭使用微波炉工作时,实现的能量转化的过程是能转化为能。(3)微波炉在使用时,食物不能用金属容器装入后放进炉内加热,试根据短文内容简述其原因。(4)与其它灶具相比,微波炉烹饪速度快且热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波速=波长×频率,用符号表示为:c=λf①c是波速,在真空中是定值,c=3×108m/s;②λ是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单位是m;③f是频率,表示单位时间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1kHz=103Hz,1MHz=106Hz.【解题方法点拨】(1)波速的大小由传播介质的种类决定,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速度;频率是由发射电磁波的振源振动快慢决定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2)由于电磁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因此波长越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3)可见光、各种射线都是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命题方向】本知识点在中考中不会出太难的题,记住公式及单位,会利用公式c=λf进行简单的代数计算或比较即可.例:如图是甲、乙两种不同电磁波的传播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电磁波振动的波长较长B.甲、乙两种电磁波的振动频率相同C.甲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较快D.甲电磁波振动的频率较大分析:真空中电磁波速是恒定不变的.波速=波长×频率.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长,先判断甲乙的波长,再判断电磁波的频率.解:甲乙都是电磁波,电磁波速是相等的.由图知,甲的波长大,乙的波长小,根据波速=波长×频率,电磁波速不变,甲的波长大,甲的频率小.故选A.点评:由图能判断电磁波的波长,根据波速=波长×频率,由波长判断频率.四.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共8小题)16.随着信息安全日趋重要,怎样保密通信已成为当今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科学家在利用单光子偏振态进行量子密钥传输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地连续传播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v,其中h=6.63×10﹣34J•s,v为光的频率。据此理论,波长为810nm(1nm=10﹣9m)的单光子能量约为()A.10﹣17J B.10﹣19J C.10﹣21J D.10﹣23J17.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有几种说法:①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②若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③波传播的是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④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无关,仅由振源的振动频率决定。上述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某电磁波波形如图所示,该电磁波的波长是,频率是。19.某无线电广播所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是1.5×106Hz,其波长是m。20.野外常用对讲机进行联络,小明将对讲机的频率设定为4.5×102MHz,则对讲机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为m;当他和3km外的小华通话时,小华经过s才会收到信息。21.2010年0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在俄罗斯西部坠毁,机上96人不幸全部遇难,有关方面迅速展开搜救行动,特别是寻找“黑匣子”。若飞机“黑匣子”能在30日之内不断地向外发出频率是37.5kHz的电磁波,则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为m。22.电磁波的波长越长,频率。某种电磁波的波长是1.5×10﹣5m则其频率是HZ。23.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是97.4MHz,它的波长是多少?5.移动通信【知识点的认识】(1)原理:移动电话能将我们的声音信息用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也能在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2)特点: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必须建立基地台.(3)无线电话:由主机和手机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无线电波沟通,主机接在市话网上,相当于基地台,手机不能离座机太远.【解题方法点拨】(1)移动电话不需要电话线,比固定电话使用方便,其工作原理与固定电话基本相同,都是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最后把电信号转化成声音信号,所不同的是移动电话的电信号通过电磁波进行传递,固定电话则利用电话线通过电流进行传递.(2)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的发射台,又是无线电的接收台.【命题方向】本知识点不作为中考命题重点,复习时以熟读掌握关键词为主.如:电磁波、发射台、接收台、基地台等.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传递信号的区别要注意.例:下列传播信息的方式中,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的是()A.利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传播B.利用发电报的形式传递信息C.利用打电话的形式传播D.飞鸽传书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信息传递的由慢到快的发展史.解:A、古代的驿站的形式传播最慢.故A不正确.B、发电报的形式传递信息,虽然不是很慢,但是相对电话也不快.故B不正确.C、打电话的形式传播最快,几十秒的时间.故C正确.D、飞鸽传书也是很慢的传递信息的形式.故D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传递的快慢的了解.五.移动通信(共1小题)24.下列关于移动电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移动电话既能接收电磁波,也能发射电磁波 B.移动电话发射功率非常大,其天线的灵敏度很高 C.移动电话与其他用户通话需基地台转接 D.移动电话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6.光纤通信【知识点的认识】(1)概念:利用携带信息的激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经内壁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这样就把它携带的信息传递到了远方.这种通信方式叫做光线通信.(2)光导纤维:是很细的玻璃丝,它有内、外两层,由于内外层的折射本领不一样,光在光纤中通过时(如图所示),发生全反射,光就不会跑到外层了.【解题方法点拨】(1)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能产生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激光.(2)激光属于电磁波,频率较大、传递信息的容量较大.(3)光在光纤里只发生全反射.(4)光纤通信抗干扰能力强,信号衰减小,传递的信息量大,保密性好,通信质量高.【命题方向】本知识点很少出现在中考命题中,属了解性内容.注意对比各种通信方式的优缺点.例:关于光纤通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B.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金属导线C.在光纤中光是经过多次反射向前传播的D.采用光纤通信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分析:光纤通信利用激光传递信号,激光在光导纤维中经多次反射向前传播,激光的频率高,传输的信息量大.解:A、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不是金属导线,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光在光导纤维中经多次反射向前传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激光频率高,光纤通信可以传输大量信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光纤通信的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题.