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法(第五版)
王欣新主编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公司法概说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一)公司的概念根据我国公司法的原则与理论,通常认为,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在大陆法系国家,公司属于企业法人。(二)公司的特征1.依法设立2.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3.以股东投资行为为基础设立4.具有法人资格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三)公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公司与企业我国《公司法》第3条明确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所以,在我国公司只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概念涵盖了公司的概念,公司是企业的下属概念。但如前所述,在一些英美法系的国家中,公司不一定就是企业,多个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目的或从事共同事业,就可以采取公司的形式,乃至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也可采取非营利公司的组织形式。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三)公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2.公司与法人根据我国《民法典》第57条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概念强调的是某一组织依法取得一种独立于其成员的社会资格。在我国的立法中,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即意味着其对外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在此须注意,不要将企业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相混淆。企业内部在经济上是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其经营方式问题,并不能直接表明其是否独立承担对外的民事责任;企业是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四)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区别1.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混淆第一,公司是法人型企业。第二,合伙企业是较为典型的人合企业。第三,合伙企业是建立在合伙协议基础上的,即建立在合同关系之上。第四,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可以与公司股东的出资方式有所不同。第五,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六,由于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所以合伙企业与公司不同,没有资本或注册资本的概念。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四)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区别1.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混淆第七,合伙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同于公司的组织机构。此外,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份额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至少在2人以上,而《公司法》现已经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合伙企业与公司适应人们投资时对企业形式的不同需求。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四)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区别2.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区别一人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一人公司虽然股东只有1人,在出资人的人数上与个人独资企业相同,但其属于法人型企业,公司具有独立于股东的人格。个人独资企业不是法人型企业,而是自然人企业,即企业与投资人在法律人格、法律责任等方面并不独立。第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属于投资人个人所有,出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有直接支配的权利。一人公司的财产属于公司所有,公司对股东的出资所形成的公司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股东对公司享有股权。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四)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区别2.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区别第三,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以个人财产对独资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一人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不直接承担责任,对公司则以应缴纳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第四,由于出资人对企业债务的法律责任不同,个人独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方式也与公司股东的出资方式不同,法律对其出资形式不予限制,设立企业时只需要申报出资即可,无须对资本进行注册。而一人公司股东的出资限于货币,或实物、财产权利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且必须对资本进行注册。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四)公司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区别2.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区别第五,个人独资企业的组织机构与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同。一人公司虽然依法不设立股东会,但仍须依法设置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或监事)及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并设有法定代表人。而个人独资企业则无这些机构及人员的设置,没有专门的意思机关,没有法定代表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的事务管理。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一)以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方式为标准的分类1.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2.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是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一)以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方式为标准的分类3.无限公司无限公司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4.两合公司两合公司是由负无限责任的股东和负有限责任的股东组成、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5.股份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是由负无限责任的股东和负有限责任的股东组成、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的公司。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二)以公司的信用基础为标准的分类1.资合公司指以资本的结合作为信用基础的公司。股份的公司。2.人合公司指以股东个人的财力、能力和信誉作为信用基础的公司,其典型形式为无限公司。3.资合兼人合公司指同时以公司资本和股东个人信用作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其典型形式为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三)以公司组织关系为标准的分类1.母公司和子公司这是以公司外部组织关系为标准所作的分类。不同公司之间因股权持有等而存在控制与依附关系时,处于控制地位的是母公司,也称控股公司、控制公司,处于依附地位的则是子公司。2.本公司和分公司分公司是公司依法设立的以本公司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其法律后果由本公司承担。相对于分公司而言的公司称为本公司或总公司。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四)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以公司国籍为标准,可以将公司分为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各国确定公司国籍的标准不同,有的以公司成立地(注册登记地)为标准,有的以公司住所地(或管理中心地、基本营业地)为标准,有的以控制人的国籍为标准,有的以多数股东国籍为标准,有的以设立依据法律地为标准,还有的综合采用几种标准。根据《公司法》第2条、第243条的规定,我国以公司注册登记地和设立依据法律地为结合标准确定公司的国籍;所谓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公司。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二、公司的一般分类(五)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以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活动是否局限于一国为标准,可以将公司分为国内(或内国)公司和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往往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公司,而是一个由控制公司与设在各国的众多附属公司形成的国际公司集团。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分类三、我国现行立法体系下的公司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公司形式。这两种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区别。(一)设立方式不同(二)股东人数的上限规定不同(三)股权转让方式不同(四)注册资本的体现方式不同(五)组织机构有所不同(六)信息披露义务不同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一、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体系(一)公司法的概念与性质1.公司法的概念公司法是规定公司法律地位,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范公司在设立、存续、变更与终止过程中的组织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市场主体法的范畴。2.公司法的性质公司法是组织法与行为法结合而成的法律,且以组织法为本质特征与主要内容。公司法具有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的特点。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一、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体系(一)公司法的概念与性质3.
