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1页
02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2页
02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3页
02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4页
02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呈现】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诵读点拨】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思想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句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云”写山高,“见底”写水清。仰观俯视,视野开阔。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出一日之内的景象变化。动静结合,富有生气。[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书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发端,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统观全文,语言精练。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6.《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8.《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二、阅读理解: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4.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答: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7.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8.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9.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10.文章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文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11.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答: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12.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为什么文中却极力描绘山水之美?答:因为当时时局动荡,矛盾尖锐,文人只想遁迹山林,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13.《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三、中考阅读试题集萃:(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l、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①五色交辉译文:②沉鳞竞跃译文:3、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答:1.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2.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3.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6、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_________。7、简答。(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答:4、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意对即可)5、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6、欲界之仙都7、(1)描写了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2)总分总。(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释】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高峰入云入:(2)四时俱备俱:(3)沉鳞竞跃鳞:(4)若张盖若:(5)大可七八围许许:9.翻译下列句子。(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10.【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乙】文对极乐寺评价赞美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填空)11.【甲】【乙】两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是什么?答:8.(1)耸入(2)全,都(3)鱼(4)像,好像(5)大约9.(1)自从南朝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了。(2)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上的风景也很好。10.实是欲界之仙都此地小似钱塘苏堤11.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附【乙】文参考译文: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道路也很好走,马在绿荫下前行,(两旁的大树)就像张开的车盖一样。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四)(2019·海南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1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青树翠蔓(4)俶尔远逝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实是欲界之仙都。(2)潭中鱼可百许头。1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答:12.C13.(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4.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5.清澈、透明、纯净(五)16.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1)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B.蝉/则千转不穷C.自/富阳至桐庐百许里D.水/皆缥碧(2)翻译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①晓雾将歇②水皆缥碧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④猿则百叫无绝(3)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俱备有时见日B.山川之美若脱笼之鹄C.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D.沉鳞竞跃鳞浪层层(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6)(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______”即可看出。答:(1)C【解析】应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2)消尽;全,都;欣赏;停止(3)B【解析】B中二者都是结构助词,的;A:季节/时候;C:清澈/凄清;D:鱼/像鱼鳞一样。(4)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无障碍。(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山水自然(祖国大好河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文】山川之美,古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