六.光纤通信(共6小题)25.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所有运动场馆都安装了光纤网络。场馆中光纤的主要用途是()A.输电 B.通信 C.导热 D.照明2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红一直不明白:在光纤通信中,光信号是怎样经过漫长而又曲折的线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呢?后来通过“探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她终于明白了:光信号在光纤中()A.是靠光纤壁不断地反射而向前传播 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那样传播 C.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 D.是靠光纤壁不断地折射而向前传播27.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三人获得,其中,因为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被称为“光纤之父”的美籍华人是()A.丁肇中 B.李政道 C.钱学森 D.高锟28.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在光导纤维中()A.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 B.经光纤壁不断反射而向前传播 C.以声音的速度传播 D.不断折射而向前传播(多选)29.华人科学家高锟以“涉及光纤传输的突破性成就”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光纤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在光纤中经过内壁的多次反射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 B.光纤通信中传播的物质﹣﹣电磁波 C.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 D.光纤通信与有线通信一样,都需要金属导线(多选)30.赵明同学在学习过无线电通信常识后,对电磁波有以下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有哪些()A.波长与频率都不同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B.每秒钟电磁波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电磁波的周期 C.太阳发出的电磁波中含有红外线 D.光纤通信中,激光能穿过线芯和包层的界面,由近及远向前传播7.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旦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2)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核裂变和核聚变。(3)核能优点:①只需要消耗很少的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②核电站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4)核能缺点:一旦发生核泄漏事件,会产生放射性污染。(5)核能的和平利用方式:核电站。非和平利用方式:原子弹。【解题方法点拨】这是属于识记性内容,对以上知识点识记即可。【命题方向】近年中考核能这一知识点的命题几率很小,重点放在获得核能两种途径上,也可能是以核能为例,与其他形式能源的对比出现计算题。典例: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目前核电站都是通过聚变反应来利用核能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C.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核能D.核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分析:(1)核能发电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裂变(链式反应)释放能量的。(2)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这种能量称核能;核能的主要途径为核裂变和核聚变。(3)可再生能源指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如水能、风、太阳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只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解:A、核电站主要利用核裂变的可控链式反应来发电的。错误,符合题意。B、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是利用可控的核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正确,不合题意。C、核能是指重核裂变或轻核发生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正确,不合题意。D、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通过核电站考查了核能应用的相关知识,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应熟练掌握。【知识点的认识】(1)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种反应叫做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2)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解题方法点拨】(1)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比较:比较裂变聚变定义较大原子核分裂为较小原子核的过程质量很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较大原子核的过程发生条件中子轰击较大原子核超高温释放核能大小巨大更加巨大应用或实例原子弹、核电站氢弹、太阳内部爆炸(2)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不是原子核本身具有的内能.【命题方向】本知识点是了解性内容,了解对聚变的定义和应用实例,注意和裂变进行对比识记.第一类常考题: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下列关于原子弹和核电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C.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 D.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分析:原子弹及核电站都是利用了原子核的裂变释放能量,只不过原子弹对于裂变的速度不加控制,而核电站是控制裂变的速度让能量得以缓慢释放.解:原子弹及核电站都是利用了重核的裂变,但原子弹是让核能瞬间释放,不加以控制,而核电站通过吸收中子而控制反应速度,从而使能量缓慢释放.A、核电站也是利用的核裂变,故A错误;B、原子弹是利用的核裂变,在反应过程中不加控制让能量瞬间释放,故B错误;C、原子弹应用的是核裂变不是核聚变,故C错误;D、核电站通过对中子的控制来控制裂变的链式发应速度,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弹及核电站的性质,应记住原子弹和核电站均利用了原子核的聚变,只有氢弹是利用了核聚变.第二类常考题: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核电站利用的是核反应堆内的铀核发生裂变时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填“聚变”或“裂变”)分析:核裂变是较重的原子核裂变成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核聚变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太阳内部为核聚变,而核电站应用了重核的裂变.解:太阳能内部是由于较轻的氢原子核在高温下发生聚变而释放出核能;而核电站利用的是铀核裂变时释放核能发电的;故答案为:聚变,裂变.点评:本题考查了太阳内能进行的核反应及核电站的核反应的类型.核裂变【知识点的认识】(1)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反应叫做裂变.(2)原子核裂变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原子核,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应.如图所示.【解题方法点拨】了解核裂变的定义和链式反应过程.【命题方向】本知识点是了解性内容,注意对比裂变和聚变,了解链式反应过程,这是本知识点的命题热点.