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二:一国的诗歌作者,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那里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影响到文学抒情,就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但总觉比较浅显,难以看出《国风》中有孕育于地方生活的信仰和灵魂。《楚辞》晚于《国风》二百多年,与《国风》一样也是地域邦国的作品。可是《楚辞》的写作,更能表达民间风俗信仰。学术界的《楚辞》研究流派纷呈,但许多学者都同意《楚辞》的风格、精神与地方风俗、宗教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这就与《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主要见解始终归结为上层文化风格的结论大不相同。各国《风》诗的差别,只是不同政治传统的表现。底层民间的生活经验,以及这种经验中形成的风俗和信仰,在《国风》中其实很少得到表达。迄今为止,对《国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取得颇多成绩。学者从各个方面总结《国风》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豳风》重农,《秦风》慷慨尚武,《陈风》神秘浪漫,《郑风》多情奔放,《齐风》尚奢等等。各家对各国诗风特点的见解大体相似。与《国风》上述特点相关,学术界常有一种见解,即视《国风》为一整体,将其与《楚辞》相比较。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以风、骚对称,“五四”以后的现代学术界承继这一见解,并形成某种共识,以《国风》代表北方文化,《楚辞》代表南方文化。关于北、南文化的不同,学界有许多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观点是:《国风》所体现的北方文化是质朴的,《楚辞》所体现的南方文化是浪漫的。这样的对比,把握住了北方与南方文学客观上的分野。但这个近乎共识的分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即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只能说出一些比较浅层的文化风格特点。实际上,《国风》中更深刻的东西是它的一致性,是它的共同人文取向和世俗情感。这种世俗情感,来自各国《风》诗作者文化趣味的相似性。不同邦国的诗歌作者,都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趣味喜好,但在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国风》是大体相似的。这是《国风》可以作为整体与《楚辞》比较的基础,也是《国风》地域文化研究未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在《国风》中不突出。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封国注重宗法,语言雅驯,排拒地方怪力乱神。《国风》虽走出庙堂,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延续雅言文化的这一传统。(摘编自颜世安《<国风>与春秋时期的北方地域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的《离骚》把浪漫想象与具有理性特点的个体人格和情操融成了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B.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的文章,清楚地表明了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就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C.与《楚辞》多民间风俗信仰的表达相比,《国风》因其受北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少在诗歌中体现其生活的风俗和信仰。D.学术界关于北、南方文化不同的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还是属于浅层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还保留了很多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特点,难以突破旧制,使得楚文化能够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B.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因此,可以说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C.北方在思想、器物、文化等方面逐步摆脱了巫术宗教的束缚,更为注重宗法礼俗,使得《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D.《国风》虽然分布广泛,但因为各国诗作者在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其地域文化研究未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国风》往往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以下选项中不能恰当体现其地域文化特征的是()A.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齐风·著》B.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郑风·清人》C.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D.七月流火,八月崔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七月》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影响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5.学界认为“《国风》所体现的北方文化是质朴的,《楚辞》所体现的南方文化是浪漫的”。请结合选必下教材中的《氓》和《离骚》(节选),简要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答案〗1.C2.C3.B4.①诗歌作者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②地方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③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5.①表现内容上:《氓》反映了一个普通女子不幸的婚姻,抒发的是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离骚》则运用神话传说、“香草美人”等意象,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以及对美政的追求。②情感表达:《氓》全诗情感直率而真挚,主人公对婚后的不幸有着理性的反思,哀而不伤。《离骚》则以热烈奔放的口吻,倾诉诗人政治革新的愿望,以浓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人生追求。③语言风格:《氓》语言表达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离骚》则富有楚地风格,神奇瑰丽,文采绚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国风》因其受北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加因果。由材料二“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在《国风》中不突出。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可知,《国风》较少在诗歌中体现其生活的信仰与灵魂是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注重宗法,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有一致性,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使得《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强加因果。原文“《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与“北方注重宗法礼俗”之间不构成因果逻辑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B.