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_第1页
复习资料-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_第2页
复习资料-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_第3页
复习资料-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_第4页
复习资料-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戏课程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选择)

第一章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游戏的本质特征:

A.游戏是内生需要的自愿活动

B.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1)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受社会文化影响;

(2)不完全是日常生活,是“象征性的日常生活”。

C.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规则:最难区分的就是显性规则(需要大家协商的)和隐性规则(约定俗成的)。

D.游戏是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第一节儿童游戏本质观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感性层面,没有人去有意识地、去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问题。

(二)游戏概念的生物性本质观

理论流派倡导者游戏目的

精力过剩说Schiller/Spencer(席消耗过剩的精力。

勒/斯宾塞)

松弛消遣说Lazarus/Patrick(拉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察鲁斯/帕特里克)

复演说Hall(霍尔)消除原始本能,消除动物残余。(能解释:为什么小

孩子喜欢玩水、爬树.、打仗、在地上爬甚至打滚?)

生活预备说Gross(格鲁斯)为未来成人生活作准备。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

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儿童不是因为

年幼才游戏,而是因为他们要游戏,所以才给予他

们童年。(能解释:为什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游戏形

式不一样?)

(书-第十章)

(三)游戏概念社会性本质观

1.彻底批判游戏本能论

2.推动游戏在教育中的实践和运用

(四)游戏概念主体性本质观

•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A.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B.游戏中主体的情况不一样

C.游戏的内容不同

第二节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一)表情

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夸放

哭茫专

平嬉

张声

变大

形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

“玩相”(playface):特征是张大的嘴巴、得意洋洋的神情、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动作

1.特点:

(1)非常规性: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它们,而是按自己的想法与意图。

(2)重复性:“机能性快乐”。

(3)个人随意性:不同人可能用不同方式,同一人这次和下一次的方式也不一样。

2.游戏的非常规性与个人随意性造成了游戏动作的丰富多样性、灵活性。

3.根据性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探索:(先于象征发生)

①对物体性质的探索;②对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③动作效应的探索。

(2)象征:

象征性动作是在表象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

义。

(3)嬉戏:

嬉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嬉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互动的对象。

*(4)把三种性质看作是一个连续体:

①探索端:外部刺激物对儿童游戏动作的制约作用大;

②嬉戏端: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愿望与需要对儿童游戏动作的制约作用大。

探索、象征与嬉戏性动作之间的关系

顺应同化

探索象征嬉戏

认知性成分增强◄------►嬉戏性成分增强

*(5)在不同内容的游戏活动中,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游戏动作可能所占比例不同。

(三)角色扮演

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

种象征性动作。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

1.机能性角色:模仿范例或对象的最富特色的典型动作。

2.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3.想象性角色:角色来源于文学作品。

*4.除直接模仿,还通过其他物品或玩具来间接地模仿他人或他物以及自己的动作与行

为。这种游戏可称为“个人导演式游戏”。

(四)言语

1.同伴之间的交际性言语(孩子就是自身,未扮演角色):提议、解释、协商、申辩、

指责等功能。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言语(孩子已变成角色):维系和支持游戏的进行。

3.想象性独白:游戏过程中的思维和想象的外化。

(五)材料

1.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

2.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也是人们判断是否在游戏的一个指标。

*(六)在某种具体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可能不能同时观察到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及特征。

二、游戏内部主观心理体验

一般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

(-)兴趣性体验:(趋乐性)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二)自主性体验:自由选择。

(三)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四)幽默感: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五)驱力愉快: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

足之后产生的。(在游戏过程由于身体运动导致的快感)

*(六)在一种活动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上述五种游戏性体验,三在任何一种游戏活动中,

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即(一)(二)(三)

必有;(四)(五)不一定有】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第二章儿童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分类

•游戏分类的两种角度:

A.心理学一一关注儿童自然游戏,侧重于按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分类。

B.教育学一一更关注成人为儿童编制的游戏,侧重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分类。

一、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心理学维度)

(-)感觉运动游戏:(0-2岁)

1.最早的游戏形式。

2.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3.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

(二)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2-7岁)

1.典型的游戏形式。

2.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

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3.主要是想象的发展。

(三)结构性游戏: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四)规则游戏:

竞赛性质,年龄小的孩子没法掌握规则。

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心理学维度)(帕顿)

(一)非游戏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非社会性游戏

1.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很少注意或关心他人。

2.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

(三)社会性游戏

1.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

标,每个儿童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2.合作游戏:有共同目标,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三、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心理学维度)(比勒)

(-)主动性游戏

1.机能游戏:婴儿期和幼儿前期,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刺激各种感官、

机能发展;皮亚杰称为感觉运动游戏。

2.想象游戏:又叫角色游戏或象征性游戏。

3.制作游戏:利用物品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

(二)被动性游戏

接受游戏:听童话故事、看图画。

四、按游戏的教育作用(目的)分(教育学维度)

为了发展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某方面的目标而进行的游戏。

(-)创造性游戏(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为目标)

1.角色游戏: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对应皮亚杰的象征性游戏。

2.结构游戏:结构材料。

3.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4.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异同:

(1)相同:都是扮演角色;都能发展孩子的想象;都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2)不同:①角色游戏的角色来源:现实生活中的角色;②表演游戏的角色来源:现实

生活中不存在的(故事里的、童话里的)。

(-)智力游戏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三)体育游戏发展基本动作。

(四)音乐游戏发展音乐节奏。

(五)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

五、按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分(教育学维度)

(-)本体性游戏(儿童的自发性)

1.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

2.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亦称目的性游戏)

(-)工具性游戏(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1.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

2.目的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

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3.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如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

*(三)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指向儿童的全面发展,二者兼顾,所谓手段和目的本来

就是内在统一而又互为依存的。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

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儿童游戏的发展(皮亚杰)

感觉运动性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这种游戏大都在2-3个月开始发生,在1岁以前出现最多。

(一)儿童游戏的最初水平:感觉运动游戏

1.刚出生:只有一些原始的感觉反应,眼球运动不协调。

2.满月后:感知觉运动日趋积极主动,眼睛能主动追随运动的物体,侧耳听声音。

3.半岁后,手眼较协调,出现有意识动作,主动使有趣的现象持续发生。主动的感觉运

动游戏。

4.1岁后,由于动作和体力的发展,对活动的自然需求增强,变得十分好动。

*5.婴儿的感觉运动游戏在感知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的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

也不断地促进着感知觉和运动机能的成熟和完善。

感觉运动器官的发展为感觉运动游戏提供前提;感觉运动游戏反过来又会促进感觉运动

器官的发展。

感知觉器官

与运动系统

(二)儿童游戏的典型

水平一一象征性游戏

角色游戏。

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即

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

末期。

1.情景转变:动作脱离真实背景。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发生

的前提。

2.以物代物:以一物代替不在眼前的另一物,并将其命名。晚于情景转变的发生,分为

两个阶段。

(1)乱用阶段:L5-2岁

(2)真正的以物代物出现:2-3岁

3.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自我模仿;零散动作到连续动作;角色认知。

(三)结构游戏的发展

1.3岁左右:乐趣在对材料的动作过程,是感觉运动性的延伸。建构目的不明确。(先

搭建,后命名;搭建能力还是比较弱)

2.4-5岁左右:开始模拟物体,目的较明确。仍然不会合理使用结构材料,没有掌握建

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5-6岁左右:恰当选择建筑材料,建构形象逼真的物体。模仿与创造同时存在。

4.幼儿后期:联合开展结构游戏。结构游戏的作品又可诱发出象征性游戏。

(1)联合游戏:合作搭建。

(2)搭建完成后能利用搭建材料开展角色游戏。

*(三点五)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实际学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

游戏发展由感觉运动性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戏的典

型特征。

(四)学前儿童末期游戏的新发展一一规则性游戏

规则游戏由2个或2个以上的孩子玩。

要求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关注规则游戏的结果。

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主要是关于动作或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各种被禁止的