常考题:原子弹和核电都是利用链式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分析:如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在可控制的核反应堆中进行,就可和平利用核能发电,若不加控制,就会发生原子弹爆炸.解:原子弹是核裂变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武器,而用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和平利用核能,是核电站的原理.故本题答案为:不加控制的;可以控制的.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弹的原理和核电站的原理的区别:是否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七.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共1小题)31.将火柴搭成图所示的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发生的现象与相似。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7答案与解析一.红外线(共1小题)1.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选填“红外线”“紫外线”)答案与解析: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适量的照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二.电磁波的产生(共2小题)2.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微波炉使用的电磁波波长很短,但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的波长要长些,下列电磁波成分中波长也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波长长的是()A.γ射线 B.可见光 C.红外线 D.无线电波答案与解析:电视机遥控器所用的电磁波为红外线,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的顺序):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波长最长的为无线电波。故选:D。3.许多年青人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其实这样做将会导致电磁波对心脏的损害。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振动时的波形图。观察此图可以知道声源的振幅是30cm。答案与解析:(1)因为手机手机既能发出电磁波,也能接收电磁波,所以挂在胸前,将会导致电磁波对心脏的损害。(2)因为振幅的定义为: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由图可知,振幅为:30cm。故本题答案为:电磁波,30cm。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共12小题)4.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大气的密度变成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水银柱高度会增加 B.雨后彩虹不会出现 C.飞机无法升入空中 D.电磁波无法在大气中传播答案与解析:A、假如大气的密度比现在增大一倍,则大气压强将增加,而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水银柱高度是大气压强托住的,大气压增大,水银柱高度会增加,故A正确;B、假如大气的密度比现在增大一倍,空气因受热不均,光线在空气中仍可以发生折射,故雨后彩虹还会出现,故B错误;C、假如大气的密度比现在增大一倍,飞机受到浮力更大,更容易升空,故C错误;D、电磁波的传播跟介质无关,故D错误。故选:A。5.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卫星系统进行导航,其信息传递的媒介与“B超”相同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不相同 C.养蜂人通过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来判断蜜蜂是否采了蜜 D.固定电话既有发射电磁波的功能,又有接收电磁波的功能答案与解析:A、卫星导航系统传递信息利用的是电磁波,“B超”是利用超声波,故A错误;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与蝙蝠在夜间能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C、蜜蜂在不带花蜜飞行时比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频率大,发出的音调高,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飞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故C正确;D、固定电话是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移动电话(手机)既有发射电磁波的功能,又有接收电磁波的功能,故D错误。故选:C。6.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成为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之间实现信号传输是通过()A.超声波 B.紫外线 C.红外线 D.电磁波答案与解析: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卫星通信一般就是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故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之间信号传输是通过电磁波实现的。故选:D。7.目前,很多汽车的驾驶室里都有一个叫做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的装置。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并导航。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依靠的是()A.红外线 B.紫外线 C.电磁波 D.激光答案与解析: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并导航。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依靠的是电磁波。故选:C。8.关于电磁波及其应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 B.移动电话只能接收电磁波,不能发射电磁波 C.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D.无线电波中,长波的频率小于短波的频率答案与解析:A、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故A正确;B、移动电话能接收信号(电磁波),同样能发射电磁波,故B错误;C、一颗同步卫星信号可以覆盖赤道120°的范围,故只需3颗即可实现对全球信号覆盖,故能实现全球通信;故C正确;D、由波速、波长及频率的关系可知,波速不变,故波长越长的电磁波其频率越小,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多选)9.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航天航空的科技强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成功后是相对静止的 B.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舱外可以直接对话 C.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没有惯性 D.地球与空间站间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答案与解析:A、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成功后,彼此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相对静止,故A正确;B、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舱外不能直接对话,故B错误;C、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也有惯性,故C错误;D、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地球与空间站间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D正确。故选:AD。