《国风》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中,《郑风》表现为多情奔放。“驷介旁旁”指驾车的四匹战马披着铠甲的盛貌,“二矛重英”指酋矛、夷矛两种兵器以二重朱羽为矛饰,写出驻守清邑的将领训练军队的场景。其体现的并非地域文化,而是尚武。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开头说“一国的诗歌作者,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那里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影响到文学抒情,就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由此可见,影响诗歌风格形成的第一位因素,就是诗歌作者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材料二中说“但许多学者都同意《楚辞》的风格、精神与地方风俗、宗教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由此可见,影响因素还有地方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材料二中还说“各国《风》诗的差别,只是不同政治传统的表现”“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由此可见,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于北方文化之质朴与南方文化之浪漫的区别之分析,可以从表现内容、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角度展开。比如,从作品的主要内容上,我们可以发现,《氓》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的正是一个社会底层普通女子对婚姻不幸与薄幸男子的控诉,是劳动人民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朴素向往,体现质朴性。而《离骚》中,作者虽借助一系列神话传说,以及杜若、兰等“香草美人”意象,但实际上想要表现的却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品格以及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相对于前者,这里的内容显然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从作品的情感内容来看,《氓》的主人公能直接对“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进行控诉,情感直率而真挚。但同时,对于婚姻中因男女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幸,主人公也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这种哀而不伤的风格正体现了北方文化的质朴风格。《离骚》中,作者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等热烈奔放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杰出才能,又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直白浓烈的语句倾诉诗人政治革新的愿望,从而表达自己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人生追求。从语言风格上,《氓》所代表的北方文学,不管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直白浅显,直言其事,不多加其他修饰语,彰显出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而以《离骚》为代表的南方文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意象与语句,都富有楚地风格,并且神奇瑰丽,文采绚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边城(节选)沈从文(甲)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乙)这一对难兄难弟原来同时爱上了那个撑渡船的外孙女。那天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在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且附带说明,这点念头还是两年前植下根基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两人从造船处沿了河岸又走到王乡绅新碾坊去,那大哥就说:“二老,你运气倒好,作了王团总女婿,有座碾坊。我呢,若把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来划渡船了,我欢喜这个事情。”那二老仍然默默的听着,把手中拿的一把弯月形镰刀随意斫削路旁的草木。到了碾坊时,却站住了向他哥哥说:“大老,你信不信这女子心上早已有了个人?”“我不信。”“大老,你信不信这碾坊将来归我?”“我不信。”两人于是进了碾坊。二老又说:“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那大哥听来真着了一惊,望了一下坐在碾盘横轴上的傩送二老,知道二老不是说谎,于是站近了一点,伸手在二老肩上拍打了一下,且想把二老拉下来。他明白了这件事,他笑了。他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二老把眼睛望着他的哥哥,很诚实的说:“大老,相信我,这是真事。我早就那么打算到了。家中不答应,那边若答应了,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你告我,你呢?”“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大老说到这个求亲手续时,好像知道二老要笑他,又解释要保山去的用意,只是“因为老的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就走了车路”。“结果呢?”“得不到什么结果。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马路呢?”“马路呢,那老的说若走马路,我得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把翠翠心唱软,翠翠就归我了。”“这并不是个坏主张!”“是呀,一个结巴人话说不出还唱得出。可是这件事轮不到我了,我不是竹雀,不会唱歌。”“那你打算怎么样?”“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只一句话。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唱歌呢?”“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不久,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大老把弟弟提议想想,作了一个苦笑。“娘的,自己不是竹雀,还请老弟做竹雀?好,就是这样子,我们各人轮流唱,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树林子里的猫头鹰,声音不动听,要老婆时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请人帮忙的!”两人便决定了从当夜起始,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那天晚上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其父母的故事及他们的对歌之事),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的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大老望着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会唱歌的竹雀吧。”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他的意思。大老从一个吊脚楼甬道走下河去了,老船夫也跟着下去。到了河边,见那只新船正在装货,许多油篓子搁在河岸边。一个水手正在用茅草扎成长束,备作船舷上挡浪用的茅把。老船夫问那个水手谁押船。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老船夫搓着手说:“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见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鱼网。