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_第1页
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_第2页
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_第3页
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_第4页
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科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各30学时)

《内科学》心血管系统疾病

(InternalMedicine-Cardiovascular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6学时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

适用专业: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中一个重要的专业学科。心血管系统疾病在

内科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同时与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心

血管病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的病因、

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心血管内科学教学分为课堂系统授课和临床见习实习两个阶段。

授课学时、内容、重点和难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习阶段通过参加

临床诊疗实践活动,深入认识疾病,培养临床思维方法,逐步学习处

理疾病和与病人交流的方法,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心力衰竭(1学时,讲授)

1、慢性心力衰竭(0.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心衰定义和发生机制。

2.了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临床表现。

3.了解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心衰的定义。

2.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实验室检查和心功能测定。

4.简单讲解诊断:

5.重点讲解治疗,特别是洋地黄使用。

教学方法: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结合辅助检查教学。

2、急性心力衰竭(0.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表现。

2.简单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3.一般讲解治疗:抢救措施。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心脏的收缩泵血功能和心衰时的循环淤

血情况。课间播放教学光盘。

(二)心律失常(2学时,讲授)

1、概论(0.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病因和分类。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心律失常的病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阐明心律失常发生的示意图,展示心律失常

的心电图表现。

2、抗心律失常药物(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授课,结合心电图和治疗举例,简单讨论药物治疗效果

和副作用危害。

3、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0.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心脏电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3.了解人工心脏起搏器。

教学内容:

1.讲解心脏电复律的适应征。

2.简单讲解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和人工心脏起搏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结合展示心导管、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置入方法等。

(四)原发性高血压(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2.熟悉高血压临床表现和常用降血压药物。

教学内容:

1.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降压治疗.。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学时,讲授)

1、动脉粥样硬化(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临床表现。

3.了解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

1.讲解临床表现和诊断。

2.讲解一般防治措施和药物治疗。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不稳定型心绞痛(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药物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胸痛的特点。

2.讲解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讲课,结合心电图、CAG和介入治疗(PCI)的图像资料,

举例教学。

2.实习课采用病例示教。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讲授大课,通过幻灯、录像和

音响资料演示,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

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临床见习期间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为宗旨,

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加深认识。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理论考试

2.课堂提问

3.课后作业

4.见习测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王吉耀主编:《内科学》第1版,供8年制及7年制等临床医学专

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

撰写人:王爱玲

审核人:徐岩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InternalMedicine-Diseaseofdigestivesystem)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6学时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

适用专业: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

基础学科,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为临床各科从医者

必须精读的专业。其中消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肝、胆、胰及

腹膜7个脏器,是人体中最大的系统之一。消化系统疾病多为临床上

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学习外科、肿瘤科、妇产科、超声和放射等其他

临床学科的基础,同时和其多学科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原则,为今后从事与

临床医学相关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胃炎(1学时,讲授)

1、急性胃炎(0.5学时)

教学要求:

2.掌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3.熟悉急性胃炎的分型和发病机理。

4.了解本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2.急性胃炎中糜烂和出血的病理概念。

3.重点讲解急性应激和非笛体类抗炎药(NSAID)是导致急性糜烂出

血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

4.强调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需24〜48小时内急诊胃镜确诊,镜下可

见多发性糜烂、出血和粘膜水种等特征性病损。

5.一般介绍急性胃炎的一般防治措施,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应紧急

抢救。

教学方法:

讲授10分钟,通过急性糜烂性胃炎病例结合胃镜图像进行临床分

析10分钟。

2、慢性胃炎(0.5学时)

教学要求:

2.掌握慢性胃炎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熟悉慢性胃炎分类和病理学特征。

4.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2.介绍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导致腺体萎缩的病理

过程。

3.重点讲解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比较

其不同点。强调异型增生及肠化病理概念

4.介绍慢性胃炎临床分类和病因,详讲主要由HPylori感染引起慢

性胃窦炎(B型胃炎),略讲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慢性胃体炎

(A型胃炎)。

5.讲解本病胃镜下主要特征,强调本病确诊依赖胃镜检查加胃粘膜

病理活检。

6.详细介绍常用HP检测方法及其评价。

7.一般介绍胃液分析与血清学检查主要用慢性胃体炎的诊断。

8.慢性胃炎治疗原则。强调B型胃炎治疗主要为根除HP感染(三

联疗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本病病理组织切片、胃镜表

现及各种Hp的检测方法的形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四)消化性溃疡(2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2.熟悉本病的主要病因和并发症。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定义,流行病学,发病率。

