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三国志》(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三国志》(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三国志》(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三国志》(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三国志》(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志》未分类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沾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图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就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辞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泰始六年至冬。(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盂来尹李谯部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B.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C.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D.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名是幼时起的,男子到了十八岁举行冠礼,要取字。B.“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其中《乐》已失传,通称“五经”。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这里的“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D.《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侯”是第二等。“封阳城亭侯”即被封拜为阳城亭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谯周行事迅速。谯周在家中听到诸葛亮在魏国境内逝世的消息后,立马前往奔丧,等到禁止奔丧的诏书下达,他已抵达诸葛亮身边。B.谯周善于进谏。后主刘禅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以王葬败亡之后贤才智士选择归附之人的史实,上疏进行劝谏。C.谯周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如果后主投奔吴国,君臣都要在吴王面前称臣,有失蜀国的尊严,国亦要有傲骨。D.谯周见解明智。魏国大将邓艾率兵长驱入蜀,在君臣无计可出之际,他力拒投吴和入南的动议,力主投魏,终使蜀国君臣得以保全。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2)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泰始六年至冬卒。【答案】1.B2.A3.C4.(1)谯周成人后,酷爱古籍,笃志好学,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2)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动身到汉中,因病不能前往。泰始六年到冬天谯周去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翻译为:然后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灾祸失败将要到来,手下人的心志,没有一个可以保证不改变,恐怕出发的那一天,就会发生不测之变。“今”,现在之意。表时间的,为时间状语,应该放在后句的句首,“今”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D两项。“发足”作为定语,修饰“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A.“男子到了十八岁举行冠礼”错,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C.“一身傲骨”“有失蜀国的尊严”错,结合文本内容“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分析可知,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一身傲骨”“有失蜀国的尊严”无中生有。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既长”,成人后;“耽”,酷爱,喜好;“未尝”,不曾;“问”,治理、管理。(2)“书”,诏书;“辟”,征召;“发”,动身;“因”,因为;“进”,前往,前进;“卒”,去世。【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谯周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成人后,酷爱古籍,笃志好学,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整天诵读经典文籍,乐呵呵地独自喜笑,有时因而忘记了睡觉吃饭。他精心钻研《六经》,尤其擅长撰写书信,很熟悉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不太喜爱诸子的文章,不全部拿来阅读;身高八尺,衣着外表简朴,诚实而没有矫饰。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担任劝学从事。诸葛亮逝世于魏国境内的军营中,谯周在家听到消息后,马上前往奔丧。不久便有诏书禁止人们奔丧,只因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升调谯周为典学从事,主管州中做学问的人。后主刘禅立太子,让谯周服侍太子,后调任为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上疏进谏道:“先前王莽败亡,群雄一起举事,占据州郡,都想称霸一方,于是贤能的人才聪明的士人纷纷选择归附自己所仰望之人,不一定看那人的势力和地盘的大小,只看他的德行厚薄;所以当时的更始帝刘玄、公孙述及其他拥有大批军队的人,多数都已占有广大的土地,然而他们都放纵情欲,懒得修德施仁,整天游猎吃喝,而不怜惜百姓的财物。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七郡,就应该早作准备,然后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灾祸失败将要到来,手下人的心志,没有一个可以保证不改变,恐怕出发的那一天,就会发生不测之变,还能等到您到南中七郡吗?”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这时晋文王司马昭为魏国的相国,因为谯周有全蜀归附的功劳,封谯周为阳城亭侯。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动身到汉中,因病不能前往。泰始六年,到冬天谯周去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精研六经,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愿省减所增造,但奉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徙为中散大夫。时军旅数出,百姓调敝,周为《仇国论》,曰:“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故智者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也。”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后主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亦咨问所疑焉。景耀六年冬,魏将邓艾克江油,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众人无以易周之理,递从。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晋室践作,累下诏所在发遣周。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选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卻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B.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C.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D.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6.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其中《诗经》因“风”记载各地民歇而被认为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B.劝学从事:是地方掌管文教的学官,地位低于典学从事。按汉制,州刺史下设从事若干分管州政,劝学从事是其中之一。C.汤武: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商汤和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D.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文中指晋取代魏国,登上皇位。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谯周博学多识,内敛机敏。他精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精通天文知识。他虽然没有随机而发的辩论口才,但是见识深刻高远,心思机敏迅捷。B.谯周忠心辅君,敢于进谏。为劝谏后主修养德行,承继先王遗风,节俭行事,他举了王莽失败后,众人夺取贵重宝物而引起天下纷争的例子。C.谯周鉴古讽今,善于总结。当时征战频仍,谯周作文援引古事,总结历史,从中得到启示:不让百姓疲敝不堪,审时度势,才能治理好国家。D.谯周洞察时局,保全蜀国。当邓芝长驱直入,蜀国危在旦夕。谯周分析了形势利弊,主张后主投降。依靠他的谋划,刘氏蜀国最终太平无事。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2)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后主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答案】5.C6.C7.B8.(1)(谯周)成年后,沉溺于古籍,专心学习,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2)谯周虽然不亲自参与政事,但凭借儒者的品行受到礼遇,后主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他就引经据典答复。【分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看来,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由此言之”中“由此”作“言”的状语,不可拆开,排除BD;“再辱之耻”与“何与一辱”内容上对应,字数相等,结构“耻”“辱”相对。