(节选自《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乙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开始于新船,也结束于新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构思巧妙;而且,新船的设置也使大老“竞争”失败后马上“驾船”外出这一情节更加合理。B.首句交代大老二老爱上翠翠事实,为后文兄弟俩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末句则以老船夫望见二老在“整理鱼网”以回应大老的话,表达含蓄且别有情趣。C.老船夫反话正说称大老是个“狡猾东西”,但大老的反应让他意外,他最后“搓着手”肯定大老“走马路”是有希望的,但也表现了他的不安与担心。D.节选部分的人物对话,紧贴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带有比较鲜明的湘西的地方特点,如“走车路”“走马路”,就形象地写出了娶亲的两种不同途径。7.根据大老与二老的对话及语境,下列对大老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老把“一切心事都告了弟弟”,还对二老说自己“事情弄好了的话”,就要去“划渡船”,而且“喜欢这个事情”,表现出大老的坦诚实在、重情轻利。B.在证实二老也喜欢翠翠后,大老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还说“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可见大老的心胸宽广,也可见他对二老的理解。C.大老对二老说,老船夫在翠翠这个问题上“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实际上在他看来“成”与“不成”“只一句话”,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D.面对二老要替他唱歌的提议,大老“苦笑”后表示“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从“也”和“吧”两字当中,可以看出大老的自尊和无奈。8.根据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翠翠和二老当时复杂的心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9.同是写梦,文中画波浪线的两段叙述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翠翠:一方面情窦初开,为偷偷喜欢上了二老而心怀忐忑,另一方面却为如何让爷爷知道或不让爷爷知道(怎么办)而烦恼。②二老:一方面为大老对自己的包容而心有歉意;另一方面也因未能想到两全其美之计而苦恼。9.①叙述角度差异:第一处为“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介绍相关情节;第二处转化为“有限视角”,由翠翠以第一人称的言语直接展现叙述内容。②叙述内容差异:第一处重在介绍翠翠做梦及梦见摘虎耳草的原因;第二处重在写翠翠的心理感受及该送谁虎耳草的迷惘。③叙述语言的差异:第一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翠翠梦中采摘虎耳草的过程,表述生动,描写具象,具有梦境的朦胧诗意的氛围。第二处以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角度展开,叙述翠翠欣喜和迷惘的心情,表述口语化,语言欢快活泼。〖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话正说”不对,称大老为“狡猾东西”,其实是肯定大老能作出车路走不成走马路的改变,内心是欢喜的,所以应该是“正话反说”。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理解错误。大老是抱怨老船夫不痛快。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翠翠:“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指的是情窦初开,爱上二老傩送这件事;而“沉默”一方面是为偷偷喜欢上了二老而心怀忐忑,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该不该让爷爷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跟爷爷说,或者为如何让爷爷知道或不让爷爷知道(怎么办)而烦恼。②二老:二老也向大老吐露了心声,大老鼓励他说“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明明大老也喜欢翠翠,却鼓励二老去争取翠翠,二老的“沉默”是为大老对自己的包容而心有歉意;从下文“不久,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可知,此处的“沉默”也因未能想到两全其美之计而苦恼。【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能力。①叙述角度差异:第一处以第三人称来写,写翠翠梦中的情景,运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二处是翠翠向爷爷转述自己的梦境,是翠翠的语言描写,以“我”这个第一人称来写,这是转化为“有限视角”。②叙述内容差异:第一处先说“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因而晚上做梦,梦中被美妙的歌声浮起来,到对山悬崖摘虎耳草,这是重在介绍翠翠做梦及梦见摘虎耳草的原因;第二处强调歌声“顶好听”“又软又缠绵”以及“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重在写翠翠的心理感受及该送谁虎耳草的迷惘。③叙述语言的差异:第一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先写“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然后具体写了“路程”,“上了白塔,下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还写了虎耳草的样子“肥大”,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叙述翠翠梦中采摘虎耳草的过程,表述生动,描写具象,具有梦境的朦胧诗意的氛围。第二处以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角度展开,没有把梦境全部描述出来,而是侧重叙述翠翠欣喜和迷惘的心情,“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表述口语化,语言欢快活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史公观六国之盛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节选自司马迁《六国年表序》有删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上涂黑。学者牵于所闻A见B秦在帝位C日浅D不察E其终始F因举而笑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座庙以供奉祖先,文中代指王朝。B.表: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共为《史记》的五种体例,与《陈情表》的“表”不同。C.卒,在材料一中为“士兵”之意,与材料二中的“卒”词义不同。D.乡,通“向”,“往时,昔时”之意。宾,通“摈”,“排斥,弃绝”之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但一统天下后的秦朝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原因是统治者不施仁义。B.贾谊运用多向对比的手法,从地位、武器、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之师进行比较,充分叙述,使得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C.司马迁考察六国的兴盛,认为他们关键是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运用权谋诈术,于是合纵连横学说从此兴起。D.司马迁根据《秦记》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目的是借此表明他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原委,以供后世的君子阅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2)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14.根据材料二,请概括司马迁对秦朝兴亡的看法。〖答案〗10.ADF11.A12.B13.(1)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2)假话像蜜蜂一样纷纷而出,盟约誓言不被遵守,虽然派遣人质也得不到制约管束。