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_第1页
《背影》教学设计_第2页
《背影》教学设计_第3页
《背影》教学设计_第4页
《背影》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篇1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

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末,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

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

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

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

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

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

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

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

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

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

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

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

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

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

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

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

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

读者自能领会到,那末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

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

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

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

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

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

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

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

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只因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记

载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去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

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

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

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

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

如不看清楚,凭什么来叙述呢?既然看清楚了,还得选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这

才能使读者读了之后,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这篇里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

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很繁复。作者所选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

们在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以外,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

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唯有附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

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光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上

面的“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

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就说

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就说自己“总

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叮嘱车上茶房的当儿,就说自己“心里暗笑

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见到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

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妥地照顾着。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

太聪明了",那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

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

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

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

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背影》篇2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2、谈话引入: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

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

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

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一一《背影》。

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谈谈朱自清先

生的故事作品等)

教师简介朱自清,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出示字词练习。

三、播放flash范读,幻灯片出示思考题: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2、

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

完成下列表格。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

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可以看出,"背影"是贯穿全

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一一点出背影,望父买橘一一刻画背影,父子分手一一

惜别背影,结尾思念一一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

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关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

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

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

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

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

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

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

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

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

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

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教师简单小结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五、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课文内容回顾2、指定同学朗读经典片段3、教师范读

精彩片段。

二、导入新课内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

是画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

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

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1、出示本课时学习任务目标。2、突破重点:作者是如何

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

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

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作

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

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请一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读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3、学生讨论明确上述问题答案。

4、交流一小结:作者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写

穿着,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

动,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

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所以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背影"中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

的爱,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3、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

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

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

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

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

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

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

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

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

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

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

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

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4、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

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

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

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

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

扣中心。)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5、拓展延伸、创新思维训练。

a、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

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

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b、热点争鸣。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

的观点。

①、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

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

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

看法?

②、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

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

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

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6、扩充阅读: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

四、课文总结

1、分段:

(一)§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二)§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

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

1、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2、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3、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三)§7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

照应前文。

2、主题: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

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3、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一"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

织材料。

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

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

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

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

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

这个背影里了。

(2)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我"的感情变化也是伏笔)

(3)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

4、这篇语言质朴、意蕴隽永、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的文章深得人们喜爱,

还被改编成了一首抒情歌曲。现在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歌。

五、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

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

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

色的部分来细致刻划。

3、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

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

的作文。

《背影》篇3

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记得是在中学的课本中,当时的课本里还收录了

他的其他几篇散文《荷塘月色》《春》等。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纪,我在读过的

这几篇散文中最喜欢的倒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只觉得说不尽的美,堪称美

文典范。到今天为人父母的年纪,提到朱自清最先回忆起的倒是《背影》。《背

影》不衰的魅力人所共知,今天重新捧读它,却是别有一番感触。

《背影》通过一段极其普通的火车站送别的故事描述父子之情。这样的故事

每天都会发生,各种艺术门类中该题材的作品亦比比皆是,但为什么《背影》的

魅力能历久不衰?从文字、修辞而言,这篇散文非常平实,选题也平常,但在平

常中却透出深刻的哲理。《背影》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描述父子情深,而是体现了

朱自清对父子情感深层认识的心理历程。我们先将《背影》放到朱自清先生的整

个创作道路中,不难发现他在《背影》(一九二五年)前写过《父母的责任》(一

九二三年),之后一九二八年又写下《儿女》一篇。从这三篇散文中我们完全能

体会朱自清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的态度和见解。在《父母的责任》中,朱自清谴

责那些滥用生育权和教育权的父母,谴责那些将自己的儿女当作挣钱养家、光宗

耀祖的工具的父母。"依我们的标准看,在目下的社会里一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

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他们只在自然的生育子女,

以传统的态度与方法待遇他们,结果是将他们装在自己的型里,作自己的牺牲!

这样尽量摧残了儿童的个性与精神生命的发展,却反以为尽了父母的责任!在中

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做女儿的得听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这是她们生活的惟一目标和目的。做儿子的更是可怜,

得担负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做父母的本应以儿女为本,以社会为本,

"做父母是人的最高尚、最神圣的义务和权利,又是最重大的服务社会的机会”,

这就是朱自清理解的"生物学、社会学所指给的新道德"。他对父母责任的理解非

常有远见,甚至适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想想我们今天的父母们依然沿用着特别

"中国”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赋予了他们生存的机会就认为自己可以

主宰他们的命运,规定他们的道路。朱自清在《父母的责任》中从社会学、生物

学等角度,阐述父母的责任,而在一九二八年作的《儿女》中他检讨自己,忏悔

自己对儿女的态度:"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

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

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一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他已深感传统父权思想使儿女遭受不公对待,甚至是摧残。《儿女》让我们感受

到一个深知自己责任的父亲的无奈和辛酸。

从《父母的责任》的慷慨激昂到《儿女》的无奈与忏悔交织的回忆,朱自清

为人父的深刻体会及《背影》中的心理变化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们将三篇

散文串联起来,看到的是一幅从年轻的儿子与父亲的冲突、血气方刚的年轻父亲

的呐喊、面对年老父亲的妥协到为人父的感慨与自勉的真实画面。《背影》是一

篇叙事散文,展现给读者父子间产生的冲突和东方式的结局。散文如作者所言是

因父亲给他写的一封信而起,这封信也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近几年来,父亲

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

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

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自己

的文章和家人所写的回忆录中关于他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记载不多,这一段算是

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因为忙于生计,家庭的压力很大,待他

并不好,到了“大去之期不远"时,"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办完祖母的丧事后,"我"

