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重点掌握倒叙和插叙的作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提问方式❶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❷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❸文章第×段能否删除?知识梳理顺叙标志: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倒叙标志: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抒发了××情感;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呼应、照应......内容;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插叙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作用: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专项练习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枸杞甜(吴建)①小时候,我家住在小河边。河岸上,除了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杂树,还有大片大片的灌木。灌木丛中,夹杂着枝条纤细的枸杞树。②每年仲春,枸杞的枝条抽出嫩嫩的叶片。叶片渐渐长大,整个枸杞树枝繁叶茂。待到淡紫色的花瓣缀在绿叶丛中,绿气就镀上了紫光,更显得生机勃勃。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我们一放学,就跑到河边采枸杞子。采时不能太用力,枸杞子皮薄易破,捏破的果子流出红浆,果肉裹着金灿灿的小籽粒。红通通的枸杞子色泽诱人,令人垂涎。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它会肿脖子肿脸。男孩子摘了当子弹互相扔,你打我,我打你,一阵激烈的战斗之后,大家身上、脸上都红红的。女孩子摘了则当作耳坠儿,用棉线穿了吊在耳朵上,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③也许是我喜欢躺着看书的缘故,上五年级那年,我患上了假性近视。上课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看不清楚,医生说需要戴眼镜。那时家境贫穷,买纸笔的钱都没有,哪配得起眼镜。母亲很是焦急,生怕耽误了我读书。她不知从哪儿打听到枸杞子能疏肝明目,第二天一早,她就踏着晨露,来到河岸边寻找枸杞子。她用镰刀劈开荆棘,寻到一丛枸杞,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手被尖刺戳破了,她不顾疼痛忙着采撷,因为枸杞可以清亮儿子的眼睛啊。④母亲将采回来的枸杞用清水洗净,晾晒在一块干净的白棉布上。晒干后,用玻璃瓶装起一部分,留待日后慢用。剩下的一部分放在瓷碗内,现沏现喝。⑤母亲不仅每天泡枸杞茶给我喝,还经常熬枸杞粥、煲枸杞汤给我吃。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眼睛果然和过去一样明亮了,学习成绩也跟上了,枸杞子助我考上了中学、大学。故乡的枸杞子,给了我光明,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⑥大学毕业后,我在异乡的小镇上工作,看到同事经常买宁夏枸杞子泡茶喝,问为什么不泡茶叶,他们骄傲地解释:此乃清热祛毒、强胃健脾、滋阴补阳之上品。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也买来宁夏枸杞子饮用。而每到秋季,母亲总还要采些枸杞子晒干后给我送来。我说:“妈,超市里有宁夏枸杞子卖,宁夏枸杞子比老家的枸杞子药效好多了。”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啊。”⑦闲暇时分,我把母亲送来的枸杞子撮一点浸泡在茶杯中,慢慢品啜,细细品味,只觉得清甜爽口,甘冽宜人。喝完后,还感觉余香袅袅,不绝如缕。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1.文中叙述了“我”与枸杞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小时候,;
读书时,;
毕业后,。2.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好处?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4.为什么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并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这句话在全文中作用的理解。”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背着幸福上楼许成文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3期)6.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标题的作用】7.文中的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人物形象】8.第3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记叙顺序及作用】9.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10.结尾“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军毯马宇龙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②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③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④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⑤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⑥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⑦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因为父亲不是单纯因为身体寒冷。B.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曾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一口饭,后来一头栽倒在木筏子。上。C.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完成父亲的遗愿,孙瑞斌在红色博物馆绘声绘色地讲述父亲的故事。D.被当地农民收集放进红色博物馆的革命战争时期老物件,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1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13.细读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说说为什么要细致描写父亲此时的神态?14.孙瑞斌决定把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碗“雪花”面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15.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火锅。(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火叔面前……16.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17.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18.文章第②段中说“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此时“我”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写出“我”当时的内心独白。拓展提升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完成练习。爱到无力丁立梅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了它。姐姐说,妈老了。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她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她的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19.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0.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21.结尾段有什么作用?22.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2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爱到无力”的含义和作用。