14.①对于秦王朝的兴衰,司马迁指出秦得天下是“若天所助”,是顺应时代,大势所趋;②虽然秦多暴政,但功业也很大,不能因为秦在帝位日浅而对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全盘否定。〖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有些学者因为被学识见闻局限,看见秦朝统治时间很短,不考察它兴衰变化的前因后果,就全盘否定加以讥笑。“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式,单独成句,故在A处断开;“秦在帝位日浅”作“见”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故在D处断开;“其终始”作“不察”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故在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设七座庙以供奉祖先”错。七庙:不是七座庙,是七代祖先,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B.正确。《陈情表》的“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C.正确。“卒”,士兵。/最后。句意: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但最后却吞并天下。D.正确。句意: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昔时九国的武将谋臣。/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充分叙述”错误。几组对比应该是以议论为主。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达到;“序”,安置使有序,使动用法,可意译为统理,统领。(2)“矫称”,假话(谎言);“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信”,遵守,信守;“置质”,派遣人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可知,对于秦王朝的兴衰,司马迁指出秦得天下是“若天所助”,是顺应时代,大势所趋。②由原文“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可知,虽然秦多暴政,但功业也很大,不能因为秦在帝位日浅而对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全盘否定加以讥笑。参考译文:材料一: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昔时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史公观察六国强盛的开始,都在致力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假话像蜜蜂一样纷纷而出,盟约誓言不被遵守,虽然派遣人质也得不到制约管束。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仅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而且上天对它好像有所扶助似的。秦国统一天下后,就焚烧《诗》《书》,对各国国史烧得更彻底。如今只有《秦记》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时代记载权谋应变的资料也很有借鉴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采用上古的文献呢?秦国夺取天下虽然有很多暴行,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调整对策,建立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代帝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与我们接近,礼法习俗经过变通,也和我们差不多,议论切实容易实行。现在有些学者因为被学识见闻局限,看见秦朝统治时间很短,不考察它兴衰变化的前因后果,就全盘否定加以讥笑,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因此我根据《秦记》,紧承《春秋》的记叙,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被杀,记载各国兴亡变化的诸多头绪。后代的君子们通过这个年表,可以浏览各国历史变迁。(节选自司马迁《六国年表序》有删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①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②南金络头③。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备注〗①本词作于作者晚年流放宜州期间,一年后病逝。②戏马台:据传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③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宴会上众将说封侯论功业场面热闹,而词人却在笛声与歌声中悄然独立,也为下面的抒情张本。B.“戏马台”一句巧妙用典,既直接点出重阳宴集之事,又照应首句的“诸将”,而“金络头”则切合“戏马台”之“马”,可暗指“功业”。C.在词的下阕里,黄庭坚自称“老人”,虽一头白发,但也应风俗簪花,老兴勃发,颇有生活情趣,和开篇时“独倚楼”的形象有所不同。D.本词用语通俗、质朴,带着鲜明的口语色彩,如叠词“休休”“羞羞”,同音而异形,上下相应,既贴合诗句内容,又有一定的音乐性。16.古人评黄庭坚的这首贬谪词中多“倔强之姿”,请结合全词试作赏析。〖答案〗15.B16.①开篇通过诸将在宴会上谈论立功封侯之事与词人独自倚楼长歌,形成鲜明对比,并以“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来表达词人看透人事,看淡功名的孤高之姿。②词人虽已是“老人”却不惧“羞羞”,白头簪花,并通过与花的相互调侃,以一种独特的幽默与情趣来对抗人生逆境,彰显出一种豁达之态。③宴席上,“催酒莫迟留”,词人频频劝酒,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酒味不变,可开怀畅饮,表现出一种不陷于困境的豪放之意。〖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直接点出”错,这里是通过用典手法,应是“含蓄点出”。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诸将谈论立功封侯,词人却独倚高楼,沉浸在音乐中。塑造了词人耿介孤高,鄙弃功名富贵的形象。一是热衷于名利的诸将,一是特立独行不慕名利的词人,运用了对比反衬,突出了词人的孤高之姿。“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作者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在时光流逝的波涛中,被时代的风雨冲洗得一干二净了,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词人早已看透人事,看淡功名,联系前句独自倚楼的形象,更显耿介。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诗人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道山清话》中最后一句作“人不羞花花自羞”,这样写就是词人与花在相互调侃,更洋溢出幽默感与生活的情趣。词人以一种独特的幽默与情趣来对抗人生逆境,彰显出一种豁达之态。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佳酿。词人频频劝酒,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酒味不变,可开怀畅饮,表现出一种不陷于困境的豪放之意。(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黄昏雄奇壮阔的景象;而高适《燕歌行》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塞外黄昏凄凉与悲壮之景。(2)柳永在《望海潮》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夸张手法指出珍宝的众多和服饰的精美,反映出古代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3)针对当时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有所作为的向往。〖答案〗(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策略,①即围绕“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作为切入点,②将传统文化的宏大主题大而化之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微观故事,③鼓励网民运用短视频这种媒介,④通过镜头捕捉和展现新春新气象,⑤分享并记录自己的春节经历。