《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我国《公司法》第1条规定的立法宗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2)保护公司、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4)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一、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体系(一)公司法的概念与性质4.公司法的社会作用公司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是合理构造企业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同时可以聚集资本,发挥规模效益,促进资本的社会化、民主化。公司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能够很好地协调投资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业经理人)、职工、公司、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一、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体系(二)企业和公司法的体系公司法的体系是涵盖在普通企业法体系之下的。公司法在各国均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的,即使在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中也是如此。普通企业法的立法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主要规定在民法典中。(2)主要规定在商法典中。(3)单行企业立法和判例法并行。我国企业法的立法体系模式是以单行企业立法为核心,辅之以《民法典》和相关行政法规。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二、公司法的历史沿革(一)公司法的产生与发展通常认为,现代企业发源于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1)船舶共有。(2)康枚达契约。(3)家族经营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等现代企业制度也得以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完善、规范、成熟。公司制度最早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是在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中。此后,德国于1892年4月20日颁布了《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使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二、公司法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公司法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模式下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于1904年1月21日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合称《钦定大清商律》,这是中国近代企业和公司法的开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立法不及,故北洋政府于1912年3月通令宣布,前清制定施行的法律,凡与民国国体不相抵触者均暂时沿用,《公司律》遂暂得以颁布沿用。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二、公司法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公司法的产生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废除旧法统,废除了国民党政府颁行的所有法律,包括《公司法》等企业立法,但对历史上已有的一些企业组织形式、基本制度等,则在实践中以及尔后的立法中予以一定程度的承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按条块分割的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但并不存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和公司,更没有企业和公司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推行承包、租赁等“两权分离”方式的企业改革。第二节公司法的概念、性质与历史沿革二、公司法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公司法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同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立法工作也在抓紧进行。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草案)》被提交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开登报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自同年8月1日起施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开始在企业产权制度方面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建立产权多元化、运作规范的公司型企业。第二章股东与股东权第一节股东概说一、股东的概念与分类(一)股东的概念公司是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股东因其对公司的投资而享有股东权。股东的概念,可以从实质意义与程序意义两方面理解。从实质意义上讲,股东是向公司出资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从程序意义上讲,凡在公司股东名册上登记姓名者即为公司股东,但持有股份有限公司无记名股票的股东因无须登记而除外。第一节股东概说一、股东的概念与分类(二)股东的分类股东以其所持股份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普通股股东和类别股股东,类别股包括优先股和劣后股、特殊表决权股、转让受限股等。股东以其持股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以掌握、控制公司经营权为目的的经营股东,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投资股东和以博取股票市场差价为目的的投机股东(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根据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不同,可以将股东分为原始股东与继受股东。第一节股东概说二、股东资格的取得与丧失股东资格的取得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是指以认购公司股份的方式取得股东资格,包括在公司设立时取得和在公司发行新股时取得两种情况。继受取得,是指通过买卖、继承、受赠、交换公司股份以及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股东资格。股东资格的丧失分为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两种情况。绝对丧失,是指因赖以取得股东资格的股份消灭而丧失股东资格,如公司终止、股份注销或股份失效等情形。相对丧失,是指因股东权的转让而丧失股东资格,如买卖、继承、赠与、交换等情形。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一)股东资格认定的一般原则从实质意义上讲,向公司出资者即为股东。但是,股东的出资关系必须外在体现出来,能够为人们所识别和判断,所以,认定股东资格首先要根据公司的外观证据文件,或曰形式证据。通常,股东资格的取得,要经历签署公司章程、认缴出资、进行工商登记、取得出资证明书等一系列过程。股东资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法律文件中,即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文件。这三个法律文件性质不同,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意义也有所不同。股东名册是由公司依法制作并置备于公司的记载股东情况的簿册。各国公司法均要求公司置备股东名册。股东名册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权利推定的法律效力,凡登记在股东名册者即可据此主张具有股东资格,而否认其股东资格者则须承担举证责任。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一)股东资格认定的一般原则章程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文件。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其章程也可以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法律文件。不过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文件,只能约束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能约束其他第三人。工商登记文件是确认股东资格的重要文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股东的登记在股东资格认定时往往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与公司之外第三人的争议中,对于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关键性意义。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一)股东资格认定的一般原则当上述几个文件中有关股东资格的内容发生冲突时,依据哪个文件认定股东资格以解决股东间的权利确认,或曰哪个文件的证据效力更为优先,是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从形式证据上讲,在股东名册与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记等文件中登记的股东情况不一致时,股东名册具有更为优先的证据效力,也就是说,在股东之间确认资格时原则上应当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二)隐名股东问题所谓隐名股东,又称实际出资人,是指实际向公司出资并应享有股东权利,但未记载于公司股东名册、公司章程以及公司工商登记中的投资者。