2.重点介绍幽门螺杆菌、NSAID为本病主要病因。

3.发病机制中强调胃十二指肠防御因素和侵袭因素间失衡的基本理

论。

4.了解本病好发部位及病理解剖。

5.讲解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详讲其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的

临床特点。

6.一般介绍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粪隐血试验

的意义。

7.掌握诊断要点,强调胃镜和粘膜活检的诊断价值。

8.一般介绍本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详细讲解根除HP、抑制胃

酸分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放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镜图像增加学生对

本病的感性认识。

(六)肝硬化(2小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要点及腹水的治疗原则。

2.熟悉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主要辅助检查。

3.了解肝硬化的病理分类和和鉴别诊断。

4.通过自学拓展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自身免疫

性肝炎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1.介绍肝硬化的定义,流行病学及病因分类。

2.详细讲解肝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硬化,进而产生肝功能减退和门

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3.详细讲授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重

点介绍雌激素增加导致肝硬化的三联征和腹水的形成机制;强调

门脉高压导致的侧枝循环中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重要临床价值。

4.重点讲解各种肝硬化并发症,详讲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中自发性

腹膜炎临床特点。

5.重点介绍肝能试验(A/G、酶学、PT、胆红素、ICG清除试验)和

胃镜检查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

6.一般介绍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功能、腹水、超声、食道钢餐检

查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或腹腔检查诊断价值。

7.强调肝硬化失代偿诊断要点和预后因素。

8.介绍本病治疗原则。详讲腹水治疗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幻灯示教本病典型表现:蜘蛛痣,肝

掌,肝性面容、腹水等体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胃镜、X线图像。

举出肝硬化并腹水,消化道出血2个临床实际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病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熟悉静脉曲张出血和非静脉曲张出血不同药物治疗和止血措施

教学内容:

1.介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义。

2.重点介绍常见五大出血病因及静脉曲张出血与非静脉曲张出血的

概念。

3.详细讲述呕血、黑便的临床特征,重点介绍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各阶段症状、体征、强调掌握血压、脉搏异常改变的重要临床意

义。

4.重点讲授本病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强调早期识别和正确估计出

血量的重要意义;

5.内镜检查为确诊出血原因的重要手段,强调急诊胃镜的诊断价值。

6.详细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强调积极迅速扩充血容量是

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关键。

7.详细介绍不同病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种治疗手段,重点介绍

降低门脉高压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止血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1学时,主要通过多媒体幻灯进行各种疾病并出血的胃

镜图像;各种方法(注射硬化剂、皮圈套扎、钛夹)内镜下止血的胃

镜图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上大课,通过幻灯、录像演示典

型疾病的胃肠镜,组织病理学,X线钢餐造影、CT、MR、DSA等影

像学资料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疾病理

解。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代化。采用启发式(案例引导,Case-base

learning)、讨论式(分组讨论,Workshop)等交互式教学方式,将

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

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临床见习:结合课后对重点疾病、常见疾病的临床示教,加深对

疾病的认识,初步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和处理方法,

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理论考试

2.课堂提问

3.课后作业

4.见习测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王吉耀主编:《内科学》第1版,供8年制及7年制等临床医

学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

2.陈激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10月

3.GoldmanL,BennettJC:Ceciltextbookof

medicine.21thed.Philadelphia.W.B.Saunderscompany,2000

4.胡品津主编:《消化内科学(研究生)》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年7月

5.刘文励主编:《内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年6月

6.MarkB.Taylor,JohnL.Gollan,MichaelL.Steer.潘国宗主译:《胃

肠急症学》第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推荐网站

撰写人:胡乃中

审核人:许建明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

(InternalMedicine-Diseaseofurinarysystem)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6学时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

适用专业: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不仅

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学好内科

学,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健。通过内科学的学习,将对疾病的发生、

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诸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

认识,形成较为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基础结构,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医

学知识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内科学中的一个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在于熟悉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

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系

统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时能熟悉本系统的

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并应用于日后所从事的专业。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总论(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肾脏疾病的评估和常见综合征;

2.熟悉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

3.了解肾脏疾病的进展和展望。

教学内容:

1.肾的生理功能:扼要复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功能及肾的内分泌功能(了解)。

2.肾脏疾病的评估:重点讲述尿液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掌

握);介绍评估肾脏疾病病程、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的意义(熟悉)。

3.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重点讲述各种常见临床综合征(掌握)。

4.肾脏疾病防治原则:简要介绍肾小球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对肾脏疾病防治的影响、肾衰竭的肾脏替代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了