(多选)10.2017年4月20日19点41分,我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利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遥控中心通过电磁波向飞船传送指令,电磁波速度约为3×108m/s B.飞船载有6000kg的货物,当飞船入轨后,与在地面相比,货物的质量变小了 C.飞船入轨后,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成为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 D.飞船入轨后,飞船内的货物仍受地球的吸引力答案与解析:A、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为3×108m/s,故A正确;B、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故飞船在太空中,虽然位置改变,但质量不变,故B错误;C、飞船入轨后,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地球的运转周期为24h,飞船相对地球是运动的,没有成为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故C错误;D、飞船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离地球的距离不是很大,飞船仍受地球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AD。(多选)11.我国的登月工程成功实施,其中如图关于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A.卫星探测到的信息是靠电磁波传回地面的 B.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 C.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主要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答案与解析:A、卫星可以使它转发的微波(即电磁波)达到地球上很大的范围,故A符合题意;B、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受到火箭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能量的增加是内能转化而来的,故C不符合题意;D、卫星在升空的过程中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加;速度加快,动能增加;机械能也增加,故D符合题意;故选:AD。12.有一种“隐形飞机”,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的探测,秘密之一在于它的表面有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增强(选填“增强”或“减弱”)对电磁波吸收作用,秘密之二在于它的表面制成特殊形状,这种形状能够减弱(选填“增强”或“减弱”)电磁波反射回雷达设备。答案与解析:“隐形飞机”,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的探测,主要是它表面有一种特殊材料,能够增强对电磁波的吸收。它的表面制成特殊形状,这种形状能够减弱电磁波反射回雷达。故本题的答案为:增强,减弱13.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卫星成功升空;在5月14日和18日分别找到了“5•7”失事客机散落在海洋里的两只“黑匣子”。这里卫星发送和接受的是电磁波信号,“黑匣子”发送和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答案与解析:卫星发送和接受的是电磁波信号,“黑匣子”发送和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故答案为:电磁波;电磁波。14.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当需要防止电磁波干扰时,通常用金属壳将电磁波与需加以屏蔽的区域隔开,避免电磁波进入,这种做法就是电磁屏蔽。中国科技馆有一个金属小屋,侧面的大窗上镶嵌着一块电磁屏蔽玻璃,如图所示。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这块电磁屏蔽玻璃是否能够屏蔽电磁波。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方法。答案与解析:实验器材:两部手机;实验方法:把一部正常的手机放在电磁屏蔽玻璃箱内,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这部手机的号码,听手机是否放出铃声,看手机是否接收到来电信号;判断方法:如果电磁屏蔽玻璃箱内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说明电磁屏蔽玻璃有屏蔽作用;如果手机接收到信号,说明电磁屏蔽玻璃没有屏蔽作用。15.微波是一种很有“个性”的电磁波: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无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微波碰到含有水分的食物,其能量大部分被食物吸收。过量的微波辐射对人体有害。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振动频率为2.45×109Hz的微波,直达食物内部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之振动,剧烈振动产生大量的热能被食物吸收,于是食物“煮”熟了。用微波炉烹饪的速度比其它炉灶快4至10倍,热效率高达80%以上。(1)微波炉内产生的微波属于BA.声波B.电磁波C.超声波D.红外线(2)家庭使用微波炉工作时,实现的能量转化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内能。(3)微波炉在使用时,食物不能用金属容器装入后放进炉内加热,试根据短文内容简述其原因。(4)与其它灶具相比,微波炉烹饪速度快且热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与解析:(1)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微波是一种很有“个性”的电磁波,可知微波是一种电磁波,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2)微波炉工作时,其产生的电磁波,使食物的水分子随之振动,剧烈振动产生大量的热能被食物吸收,内能增加了,所以能量转化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内能;(3)根据题文中的信息可知,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无法吸收或传导它,所以食物不能用金属容器装入后放进炉内加热;(4)由题文的信息,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所以微波在金属外壳、食物容器上几乎不消耗能量;微波能直达食物内部5cm深,食物的内部和外部几乎同时变熟,其能量大部分被食物吸收,所以微波炉烹饪速度快且热效率高;故答案为:(1)B(2)电;内(3)金属材料只反射、不吸收微波能量。食物无法获得能量。(4)①微波在金属外壳、食物容器上几乎不消耗能量;②微波能直达食物内部5cm深,在食物内、外部同时加热,其能量大部分被食物吸收。四.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共8小题)16.随着信息安全日趋重要,怎样保密通信已成为当今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科学家在利用单光子偏振态进行量子密钥传输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地连续传播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v,其中h=6.63×10﹣34J•s,v为光的频率。据此理论,波长为810nm(1nm=10﹣9m)的单光子能量约为()A.10﹣17J B.10﹣19J C.10﹣21J D.10﹣23J答案与解析:根据λ=可得v=,则E=hv=,则波长为810nm的单光子所具有的能量:E=hv===2.5×10﹣19J,故B最接近。故选:B。17.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有几种说法:①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②若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③波传播的是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④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无关,仅由振源的振动频率决定。上述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与解析:①产生机械波需要两个条件同时达成:①机械振动②有介质存在。这里只有机械振动而没有介质,所以不一定能产生机械波。②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若振源停止振动,则声音停止,但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不会立即停止。