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_第1页
【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_第2页
【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_第3页
【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205电视问政节目的转型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73651.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8321.1.1媒介融合国外研究现状 1162041.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16931.2.1媒介融合国内研究现状 183371.2.2关于电视问政节目的研究现状 2250041.2.3关于电视问政节目转型的研究现状 35475参考文献: 41.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1.1媒介融合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进步和迅速发展业界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日益增多。1997年欧洲委员会根据马丁.班格曼和马塞利诺.奥雷的提议,将“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可见,这一时期学者对“媒介融合”己开始从多个维度进行认识和界定。我国学者宋昭勋在《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1]中提到:“2003年,美国学者李奇.高登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一理论使得媒介融合的有关研究更加具体全面。国外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许多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业内公认的概念,但其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对我国学者早期研究媒介融合相关议题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1.1媒介融合国内研究现状2005年,中国学者蔡雯将美国学者安德鲁.纳奇森关于媒介融合的有关概念最早引入国内。并且于2009年,她在《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2]一文中,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她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网络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并以此归纳出媒介融合所包含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此外,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高钢在《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4]一文中指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复旦大学孟建、赵元珂在《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兴的媒介化社会》[5]中提出,“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在中国知网平台以媒介融合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03年,2014年8月媒介融合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有一个研究高潮,2018-19年达到高峰。以媒介融合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搜索到7853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论文6977篇,硕博学位论文654篇,报纸80篇。目前,已有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媒介融合的概念、动因、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变革和新闻人才的培养六个方面”。综上,通览国内外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研究定义,由于语境、研究方向、和发展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媒介融合的现有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媒介融合概念虽然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的实践在我国正蓬勃发展。从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到国内,学界从不同切入点入手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媒介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今后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和分析将会更加详细和完善。1.1.2关于电视问政节目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通过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进一步受到公众的重视和认可,逐渐发展为受众行使自己手中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媒体问政节目也随之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2005年兰州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把手上电视》节目可以称之为问政节目的源头。在中国知网平台搜索发现,关于电视问政的研究始于2008年,2014年相关研究达到顶峰。自此以后电视问政的相关研究保持了一定的平稳态势。熊狮在《国内媒体问政研究综述(2009—2018)》[6]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电视问政的研究共涉及两个领域。一种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入手,着重研究从媒体监督、传播手段、节目形式、传播效果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问政类节目的机制建构进行了明确的分析。一种是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抓住问政类节目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政府官员、群众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更加侧重政治学领域研究。综上可以得出,第一,近年来电视问政以其固有的特性和直观性平稳发展,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政治学两个领域。第二,国内关于问政类节目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大多数研究是从优点和长处的角度进行分析。而随着电视问政的发展,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很多研究并未提出具体的节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1.1.3关于电视问政节目转型的研究现状近几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阵地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渠道转变为全媒体化、多媒体化。传统问政类节目在媒介融合浪潮的冲击下,内生动力不足,亟需改革创新来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满足受众需求,增强节目品牌影响力。所以,近几年各地问政类节目也在不断探寻新模式,不再简单依靠电视、广播等传统端媒体,而是逐渐适应融媒环境下多屏分发,全媒互动的新形式,问政主体逐步向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和全媒体平台延伸拓展。以“电视问政转型”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发现24篇文章,涉及电视问政转型的仅为8篇,且均为2015年以来所进行的研究。这说明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的电视问政节目创新转型的关注度仍不算太高。笔者认为,这从侧面说明还有许多问政类节目受其它外在环境的限制。通过调查与查询文献发现,因问政节目涉及到政府形象、官员形象、舆论监督等敏感问题,所以许多主流媒体在改革创新上缺乏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自身发展动力。但是,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笔者亲自参与节目得知,在电视问政领域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社会反响较好,节目影响力较强,以它为例进行研究的论文比较新颖。陈斌的《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转型策略——以“问政山东”为例》[9]一文中指出:“该栏目结合信息技术,建立公众平台,推行掌上问政。利用两微一端,一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联动,将问政节目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更快更直接的问政形态也进一步涌现出来”。从该文献中可以看出该栏目在电视问政的转型和创新方面是走在电视问政节目改革前沿的。纵观整个“电视问政转型”研究领域,主流媒体因缺乏涉及敏感领域、内在动力,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改革与转型目前还处在研究的新兴阶段。最后笔者认为,关于电视问政的发展历程、优点长处、节目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可观性研究。但是随着我国媒介融合工作不断推进,现阶段对于电视问政的研究有必要基于时代背景明确问题、找出不足,并适当提出改革创新思路和转型策略。本文以在问政节目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在前列的《问政山东》栏目为个例进行研究,从中提取出此类节目在创作、创新和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共性,旨在为全国其它地方电视问政节目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参考文献:[1]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1).[2]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1.[3]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02):8-11.[4]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7):1.[5]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兴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6]熊狮.国内媒体问政研究综述(2009—2018)[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15-18.[7]媒体问政:舆论监督新模式[J].青年记者,2019(13):8.[8]杨关山.以制度化运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电视问政节目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视听,2017(07):9-10.[9]陈斌.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转型策略——以《问政山东》为例[J].传媒论坛,2019,2(10):1-1.[10]杨帅.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养成——以《问政山东》为例[J].传媒论坛,2020,3(08):30+31.[11]原宝国,田进.现象级电视问政类节目《问政山东》养成记[J].中国记者,2019(09):52-57.[12]原宝国,田进.《问政山东》:打造“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