与隐名股东相对应的概念便是显名股东,即名义出资人。确认隐名股东享有投资权益、具有真实股东资格的关键性文件是其与显名即名义股东签订的隐名投资协议。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二)隐名股东问题有限责任公司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订立的隐名投资协议作为合同,只能约束双方当事人,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保护实际出资人依据合同产生的股东投资权益,但不能用于对抗公司,不能直接用作实际出资人向公司主张股东权利、要求承认其股东资格的充分依据。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隐名股东要想加入公司成为显名股东,还必须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规定,才能变更有关登记成为公司股东。第一节股东概说三、股东资格的认定(二)隐名股东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确认隐名股东具有真实股东资格的关键性文件是其与显名股东的隐名投资协议。股东实际认缴或缴付出资与否,与其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对股东资格的认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出资,谁所有”。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负有补缴出资的义务,也就是负有债务,但未缴付出资并不必然导致否认其股东资格,而且通过继承、赠与、合并等方式无偿或者继受取得股东资格者也无须实际缴付出资。但是,完全否认实际出资因素在确认投资权益和股东资格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妥的。所以,需要综合考虑与股东资格有关的各个因素,才能对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一节股东概说四、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一)股东平等原则1.股东平等原则的内容股东平等原则,是指公司的股东一律平等,即股东按照其股东身份及所持股权(份)的性质和数额平等地享受权利,除非该股东明确自愿接受不利益的待遇。股东平等原则,既包括股权(份)平等的形式平等要件(亦称股权(份)平等原则),也包括股东间应当维持公平关系的实质平等要件。第一节股东概说四、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一)股东平等原则2.禁止滥用股东权利原则我国《公司法》第21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实践中,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与恶意关联交易。第一节股东概说四、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1.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内容我国《公司法》第4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此规定确立了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第一节股东概说四、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和学理上的分析总结,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第二,利用公司形式规避法律或合同义务,进行违法行为。第三,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第二节股东权概说一、股东权的概念股东权,又称股权,是指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权利。《公司法》第4条第2款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在对公司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义务。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的义务主要有:(1)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认购股份或股权、缴纳出资,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不得抽回已缴纳的股款或出资;(2)遵守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3)在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行使股权。第二节股东权概说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与其义务和责任(一)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公司法》第3条第1款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法人财产权就是法人所有权,是指公司拥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并依法对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第二节股东权概说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与其义务和责任(二)公司的义务与责任公司依法享有并行使其权利,同时也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公司法》第19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第262条规定:“利用公司名义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的,吊销营业执照。”第264条还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节股东权概说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与其义务和责任(三)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关于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会计是以货币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要想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障公司、股东、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正当权益,公司必须建立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制度。第二节股东权概说三、股权的特征股权作为民事权利,一般而言,属于具有社员权性质的一种资本性财产权利(虽然我国已经允许存在一人公司),既包含财产性权利,也有非财产性权利,是综合性的权利。股权是一种既不同于物权,又不同于债权的新型资本性财产权利。股权作为资本性的财产权利,一方面体现在股权的收益是不确定的,依公司盈利情况而定,具有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另一方面,作为资本性权利,为维持公司资本,持有股权的股东原则上不能退股,而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实现其投资资本的转移。第二节股东权概说四、股东权的分类对股东权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是以股东权行使是涉及全体股东整体利益还是股东个人利益为标准,分为共益权和自益权。共益权是股东依法参加公司事务的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权利,它是股东基于公司利益同时兼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包括股东会参加权、提案权、质询权,在股东会上的表决权、累积投票权,股东会召集请求权和自行召集权,了解公司事务、查阅公司账簿和其他文件的知情权,提起诉讼权等权利。自益权是股东仅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权利,即依法从公司取得利益、财产或处分自己股权的权利,主要为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权、新股认购优先权、股票交付请求权、股份转换请求权、股份质押权和股份转让权等。第二节股东权概说四、股东权的分类此外,还可以按照股权行使的条件,将股东权分为单独股东权和少数股东权。单独股东权是指每一单独股份均享有的权利,即使只持有一股股份的股东也可以单独行使的权利,如自益权、表决权等;少数股东权是指须单独或共同持有一定份额,通常为占股本总额一定比例以上股份的股东方可行使的权利,如请求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权利、股东会的提案权等。按照股东权的重要程度、是否可由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加以限制或剥夺,可以将股东权分为固有权与非固有权,又称法定股东权和非法定股东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一、股东的财产权(一)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通常,股利是指股东按照其实缴出资比例或所持股份比例,或者按照全体股东的约定或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分配取得的公司利润。根据《公司法》第210条的规定,公司的股利分配应贯彻以下原则。(1)公司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通常股利源于公司盈利,如果公司无盈利,当然无从分配股利,否则便成为分配公司资本。