要回北京去,父亲对"我"不放心,再三掂量,还是决定自己去送行。年轻的“我"

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想让他送。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仍然把"我"当成未见过世

面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我"嘲笑父亲的迂腐,觉得自己很聪明,比父亲更有

能力处理事务,父子在行动和心理上进行了一番较量。在父亲去买橘子之前,新

一轮的力量和能力的对比在"我"的心里依然占据上风。"进一步说,随着孩子的

成年,就会有能力从表面上区别父亲意志的合理和不合理,就会认识到其中有些

是荒谬的。如果父亲的意志类似暴君的意志,他的命令荒谬和孩子认识到这种荒

谬,也很少有可能改变这种权威的效力。结束这种无可忍受的状态的办法是很多

的。"①儿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直到父亲提出去买橘子,拖着肥胖和吃力的

身子爬上爬下,"我"望着他的背影一次又一次落泪。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背影是

他衰老和承受压力的毫无遮挡的暴露。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内心放弃了反抗,

放弃了自己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优势,向父亲彻底地妥协。这种妥协完全符合东方

的伦理道德,也是调和父子冲突这一基本矛盾的办法之一。

关于父子关系,相对于我们这个强调权威和服从的社会,西方在社会学、心

理学和文学等各方面都研究得十分透彻,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结"

最为人熟知,但多把它与乱伦和性本能联系在一起,其实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

中对父子关系除了上述的缘由也还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

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

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况下,这些

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

系・・・・・・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对父母的孝道往往比对其他方面兴趣

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

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

其由来已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②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神话,还是中国

古代历史,儿子为了满足父亲的权欲,慑于父亲的淫威违背自己的本性,牺牲自

己的幸福和生命,这样的事例还少吗?《背影》之所以留下如此令人震撼的影响

力,也许正是与悲剧俄底浦斯一样,它触及到人的深处的某种共性,产生共鸣。

这种父子冲突再普遍不过,几乎不受外因的影响,因而在任何社会都会得到响应,

不同的只是结局。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如此解释这部悲剧能使现代的观众

或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感动的原因:"这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

人类意志的冲突,而特别在于这冲突的情节中所显示的某种特质。……命运的震

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③

在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问

题之一,亦是反权威的标志之一。卡夫卡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作家,他创作的

许多作品(如《变形记》《判决》等)都反映这一主题,而他本人和他父亲之间

完全是父子冲突的西方版本,他和父亲的冲突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的作

品是关于您的。在其中我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怀抱中所倾吐的伤心事。除非

受到您的强制,在我能够自主的时候总是故意久久地远离您。卡夫卡就是以这种

方式强调他毕生同父亲所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的。④这种矛盾被长期压抑,而这

种压抑越强,反抗也就越强,或是回到无意识中,或是以艺术形式升华。弗洛伊

德充分肯定了父子冲突对卡夫卡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就卡夫卡作为一个艺术

家,其审美良知和意识受到个人的经历很大的影响而言,必须承认,这样的父子

关系相应地产生了卡夫卡的特殊风格和特点,这正是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⑤

卡夫卡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接受东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朱自清不同,

他无法理解他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也无法理解以父亲为象征的权力和权威。他

感到既不能因为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也不能对这种最合理的

关系置之不理,因而无法调和矛盾,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矛盾总

是以激化的形式出现。

无论朱自清,还是卡夫卡,涉足父子冲突这一主题都是“意在表现自己",暴

露人性中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不会因为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而消失,它

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以各种方式消解或爆发。作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性的自己,

无论是朱自清的含蓄,还是卡夫卡的浓烈,都给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就

个体而言,卡夫卡堪称现代派运动的先驱,而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中已是一面旗

帜,他们的魅力在于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呼吸、共同思考。

参考资料

①参见:《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霍夫曼著,王宁等译,第229页,

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②参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第183〜184页,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③参见:同上,《梦的解析》,第188页。

④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15页。

⑤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21页。

摘自《名作欣赏・语文讲堂》

《背影》篇4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

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

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

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

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

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

主义思想。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

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

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

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

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

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

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

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

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

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

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

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

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

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

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

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

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

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

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

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

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

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

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

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

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

"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

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

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

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

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

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

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

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

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

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

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

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

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

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

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

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

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

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

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

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

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

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

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

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

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

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

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

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

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

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

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

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

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

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

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

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

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

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

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

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

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

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

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

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

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

"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

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

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

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

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

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己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

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

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

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

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

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

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

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

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

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

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

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

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

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语

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

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

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

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

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

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

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

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

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

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

"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

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

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

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

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

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

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

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

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

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

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

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

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由此可以看到

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

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

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

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

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

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

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

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

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

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

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

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

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

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

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而且说明这篇散文是

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

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

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

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我们

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

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处。一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背影》篇5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

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训练学生阅读一

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

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

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

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

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

的角度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

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

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

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

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

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

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

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

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

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

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

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

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

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

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

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

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

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

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

"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

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

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

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

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

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

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

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

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

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

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

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

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

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

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

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

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

集反瞧信息)

3、词汇积累一一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

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

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

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

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

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七(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

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

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

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

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

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

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

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

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秦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

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

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交卸

奔丧迂腐

琐屑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

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阅读课后练习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练习

1、这个文段中所描写背影的语句是,从文中划出来。这一背影与朱自清在

课文中描写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过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最后表达的是一种对

父亲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此文的结尾两段表现的是作者对自

己的负疚的心情。

附五、板书设计一

背影

朱自清

圈点批注字词、名句、段落层次、疑问

见面的背景祸不单行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开头

四个背影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三次流泪第一次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见背影感动

第三次别父亲

第四次想背影

附六、板书设计二

难忘背影一一点题

父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