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骄傲(1)父亲是个矜持的人,中年之后,世事磨砺,越发审慎内敛。我却见过他骄傲的模样。(2)那是哥哥考上大学的夏天,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的单位。哥哥是我们那个小县城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白天父亲接受了一整天同事的羡慕、恭喜。晚上父亲请了假,打算把通知书送回家,让家里人高兴一下。那时我们家还住在乡下,我因为家里的特殊原因,一直跟在父亲身边。(3)傍晚的时候,我们赶到了车站。每天有一班车早晨从我的老家开往县城,晚上再返回去。可是车站的人告知我们,那天的班车出了点故障,晚上这一趟取消了,因为那辆班车是台老爷车,所以这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父亲拉着我站在空旷的候车室,他站了一会儿,说:“我们走回去吧。”我说:“我走不动啊。”因为县城离我们家有五十多里地,而那年我只有七岁。父亲说:“没事儿,走不动我背你。”我们买了几个面包,在车站灌了一小壶水就上路了。(4)刚出县城,天色就朦胧起来,恰巧遇到了父亲的一个熟人,赶夜路有熟人说说话,照应、壮胆,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个人说着见闻,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孩子身上。父亲拍拍挎包说:“我着急回去,是送录取通知书,孩子考上了某某学校,是全国重点啊。”父亲强调着,那声音里的喜悦隔着夜色都能感觉得到。那个熟人感到很惊奇,道了贺,说了许多恭维的话。父亲不时发出笑声,那笑声实在是响亮,把路旁的蛐蛐等野虫的叫声都盖过去了。他们又聊别的话题,可是不久,父亲又把话题转了回来,他讲哥哥在家里是怎样的懂事、勤奋,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没发现父亲如此得意,甚至有些忘了形。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已经把能说的赞美的话都说尽了,剩下的只有听着。也不管人家是否有耐心听,父亲只是不停地说,就像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当我趴在他后背上睡着时,他仍然兴奋地说着。(5)还有一次是我考高中,考了乡里第一名。谁来家里,父亲都把成绩单拿给人家看,弄得家里一来客人我就找借口跑出去。一再接受赞美,我很不自在,跟父亲说不要这样,父亲却还是我行我素。(6)一天中午,一个亲戚来串门,他家孩子跟我一起参加考试,考得不太好。父亲这次没有说成绩。但是那个亲戚走后,父亲自己坐在小桌旁,还是拿出那张成绩单,戴上眼镜看了又看,边看边自言自语:“我姑娘比他家孩子小一岁呢,成绩比他家孩子高好几十分。”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我回避了父亲的目光,脸色也不好,心想:我怎么有这么一个浅薄的父亲。(7)可是父亲退休那一年,我感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重新审视父亲的这些言行。父亲退休时,作为在法律战线有特殊贡献的人,部里给他颁发了银质奖章,这枚勋章全国只有二十多人得到。可是这么大的荣誉,父亲只字未提,参加完颁奖礼,他就把奖状和勋章锁进了柜子里,甚至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都不知道。由此我突然想到,如果父亲是爱炫耀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荣誉他反而一声不吭?我突然懂了,父亲对哥哥和我取得成绩的炫耀不是虚荣,而是一个父亲内心的骄傲,无法克制的从内到外的骄傲。(8)父亲去世后,我一下感觉到,世上真心实意为我骄傲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是我的父亲。(陈柏清/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校改)24.本文由“我”回忆父亲的骄傲写起,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从父亲的角度概括。25.请对第(6)段的划线句做赏析。26.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27.选出对选文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误的一项(
)A.文章按照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有关父亲对待哥哥、“我”及他自己的几件事。B.文章通过父亲因我们的优秀而炫耀却对自己取得殊荣而不张扬的前后对比,突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荣的。C.“我”是所有事件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全文,所以“我”是文章的主体,是文章着力刻画的。D.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出“我”对错误理解父爱的后悔,呼吁我们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父爱。
专题16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重点掌握倒叙和插叙的作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提问方式❶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❷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❸文章第×段能否删除?知识梳理顺叙标志: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倒叙标志: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抒发了××情感;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呼应、照应......内容;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插叙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作用: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专项练习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枸杞甜(吴建)①小时候,我家住在小河边。河岸上,除了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杂树,还有大片大片的灌木。灌木丛中,夹杂着枝条纤细的枸杞树。②每年仲春,枸杞的枝条抽出嫩嫩的叶片。叶片渐渐长大,整个枸杞树枝繁叶茂。待到淡紫色的花瓣缀在绿叶丛中,绿气就镀上了紫光,更显得生机勃勃。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我们一放学,就跑到河边采枸杞子。采时不能太用力,枸杞子皮薄易破,捏破的果子流出红浆,果肉裹着金灿灿的小籽粒。红通通的枸杞子色泽诱人,令人垂涎。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它会肿脖子肿脸。男孩子摘了当子弹互相扔,你打我,我打你,一阵激烈的战斗之后,大家身上、脸上都红红的。女孩子摘了则当作耳坠儿,用棉线穿了吊在耳朵上,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③也许是我喜欢躺着看书的缘故,上五年级那年,我患上了假性近视。上课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看不清楚,医生说需要戴眼镜。那时家境贫穷,买纸笔的钱都没有,哪配得起眼镜。母亲很是焦急,生怕耽误了我读书。她不知从哪儿打听到枸杞子能疏肝明目,第二天一早,她就踏着晨露,来到河岸边寻找枸杞子。她用镰刀劈开荆棘,寻到一丛枸杞,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手被尖刺戳破了,她不顾疼痛忙着采撷,因为枸杞可以清亮儿子的眼睛啊。④母亲将采回来的枸杞用清水洗净,晾晒在一块干净的白棉布上。晒干后,用玻璃瓶装起一部分,留待日后慢用。剩下的一部分放在瓷碗内,现沏现喝。⑤母亲不仅每天泡枸杞茶给我喝,还经常熬枸杞粥、煲枸杞汤给我吃。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眼睛果然和过去一样明亮了,学习成绩也跟上了,枸杞子助我考上了中学、大学。故乡的枸杞子,给了我光明,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⑥大学毕业后,我在异乡的小镇上工作,看到同事经常买宁夏枸杞子泡茶喝,问为什么不泡茶叶,他们骄傲地解释:此乃清热祛毒、强胃健脾、滋阴补阳之上品。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也买来宁夏枸杞子饮用。而每到秋季,母亲总还要采些枸杞子晒干后给我送来。我说:“妈,超市里有宁夏枸杞子卖,宁夏枸杞子比老家的枸杞子药效好多了。”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啊。”⑦闲暇时分,我把母亲送来的枸杞子撮一点浸泡在茶杯中,慢慢品啜,细细品味,只觉得清甜爽口,甘冽宜人。喝完后,还感觉余香袅袅,不绝如缕。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1.文中叙述了“我”与枸杞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小时候,;