(2)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一、股东的财产权(一)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3)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4)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5)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实缴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利润,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6)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一、股东的财产权(二)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是指股东在公司解散时,就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享有请求分配的权利。股东行使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的前提,是公司在清算后即清偿全部债务后仍有剩余财产。在债务全部清偿完毕之前,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否则,应当赔偿因此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应按照股权的性质、股份或出资的多少,或者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约定进行。优先股或劣后股的股东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优先于或者劣后于普通股的股东分配公司剩余财产。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也适用于破产程序中,但是需要考虑破产程序的特殊性。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二、股东的新股认购优先权新股优先认购权(或新出资优先认缴权,下同),是指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资格和地位,在公司发行新股时,可以优先于非股东按照自己原有的持股比例认购新股的权利。确定公司股东是否享有新股优先认购权通常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公司类型的主体性质是人合性公司还是资合性公司;第二,对股东的既得比例性利益给予何种程度的保障。通常而言,这种比例性利益可能体现为以下方面。(1)股利的分配。(2)如果公司增资后不久便终止解散,进行清算,则可能使原股东对公司剩余资产的分配减少,尤其是在公司资本公积金较高的情况下。(3)在公司股东会上,原股东的表决权也将被削弱。(4)对资本公积金享有权益的影响。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二、股东的新股认购优先权原股东对新股的优先认购权仅指在认购顺序权利上的优先,即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认购,不包括价格上的优先或优惠。在同一次发行的同类别新股的认购价格上应当一致,不允许对原股东低价发行。新股优先认购权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原股东可以按照其持股比例认购新股,但也可以放弃。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新股优先认购权也可以转让,具有一定财产价值。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1.股东表决权概述股东表决权(在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为重大决策权或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是指股东基于其股东地位而享有的,就股东会的议案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权利。①股东表决权属于单独股东权、共益权、固有权。股东表决权行使的范围,以《公司法》或公司章程中规定或约定的股东会的职权为限。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1.股东表决权概述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如果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未届履行期限,该股东对于未缴纳出资的部分是否享有表决权或如何行使表决权?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这个问题应当由公司章程确定。如果公司章程对此未作规定的,又如何确定呢?按照《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7条的规定,应当按照认缴出资的比例确定表决权。股东在股东会上的表决权属股东固有权,公司不得以章程约定或股东会会议决议等形式加以限制或剥夺,董事会更无权限制或剥夺股东的表决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1.股东表决权概述股东可以本人亲自出席股东会。对出席股东会者的股东身份,记名股票依股东名册(包括电子数据形式的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代理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书面的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2.公开征集股东权利公开征集股东权利,是公司法和证券法上的一项制度,适用于上市公司,所以又称之为公开征集上市公司股东权利,具体是指符合条件的主体公开请求不特定的上市公司股东委托其代为出席股东会,并代为行使提案权、表决权等股东权利的行为。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的制度背景可追溯到大规模现代股份公司的兴起时期,该制度旨在解决地理分散性问题,提高决策的效率和便捷性,保护股东权益和体现公司民主原则。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早期并未对公开征集股东权利作出规定,但实践中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学理上将其称为委托书征集或代理权征集。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2.公开征集股东权利公开征集股东权利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的制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公开征集是指征集人公开请求上市公司股东委托其代为出席股东会,并代为行使表决权、提案权等股东权利的行为。下列行为不属于公开征集的行为:(1)采用非公开方式获得上市公司股东委托;(2)未主动征集情况下受到上市公司股东委托;(3)法律、行政法规或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2.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第二,征集人只能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持有百分之一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或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设立的投资者保护机构。第三,征集人、上市公司、召集人负有信息披露义务,必须依法及时准确披露征集公告、授权委托书、行权结果公告、法律意见书等征集文件。第四,上市公司股东接受公开征集,将表决权、提案权等股东权利委托征集人代为行使的,应当将其所拥有权益的全部股份对应的该项权利的份额委托同一征集人代为行使。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2.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第五,征集人征集表决权的,应当提出明确的表决意见,不接受与其表决意见不一致的委托,但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股权激励等征集事项除外。第六,征集人行使表决权、提案权的,应当聘请律师对下列问题出具法律意见并按规定披露:(1)征集人自征集日至行权日期间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2)征集程序及行权结果是否合法合规;(3)征集提案权时,征集结果是否满足临时提案的持股比例要求;(4)其他应征集人或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规定要求说明的事项。第七,禁止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方式公开征集股东权利。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3.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当一名股东持有多股股份时,就此多股股份区分不同部分行使不同性质的投票权,如部分股份赞成、部分股份弃权、部分股份反对,此即为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各国立法对此问题规定不一,存在表决权统一行使说和非统一行使说两种学说。采取表决权统一行使说的国家认为,每一名股东只享有一个总体上的表决权,持股之多少仅是其一项表决权代表的股份数量不同而已,不允许一名股东就持有的股份分别部分行使不同性质的投票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3.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采取非统一行使说的国家则认为,股东按其所持股份数额而享有多个表决权,所以可以按不同部分的股份分别行使表决权,而且允许股东就其股份的一部分自己行使表决权,而另一部分则委托代理人行使。股东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是股东表决权行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股东利益、平衡公司各方主体利益与彰显公司正义的可行进路,其已被域外部分立法例与学说理论所承认。但我国《公司法》并未明文规定股东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方式。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公司法》有必要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确立此项规则。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4.表决形式股东的表决分为出席表决与委托表决。股东会的表决形式则有现场书面表决、邮寄书面表决、举手表决、网络电子表决等多种。为准确且利于举证证明起见,股东会的表决形式以记名书面投票方式为宜;但如出席会议的股东不多,为方便起见,则以举手投票最为简单。