解)。

5.进展和展望:简要介绍学科发展动态(了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幻灯);观看肾活检录像,加

深对肾活检的理解;通过查找文献,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互动讨论。

(二)肾病综合征(2小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主要治疗及对症治疗的原则。

2.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

断。

3.熟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4.了解肾病综合征的一般治疗、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方案、并

发症的防治及预后。

教学内容:

1.概述:重点阐明肾病综合征的定义(诊断标准)(掌握)。

2.病因:扼要讲解肾病综合征病因分类(了解)。

3.病理生理:简要复习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了解)。

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扼要讲解各病

理类型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特征(掌握);简要介绍各病理类型对糖皮

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反应(熟悉);简要介绍各病理类型自然病程

及预后(了解)。

5.并发症:扼要讲解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掌握)。

6.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阐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步骤,简单介

绍鉴别诊断(熟悉)。

7.治疗:简要介绍一般治疗(了解);详细讲授利尿药的选择及

减少尿蛋白的对症治疗(熟悉);详细讲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

类药物的治疗机制、使用原则和方案、治疗反应及副作用(掌握);

简述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8.预后:简要介绍肾病综合征预后(了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幻灯);用组织结构图讲解肾

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通过肾脏病理读片及临床病例分析,熟悉各病

理类型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三)尿路感染(1/2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2.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感染有关因素及主要实

验室检查。

3.了解需与尿路感染鉴别的主要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概述:简要介绍尿路感染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了解)。

2.病因:扼要讲解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熟悉)。

3.发病机制:扼要讲解感染途径、机体抗病能力、易感因素及

细菌的致病能力(了解)。

4.临床表现:详细讲解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无症状细

菌尿的各自临床特点(掌握);扼要讲解非复杂性尿感和复杂性尿感

的定义及预后(了解)

5.并发症:扼要讲解肾积脓(积液)、肾周脓肿、败血症、肾功能

不全(了解)。

6.辅助检查:扼要讲解尿常规、尿白细胞计数、血常规及肾功

能改变特点(熟悉);详细讲解尿细菌学检查,明确尿细菌定量培养

的临床意义,尿标本收集注意事项和假阴性、假阳性出现的可能原因

(掌握);简要介绍WP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了解)。

7.诊断:详细讲解真性细菌尿的定义(掌握)。

8.尿感的定位诊断:扼要讲解膀胱炎与肾盂肾炎的鉴别(熟悉)。

9.鉴别诊断:简单介绍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尿道综合征的

鉴别要点(了解)。

10.治疗:详细讲解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了解);详细

讲解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原则(了解);简单介绍尿感

疗效的评定标准(了解)。

11.预后:简单介绍各类型的预后(了解)。

12.预防:简单介绍预防尿感的注意事项(了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幻灯)。

(四)慢性肾衰竭(1.5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慢性肾脏疾病的分期。

2.掌握慢性肾衰竭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4.熟悉尿毒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各种临床症状产生原理。

5.了解肾脏替代疗法的原理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概述:扼要讲解慢性肾衰竭的定义;慢性肾脏疾病的分期

(K/DOQI)(掌握)

2.病因:简要介绍常见的病因(了解)。

3.发病机制:简要介绍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和尿毒症

各种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

4.临床表现:重点阐明尿毒症时钾、钙和磷的平衡失调、代谢

性酸中毒发病原理及临床表现(掌握);重点阐明尿毒症时心血管系

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表现及相关机制(熟悉)。

5.诊断:扼要讲述慢性肾衰竭诊断步骤(熟悉)。

6.治疗.:.简要讲解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恶化因素的去除(了解);

详细讲解限制蛋白质饮食、必需氨基酸的应用和ACERARB的应用,

扼要讲解治疗的相关机制(了解)。着重讲解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

毒、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详细讲解钙磷平衡失调和肾性骨营养不良、肾

性贫血的治疗。简单介绍替代治疗的适应征、方式及原理(熟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幻灯);通过查找文献及讨论,

了解美国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通过录像对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有一个感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上大课,通过幻灯、录像演示典

型疾病的组织病理学,B超、WP、CT、MR、DSA等影像学资料形

象教学,增加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疾病理解。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代化。采用启发式(案例引导,Case-base

learning)>讨论式(分组讨论,Workshop)等交互式教学方式,将

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

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临床见习:结合课后对重点疾病、常见疾病的临床示教,加深对

疾病的认识,初步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和处理方法,

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理论考试

2.课堂提问

3.课后作业

4.见习测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七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二)主要参考书目