这些短视频作品用现代的镜头语言,诠释了古老的春节文化,让视频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我们看到了从文化殿堂到百姓人家的各种春节场景,领悟到了从古老仪式到现代庆祝方式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①,它们还以具象化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将春节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旋律,都如同文化的使者,将深厚的传统底蕴传递给观众。它们通过网络的共享和传播,在广大网民中激发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归属感。此外,②。观众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虚拟社区,从而也在深层次上提升了这些短视频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凝聚方面的作用。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恰当,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材料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答案〗18.①这些短视频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②观众参与也提升了短视频的价值19.第①处,改为:即以“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作为切入点;或:即围绕“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第②处,误用成语“大而化之”。可改为“……细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微观故事”;第⑤处,“分享并记录”语序逻辑不当,改为:“记录并分享”。〖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句为过渡句的前半句,应该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上文说的是用短视频“分享并记录自己的春节经历”,后半句谈的是短视频的价值,此句也应围绕这个内容表述;此外后半句中有“还”,此处应有“不仅”“不止”这样的表达,可填:这些短视频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②此句是对后面内容的概括;后面说的是“观众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在深层次上提升了这些短视频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凝聚方面的作用”,说的是观众的参与对短视频价值的提升,可填;观众参与也提升了短视频的价值。【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处,“围绕……作为切入点”句式杂糅,改为:即以“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作为切入点;或:即围绕“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第②处,误用成语“大而化之”,大而化之,原意为光大道德以化育万民,也指对精神、学说等发扬光大,现也指做事粗放、宽容或草率、马马虎虎。此处是把“宏大主题”变为“具体可感的微观故事”,可改为“……细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微观故事”;第⑤处,“分享并记录”语序逻辑不当,应先“记录”再“分享”。可改为:“记录并分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那时的人们粗犷,不知精致细腻为何物;那时的人们阳刚,没有清脆轻薄纤巧透明的阴柔趣味。出土的陶罐平静地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不知何为浑朴而浑朴坦然,不知何为端庄而端庄天成,不知何为高贵而高贵自在。不输铜晕绿,漫拟玉无瑕。素面无粉黛,如人披肝胆。没有含蓄,没有朦胧,没有婉约,没有雕龙描凤的安排,没有江南四月的惆怅。目光与陶罐对峙,在咫尺之间凝固。数千年的时间,弯曲在优美的弧度里。原始天地的蛮荒,野性温柔□神祇居住的山谷,幻影迷离。散落在河岸的洞穴,风姿绰然。我听见了击缶,以及巫舞歌声。现代人迷恋珠宝,对远古的陶罐也许不屑一顾。陶罐在遥遥岁月中,等待着一双知己的眼睛。晨曦初露,工匠已到河边①(jí)水,细细密密的软泥从指缝渗出。泥土终于等来了一个涅②(pán)重生的机遇。然后,我听见匠人杂沓的声音,响成一种节奏,为陶罐烧最后一把柴火。古树的枝条在古窑里③(bèng)发激情,水与泥土,在火中羽化了自己。20.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上写出相对应的汉字。21.文段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分号,有人说用句号,你赞成哪个?请说明理由。22.画线句子中三个“而”的转折,前后语意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说说这样表达的效果。〖答案〗20.汲,槃,迸21.要用句号。①“蛮荒”“山谷”“洞穴”三者在句式和内容上都构成并列关系,而“幻影迷离”后面已经使用了句号,所以前面也要保持一致,使用句号。②用句号,可使每个分句相对独立,更能突出表现陶罐出土环境独特神秘的色彩。22.①“而”前后内容所指认知主体不同,所以不矛盾。②不知“浑朴”“端庄”“高贵”是就陶罐对自身特点的认知而言,而“浑朴坦然”等词语是欣赏者对陶罐的认知评价。③通过两者不同的认知对比,以“矛盾”的内容以及排比的形式,突出了陶罐浑然天成的“浑朴、端庄、高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陶罐由衷的赞叹与欣赏。〖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jí水,应写作“汲水”,意思是吸取水分;从下往上打水。涅pán重生,应写作“涅槃重生”,意思是指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bèng发激情,应写作“迸发激情”。【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分析前后句子可知,“原始天地的蛮荒,野性温柔”“神祇居住的山谷,幻影迷离”“散落在河岸的洞穴,风姿绰然”三个句子是并列关系,而“幻影迷离”“风姿绰然”后面都是句号,可知“野性温柔”后面也应是句号。句号是较大的间隔,“原始天地的蛮荒,野性温柔”“神祇居住的山谷,幻影迷离”“散落在河岸的洞穴,风姿绰然”用了三个句号,使每个句子相对独立,较长的停顿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更能突出表现陶罐出土环境独特神秘的色彩。【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先解释“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而”字分别描述“浑朴”“端庄”“高贵”,“而”前后内容所指认知主体不同,所以不矛盾。②“而”字的前半个句子“不知何为浑朴”“不知何为端庄”“不知何为高贵”说的是陶罐,是就陶罐对自身特点的认知而言;而“浑朴坦然”“端庄天成”“高贵自在”等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的,是欣赏者对陶罐的认知评价。③再看“效果”,“而”字前后形成转折,内容上是对比,陶罐的“自我”认知与欣赏者的认知不同,形成对比,看似矛盾实则是采用这种形式突出陶罐的美,以“矛盾”的内容以及排比的形式,突出了陶罐浑然天成的“浑朴、端庄、高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陶罐由衷的赞叹与欣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位作家说,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完成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作家之语,道出了文学具有反映和揭示的能力,就像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的外貌一样,文学作品也能映照出社会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这句话彰显了文学作品对“自己”(读者)与“世界”的价值。具体来说,这种价值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纠葛和价值观念。