但在采用举手投票方式时,公司章程应规定当有股东对股东会表决结果有异议时,应立刻转为记名投票方式。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5.一股一表决权原则的例外(1)“优先或者劣后分配利润或者剩余财产”的类别股。(2)“每一股的表决权数多于或者少于普通股的”类别股。(3)“转让须经公司同意等转让受限的股份”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类别股”。(4)公司自己持有本公司股份,即自持股份无表决权。(5)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股份及公司相互持股超过法定比例时,一方所持的股份无表决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6.分类表决制度分类表决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表决的一种形式,具体是指发行类别股的公司在表决特定事项时,在普通股股东会表决之外另行召集类别股股东会议,或类别股股东与普通股股东共同开会但进行单独表决,即由类别股股东对议案进行单独表决。分类表决制度有利于帮助未掌握公司控制权的投资者在特定事项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尤其是涉及其投资权益的事项,法律应当尊重并保护该类股东自主决断的权利。分类表决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一是特定表决事项的界定;二是类别股股东会的表决规则。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一)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表决权排除制度7.表决权排除制度为保证股东表决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权力滥用,许多国家立法上设置有表决权排除制度。在股东会对关联交易等与个别股东有利害关系的事项进行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与表决事项有利害关系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应当回避,不得参加表决。上述股东所持表决权的数额,不应计入出席股东会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之中,不影响股东会决议的通过。关于表决权排除制度的利弊在学术界中存在不同观点。反对者认为,这一制度可能损害大股东的正当权益,进而损害公司利益;对大股东滥用表决权实现私利的行为,则可以通过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调整。表决权排除制度应否适用,须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二)股东的累积投票权《公司法》第117条规定:“股东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累积投票制度有利于中小股东选举其代表进入公司管理层,按照其持股比例参与董事会的活动,保护其利益,使其在公司管理层中有一席之地、可发表意见,降低过度集中决策的风险,既可维持公平,又不违背资本多数决原则。但是,它也可能削弱大股东对董事等人选的控制力,增大其投资风险;还可能造成董事之间缺乏互信、互不合作,降低效率,提高代理成本;甚至导致拉帮结派、泄露商业秘密等问题,而使所有股东同受其害。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三、股东表决权(二)股东的累积投票权在累积投票制度中,影响到小股东对人事选举投票结果的有几个因素。第一,董事会的规模大小。第二,董事、监事是否合并选举。为避免大股东无故更换小股东累积投票选出的董事,有的国家规定,禁止更换以累积投票方式选出的小股东董事,除非同意更换的表决票数足以阻止其在原始选举中当选。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一)股东的直接诉讼提起权股东的直接诉讼,是指当股东个人的权益受到公司侵害时,股东作为原告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股东直接诉讼的目的是实现其作为股东而拥有的相应权利。直接诉讼的请求包括:要求支付股利,要求保障新股认购优先权,要求强制登记股份转让,要求撤销股东会决议,要求查阅账簿、文件和记录等。《公司法》第21条、第26条、第57条、第190条等对此项权利均作有规定。股东的直接诉讼不过是其民事诉讼权利在公司法中的实现,并无太多复杂之处。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1.概念与意义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又称股东派生诉讼、股东间接诉讼,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公司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损害公司利益的侵权责任及实现其他权利时,具备相应资格的股东为公司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表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侵权者赔偿公司损失的权利。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于预防和纠正公司经营管理者滥用职权、强化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与制衡、救济股东因公司内部违反法律或章程的行为而受到的损害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2.股东代表诉讼和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从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看,股东代表诉讼和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起条件不同。(2)调整范围不同。(3)提起者的身份不同。(4)保护的利益不同。(5)提起诉讼时原告的资格条件等不同。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3.权利性质与法理基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现已成为各国公司法上的共同制度。对于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属于自益权还是共益权,或两者兼而有之,学者们观点不同。笔者认为,通过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侵权行为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可以间接地实现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目的,而且股东代表诉讼的胜诉结果直接归属公司。因此,股东代表诉讼提起权在性质上应更接近共益权。对于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基础,较具代表性的学说有股东权说、受益权说和债权人代位权说等。笔者认为,股东权说较为合理。该学说基于公司所有权的构造理论认为,公司这一经营形态出现原因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4.前置程序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是指股东在提起代表诉讼前,须先履行要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采取行动,以便对股东控诉的情形作出补救的程序。这是所谓“竭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的体现。该原则要求,股东必须在提起代表诉讼之前先尽力寻求在公司内部解决问题,即应先请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对侵权行为采取诉讼救济措施。只有董事会、监事会对起诉要求置之不理,或延迟将导致失去获得赔偿的可能时,才允许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5.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1)股东代表诉讼被告的范围。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范围可以包括公司外部人员。《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26条对被告的反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股东依据《公司法》第189条规定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后,被告以原告股东恶意起诉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提起反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以公司在涉案纠纷中应当承担侵权或者违约等责任为由对公司提出的反诉,因不符合反诉的要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5.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2)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我国《公司法》第189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据此规定,我国未采用“当时股份拥有”原则,这样更有利于保护那些在持有公司股份时并不知道侵害行为已经发生,但损失后果却持续并直接或间接损害其利益的股东。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公司法》未规定任何限制条件。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资格,《公司法》要求须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的股份。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6.诉讼结果如前所述,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获胜的直接结果是诉讼利益归属于公司所有,间接结果则是使所有股东的权益得到维护。但是,原告股东通常是中小股东,其提起诉讼,支付成本,劳神费力,而自己却只能得到按照股权比例很小的利益,其他股东则可以搭顺风车不劳而获。当被告是大股东时,公司得到的诉讼利益大部分又会回到违法者的腰包里,违法者反而成为其败诉时的最大受益者,这显然有违公平,不利于股东积极提起代表诉讼。