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设计)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敕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C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Q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
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
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
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
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
“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
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
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
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Un罔wdng说yu4—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Q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
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
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
(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
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
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
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
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
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
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
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
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
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
“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
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Q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
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壬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
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
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
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为政》)
“子贡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
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渭之“文”也'”:敏,聪敏;好(hdo),喜
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
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
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茎弘、师襄、老聃。
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郑子请教
官职的名称,向茎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
知识6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6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
解。
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
1),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
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
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
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
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
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
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
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Q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
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
处,还不如去学习。”
万红英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6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
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
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
的提示,理解文意。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
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一一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s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6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一一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c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一一这三个标准适合
你吗?
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
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
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6
5、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一一学,短处一一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
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s第十则6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
(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
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
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
陈美英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Q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
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
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
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
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
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
鉴。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an)亢(gang)不俳不发隅(yu)绚
(xua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
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
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3、生齐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卜2章,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明确:
17,2章节
性一天性
习一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节
唯一只有
上知一“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一下等的愚人
小结:这两章分别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孔子十分重视教
育的作用,这在前面己学的章节里也有体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关于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类一种类、类别小结: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无论出身
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Q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
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
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一一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工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L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
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
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
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儿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e
⑵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向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
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
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
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
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
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
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
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
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第三单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
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
重难点:
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
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24、217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
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
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
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
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
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子日:“自行束(音xiu,干肉,又叫肺)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
他教诲的Q”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
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
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口用这种推论否
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
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7、78子曰,“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怫(音fO
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隅:音yQ,角落)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识记名句)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侯,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
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
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
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
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
可以加以借鉴
28、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
有隐瞒的Q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29、725子以四教: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
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
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
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
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
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6
30、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介词,用)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
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
意思)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
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
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
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
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
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
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
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
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
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
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再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
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
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耍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
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
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2、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33、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
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
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
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韩
愈《师说》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能者为
师。
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
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
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
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
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不仅如此,好为人师
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毛病就在于
“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呢?
35、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锻,学者亦必志于骰。大匠诲人必以(依
照)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
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
矩。”
【读解】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
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
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
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
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
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高考北京
卷就曾以“规则”为话题。
36、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
的教诲。”
【读解】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
一种独特的方法。不屑之教,是亦教之6其实,我们己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
取这种“不屑之教”的老手。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
“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
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
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不屑之
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
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不同于放任不管)。想
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6看来,儒家先贤教
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3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
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
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
中。”
【读解】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
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谁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
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
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君子之乐,
莫过于此。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如果
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
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五乐呢?
38、孟子曰:“君子之所以(用来的方法)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
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衩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
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
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读解】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告子下》)但他
在那时并没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点说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
式一“不屑之教”。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列举了孔子、孟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比如说
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
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至
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孟子自己认
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
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释。虽然孟子在这里所
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
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只是一种列举的性质。尽
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
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是从教学
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
广与应用价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喻指潜移默化的教育。
39、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
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
―./Wo
【译文】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
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
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读解】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
《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倚仗自己是国君弟
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
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
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万章下》)交朋友是
“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
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C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
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
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
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
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
者,是亦教诲之而己矣”呢?(《告子下》)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
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
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六」
《论语》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一一(用)说一一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
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
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
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
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
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
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
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
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
“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
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
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七」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
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
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
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
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
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
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朗读背诵三,四则c
9.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
(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
实事求是。
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
会?
12.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
考问题。
13.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
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
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
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
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6了解孔子的学生。
李晶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八」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C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
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
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
《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
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c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
则》6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c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
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
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
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
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
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
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
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fin)学而不思则罔(wdng)思而不学则殆(ddi)不亦说(yu6
邑)乎
三省(xlng)吾身传(chudn)不习乎诲女(rti)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
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
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探究的词句摘
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
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
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
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
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
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
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
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
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
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
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
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
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
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反思
《论语》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九」
论语:仪封人请见(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精选(一)
内容:解读“仪封人请见”章
目的;
(一)了解孔子的同代人对孔子的评价、期望,领略孔子在当世的声名
(二)解读后世对这一评价与期望的阐释,以及各种阐释之间的同异之处,
体会这些同异处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三)在上述阅读的基祜上,借助其他参考书目,理解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
文化中的地位
讲授安排:
一请两位学生分别背诵或朗诵《八僧第三》第二十四章“仪封人请见”,
特别注意“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两处的语气。
二疏通一些较重要的字词意义,主要是:
1.封人(解说古代官制)
2.见之(指出特殊的文言语法)
3.丧(牵涉到对本章的整体理解,暂作简单提示,指出由于“丧”后省略了
“丧”的内容,导致后世理解的差异)
4.木铎(先解释名物制度的本义,对于“注释”中涉及到的隐义暂不详解)
三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教材中“集说”的每一家解释,辨析其间的同异之
处,以提问的方式列出;
1.《集注》中所列两说之间的差异在何处(“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与“使
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
2.各家对“木铎”之喻的解释有何同异之处(都强调了“行教”,但在失
位、得位上有不同意见)
3,各家(包括注释中所列“孔注”、刘敞及“集注”中的解释)对“丧”的
解释有何不同?
四根据以上的辨析,讨论本章的含义:
1.向学生解释“失位”、“得位”的含义,并介绍传统政治思想中须德位相
兼方可制礼作乐的观念,以资理解这里“位”的含义,及各家对“得位”与“失
位”的争论与认识孔子之地位的关系。
2.何谓“行教”?古人所认为孔子奉天之令“行教”,这与今天的人们认识
到的孔子的实际活动及其在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之间,有何同异?这种差别说明了什
么问题?分别引《孟子》、《史记》等典籍中对孔子事业功绩的评价,并展示刘勰
《文心雕龙》中的段落。
五留下几个阅读经典方面的问题供思考:
1.刘开对《集注》中两说的辨析与取舍依据何在(“将以"两字)
2.各家对“丧”有不同的解释,是什么原因(“丧”后省略了内容。这是
《论语》记言记事的一个较常见的特点,也因此而导致理解的歧异Q)
3.朱熹、汪@、黄式三等人对“仪封人”的看法怎样?他们的看法有什么依据
(各人褒贬不一,值得玩味)
附;本课的教材原文
《八信第三》第二十四章仪封人①请见②,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
尝不得见也。”从者③见之④C
出,曰:“二三子⑤何患于丧⑥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①仪封人:仪,邑名,所在今不可考。封人,官名。《周官封人职》云:
“掌设王之社茫为畿封而树之C凡封国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废止后保密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建筑工程ALC隔墙板分包项目验收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标准文本模板
- 临时用电工程招标须知
- 机器机电安装分包协议
- 锅炉招标文件的投标合同履行团队建设
- 小程序用户协议
- 夫妻忠诚协议书完整
- 合同权益转让的财务处理
- 文艺演出与拍摄服务协议
- 医院培训课件:《新进护士职业规划》
- 2024年焊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网约车服务管理手册
- 2024年创意产业联盟协议
- 旅游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4年银行考试-建设银行纪检监察条线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3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换油
- 【人教版】《劳动教育》五上 劳动项目三《制作扇子》 课件
- 护理人员危急值处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期末考试试题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