这些作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让我们变得“更深刻”。其次,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和处理。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往往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就像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外貌一样,文学作品也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第三、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它们通过描绘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矛盾、探讨社会问题,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它也像一面智慧的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类文明的精髓和智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理解世界,思考和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和目标。写作时可以着眼于“伟大作品”,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伟大”,写伟大作品对于生命、社会、世界的反映,对于人类的价值。然后思考我们如何通过阅读伟大的作品而“映照”自我,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可以分层来写,从个人到社会到整个人类,写我们如何通过伟大作品来完善自我,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立意:1.阅读伟大作品,不断完善自我。2.作品映射社会,阅读烛照人生。3.借助伟大作品,全面理解世界。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二:一国的诗歌作者,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那里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影响到文学抒情,就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但总觉比较浅显,难以看出《国风》中有孕育于地方生活的信仰和灵魂。《楚辞》晚于《国风》二百多年,与《国风》一样也是地域邦国的作品。可是《楚辞》的写作,更能表达民间风俗信仰。学术界的《楚辞》研究流派纷呈,但许多学者都同意《楚辞》的风格、精神与地方风俗、宗教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这就与《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主要见解始终归结为上层文化风格的结论大不相同。各国《风》诗的差别,只是不同政治传统的表现。底层民间的生活经验,以及这种经验中形成的风俗和信仰,在《国风》中其实很少得到表达。迄今为止,对《国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取得颇多成绩。学者从各个方面总结《国风》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豳风》重农,《秦风》慷慨尚武,《陈风》神秘浪漫,《郑风》多情奔放,《齐风》尚奢等等。各家对各国诗风特点的见解大体相似。与《国风》上述特点相关,学术界常有一种见解,即视《国风》为一整体,将其与《楚辞》相比较。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以风、骚对称,“五四”以后的现代学术界承继这一见解,并形成某种共识,以《国风》代表北方文化,《楚辞》代表南方文化。关于北、南文化的不同,学界有许多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观点是:《国风》所体现的北方文化是质朴的,《楚辞》所体现的南方文化是浪漫的。这样的对比,把握住了北方与南方文学客观上的分野。但这个近乎共识的分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即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只能说出一些比较浅层的文化风格特点。实际上,《国风》中更深刻的东西是它的一致性,是它的共同人文取向和世俗情感。这种世俗情感,来自各国《风》诗作者文化趣味的相似性。不同邦国的诗歌作者,都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趣味喜好,但在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国风》是大体相似的。这是《国风》可以作为整体与《楚辞》比较的基础,也是《国风》地域文化研究未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在《国风》中不突出。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封国注重宗法,语言雅驯,排拒地方怪力乱神。《国风》虽走出庙堂,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延续雅言文化的这一传统。(摘编自颜世安《<国风>与春秋时期的北方地域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的《离骚》把浪漫想象与具有理性特点的个体人格和情操融成了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B.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的文章,清楚地表明了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就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C.与《楚辞》多民间风俗信仰的表达相比,《国风》因其受北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少在诗歌中体现其生活的风俗和信仰。D.学术界关于北、南方文化不同的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国风》的地域文化研究还是属于浅层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还保留了很多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特点,难以突破旧制,使得楚文化能够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B.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因此,可以说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C.北方在思想、器物、文化等方面逐步摆脱了巫术宗教的束缚,更为注重宗法礼俗,使得《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D.《国风》虽然分布广泛,但因为各国诗作者在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其地域文化研究未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国风》往往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以下选项中不能恰当体现其地域文化特征的是()A.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齐风·著》B.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郑风·清人》C.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D.七月流火,八月崔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七月》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影响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5.学界认为“《国风》所体现的北方文化是质朴的,《楚辞》所体现的南方文化是浪漫的”。请结合选必下教材中的《氓》和《离骚》(节选),简要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答案〗1.C2.C3.B4.①诗歌作者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②地方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③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5.