所以,在以诉讼利益归公司所有为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维持诉讼利益的合理平衡,建立对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适当激励机制。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6.诉讼结果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25条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利益归属问题作出了规定,股东依据《公司法》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直接提起诉讼的案件,胜诉利益归属于公司。股东请求被告直接向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时,第26条对诉讼成本负担问题作出了规定,股东依据《公司法》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直接提起诉讼的案件,其诉讼请求部分或者全部得到人民法院支持的,公司应当承担股东因参加诉讼而支付的合理费用。。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7.诉讼费用担保诉讼费用担保,是指法院有权根据被告的申请,要求某些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股东向被告提供一定的保证金额,以使原告败诉时能够支付被告应诉的合理费用。一些国家为防止股东代表诉讼被滥用,保障被告在原告败诉时能够获得补偿,在法律上规定有诉讼费用担保制度。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四、股东的诉讼权(二)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7.诉讼费用担保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费用担保问题未作规定。但我们认为,应当考虑适时建立起该项制度,以防止股东代表诉讼被恶意滥用。但诉讼费用担保会增加原告的负担,有可能对代表诉讼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其如何设置,应慎重考虑。在诉讼中是否提供担保应由法院判断,不能任由被告申请决定。法院判断的标准是原告股东提起代表诉讼是否有恶意,立法应在对此作出概括性规定的同时列举规定典型的恶意情形,如原告股东所提起的诉讼请求缺乏使其所在公司或该公司股东受益的合理可能性,原告股东所诉之被告并未参与任何被起诉的行为等,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一)知情权股东的知情权,是指股东依据法律和公司章程之规定,享有的及时知悉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真实信息的权利。股东知情权为固有性、基础性股东权利,与股东资格密不可分。股东的知情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情权的行权主体。第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行使知情权没有具体的资格条件要求,只要是公司的真实合法的股东,就可以主张行使知情权。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一)知情权股东的知情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情权的行权主体。第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同样有查阅、复制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等相关资料文件的权利,但如果要求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则只能是“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公司章程对持股比例有较低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一)知情权股东的知情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知情权的客体。第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符合前述持股条件规定的股东有权要求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一)知情权股东的知情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知情权的客体。第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符合前述持股条件规定的股东有权要求查阅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第二,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有权查阅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这是《公司法》在2023年修订时新增的内容。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一)知情权股东的知情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知情权的行权方式。第一,股东对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的查阅、复制,没有限制性规定。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五、股东的知情权与质询权(二)质询权我国《公司法》第110条第1款规定,股东有权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这一条款也说明了质询权在知情权中的重要地位。第187条规定:“股东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股东质询权的设置,可以切实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知情权,有利于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使股东会真正成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此外,我国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也规定,除商业秘密不在股东会上公开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股东的质询和建议作出解释与说明。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六、股东会自行召集权股东会自行召集权,是指持有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达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东,享有的向公司董事会请求召开临时股东会,并在董事会拒绝召开时依法自行召集会议的权利。这是为了保障少数股东的权益,使其提出的议案与问题能够及时在股东会上得到解决。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股东自行召集会议,费用由公司承担。根据我国2023年《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后续股东会则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或者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会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七、股东提案权股东提案权,是指符合条件的股东依照法定程序提出提案作为股东会会议审议事项的权利。股东提案权属于共益权,它与表决权密切相关,即股东为维护包括自己利益在内的公司利益和全体股东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赋予中小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董事会专权,实现公司权力的分享和制衡。《公司法》第115条第2款规定的股东提案权适用于所有股份公司。而上市公司的股东提案权还要适用《上司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八、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与股东强制出售权(一)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以公平价格收购其股份(股权)。在实践中,有时可能出现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操纵股东会作出种种损害其他股东权益的决议的情况。为在此种情况下给受害股东以更多的救济渠道,一些国家在公司法中设置股东在反对股东会决议等情况下的股份收购请求权,即在股东会作出对股东利益有根本性影响的决议等情况下,持反对意见的股东享有可以请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权利。此项权利仅可适用于法律规定的情况,如股东会决议进行公司分立、合并、公司全部或主要营业与财产的转让等。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八、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与股东强制出售权(一)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2023年修订的《公司法》新增第161条,专门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份,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除外:(1)公司连续5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5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2)公司转让主要财产;(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八、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与股东强制出售权(二)股东强制出售股票作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维护小股东权益的一项制度,股东强制出售股票的权利并未规定在《公司法》中,而是规定于《证券法》之中。