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理学问体系背史论术语(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问题。(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允、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更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心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更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4)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心集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心,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变更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5)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6)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心集权。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学问拓展]“汉承秦制”主要内涵是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减弱________。2.中心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心集权得到加强。[学问拓展]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峻威逼中心集权,但它的实行有肯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复原。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____________举荐人才为官。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夫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减弱贵族势力的必定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心集权的主要威逼。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渐渐成为威逼中心集权的主要力气,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学问拓展]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心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门阀政治的形成(1)缘由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缘由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靠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________________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凹凸共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当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________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3.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当。三、隋唐政治——体制创新1.地方制度(1)隋:并州、郡为一级,地方管理重归州、县二级制。(2)唐:依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又叫视察使)代表中心“察访善恶,举其大纲”,监察地方。唐朝中期设置________。唐玄宗后采访使渐渐介入地方事务,特殊是安史之乱后,诸道的采访使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合二为一,是唐后期________局面形成的重要缘由。[教材补缺]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和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的瓦解,起先实行募兵制,同时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给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心政府限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始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心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中心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心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详细。(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________及中心机构的权力,相互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________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能的不足[学问拓展]三省六部制“民主色调”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擅长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调”。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旧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3.选官制度:科举制(1)形成与发展: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________。[图示明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及趋势四、宋元政治——臻于成熟(一)君主专制加强1.宋朝(1)________________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________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学问拓展]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主要体现了对制衡的追求,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官员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减弱,而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减弱,目的都是加强皇权。(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气,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教材补缺]1.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意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心,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2.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当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驾驭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峻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二)中心集权的发展1.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充溢中心禁军。②行政: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设________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心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3)影响: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2.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干脆管理;地方设立________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2)意义: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学问拓展]山川形便与犬牙交织(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织:从元代起先,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心军事限制为目的,实行“犬牙交织”的原则,随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减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心比较简单限制。[易错辨析]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eq\x(考点一)中心集权的不断发展(一)历史概念——“行省制”“郡县制”1.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诞生于春秋战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心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心→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心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心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心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二)读图明史——古代中心与地方关系的演化[探究]该组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解读]试答:(三)史料探史——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①。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②。——(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气,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③。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更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亲密相关④。——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探究](1)依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什么特点?(2)依据史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两宋时期“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形成的缘由。[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知府初设时的职能②通判的职能,知府职能的变更③文官政治的特点④文官政治形成的缘由(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综合①②两条信息可知,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④从社会结构变更、经济文化发展、选官制度、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白宋朝文官政治形成的缘由。试答:[系统认知]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特点(1)从限制军权入手,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心。(2)分化事权:分化军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别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分化地方事权,使军政、监察、财政、司法等驾驭在不同的官员手中。(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四)读图明史——历代地方行政机制的变与不变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或州—县[解读]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五)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化规律(1)中心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限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心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限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减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更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更很大。eq\x(考点二)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演进(一)历史根源——中外朝制度西汉时期的中心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二)史料探史——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斗争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①。(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②。东晋则侍中始优③。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⑤。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⑥。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⑦。——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探究]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汉武帝重用内朝官②曹魏时,中书起先参与政事③东晋时,侍中地位上升④南北朝时,三省雏形初具⑤唐朝三省制完善⑥三省长官已是正式宰相⑦三省长官的权力安排(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材料信息量较大,但①②③④⑤反映了一个清楚的线索,即通过分权的方式减弱相权。试答:[系统认知]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意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三)归纳总结——唐宋时期中心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eq\x(考点三)古代选官监察制度(一)史料探史——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史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①……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②。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③。——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明显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其存在的长久性④……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⑤。……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⑥。——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探究](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依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科举制的作用——破朋党之争②察举制的弊端③科举制的进步性——肯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前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④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⑤科举制的创新之处⑥科举制的主动意义(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③是史料一的点睛之笔,指出了科举制的进步性;⑤干脆点出了科举制的创新所在;从②③⑥的信息对比中分析科举制的借鉴价值。试答:[系统认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化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驾驭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心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供应了高素养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二)文物证史——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解读]“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系统认知]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深远影响主动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统一国家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三)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监察和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1)演化时期中心地方秦汉秦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汉代御史府负责中心的监察秦在地方设监察御史,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魏晋御史台成为由皇帝干脆驾驭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唐在中心仍设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设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元御史台为宋元时的最高监察机关宋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视察使到各地区巡察;元在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明清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朝沿袭;明在中心设厂卫特务机构和锦衣卫监视官民明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朝基本沿用明制(2)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随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3)评价主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确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2.谏议制度(1)含义: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就是谏议制度。(2)发展演化: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与皇权的高度加强相一样,特地的谏议机构被取消(3)评价: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肯定作用。(四)追根溯源——史官制度的由来和发展(1)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纳“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殊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2)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主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困难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须要,是听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3)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作用也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4·山东卷]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起先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渐渐限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安排2.[2024·浙江7月]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4·全国卷Ⅱ,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4.[2024·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5.[2024·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6.[2024·海南卷]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同等B.变更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允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7.[2024·江苏卷]《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8.[2024·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验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允公正9.[2024·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0.[2024·全国卷Ⅰ]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意维护中心的权威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自主学习一、1.(2)相权3.(3)由下而上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2.(1)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三、1.(2)节度使藩镇割据2.(2)宰相政事堂3.(2)中心集权四、(一)1.(1)二府三司制宰相(二)1.(2)通判2.(1)行中书省宣慰司互动课堂考点一(二)答案: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心对地方限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三)答案:(1)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需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相互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心集权。(2)缘由: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考点二(二)答案:演化: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考点三(一)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养。(2)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淌;供应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人才流淌机制;客观公允理念;人才激励机制。随堂训练1.解析:依据表格材料的叙述以及唐朝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分析,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正式参与朝政决策”,权力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其他集团的权力,故D项正确。从表格材料以及所学学问可知,翰林学士并没有限制决策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翰林学士,并未包括全部文官,B项材料依据不足,解除;依据史实可知,翰林学士渐渐参与朝政决策,不利于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继承秦代的政治制度,并进行了一些调整,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专制统治,有意变更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置与“外朝”相对的“中朝”(又称“内朝”);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这导致地方产生分裂势力,汉武帝设置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故选择D项。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设置体现了“汉承秦制”的思路,但未体现“有所改”的变更,故解除①③。答案:D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用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用程序,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金定投业务指南》课件
- 《世纪天骄上市宣导》课件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的许可范围与限制
- 2024年度技术咨询合同的服务内容详解
- 2024年度品牌授权独家代理合同
- 2024年度光伏设备生产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咨询合同标的及属性说明
- 2024年度智能餐饮机器人技术研发合同
- 2024年度氧化铝粉购销合同
- 2024年度物业水电气供应合同:办公大楼能源供应与管理
- Flash动画设计制作复习题05-附答案
- 2024年社区专职干部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公路标识安装合同
-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综合与实践-汽车盲区问题习题课件新版苏科版
- (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01-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册第三单元第1课《图形的初步认识》课件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综合实践活动课《早餐与健康》优质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