①表现内容上:《氓》反映了一个普通女子不幸的婚姻,抒发的是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离骚》则运用神话传说、“香草美人”等意象,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以及对美政的追求。②情感表达:《氓》全诗情感直率而真挚,主人公对婚后的不幸有着理性的反思,哀而不伤。《离骚》则以热烈奔放的口吻,倾诉诗人政治革新的愿望,以浓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人生追求。③语言风格:《氓》语言表达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离骚》则富有楚地风格,神奇瑰丽,文采绚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国风》因其受北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加因果。由材料二“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在《国风》中不突出。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可知,《国风》较少在诗歌中体现其生活的信仰与灵魂是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注重宗法,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有一致性,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使得《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强加因果。原文“《国风》多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与“北方注重宗法礼俗”之间不构成因果逻辑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B.《国风》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中,《郑风》表现为多情奔放。“驷介旁旁”指驾车的四匹战马披着铠甲的盛貌,“二矛重英”指酋矛、夷矛两种兵器以二重朱羽为矛饰,写出驻守清邑的将领训练军队的场景。其体现的并非地域文化,而是尚武。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开头说“一国的诗歌作者,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那里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影响到文学抒情,就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由此可见,影响诗歌风格形成的第一位因素,就是诗歌作者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等。材料二中说“但许多学者都同意《楚辞》的风格、精神与地方风俗、宗教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由此可见,影响因素还有地方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材料二中还说“各国《风》诗的差别,只是不同政治传统的表现”“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由此可见,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于北方文化之质朴与南方文化之浪漫的区别之分析,可以从表现内容、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角度展开。比如,从作品的主要内容上,我们可以发现,《氓》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的正是一个社会底层普通女子对婚姻不幸与薄幸男子的控诉,是劳动人民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朴素向往,体现质朴性。而《离骚》中,作者虽借助一系列神话传说,以及杜若、兰等“香草美人”意象,但实际上想要表现的却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品格以及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相对于前者,这里的内容显然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从作品的情感内容来看,《氓》的主人公能直接对“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进行控诉,情感直率而真挚。但同时,对于婚姻中因男女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幸,主人公也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这种哀而不伤的风格正体现了北方文化的质朴风格。《离骚》中,作者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等热烈奔放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杰出才能,又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直白浓烈的语句倾诉诗人政治革新的愿望,从而表达自己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人生追求。从语言风格上,《氓》所代表的北方文学,不管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直白浅显,直言其事,不多加其他修饰语,彰显出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而以《离骚》为代表的南方文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意象与语句,都富有楚地风格,并且神奇瑰丽,文采绚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边城(节选)沈从文(甲)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乙)这一对难兄难弟原来同时爱上了那个撑渡船的外孙女。那天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在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且附带说明,这点念头还是两年前植下根基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两人从造船处沿了河岸又走到王乡绅新碾坊去,那大哥就说:“二老,你运气倒好,作了王团总女婿,有座碾坊。我呢,若把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来划渡船了,我欢喜这个事情。”那二老仍然默默的听着,把手中拿的一把弯月形镰刀随意斫削路旁的草木。到了碾坊时,却站住了向他哥哥说:“大老,你信不信这女子心上早已有了个人?”“我不信。”“大老,你信不信这碾坊将来归我?”“我不信。”两人于是进了碾坊。二老又说:“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那大哥听来真着了一惊,望了一下坐在碾盘横轴上的傩送二老,知道二老不是说谎,于是站近了一点,伸手在二老肩上拍打了一下,且想把二老拉下来。他明白了这件事,他笑了。他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二老把眼睛望着他的哥哥,很诚实的说:“大老,相信我,这是真事。我早就那么打算到了。家中不答应,那边若答应了,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你告我,你呢?”“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大老说到这个求亲手续时,好像知道二老要笑他,又解释要保山去的用意,只是“因为老的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就走了车路”。“结果呢?”“得不到什么结果。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马路呢?”“马路呢,那老的说若走马路,我得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把翠翠心唱软,翠翠就归我了。”“这并不是个坏主张!”“是呀,一个结巴人话说不出还唱得出。可是这件事轮不到我了,我不是竹雀,不会唱歌。”“那你打算怎么样?”“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只一句话。