《证券法》(2019年修订)第74条第1款规定:“收购期限届满,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上市交易要求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终止上市交易;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本具有在证券交易所就其持有的该公司股票进行交易的权利,当上市公司因收购而退市时,此项权利被取消,所以应当赋予股东是否退出该公司的选择权利,而公司收购人有义务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收购其要求收购的股票。第三节主要股东权利分析八、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与股东强制出售权(二)股东强制出售股票在《公司法》实践中,大股东(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滥用股份有限责任和公司法人地位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2023年《公司法》的修订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的要求,以完善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股东权利及其救济制度回应时代问题,提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第三章公司资本制度第一节公司资本制度概述一、公司资本的概念与意义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公司法上,资本的概念通常是指注册资本,即股东投资于公司、用来承担法律责任的财产。根据《公司法》之原理,公司资本是由股东投资而形成的,属于公司法人所有。注册资本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首先,它通过对股东投资于公司之财产的注册登记,将股东个人之财产与公司之财产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区分,并且公之于众,从而明确了公司股东应用于承担投资法律责任的财产范围,确立了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财产基础。其次,通过对公司资本的注册,确定股东的资本认缴义务,保证公司拥有相应的运营资产与信用,并借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债权人的利益。实缴的注册资本是公司设立、存在与运营的初始物质基础。第一节公司资本制度概述二、各种资本制度分析从立法渊源上看,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各国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主要有三种立法主义。首先产生的是法定资本制,后与授权资本制形成两种不同的主要资本制度模式,再后又逐步形成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折中资本制。法定资本制,又称实收资本制,是指公司不仅应在章程中记载注册资本的数额,而且全部注册资本必须于公司成立时全部认购、实际缴纳,公司方得成立。授权资本制,是指只要求公司章程中记载注册资本的数额,即授权发行的资本数额,股东无须认购并缴纳全部股本,公司即可设立。公司注册资本与实际发行资本之间的差额,授权董事会在公司成立之后视营业需要另行募集。第一节公司资本制度概述二、各种资本制度分析折中资本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缴付折中资本制,它是指注册资本需要全额发行与认购,但无须在公司成立时全额缴付的资本制度,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如德国。另一种是发行折中资本制,它是指注册资本无须全额发行与认购,但已经发行的部分须达到一定比例,已认购股份的对价应全额缴付的资本制度,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如法国。第一节公司资本制度概述三、我国资本制度的演变1.1993年《公司法》之资本实缴制(法定资本制)2.2005年《公司法》之有限制的资本认缴制3.2013年《公司法》之完全资本认缴制4.2023年《公司法》之限期认缴制和折衷的授权资本制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一、公司资本三原则概述1.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确定原则,即指法定资本制。这是早期一部分国家适用的资本原则,指公司在章程中记载的注册资本数额必须全部实际缴纳,公司方得成立。我国1993年《公司法》对公司设立采用这一原则,2013年修正后的《公司法》不再采用这一原则。2.资本维持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指公司在成立与运营过程中应维持与其注册资本(或实缴资本)相当的资产,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社会交易安全。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一、公司资本三原则概述3.资本不变原则资本不变原则,指公司的注册资本确定以后,非依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减少或增加。公司随意减少资本,可能会损害债权人和社会的利益;而公司不必要地增加资本,又可能造成资金闲置,并减少、摊薄可向股东分配的股利。因此,《公司法》对公司资本之增减规定有相应的程序。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的出资方式作有列举式规定。但法律已列举的出资方式并没有,也不可能涵盖现实中股东所有可能的出资方式,而对于立法对出资方式的概括性规定也存在如何正确理解执行的问题。故须进一步探讨股东的出资方式,以保证公司的顺利设立和资本维持原则的实现。1.现金出资2.股权出资3.劳务、技艺以及商誉出资4.债权出资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5.有价证券出资6.土地使用权7.知识产权8.出资的缴付9.股东出资的加速到期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无论是破产程序还是非破产程序,均规定有股东出资应加速到期缴纳的情形。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9.股东出资的加速到期第一,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该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第二,根据《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6条的规定,存在以下两种情形时,公司债权人有权以公司不能清偿债务为由主张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在未出资范围内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补充清偿责任:(1)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无财产可供执行,已具备破产原因,但不申请破产的;(2)在公司债务产生后,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或以其他方式延长股东出资期限的。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9.股东出资的加速到期2023年《公司法》第54条规定:“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公司或者已到期债权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已认缴出资但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提前缴纳出资。10.出资争议的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之间对股东出资义务是否履行或正确履行发生争议的情况。为合理解决出资争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对不同情况下股东出资义务履行的认定与处理作出明确规定。针对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的情况——第8条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0.出资争议的解决针对以非货币财产出资未依法评估作价的情况——第9条针对以非货币财产出资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的情况——第10条针对以股权出资的情况——第11条规定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实践中,公司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不缴纳出资(包括不足额、未按期缴纳出资);二是股东出资的价值不实;三是股东虚假出资。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1)不按期足额缴纳出资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首先,股东不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行为违反了股东之间的出资协议,所以其产生的第一项法律责任就是违约责任。其次,不缴纳出资的行为对公司的侵权责任可能产生股东的代表诉讼权和债权人的代位权。最后,对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发生的不缴纳出资行为也应当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但需注意的是责任环境的变化使责任主体范围也发生变化。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2)出资不实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广义的出资不实,既包括股东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实际缴纳出资,也包括股东实际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为出资不实行为承担的责任,是指为贯彻《公司法》中的资本充实原则,由出资不实的股东和公司发起人共同承担的保证公司成立时的实有资本与公司章程记载一致的责任。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2)出资不实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应注意的是,股东的补交义务仅发生在非货币财产的出资价额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因为对非货币出资的评估出现小幅价差是难以避免的。