动作或语言的规定。

对规则的理解是学前儿童参与规则游戏的前提。

1.规则游戏出现的可能性:由于认知范围扩大,思维能力和社会化程度提高,游戏角色

数量不断增加,规则游戏成为可能。同时思维越来越接近现实,开始向成人式的智力游戏方

面发展。

2.规则游戏的规则:规则是较严格和规范化的,个人随意性较小。儿童开始摆脱自我中

心,开始顺从规则。

3.在学前末期大量出现,尤其是带有智力活动特点的规则游戏,在规则游戏中更关注行

为的结果。

4.对规则的遵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儿童游戏的发展(帕顿)词替一

(-)单独游戏阶段:学步期或其前后的婴幼儿,还没有表现出社会性特征。

(二)平行游戏阶段:3-4岁,相互模仿,各自玩各自的游戏彼此没有交流。特点:形

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三)联合游戏阶段:4岁以后,相互交谈,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没有共同目

标,没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相互交流时间短。

(四)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社会性程度最高,相互商谈,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

分配和材料选择。合作时间较长,游戏内容也多样化。

*(五)学前儿童的游戏从个人的独自游戏向集体(或小组)的合作游戏的转变是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社会性发展程度进行的游戏分类所划分的各种游戏类型,在具体的

儿童身上时有相互交叉或重叠的。

三、小结: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趋势

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性(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达到每个阶段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大致遵循的游戏发展阶段就是这样。

(-)游戏内容的发展:|简答

内容: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1.2岁前:游戏的内容只能更多地反映儿童自己以及他们所熟悉的抚育人的日常生活中

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所以游戏中并无较明确、明显的主题。

2.3-4岁:游戏主题意识增强,游戏的主题不断增加,游戏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范围逐步

扩大。如“娃娃家”、“医院”、“商店”、“邮局”、“交通警察”等主题成为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内容。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3.4岁后:幼儿游戏内容逐渐地由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

的一般社会关系方面的主题。

4.5-6岁: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成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

如进行结构游戏,反映工人建高楼大厦、架大桥忘我劳动,或进行表演游戏,展现电视里警

察斗坏人的勇敢等情形。

5.幼儿后期:较难的智力活动内容的增加,如打扑克、下棋等。

(二)游戏形式的发展:

1.动作的渐次连贯

2.游戏语言的发展

3.持续时间的推延:(与儿童的坚持性发展是相吻合的)

(1)小班:保持个人游戏的时间平均只有5T0分钟。(加上游戏前&游戏中的游离&游戏

结束,大概15分钟)

(2)中班:15-25分钟

(3)大班:25分钟甚至以上

4.规则的的明朗化

5.游戏的社会化:

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最后到合作游戏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勾勒出儿童在

游戏中的活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向。

*(三)游戏的分析

游戏内容、游戏坚持性、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游戏规则掌握等。

第三章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解读

儿童游戏:两种维度的存在

(-)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游戏:游戏活动一一形式存在

亦可称行为层面的游戏,就是把游戏视为由特定的行为或行为系列而呈现出的一种活动

类型或形式。即所谓游戏即活动。

1.游戏的形式要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和作为依托的情境条件、玩具材料及

其所反映出的游戏主题、情节、角色、规则等,都是构成游戏活动的形式要素。

2.不同活动表现形式的游戏:幼儿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

游戏、音乐游戏等。

(-)作为一种精神特质的游戏:游戏精神一一实质存在

亦可谓精神层面的游戏,是指游戏作为了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

可称游戏即游戏精神。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说是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的。

(三)游戏:游戏活动与游戏精神的统一

游戏的精神是游戏活动的内在依据,是内核。

游戏的活动是游戏精神的外在形式,是外壳。

二者互为里表,辩证统一。

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尊敬(认可)需要------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理解环境的需要------最佳觉醒水平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

身体活动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

儿童的基本需要(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探究

新异刺激

(回复)

-最佳觉醒水平

(回复)

想象与创造

单调贫乏的刺激

机体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方式

*二点五、小结

(-)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来了快乐,快

乐作为强化物,则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

(二)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了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

基本活动形式。

三、学前教育学的视野:游戏的课程价值(对应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

教育进行的游戏分类一一教育学维度)

(-)工具价值

游戏作为工具的课程价值体现于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的形式或手段来组织和开展教育教

学,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知识传授任务的高效和顺利的完成。

(二)本体价值

游戏本身是作为儿童天性的表述、儿童文化的样式、儿童生活的过程,强调游戏本身的

实质性价值,游戏过程中儿童自主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参加,真实自然地反映自我。

*(三)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1.游戏的教育化:

主要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状而提出的,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

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具体落实:用教育目标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加强对游戏的

