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5讲课题1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5讲课题1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5讲课题1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5讲课题1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第25讲课题1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12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唐代中后期,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见,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激励下,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供应了依据。(2)周敦颐和邵雍:领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找寻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拓了道路。(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三教合一≠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相互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白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二、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按部就班,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说明“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化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化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化读本,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见影响陆九渊(南宋)(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见“独创本心”,作为自己安家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看法”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明)(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知道,自己要知道自己人生当中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去行动;其次层意思是良知,首先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己内心当中的良知(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2.地位:标记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丢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材料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见探究外物,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1.儒学的复兴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殊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理学体系理学比较注意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相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大师朱熹还对儒学教化进行了深化探究。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高校》《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致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记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维激活]宋明理学汲取了佛道思想,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记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终归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独创本心”的思想,主见从“本心”入手去相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确定的同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史料一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白“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说明白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详细化。(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相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守仁的主见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至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日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学问,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分是什么?[提示](1)精神:剧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看法: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区分: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独创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见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见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主动作用►探究二程朱理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找寻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汲取的同时,他们创建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赐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确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需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学问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说明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探讨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学问论确定实然和应然学问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作程朱理学。——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1)史料一从哲学观、伦理观等角度分析了宋明理学的特点。(2)史料二从宇宙论、伦理学和学问论的体系角度说明白宋明理学的内容。(1)依据史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2)依据所学学问,列举史料二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学问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示](1)汲取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2)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学问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影响:巩固了中心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宋明理学的影响1.主动方面(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主动作用。(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勉进取产生了非常主动的影响,今日人们依旧能从中得到启示。(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独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方面(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4)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殊是程颐系统)的儒学探讨成果,形成新儒学体系。他把《高校》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说明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化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最终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守仁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守仁的“致良知”教以“简易干脆”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守仁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王守仁)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依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缘由,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依据材料二,比较王守仁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归纳王守仁思想的社会意义。[答案](1)缘由: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化渗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2)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守仁:发展到一般民众。相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学问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矗立不败的精神凝合力。[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2024·山东高三考试)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见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D[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坚持三纲五常,强调君臣伦理,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即服务于现实政治,D项正确;两个流派都强调理,但是理的作用并不一样,解除A项;B项是王守仁的主见,解除;相比于朱熹而言,王守仁并不强调压制人的欲望,解除C项。]命题点:佛教的传播2.(2024·重庆选择考适应性测试·3)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讲解并描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更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变更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D[依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验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汲取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更,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确定程度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变更,解除A项;题干未体现隋唐佛教教义注意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解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交融现象,解除C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宗谱纂修的影响(2024·全国卷Ⅰ)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知情境:本题创设了宗谱纂修的生活情境,要求精确相识清代宗谱纂修的社会影响。明立意:本题以清代宗谱的纂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说明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对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宗谱内容的理解最重要。理思路:本题从表面上看考查的是清代的内容,但是细致思索后就会发觉,这跟我们所学的有关清代的学问似乎没有关系,所以就必需从宗谱的内容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解答时,抓住“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关键信息,就很简单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处世理念,这说明清代的宗谱很明显是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这样分析就能找到正确答案(B项)了。宋明理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须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起先就提倡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起先。(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定结果:宋代政局稳定后,农业、手工业得到快速复原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更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辩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索,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供应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真题体验】命题点:程颢理学1.(2024·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由,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闲情逸致,人们对四季中奇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索的事,像风云变更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选B项。]命题点:对“克己复礼”的理解2.(2024·江苏卷)孔子主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说明:“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说明()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意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样D[孔子的“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样,故D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当听从于天理,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故意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汲取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汲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汲取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见。[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行开交。这表明宋代()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D.士大夫阶层流淌日益封闭C[世俗化指生活变得适合现实社会,题干提及寡妇柴氏因“将携资再嫁”而受到“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这表明士大夫的婚姻观念·越来越现实、功利,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宋朝仍旧占重要地位,解除A项;理学在宋初还未形成,解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士大夫的婚姻,D项与材料无关,解除。]2.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很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A.具有唯物主义色调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包含确定的科学因素D[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视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试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解除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解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的,强调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此处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解除C项。]3.陆九渊指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这些思想主见()A.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B.是“心即理”主见的详细体现C.使儒学起先适应政治统治须要D.已有初步反封建民主思想取向A[材料体现了“民为邦本”、君为民治理国家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