读书时,;
毕业后,。2.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好处?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4.为什么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并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这句话在全文中作用的理解。”【答案】1.①“我”和伙伴们采摘枸杞子玩;②母亲采摘枸杞子为“我”治眼病;③母亲送“我”枸杞子,“我”用来泡茶喝。2.顺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枸杞果实比作“纺锤”“红宝石”,既形象地写出了枸杞子的形状及晶莹闪亮的特点,又表达出作者对枸杞子的喜爱之情4.示例:因为家乡的枸杞子有着家乡的味道,包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关心,蕴藏着“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因此说,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5.结构上:收束(总结)全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家乡枸杞承载着“我”的乡愁、对母爱的真切感受与回味这一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解析】1.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几个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词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第二段写的是童年使“我”和小伙伴摘枸杞、拿枸杞做游戏的事,第三、四、五段记叙了母亲为患假性近视的“我”治眼病的事,第六、七段写我参加工作后母亲送“我”枸杞子的事。2.考查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文章采用的是顺叙的记叙顺序。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童年使“我”和小伙伴摘枸杞、拿枸杞做游戏;母亲为患假性近视的“我”治眼病;“我”参加工作后母亲送“我”枸杞子。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3.赏析文句。“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方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枸杞子的形状及晶莹闪亮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枸杞子的喜爱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法,然后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情感活动。4.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内涵的理解。要结合最后一段点明主旨的句子理解,即“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一句分析,这句话说明白了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的原因。5.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直抒胸臆,用以画龙点睛,加深读者对文章主旨的印象。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背着幸福上楼许成文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3期)6.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标题的作用】7.文中的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人物形象】8.第3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记叙顺序及作用】9.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10.结尾“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答案】6.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7.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撒谎说自己晕高。8.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9.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揪”字和“求告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行为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减轻“我”的劳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10.既有深深的感动之情,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的羞愧之情,表现了母子深情。【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幸福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7.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母亲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撒谎说自己晕高。8.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在文中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9.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即可。本题考查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要结合“揪”字和“求告说”来进行理解和赏析。10.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兼顾文章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既有深深的感动之情,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的羞愧之情,表现了母子深情。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军毯马宇龙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②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③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④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⑤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父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整枝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高能量活化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应链管理采购实施技术方案
- 2024年中国德标平板法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摩擦发电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地方文化报刊投递合同
-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1单元 第2章大单元整体设计
- 小班语言活动找出来
- 院内培训制度
- 三年级数学五千以内加减法题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 针刺治疗颈椎病
- 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
- 工程人员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 儿童视力保护培训课件
- 玻璃制品行业员工转正汇报
- 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分层练习含答案
- 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末梢采血护理课件
- 《疼痛的规范化治疗》课件
- 职业规划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教育规划纲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