指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迎合教育方向。

2.教育的游戏化:

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使儿童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

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

具体落实: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体现游戏精神,

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

*3.前者重点在游戏;后者重点在教育。双方优缺点渗透,取长补短。

第四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第一节影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一、玩具及材料

(-)玩具的种类及其特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1.从功能角度分:

(1)形象玩具;(2)智力玩具;(3)结构造型玩具;(4)体育玩具;(5)音乐玩具;(6)

娱乐玩具;(7)废旧材料或天然材料及其自制玩具。

玩具种类不同,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活动也不同。

给儿童提供了某种玩具,也就提供了与之相应的游戏活动范围。

2.按性质不同分:

(1)专门化玩具:大多工厂制造,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确定性强,游戏主题比较固定,

具有专门化性质。(成型玩具)

(2)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

(自制玩具)|名词解释

*(3)儿童运用两类玩具的心理过程对比:

①专门化玩具:|这是什么?]一|它可以用来干H芍(模仿)

②非专门化玩具:|这是什么?|一|它像什么?|一一可以用来干什芍(创造)

*(4)两类玩具适用年龄:

①专门化玩具: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更易引起幼小儿童的注意及游戏行为。

②非专门化玩具:需儿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来组织和驾驭游戏材料,适合4岁以上

儿童使用。

*(5)辨析:专门化玩具W高结构玩具;非专门化玩具工低结构玩具

①高结构玩具:功能固定、可变性小的玩具。由于结构复杂或功能比较单一、固定,一

件玩具可能只有一种用途。

②低结构玩具:结构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大、可操作性强,可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幼

儿探究的兴趣,满足幼儿采用多种玩法的需要。

(二)玩具之间的搭配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二、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它表现为儿童活

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

具体的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词解释

2.较大空间:社会性游戏、打闹游戏。

3.较小、封闭空间:安静游戏。

4.空间密度=(房间大小-不可用空间大小)/幼儿人数

(二)游戏场地的地点(户内或户外)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1.年长儿童户外游戏时间和次数多。

2.男孩比女孩更喜欢户外游戏。

3.在户外较少发生建构游戏。

(三)户外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1.结构特征: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传统游戏场地:机能性游戏。

3.创造性游戏场地:象征性游戏。

4.冒险性游戏场地。

(四)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

在场地中心位置的设备比角落位置的设备使用率更高。

三、游戏的时间

(-)游戏时间直接影响儿童游戏的数量和质量。

(二)长时间游戏(30分钟):积木游戏、小组表演。

(三)短时间游戏(15分钟):闲散、旁观、模仿等。

(四)儿童每天自由游戏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第二节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母子早期关系对儿童游戏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母亲为幼儿提供游戏范式(导演)

(-)母子之间关系影响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参与者):纽带

(三)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观察者)

二、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比单亲家庭的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更强,他们更倾向于以物

代物,游戏的内容也更丰富。

核心家庭:父母与未结婚的子女组成的家庭。

海瑟林顿:父母离异、单身母亲抚养;第二个月、第一年、第二年三次观察;孩子受影

响,男孩受影响更大。

即使是父母双全的家庭,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同样也导致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缺失,

并影响儿童的游戏的发展。所以,为孩子创建和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体贴和

关心,是促进儿童发展及儿童游戏的重要因素。

(-)缺乏父亲影响

(-)缺乏母亲影响

三、儿童伙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一)有无伙伴

1.有伙伴:更倾向探索物体性质;模仿作用;社会性游戏。

2.无伙伴:倾向建构游戏或无游戏行为。

(-)伙伴的熟悉程度:与熟悉伙伴更易分享、合作,象征性游戏较多。

(三)伙伴年龄:混合班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非混合班多。孩子一般倾向于选择跟比

自己年龄稍大些的孩子一起玩。

(四)伙伴性别:促进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节目是否健康;看电视时间:每天半小时较宜。

五、课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高结构课程会抑制儿童的游戏;在低结构课程里,孩子的游戏更多。

(-)高结构课程:强调教师对于儿童活动的组织与领导,注重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认知

技能的获得。

(二)低结构课程:幼儿的自主性,注重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第三节影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一、性别差异