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洁牙。④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无关,仅由振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综上分析,正确的是③④。故选:B。18.某电磁波波形如图所示,该电磁波的波长是1m,频率是3×108Hz。答案与解析:图中给出的是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波长λ=1m。电磁波传播的速度c=3×108m/s,由公式c=λf得:f===3×108Hz故答案为:1m;3×108Hz。19.某无线电广播所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是1.5×106Hz,其波长是200m。答案与解析:无线电波为电磁波,其速度为光速c,则由c=λf可得:λ===200m。故答案为:200;20.野外常用对讲机进行联络,小明将对讲机的频率设定为4.5×102MHz,则对讲机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为0.67m;当他和3km外的小华通话时,小华经过1×10﹣5s才会收到信息。答案与解析:f=4.5×102MHz=4.5×108Hz根据c=λf得λ==≈0.67m;3km=3000m根据v=得t===1×10﹣5s。故答案为:0.67m,1×10﹣5s。21.2010年0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在俄罗斯西部坠毁,机上96人不幸全部遇难,有关方面迅速展开搜救行动,特别是寻找“黑匣子”。若飞机“黑匣子”能在30日之内不断地向外发出频率是37.5kHz的电磁波,则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为8000m。答案与解析:电磁波的频率f=37.5kHz=3.75×104Hz,∵c=λf,∴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λ===8000m。故答案为:8000。22.电磁波的波长越长,频率越小。某种电磁波的波长是1.5×10﹣5m则其频率是2×1013HZ。答案与解析:无线电波为电磁波,其速度为光速C,则由C=λf可得:波长越长,频率越小;f===2×1013Hz故答案为:越小,2×1013Hz。23.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是97.4MHz,它的波长是多少?答案与解析: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0×108m/s,f=97.4MHz=9.74×107Hz,λ==≈3.08m。答:广播波长是3.08m。五.移动通信(共1小题)24.下列关于移动电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移动电话既能接收电磁波,也能发射电磁波 B.移动电话发射功率非常大,其天线的灵敏度很高 C.移动电话与其他用户通话需基地台转接 D.移动电话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答案与解析:A、移动电话机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在讲话的时候,它用电磁波把信息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在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所以A是正确的;B、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所以B是错误的;C、正是因为移动电话的发射功率不大,所以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接,这种固定的电台叫基地台,所以C是正确的;D、移动电话通过电磁波(或微波)信号和基地台连在一起,而基地台则和电话交换机,和电话网络连在一起,所以D是正确的。故选:B。六.光纤通信(共6小题)25.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所有运动场馆都安装了光纤网络。场馆中光纤的主要用途是()A.输电 B.通信 C.导热 D.照明答案与解析:光纤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工具,它具有容量大、不受外界干扰、不怕腐蚀、不怕潮、能量损耗小。故选:B。2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红一直不明白:在光纤通信中,光信号是怎样经过漫长而又曲折的线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呢?后来通过“探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她终于明白了:光信号在光纤中()A.是靠光纤壁不断地反射而向前传播 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那样传播 C.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 D.是靠光纤壁不断地折射而向前传播答案与解析:光纤很细,有内外两层,内壁具有使光发生反射的特性(类似于平面镜),所以光经多次反射能从光纤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而不是经过折射,也不会像电流和水流一样,因为激光方向性好,不会弯曲。故B、C、D错误。故选:A。27.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三人获得,其中,因为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被称为“光纤之父”的美籍华人是()A.丁肇中 B.李政道 C.钱学森 D.高锟答案与解析: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钱学森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2009年,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故选:D。28.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在光导纤维中()A.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传播 B.经光纤壁不断反射而向前传播 C.以声音的速度传播 D.不断折射而向前传播答案与解析:如图所示,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这样就把它携带的信息传到了远方。故选:B。(多选)29.华人科学家高锟以“涉及光纤传输的突破性成就”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光纤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在光纤中经过内壁的多次反射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 B.光纤通信中传播的物质﹣﹣电磁波 C.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 D.光纤通信与有线通信一样,都需要金属导线答案与解析:A、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故A正确;B、光纤通信中传播信息的物质是激光,激光属于电磁波,故B正确;C、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故C正确;D、光纤通信的材料是光导纤维,有线通信才需要金属导线,故D错误。故选:ABC。(多选)30.赵明同学在学习过无线电通信常识后,对电磁波有以下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有哪些()A.波长与频率都不同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B.每秒钟电磁波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电磁波的周期 C.太阳发出的电磁波中含有红外线 D.光纤通信中,激光能穿过线芯和包层的界面,由近及远向前传播答案与解析: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都是3×108m/s.符合题意。B、每秒钟电磁波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电磁波的频率。不合题意。C、红外线也是电磁波,太阳发出的电磁波中含有红外线。符合题意。D、光纤通信中,激光在玻璃纤维中由近及远向前传播。不合题意。故选:AC。七.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共1小题)31.将火柴搭成图所示的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发生的现象与链式反应相似。答案与解析: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原子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它原子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点燃第一根火柴,当第一根火柴燃烧完后,就会引燃后面两根火柴,后面两根火柴燃烧完后,又会引燃后面的四根火柴,这和链式反应比较相似。