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限时集训(十九)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4·广东二模)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夫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夫的很多农具则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A.诸侯国激励发展工商业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C[战国时期铁农具渐渐得到推广,但农夫自制较难,须要到市场上购买,因此反映了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改变,无法体现诸侯国激励发展工商业,且农具的交换不能体现工商业的发展,解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渐渐形成并未占主导地位,且材料现象与小农经济无干脆关系,解除B项;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是通过地主对农夫的压榨体现出来的,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2.(2024·太原二模)《汉书》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196,口数109000;多者户数80000,口数246000。由此可推知,当时()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国家收入以户税为主A[依据材料“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196,口数109000;多者户数80000,口数246000”可知,此时一家一户个体生产,规模小,具有分散性,说明小农经济特征明显,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县级行政区,未与郡等其他高级行政区比较,无法得出“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解除B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解除C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涉及国家收入,解除D项。]3.(2024·郴州二模)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闻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这说明()A.北宋统一促进农作物品种沟通B.北宋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优良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D.对外开放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A[北宋初年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的沟通和推广,是在南北基本统一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实施的,故选A项;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都归属农业,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商业的看法,解除B项;“占城稻”是优良品种,但无法推知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是优良品种,解除C项;只有“占城稻”是从越南引进,其他农作物并非通过外交渠道引进的,无法得出D项结论,解除。]4.(2024·雅安三模)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斗争比例。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北87%76%61%68%50%29%26%南13%24%39%32%50%71%74%上表中南北方斗争比例的改变趋势反映了()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逼消退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C.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D.政治统治重心渐渐南移B[斗争是政治的接着,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是斗争爆发的根源,因此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在南方发动斗争的比例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故选B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逼几乎始终存在,到清朝还多次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解除A项;元明清时期斗争百分之七十以上发生在南方,因此统治者更重视南方军事建设才符合情理,解除C项;都城是政治中心的代表,明朝迁都北京,元朝清朝均定都北京,解除D项。]5.(2024·太原二模)下表为清代部分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状况。据此可知()省府(州)学县学书院直隶1713996山东1210467河南1310560湖南1768104四川24121161广东1485145A.书院教化得到朝廷激励B.民间教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C.官学占据全国主导地位D.南方地区成为传统儒学重心B[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江南之地的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的数量比北方多,这一民间教化状况反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状况比较,未涉及政府政策,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直隶、山东、广东等地区的比较,未涉及全国官学状况,解除C项;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南方地区的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的数量比北方多,南方地区成为教化重心,并非“传统儒学重心”,解除D项。]6.(2024·乐山三模)《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别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反映出区间贩运业的旺盛D.说明了宋朝迁都的缘由B[依据题干中陆游的记载内容可知,在南宋时期,国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这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史实相一样,故选B项。]7.(2024·莆田三模)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沟通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C[唐代隔织生产工艺在浙江与西安均存在,唐代贡品中的南方四川的交梭罗在后期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代丝绸工艺南北沟通频繁,故选C项;题干反映了南北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色,解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解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的长途贸易活跃现象,解除D项。]8.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夫生产主动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冲突B[依据材料“豪人之室……山谷不能受”可知,该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农夫生产主动性降低而非提高,解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夫与赋税,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国家财政收入,且其隐瞒人口与土地,对国家利益造成很大的冲击,解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特别沉重,加深了阶级冲突而非缓和,解除D项。]9.(2024·广州一模)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很多农夫“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夫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农夫与市场联系亲密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明中叶以后,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标记的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所述即为上述地区的农夫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供应了劳动力,表明农夫与市场联系亲密,故选B项。]10.《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时常,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精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精确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D[由材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时常,不得地气也”可知,造物应当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致,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系统动身进行设计,“地气”是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主观因素,故选D项;工匠精神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所需条件,并未提及社会产业分工,解除B项;“精确记载”表述过于肯定,解除C项。]11.(2024·呼和浩特调研)《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这些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被官府垄断B.阐释了古代手工技术的传承方式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国家立法扶持工商业活动B[依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可知,古代手工业的技术是父子相袭,职业是相承的,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制度,而非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发展,解除A项;材料记载了手工工匠的职业传承方式,没有反映手工业内部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解除C项;战国之后,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解除D项。]12.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洁的生产工具,以流淌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A.自然经济色调相当深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记之一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A[“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说明手艺式手工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即自然经济色调深厚,故选A项;手艺式手工业产品很少流入市场,说明其并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解除B项;“以流淌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说明明清江南市镇手艺式工匠可以自由流淌,拥有基本人身自由,解除C项;与其他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传承方式相像,手艺式手工业大都在家族内部传承,具有封闭性,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夫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纳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化》等材料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普及性推广,成为平常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夫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摘编自朱玉婷、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以及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缘由以及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葡萄生产……采纳小农精耕细作模式”、材料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可得普遍注意精耕细作;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以及材料二“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普及性推广”可得生产模式较为传统;依据材料一“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夫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以及材料二“甘薯、玉米等……成为平常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可得粮食自给自足为主;依据材料一“谷物……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及材料二“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可知重视种植经济作物。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谷物……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可知其发展是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依据材料一“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纳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等信息可知其发展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其新发展是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可知精耕细作技术提高;依据材料二“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普及性推广”可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局势可知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社会劳动力的供应也相应增加;除去以上缘由之外,“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也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普及性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并结合诸多史实可知,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旺盛,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答案](1)共同特点:普遍注意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2)缘由: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旺盛;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绚丽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芜;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浇灌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缘由》等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详细的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