象征性游戏

玩具选择活动类型

游戏主题游戏发展

布娃娃、柔软性玩具、运动量小的、安静娃娃家、学校等反映

小动物、家事活动玩具的、坐着进行的家庭生活和女性职

业特点的

交通工具玩具、战斗性运动量较大的、冒险士兵、警察、司机、更多的假装游戏、

玩具、结构材料性较大的经理想象主题更多更

丰富

(-)生理差异的影响;(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三)社会文化传统

二、年龄差异

三、个性差异

(一)游戏兴趣:爱玩、不爱玩

(二)游戏风格:爱想象、不爱想象

四、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

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

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一、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1.促进儿童的发展

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

3.保证儿童安全(首要)

(二)游戏场地的分类创设

1.室内游戏场地的创设(区角游戏)

在幼儿园里一般可设有下列室内游戏区:(1)积木区;(2)美术区(美工活动区);(3)

角色游戏区;(4)益智操作区;(5)科学区(科学探索区);(6)图书区;另外,还可以设视

听区、音乐区等。

活动性(动/

场地光线(照明)必要设备备注

静)

娃娃家场地宽敞桌、椅、床、柜等家活动性较高最好便于取水

等角色庭必要设备,存放材

游戏料道具设备。

场地宽敞积木架,材料分类安活动性较高可考虑与娃娃家临

积木区放可提供便于取放近,最好有地毯以降

材料的小篮子。噪

益智操材料架,分类放置玩中度

作区具。

光线明亮录音机、桌子、书架。安静,活动避免干扰,可设在角

语言阅

性较低落与其他区隔离,接

读区

近电源插座

美工活光线明亮工具材料架,桌子,中度最好便于取水

动区展示板。

科学探光线好,近桌子或台架、瓶、盒、安静,活动避免干扰,设于安静

索区窗,有日照笼等。性较低区域

2.室外游戏场地的创设

(1)原则:面积宜开阔,地面宜平坦不坚硬,玩具设施安置疏密合理,不妨碍儿童奔跑

活动。

(2)构成:场地上除有较开阔、平坦的体操区及一般运动区外,还可设有球类区、沙水

区、园林区、动物区、结构区等布置(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种植养殖区、玩沙玩水区

等)。

(3)配置:主要配置木马、秋千、平衡木、攀登架、滑梯、转椅、拱桥、城堡等,也可

配置自行制作的木头支架、轮胎做的小船、用绳子做的网、跷跷板以及适当的废旧物品、自

然物和没有加工的材料等。

二、选择和提供适宜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一)具有教育性

(二)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符合艺术要求

(四)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五)经济适用

(六)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感到温和、安全、愉快

四、增进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

一、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两种组织形式

(-)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目的性游戏、本体性游戏

1.活动组织方式:主要以个别形式、小组形式来进行。

2.类型:主要是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手段性游戏、工具性游戏

1.活动组织方式:以集体形式为主。

2.类型:往往表现为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二、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二)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

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2.目的是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从而保证儿童在群体中的游戏

开展得以顺利进行。

3.内容:(对玩具的使用与收拾;与伙伴的相处)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三)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周计划)

1.游戏目标的制定: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切忌过泛、过于笼统;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区角活动应该跟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相联系。

2.设置游戏环境:材料的投入与场地空间的安排。

3.适宜的指导方式

4.注意事项

5.简要记录游戏效果

第三节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教师的指导行为: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这一特定情况下,所作出的有意识的行为

反应,该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包括指导的口头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书面

言语行为。

一、作用(功能)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二)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三)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四)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五)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二、时机(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

(一)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

(二)儿童出现过激行为时

(三)儿童主动寻求帮助时

(四)儿童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

(五)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三、方式(介入、指导的具体方式方法)

(一)被动反应:教师处于旁观状态,幼儿主动发起交往,教师仅仅以简单的话语应答,

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应。

(二)权威控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制止限制。

(一)'正向指导:即通过指导激励或肯定儿童的某种行为。

(二)'负向指导: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以不压抑或破坏自由活动的

气氛为前提。应以委婉的间接方式为主。如用游戏的口吻,暗示性的眼神、表情、手势等。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