故答案为:链式反应。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681.原子的核式模型【知识点的认识】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卢瑟福提出其核实原子结构之前,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枣糕式”的电子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的带正电部分是一个原子那么大的、具有弹性的冻胶状的球,正电荷均匀地分布着,在这球内或球上,有负电子嵌着.这些电子能在它们的平衡位置上作简谐运动.观察到的原子所发出的光谱的各种频率认为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命题方向】原子的核式模型的提出是那位科学家,以及正电荷的集中在哪里是中考的命题方向,一般以填空或选择题的方式出现.例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分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据此回答问题.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中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知识,考查是基础知识,记住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即可答题,是一道基础题.例2: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是图中的()A.B.C.D.西红柿西瓜面包太阳系分析:原子内部的结构类似于太阳系的结构.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题方法点拨】物理学史,只有理解着记住.一.原子的核式模型(共1小题)1.关于原子核和核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B.中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C.核力做功有可能释放出核能 D.用质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命题方向】联系生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现象是命题方向,一般出现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例:如图是家用煤气灶灶头的示意图使用时打开煤气阀门,拧动点火装置,煤气和空气在进口处混合流向燃烧头被点燃,而煤气不会从进口处向空气中泄漏,其原因是()A.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大于大气压强B.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小于大气压强C.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强D.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比较煤气进口处的内外气体的流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因为流速越快,流体的压强越小,所以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煤气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向燃烧头,而煤气不会向空气中泄露.故选C.点评:掌握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运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的问题.【解题方法点拨】理解、记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共1小题)2.2013年6月5日是第42个世界环境日,为了保护环境,低碳出行,一位学生表示学校离家不远,今后“谢绝”家长开轿车接送。下列关于轿车的说法正确的是()A.轿车使用的汽油是可再生能源 B.轿车行驶时,只要不鸣喇叭,就不会产生噪声 C.轿车上的收音机接收的信号是依靠电磁波传过来的 D.轿车上凸下平近似流线型的设计,使它行驶时,顶部受到气流的压强比底部大3.能源及其分类【知识点的认识】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叫做能源.【解题方法点拨】(1)能源是一种物质,是可以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的一种物质,能源与能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能源是能为人类的提供能量蝗物质资源,以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能量则是物体做功本领的一个量度.(2)生活中常见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燃气、汽油、柴油、热力、电力等.【命题方向】能源的定义在中考中单独命题很少,能源的分类较为常见.例: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可再生能源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人类可以无尽地开发利用C.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殆尽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分析:煤、石油、天燃气是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的得到,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还要50亿年才会燃尽自己的核燃料.解:A、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它的存储量是有限的,不能无尽的开发利用;C、大量使用太阳能对太阳的寿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的得到,是可再生能源.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以及太阳能的使用.【知识点的认识】能源有不同的分类方式:(1)从产生方式角度划分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例: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电能、乙醇汽油、氢能、沼气.(2)从是否可再生角度划分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例: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3)从利用状况划分常规能源:人类利用多年的,使用技术已经成熟的能源.例:化石能源、水能、电能.新能源:人类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例: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风能.【解题方法点拨】能源的分类是按照不同角度划分的,同一种能源可能归属不同的能源类别,可以按下表进行归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化石能源生物质能电能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沼气、氢能【命题方向】能源的分类是中考能源类问题的热点,分值虽不大,但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命题的趋势会有所增加.第一类常考题:下面所列的各种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炭B.太阳能C.核能D.石油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解:核能、煤炭、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只有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第二类常考题: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能源家族中:①煤炭、②核能、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地热能等,属于不可再生的是①②③④;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的是②⑦.(填序号)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中有一些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而有一些不是来自太阳.来源于太阳能的有:由千万年以前的植物、动物尸体所变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所含的能量也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也是太阳能的作用.