1.BrennerBM.Thekidney.6th.ed.Philadelphia:SaundersCompany,

1999

2.FauciAS,BraunwaldE,IsselbacherKJetal.Harrison'sPrinciplesof

InernalMedicine.14thed.NewYork:McGraw-hillCompany,

1998:1419-1578

3.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王海燕.肾脏病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撰写人:戴宏

审核人:吴永贵

课程名称:内科血液学(Hemat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6学时学时分配:讲课6学时

适用专业: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1.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贫血概述(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

2.熟悉贫血的诊断步骤和方法。

3.了解贫血的概念和发病原理。

教学内容: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分类

3.贫血的临床表现

4.贫血的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贫血的定义、贫血的程度、类

型及其原因、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步骤有明确的认识。

(二)白血病(2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2.熟悉本病的实验室检查。

3.了解目前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和发病原理。

教学内容:

1.白血病的分类:根据病程、细胞类型和白细胞血象的分类方法。

2.病因和发病原理

3.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与感染、出血、贫血及浸润的临床表现。

4.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等。

5.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着重依据实验室的检查来诊断和

鉴别诊断。

6.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1)支持治疗;

(2)化疗治疗:目的、原则。急淋和急非淋在诱导缓解和缓解

后治疗的不同方案: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的方法和重要性;

(4)骨髓移植。

7.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慢粒及慢粒急性变的特点

8.慢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的表现

9.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治疗

(1)化学治疗:原则,常用药物;

(2)其他:放疗,脾切除的指征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利用多媒体重点讲述急、慢性白血病的MIC分

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让学生对急、慢性白血病有比较深刻的理

解。

(三)出血性疾病概述(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病的分类和诊断步骤。

2.熟悉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理。

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简单介绍出血倾向的定义。

2.正常止血和凝血机理

(1)提出止血的三个主要因素:血管的收缩,血小板凝聚的粘

附,凝血功能

(2)简单介绍凝血过程中三个阶段,指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过程

(3)纤溶过程在凝血平衡中的意义

3.分类

(1)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2)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3)凝血功能障碍

(4)抗凝或纤溶过度

(5)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实验室检查

5.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1)临床诊断步骤;着重注意病史和临床症状,尤以家族史、

药物与毒物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项目: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束

臂试验,血块回缩试验,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一期法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的临床意义。

(3)特殊检查:血小板形态,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

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凝血酶原时间的纠正试验,凝血

酶时间,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测定。

6.防治

(1)扼要叙述清除病因和预防出血

(2)介绍一些常用止血药、维生素、糖皮质激素、输血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1学时,结合病例重点讲述不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及实验室检查。

(四)播散性血管内凝血(2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熟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2.熟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3.掌握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4.熟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原理

在掌握正常止血和凝血机理的基础上,熟悉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出

现的高凝状态,消耗性凝血病和继发性纤溶。

2.临床表现

循环衰竭,出血,溶血和栓塞等的表现。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进行性血小板减少,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增高或减少,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如FDP,

D.二聚体等。

(2)鉴别诊断主要与原发性纤溶鉴别

4.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凝血因子及浓缩血小板

(3)阻断凝血过程,肝素应用的指征,使用方法及禁忌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2学时,主要讲述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授DIC的诊断标准。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上大课,通过幻灯、典型病例的

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学的表现等影像学资料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直观

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疾病理解。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代化。采用启发式(案例引导,Case-base

learning)>讨论式(分组讨论,Workshop)等交互式教学方式,将

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

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临床见习:结合课后对重点疾病、常见疾病的临床示教,加深对

疾病的认识,初步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和处理方法,

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理论考试

2.课堂提问

3.课后作业

4.见习测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

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WilliamsHematology》SeventhEdition

2.《Wintrobe'sClinicalHematology》11thEdition

3.《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实用内科学》第12版,陈激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0月

撰写人:杨明珍

审核人:夏瑞祥

内分泌系统疾病

(Endocrinesystemdiseas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6学时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

适用专业: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群中疾病的组成正发生转变,各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愈来愈受到政

府和社会的重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逐年增高。同时内分泌代谢系统与临床各学科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交

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

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总论(1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熟悉内分泌疾病诊断及防治原则。

2、了解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内分泌疾病的分类。

教学内容:

1、简述内分泌学系统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

及内分泌疾病分类。

2、详细介绍内分泌疾病诊断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幻灯),典型病例照片示教,

增强感性认识。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学时,讲授)

教学要求:

1、了解甲亢的分类及Graves病(GD)的特殊临床表现;了解甲

状腺危象的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