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唱歌呢?”“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不久,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大老把弟弟提议想想,作了一个苦笑。“娘的,自己不是竹雀,还请老弟做竹雀?好,就是这样子,我们各人轮流唱,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树林子里的猫头鹰,声音不动听,要老婆时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请人帮忙的!”两人便决定了从当夜起始,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那天晚上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其父母的故事及他们的对歌之事),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的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大老望着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会唱歌的竹雀吧。”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他的意思。大老从一个吊脚楼甬道走下河去了,老船夫也跟着下去。到了河边,见那只新船正在装货,许多油篓子搁在河岸边。一个水手正在用茅草扎成长束,备作船舷上挡浪用的茅把。老船夫问那个水手谁押船。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老船夫搓着手说:“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见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鱼网。(节选自《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乙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开始于新船,也结束于新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构思巧妙;而且,新船的设置也使大老“竞争”失败后马上“驾船”外出这一情节更加合理。B.首句交代大老二老爱上翠翠事实,为后文兄弟俩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末句则以老船夫望见二老在“整理鱼网”以回应大老的话,表达含蓄且别有情趣。C.老船夫反话正说称大老是个“狡猾东西”,但大老的反应让他意外,他最后“搓着手”肯定大老“走马路”是有希望的,但也表现了他的不安与担心。D.节选部分的人物对话,紧贴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带有比较鲜明的湘西的地方特点,如“走车路”“走马路”,就形象地写出了娶亲的两种不同途径。7.根据大老与二老的对话及语境,下列对大老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老把“一切心事都告了弟弟”,还对二老说自己“事情弄好了的话”,就要去“划渡船”,而且“喜欢这个事情”,表现出大老的坦诚实在、重情轻利。B.在证实二老也喜欢翠翠后,大老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还说“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可见大老的心胸宽广,也可见他对二老的理解。C.大老对二老说,老船夫在翠翠这个问题上“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实际上在他看来“成”与“不成”“只一句话”,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D.面对二老要替他唱歌的提议,大老“苦笑”后表示“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从“也”和“吧”两字当中,可以看出大老的自尊和无奈。8.根据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翠翠和二老当时复杂的心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9.同是写梦,文中画波浪线的两段叙述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翠翠:一方面情窦初开,为偷偷喜欢上了二老而心怀忐忑,另一方面却为如何让爷爷知道或不让爷爷知道(怎么办)而烦恼。②二老:一方面为大老对自己的包容而心有歉意;另一方面也因未能想到两全其美之计而苦恼。9.①叙述角度差异:第一处为“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介绍相关情节;第二处转化为“有限视角”,由翠翠以第一人称的言语直接展现叙述内容。②叙述内容差异:第一处重在介绍翠翠做梦及梦见摘虎耳草的原因;第二处重在写翠翠的心理感受及该送谁虎耳草的迷惘。③叙述语言的差异:第一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翠翠梦中采摘虎耳草的过程,表述生动,描写具象,具有梦境的朦胧诗意的氛围。第二处以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角度展开,叙述翠翠欣喜和迷惘的心情,表述口语化,语言欢快活泼。〖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话正说”不对,称大老为“狡猾东西”,其实是肯定大老能作出车路走不成走马路的改变,内心是欢喜的,所以应该是“正话反说”。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理解错误。大老是抱怨老船夫不痛快。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翠翠:“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指的是情窦初开,爱上二老傩送这件事;而“沉默”一方面是为偷偷喜欢上了二老而心怀忐忑,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该不该让爷爷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跟爷爷说,或者为如何让爷爷知道或不让爷爷知道(怎么办)而烦恼。②二老:二老也向大老吐露了心声,大老鼓励他说“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明明大老也喜欢翠翠,却鼓励二老去争取翠翠,二老的“沉默”是为大老对自己的包容而心有歉意;从下文“不久,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可知,此处的“沉默”也因未能想到两全其美之计而苦恼。【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能力。①叙述角度差异:第一处以第三人称来写,写翠翠梦中的情景,运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二处是翠翠向爷爷转述自己的梦境,是翠翠的语言描写,以“我”这个第一人称来写,这是转化为“有限视角”。②叙述内容差异:第一处先说“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因而晚上做梦,梦中被美妙的歌声浮起来,到对山悬崖摘虎耳草,这是重在介绍翠翠做梦及梦见摘虎耳草的原因;第二处强调歌声“顶好听”“又软又缠绵”以及“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重在写翠翠的心理感受及该送谁虎耳草的迷惘。③叙述语言的差异:第一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先写“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然后具体写了“路程”,“上了白塔,下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还写了虎耳草的样子“肥大”,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叙述翠翠梦中采摘虎耳草的过程,表述生动,描写具象,具有梦境的朦胧诗意的氛围。第二处以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角度展开,没有把梦境全部描述出来,而是侧重叙述翠翠欣喜和迷惘的心情,“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表述口语化,语言欢快活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史公观六国之盛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