解:在上述能源中,煤炭、核能、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水能、风能、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同时煤炭、石油、天燃气、水能、风能等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而对于核能和地热能不是来自太阳.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②⑦.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地球上的能源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来源于太阳能.由千万年以前的植物、动物尸体所变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所含的能量也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也是太阳能的作用.第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如地热能,地热能来源于地球自己.第三是太阳、月亮等星球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所带来的能量,如潮汐能.三.能源及其分类(共7小题)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错误的是()A.高压锅是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特点制成的 B.小汽车驾驶室前边的挡风玻璃不采用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排除像的干扰 C.风能、水能、太阳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它们是可再生能源 D.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4.电动自行车使用可重复充电的蓄电池提供动力。试分析电动自行车所消耗的能源属于①一次能源;②二次能源;③可再生能源;④不可再生能源;⑤常规能源;⑥新能源。()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5.下列各组能源中,均为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石油、天然气 B.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C.电能、汽油、风能 D.核能、水能、生物能(多选)6.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7.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贸易合同,俄罗斯向中方提供30年的天然气供应。天然气是(选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城市公共汽车用天然气取代汽油做燃料是因为使用天然气相对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以有效缓解效应。通常采用方法使天然气在常温下液化。8.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属于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9.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并引发海啸,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都会产生(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冷却系统破坏,日本当局不断采取向反应堆空中、地面注水的方法进行冷却,以免造成更大的核事故,这种冷却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大的特性,核能是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4.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旦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2)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核裂变和核聚变。(3)核能优点:①只需要消耗很少的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②核电站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4)核能缺点:一旦发生核泄漏事件,会产生放射性污染。(5)核能的和平利用方式:核电站。非和平利用方式:原子弹。【解题方法点拨】这是属于识记性内容,对以上知识点识记即可。【命题方向】近年中考核能这一知识点的命题几率很小,重点放在获得核能两种途径上,也可能是以核能为例,与其他形式能源的对比出现计算题。典例: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目前核电站都是通过聚变反应来利用核能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C.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核能D.核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分析:(1)核能发电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裂变(链式反应)释放能量的。(2)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这种能量称核能;核能的主要途径为核裂变和核聚变。(3)可再生能源指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如水能、风、太阳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只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解:A、核电站主要利用核裂变的可控链式反应来发电的。错误,符合题意。B、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是利用可控的核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正确,不合题意。C、核能是指重核裂变或轻核发生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正确,不合题意。D、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通过核电站考查了核能应用的相关知识,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应熟练掌握。【知识点的认识】(1)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种反应叫做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2)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解题方法点拨】(1)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比较:比较裂变聚变定义较大原子核分裂为较小原子核的过程质量很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较大原子核的过程发生条件中子轰击较大原子核超高温释放核能大小巨大更加巨大应用或实例原子弹、核电站氢弹、太阳内部爆炸(2)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不是原子核本身具有的内能.【命题方向】本知识点是了解性内容,了解对聚变的定义和应用实例,注意和裂变进行对比识记.第一类常考题: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下列关于原子弹和核电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C.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D.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分析:原子弹及核电站都是利用了原子核的裂变释放能量,只不过原子弹对于裂变的速度不加控制,而核电站是控制裂变的速度让能量得以缓慢释放.解:原子弹及核电站都是利用了重核的裂变,但原子弹是让核能瞬间释放,不加以控制,而核电站通过吸收中子而控制反应速度,从而使能量缓慢释放.A、核电站也是利用的核裂变,故A错误;B、原子弹是利用的核裂变,在反应过程中不加控制让能量瞬间释放,故B错误;C、原子弹应用的是核裂变不是核聚变,故C错误;D、核电站通过对中子的控制来控制裂变的链式发应速度,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弹及核电站的性质,应记住原子弹和核电站均利用了原子核的聚变,只有氢弹是利用了核聚变.