平行介入、

内部介入童游戏施加影响。

合作介入、

以自身(游戏者)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

指导介入

为媒介起共同地游戏。

外部介入语言手段询问式、建议式、澄清式、鼓励式、邀请式

(旁观者)非语言手段

以材料为媒介

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四、内容

(-)生活常规;(二)社会交往;(三)知识技能;(四)目的坚持性(能否换区?);

(五)创造性

第四节学前游戏的评价

一、对学前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

(一)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二)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独

立性

(三)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

(四)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五)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二、对学前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三、学前游戏环境创设的评价

四、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评价

(-)引导游戏的进程

(二)教师自身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三)教师指导的对象与范围

(四)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指导游戏的方法

(五)激励式指导方式或类型

【(六)游戏常规的建立】

第七章学前游戏的分类指导

第一节幼儿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比较:

A.相同:都是创造性的反映周围生活的活动。

B.区别:

(1)形式不同:①角色游戏通过扮演反映现实生活;②结构游戏通过结构造型反映现实

生活。

(2)侧重点不同:①角色游戏反映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②结构游戏反映建筑物及物

体的形状和结构。

一、结构游戏的基本特点、结构及教育作用

(-)概念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

的、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二)结构游戏的特征

1.材料:是一种素材玩具游戏

2.行为:是一种构造活动(操作)

3.认知: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表现

(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

1.使幼儿手的动作获得发展

2.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培养细心、耐心,坚持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4.培养审美能力

(四)结构游戏的分类

1.按照建构材料分

(1)积木建筑游戏

①小型、中型、大型普通积木:空心木、泡沫材料。(中、大班)

②主题建筑积木:积木的表面印有各种纹样;积木做成主题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小班)

(2)积塑构造游戏

①主题积塑:按照主题需要做成各种形状。

②素材积塑:雪花片、凸点型积塑、齿型积塑。

(3)拼图游戏

①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散块,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拼摆的游戏;如,七

巧板。

②美术图形拼图

③自然物拼图:树叶、果实、石子、豆子、纸片等。

(4)穿珠、串线,编织结构游戏

①穿珠、串珠;②编织。

*(5)小结:

天然结构游戏材料沙石、泥土、冰雪、水、树叶

排列组合类积木、积竹

幼儿结构

接插连接类积塑

结构游戏

人工结构游戏材料螺丝连接类螺丝

游戏材料

穿线编织类穿珠

磁性结构类磁铁

2.按照建构方式分

(1)单元建构:主要在小班,幼儿年龄小,相对而言对周围建筑物的观察及了解少,建

构经验不足,所以小班幼儿通常只会搭建房子、火车、围栏、花坛等单一的建构物,从中掌

握基本的搭建技能。

(2)主题建构:是指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经过手的创作来

反映现实生活。适合在中、大班开展。

*(3)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活动,基本上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

①小班:单元建构、基本技能训练。

②中班:主体建构、简单的主题建构。

③大班:创造性的主题建构。

(在小班最简单结构游戏之前的就属于感觉运动游戏了,就不是象征性游戏了。)

二、建构游戏的指导

(-)游戏开始前的准备指导

1.经验准备,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1)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空间位

置关系。

2.为幼儿提供建构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1)小班:要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游戏材料,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

大中型空心或软体积木、积塑、沙、水等。

(2)中大班:提供丰富有变化的游戏材料,并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设计和制作。如

木板、纸板、塑料、绳线、火柴杆、塑料管、冰棍棒或糖纸、金属配件等。

(3)利用废旧物品为幼儿设计游戏材料。

(-)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教师要:

1.激发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兴趣;

2.针对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具体地指导;

3.巡回观察,选择适合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介入幼儿;

4.引导幼儿自主地游戏,注意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班级游戏的特点指导要点

小班对结构的动作感兴趣,常常把结构材应侧重认识结构材料,学习初步的结构技能,

料堆起垒高,然后推倒。没有明确的稳定结构主题并建立结构游戏的规则,学会

目的,只是无目的地摆动结构材料。整理和保管玩具材料的最简单方法,养成爱

护玩具材料的好习惯。

中班对动作过程感兴趣,同时也关心结构应在进一步掌握结构技能的同时,鼓励幼儿

的成果,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大胆想象,共同构造,并能相互评议结构成

明。果。

大班有了较强的结构技能,目的明确、计应侧重引导幼儿开展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

划性较强,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长的大型结构游戏,并引导幼儿进一步美化

间的结构活动,合作意识增强。自己的结构物。

・建构技能:

A.积木建构的基本技能:

延长、铺平;对称、盖顶;围合;加高、加宽;搭台阶、砌墙;车轮。

B.分析图纸、按图建构的技能:

分析图纸,根据平面图计划建构的步骤和选用的材料、分析图纸中物体的细微部分和装

饰物。

(三)游戏结束时的指导

1.引导幼儿结束游戏:

大班可用沙漏、计时器控制时间,也可以用时钟控制时间,还可以采取提前告知的办法。

2.分享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上次游戏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你们小组的搭建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与同伴合作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怎样解决的?”等

3.拓展思路,为下次游戏留有余兴:

对下次游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还需要增加哪些材料?帮助幼儿拓宽思路,逐渐丰富游

戏的场景、材料、主题、情节,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4.收拾和整理建构材料:

通过收拾、整理建构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学习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养成对环境的责

任感。

5.审慎推倒幼儿建构作品,表达成人对他们游戏成果的尊重和欣赏。

(1)因为今天没搭完,明天想接着搭下去。

(2)还想围绕建构物进一步开展象征性游戏。

(3)只是想把自己的建构物保留下来。

第二节幼儿表演游戏

・关于表演游戏的两组辨析:

A.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

(1)共同点:都是幼儿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2)区别是:①在角色游戏中,游戏反映的内容是幼儿的生活印象;②在表演游戏中,

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均来自文学作品。

B.表演游戏与戏剧游戏:

表演游戏的侧重点是表演还是游戏?一一游戏

(1)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游戏:

①戏剧表演是一种演出,演给别人看,必须要有观众。

②表演游戏即使没人看,幼儿也会兴致盎然地表演下去。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表演兴趣和

愿望。

(2)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托的幼儿创造性表演:

①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在表演上都依托文艺作品,但是戏剧表演严格按照文艺作品的情

节表演。

②表演游戏可以根据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喜好进行表演,对作品内容的表现是相对

自由的。

(3)表演游戏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表演游戏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是幼儿的主动自发的创造性活动。

其创造性表现在:角色的表现、对作品情节的增减、对环境材料的利用等方面。

一、表演游戏概述

(­)含义: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

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或某一片段。

(二)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2.表演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自娱自乐

3.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4.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表演游戏的价值

(四)表演游戏的类型

1.根据表演游戏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不同来划分:

(1)自身表演:自己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2)木偶表演:提线木偶、手指木偶。

(3)桌面表演:在桌面上运用各种游戏材料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

和操纵玩具来再现作品。

(4)影子戏表演:根据物理学原理,通过光的作用所产生的阴影来进行表演。手影、皮

影戏。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主题的生成

1.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

(1)孩子是天生的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只要环境能点燃孩子的表演欲,我们就有

机会欣赏到他们真情流露的连台好戏。

(2)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其表演题材多来自于他们喜欢的电视动画片,成人给他

们讲的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童话故事。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表演游戏

(1)根据文艺作品生成的表演游戏

①实际上已经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

②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

与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创编故事生成的表演游戏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

愿望和想法,也愿意与别人讨论、共享和交流。

②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开展故事创编活动并由此开

展表演游戏。

*3.表演游戏主题选题注意事项:

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具有表演性;起伏的情节;简单生动的对话(《小兔子乖乖》、《拔

萝卜》)

(二)协助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

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境的创设

(1)场地:广延性。场地安排,因地制宜

(2)布景:简单、大方、经济实用,不要过于复杂,渲染气氛的作用。

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服饰的设计与准备

(三)协助、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的角色

1.教师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个角色都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大家协调配合,

游戏才能顺利进行。

2.幼儿对表演游戏角色的选择可以反映其内心对角色的理解、喜好和价值判断。需要给

孩子提供一个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的平台。

(四)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

1.提高幼儿口头言语的表达技能

2.提高幼儿的歌唱表演技能

3.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

(五)不同年龄班表演游戏指导

1.小班幼儿不会玩表演游戏。

2.中班幼儿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嬉戏性强,目的性弱,并以动

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3.大班幼儿目的性强,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嬉戏性角色

行为增加。

第三节幼儿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概述

(一)什么是角色游戏?

1.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

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