“孰与”连接的对比内容为“等为小称臣”“为大”,“孰与”的“与”需要接宾语“为大”,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汤武,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商汤和和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并称”表述错误。汤武,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并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夺取贵重的宝物”错。选项的表述忽视了前后文语境,对“神器”的理解停留于字面。原文意思是说豪杰都纷纷起事,争夺权力,以至贤才智士纷纷择有德之人托付,“神器”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指“权力、帝位”。且“而引起天下纷争”逻辑有误。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既长”,省略句,需补出主语;“既”,已经、之后;“耽”,沉溺,潜心,专注;“笃”,笃实、专心。(2)得分点:“与”,参与;“以”,凭借;“见礼”,受到礼遇;“大议”,国家重大的决议;“辄”,就。参考译文: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谯周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谯周)成年后,沉溺于古籍,专心学习,家里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他精心钻研《六经》,尤其通晓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诸子的文章,不是心里喜欢的,就不会全部拿来阅读;他虽然没有随机辩论的口才,但却见识深刻高远,心思机敏迅捷。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担任劝学从事。诸葛亮逝世,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升调谯周为典学从事,主管州中做学问的人。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上疏进谏道:“先前王莽败亡,群雄一起举事,占据州郡,都想夺取权位,于是贤能聪明的士人纷纷选择归附自己所仰望之人,不一定看那人的势力的大小,只看他的德行高低。心有忧虑身负重责的人,没有闲暇去寻求享乐。惟愿陛下减少乐官,只维持先帝在世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谯周被调任中散大夫。当时军队频频出战,百姓劳苦不堪,谯周写《仇国论》,文章里说:“周文王爱护百姓,以少胜多;越王勾践抚恤人民,以弱胜强。聪明人时机合适再行动,合于天数才成功,故此成汤、周武王的军队,不必两次开战就取得全胜,实在是因为重视百姓的劳苦,并且审时度势。”后来谯周升为光禄大夫,爵位仅次于九卿。谯周虽然不亲自参与政事,但凭借儒者的品行受到礼遇,后主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他就引经据典答复,而一些后生也向他请教些疑难问题。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盟友,应当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这样看来,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七郡,就应该早作准备。现在大敌当前,灾祸失败将要到来,手下人的心志,没有一个可以保证不改变,恐怕出发的那一天,变乱不可预料,还能等到南中七郡?”众人没有谁能驳倒谯周的主张。于是后主听从他的建议。刘氏平安无事,整个蜀国完好,都得益于谯周的谋划。西晋立国后,多次下诏到当地官府,要他们送遣谯周。泰始六年秋,谯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因病重而没有任职。当年冬天谯周去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9.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C.冀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在我国历史中,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文中“冀州”则重在其地理上的含义。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古人死亡因其地位、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称呼不同。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等。不过,“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课外翻译加课内翻译)。(1)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答案】9.D10.C11.C12.(1)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2)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遗”是司马朗儿子的名字,“昌武亭侯”是“封”的另一个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以子望”是后句“继朗后”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此句的完整翻译是: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重在其地理上的含义”错,“冀州”在文中,应是重在其行政区划上的含义。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从原文“朗知卓必亡”可知,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不当,原文是说“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大饥”,名词动用,发生大饥荒;“恤”,抚恤;“教训”,教导;“衰世”,世道衰败;“解业”,放松学业。第二句中,“跬”,半步;“无以”,没有办法……;“小流”,细小的水流;“成”,汇成。【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世道衰败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是时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遗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军,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禀告,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述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遗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选自《三国志》)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述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B.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述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C.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述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D.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述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文中指门客或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B.薨,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C.建业,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等级,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少牢”则无“牛”。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范深受宠信。吕范陪伴孙策左右,能够不辞艰辛与危难,得到了孙策的宠信,孙策将他视为亲人,还经常带他入堂宴饮。B.吕范久经沙场。吕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并将其打败,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C.吕范喜好威严。吕范注重仪容仪表的威严,州里的名人和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不敢有半点轻佻随便的表现。D.吕范遵奉法纪。孙策安排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年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2)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答案】13.D14.B15.B16.(1)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2)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孙权任阳羡县县长时,曾私用钱财,孙策有时要核查,功曹周谷动辄就将孙权的花销记在另外的账本上,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及至后来他统掌国事时,因为吕范忠诚,很信任他,而因为周谷善于欺瞒上司更换账本,撤职不用。“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中“功曹周谷”是官职名+人名,中间不应该断开。“功曹周谷”为“著薄书”的主语,句子完整。因此应该在“覆”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使无谴问”意思是“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且“权临时悦之”中“权”做主语,“悦”做谓语,“之”做宾语,主谓宾完整。因此应该在“问”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故选D。14.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表述错误,应改为“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为‘薨’”。故选B。15.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理解有误,根据文中“权讨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