股东的上述补交义务是法定的无过错责任,不得以约定免除。须注意的是,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出资不实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这可能导致其为出资不实之股东代为补实出资。但是,这一义务的履行并不表示其他股东可以因此自动获得其代缴股款部分的股权或股份。代为出资的其他股东只享有向出资不实者追缴相应债务的权利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3)虚假出资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虚假出资行为,是指股东名义上履行了出资义务,但其出资行为本身是虚假的,出资因出资人的主观原因而并未缴纳到位。对虚假出资行为,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或发起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4)抽逃出资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抽逃出资行为是实践中最为常见、最为严重、最易于伪装的违反出资义务行为。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4)抽逃出资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是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侵权,应承担向公司返还所抽逃出资及法定利息的责任。因抽逃出资造成公司其他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为抽逃出资提供帮助或者对此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5)股东未依法履行出资义务的权利限制与后续解决。股东未依法履行出资义务,也就没有权利享受相应的股东权利,所以公司可以限制其股东权利。股东未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有权要求其缴纳出资或者返还抽逃的出资。2023年《公司法》第52条确立并具体规定了此前司法解释中的股东催缴失权制度,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对未按期缴纳出资的股东进行权利上的限制,确保公司出资的充实性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11.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股东失权制度只适用于股东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时间缴纳出资的情形,不包括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认缴出资额的情形。二是股东失权制度的适用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三是对失权股权的处理。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6)第三方与公司之间执行对赌协议对公司资本的影响。公司在经营中,为了股权融资可能会签订“对赌协议”,又称估值调整协议,即第三方作为股权投资人,为了解决股权投资可能因为目标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代理成本而设计的包含了股权回购、金钱补偿等对目标公司未来估值调整的股权性融资协议。对赌协议有两大基本类型:第一,投资人与目标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之间“对赌”。此种情形主要适用《民法典》“总则”编、“合同”编的规定,如无无效事由,应当认定有效并判决实际履行;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一)确保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充实(6)第三方与公司之间执行对赌协议对公司资本的影响。第二,投资人与目标公司之间“对赌”,也应依照《民法典》“总则”编、“合同”编判断其效力,但是法院对投资人实际履行的主张则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判断,不得违反《公司法》第53条规定的“不得抽逃出资”、第162条关于“股权回购”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第210条关于“利润分配”的强制性规定。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二)限制违法分配利润我国《公司法》第210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实缴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利润,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公司分配利润,必须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三)面额股股票的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我国《公司法》第148条规定:“面额股股票的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面额股股票上标有票面金额,代表股东向公司的投资数额,同时也表明其投资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份额。但是股票的发行价格却不固定限于票面金额,它可以按票面金额发行,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发行,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发行。股票按照票面金额发行,称为平价发行。股票发行价格高过票面金额,称为溢价发行。股票能够溢价发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股票价格的理论基本要素,是股票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之间的比率。此外,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还有发行人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股票供求关系、股票交易二级市场的情况、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等。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三)面额股股票的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股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股票发行的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是传统的资本维持原则,但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也已有所突破,如日本、韩国的立法。在我国立法中,对股票发行的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的原则,2023年《公司法》新增了无面额股,由于没有票面价格,股票发行和交易价格更为自由。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四)禁止公司违法收购本公司股份禁止公司违法取得自己公司股份的规定,在我国《公司法》规定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原则上禁止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2)允许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的例外情形。根据《公司法》第162条的规定,例外情形包括: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4)股东因对股东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5)将股份用于转换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6)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四)禁止公司违法收购本公司股份(3)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决议主体和方式。(4)公司收购的本公司股份的处置。(5)上市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的特别规定。(6)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份作为质权的标的。第二节公司资本三原则二、公司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与企业工程劳务合同3篇
- 2024年摄影工作室员工雇佣合同3篇
- 2024年个人借款协议新标准3篇
- 2024夏季海外英语强化夏令营协议3篇
- 2024年卫生间隔断施工标准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版股权激励合同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补充协议3篇
- 2024年地质找矿钻井协作协议3篇
- 机械制造工艺模拟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4年度教育招生推广合作合同版
- 2024年广西公需科目参考答案
- (正式版)SHT 3225-2024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设计规范
- 硬件研发工程师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 三年级《格林童话》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085焊缝返修作业指导书
- 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ppt课件
- 高中物理说题稿(共2页)
- 【实用】药事管理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质量持续改进督查记录表√
- 支原体肺炎教学查房.ppt
- 二乙医院评审汇报
- 【精品】简约大气商务工作汇报模板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