第二类常考题: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核电站利用的是核反应堆内的铀核发生裂变时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填“聚变”或“裂变”)分析:核裂变是较重的原子核裂变成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核聚变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太阳内部为核聚变,而核电站应用了重核的裂变.解:太阳能内部是由于较轻的氢原子核在高温下发生聚变而释放出核能;而核电站利用的是铀核裂变时释放核能发电的;故答案为:聚变,裂变.点评:本题考查了太阳内能进行的核反应及核电站的核反应的类型.核裂变【知识点的认识】(1)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反应叫做裂变.(2)原子核裂变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原子核,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应.如图所示.【解题方法点拨】了解核裂变的定义和链式反应过程.【命题方向】本知识点是了解性内容,注意对比裂变和聚变,了解链式反应过程,这是本知识点的命题热点.常考题:原子弹和核电都是利用链式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分析:如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在可控制的核反应堆中进行,就可和平利用核能发电,若不加控制,就会发生原子弹爆炸.解:原子弹是核裂变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武器,而用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和平利用核能,是核电站的原理.故本题答案为:不加控制的;可以控制的.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弹的原理和核电站的原理的区别:是否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四.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共6小题)10.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危机引起世界对安全利用核能的关注。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裂变才能释放出核能 B.裂变和聚变都能释放出核能 C.核能和电能都是二次能源 D.核能和风能都是可再生能源1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第八次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消除核武器与和平利用核能成为参会国讨论的焦点。关于原子弹与核电站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率 B.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速率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率 D.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速率12.关于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核能 B.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C.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D.自然界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裂变13.将火柴搭成图所示的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发生的现象与相似。14.人工释放原子能的方法是:一是重核发生;二是轻核发生。15.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并爆发海啸,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5级核泄漏事故。原子弹和核电站都是利用链式反应释放核能,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5.太阳能【知识点的认识】(1)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2)优点:十分巨大、供应时间长、分布广阔、获取方便、安全、干净、不污染环境.(3)缺点:分散性广、昼夜稳定性差、可转化率低.【解题方法点拨】(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新型的能源.(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除:核能、地热能、潮汐能).【命题方向】此考点主要考查太阳能的优缺点有哪些,常以选择题为主.例:关于太阳能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比较方便B.太阳能安全、清洁,利用太阳能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C.太阳能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但无法被人直接利用D.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几乎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越来越被广泛利用.它的优点很多,比如: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清洁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解:A、任何地方都有太阳能,其分布广泛、获取方便,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可以直接利用,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太阳能优点的掌握和理解,属于基础题目.【知识点的认识】(1)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另一种是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2)太阳能利用的优缺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的新能源,人类正在大量的开发使用太阳能,因为太阳能有储量巨大、供应时间长久、分布广阔、容易获取、使用安全、无污染等优点;但是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太阳能太分散、功率受季节、时间因素影响大,转换时效率低等都影响了太阳能的广泛使用.【解题方法点拨】需掌握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和电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命题方向】第一类常考题: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图所示,是一种利用新能源的路灯,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太阳能电池板.这种设计最合理的应用是()A.小风扇是一个美化城市的时尚装饰B.小风扇是用来给太阳能电池散热的C.太阳能电池同时向小风扇和路灯供电D.小风扇是小型风力发电机,它和太阳能电池共同向路灯供电分析:自然界中的风能和太阳能是能量巨大的资源,现在科学家都在设计装置利用它们的能量;风扇式发电机可以通过风吹动扇片转动,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解:这种新能源的路灯,“头顶”的小风扇可以把风能转化为电能,“肩扛”太阳能电池板也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样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此种路灯都可以发电,供路灯晚上照明使用;故选D.点评: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且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巧妙的设计利用是关键.第二类常考题:利用太阳能的实例目前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其二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请你举出一个间接利用太阳能的实例:水力发电.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人们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能的实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