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中的“雅”与“俗”是一对所指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竞争。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小说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可见,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在诗、文、戏剧领域几乎不存在问题,而小说确有雅俗之分,并且从现代到当代,小说的雅俗所指同样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雅俗文学之分主要指新文学和被命名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亦即当代学者所称的“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与关联。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通俗文学”已不再是“鸳鸯蝴蝶派”的了,或者置换成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畅销小说、网络文学等其他词汇更能切合当代潮流。在这些词汇中,“类型文学”是当下讨论小说雅俗之别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概念。何谓“类型文学”?这不仅是一种创作类型,更是一种文学阅读或研究的方法。“类型文学”构成一种写作潮流,相当数量的作品遵循相似的叙事语法,有一些甚至模仿因袭。但最初的文本不应被看成是写“类型”的自觉行动,当与之类似的文本形成一定的写作规模时,才可作类型学的界定。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故“类型文学”通常即指“类型小说”。当代中国的类型文学研究,则基本是依题材对小说进行分类,特别表现于网络文学,玄幻、灵异、历史、悬疑、仙侠等都只是题材分类。当代对类型小说的讨论,一般认为是从2000年《大家》杂志刊登《关于类型小说的对话》开始的,至今谈及“类型小说”主要指的依然是题材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当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表率,既简明清晰,又能兼及小说类型的纵向历史变迁与横向特征描述。当代学者在研究现代通俗小说时,参用鲁迅的研究方法,用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等题材类型来梳理现代通俗小说,而这些小说在发表时,已被报纸杂志的编辑归属于某一题材栏目之中。网络小说的发表与此有些类似,网站分门别类地刊布小说,这样网络小说便被人为地作出了类型区分。如此来看,通俗小说、网络小说、类型小说仿佛就成了可以互通的概念。然而,网站或现代期刊的小说归类比较粗糙随意,学理化不足,基于此而生出的“类型小说”话题本身就应该得到辨析。从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进行分类,当然也能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如果题材可以区分不同的类型小说,那么在新文学或雅文学中,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就俨然可以成为“类型”。如果叙事结构能作为类型归纳的依据,那么对小说深层结构的〖解析〗,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另一方面,一部通俗小说或网络小说不一定就只属于某个类型,“跨类型”的小说文本比比皆是。一则由于题材分类相互之间本就有重叠含混之处,玄幻与奇幻、都市与现实等类型的分界并不明确;二则由于类型本就是一种人为归类法,小说写作是具体的个人行为,往往会突破一般或抽象的成规。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已指出当下小说“后类型化”的写作趋势,是互联网世代新经验的“先锋性”表达。当代小说面临的不再是雅俗对立的问题,因为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语境早已不复存在。在数字媒体、网络消费、人工智能不断升级的当今世界,中国小说需要怀揣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文学创作诉诸读者,大众读者的成长促进了文学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当代文学需要超越雅俗之辨,在大众主体及其精神潮流中创造与成就最优秀的价值。(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材料二: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但却从来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争出什么高低。分或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体,皆大欢喜,最终,呈现为一种新的文学景观:雅中添加了俗的成分,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传播力;俗中注入了雅的底气,作品的艺术性和传承性都获得了提高。在这方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也可以说,为几千年的文艺及文学格局和审美标准,编订了一部基本的秩序册。《诗经》中的三大板块,以土风歌谣为主的“风”,以正声雅乐为主的“雅”,以宗庙音乐为主的“颂”,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而且共同为“经”,联手成为几千年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以漫长的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几乎可以断定,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区别仅在于,有的时代,在对待雅俗问题上有某种轻重,有某种倾斜,体现在具体作家或作品上,有的偏雅,有的则偏俗。在对待雅俗问题上,各个时代也会有分歧,有争论,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达到水火不容的境地。这种雅俗一家现象,从先秦,到汉魏,到盛唐,到宋元,到明清,贯穿了整个古代文学史。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摘编自马步升《雅俗从来是一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在当代被读者视为经典文学作品,属于雅文学。B.“类型文学”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但从未分出或者争出什么最终结果。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文学界对雅俗问题的争议达到了顶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在发表时,通常会被网站按照其题材类型进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缺乏严谨性。B.“跨类型小说”的出现表明,小说的类型边界越来越模糊,一部小说可能同时融合多种类型元素。C.中国当代小说需要关注并表达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D.《诗经》的三个板块虽然风格不同,但其价值指向相同,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文学中“雅”与“俗”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剖析,为读者理解“雅俗之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B.材料一结尾部分提出了“跨类型小说”的概念,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旨在揭示当代小说发展的单一趋势。C.材料二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并以《诗经》为例,深入探讨了文学中雅俗共存的现象,并对其予以〖解析〗和肯定。D.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指出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待雅俗问题的态度和表现的共性,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全面。4.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的“雅”和“俗”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代文学创作中“雅”与“俗”关系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答案〗1.A2.D3.B4.①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②在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中也存在雅俗之分。5.①“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当下讨论小说雅俗之别的突出概念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②当代文学创作中应雅俗并包、雅俗同体、雅俗共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学的繁荣之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错误,原文的表述为“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最”与“十分”两者的程度不同。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错误,原文表述为“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似乎”表示不确定,并不是确切的。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错误,原为表述为“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也就是说即便是民国时期文白决裂,但雅俗文学还是相互融合,并没有完全分离。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但其价值指向相同”错误,原文表述为“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诗经》三大板块的价值指向各不相同。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旨在揭示当代小说发展的单一趋势”错误,材料一结尾提出“跨类型小说”旨在说明小说的类型边界越来越模糊,当代小说发展的“后类型化”趋势。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可知“雅”与“俗”的具体内涵。“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在小说这类通俗文学中还存在雅俗之分,并且雅俗之间可以变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类型文学”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概念,“类型文学”通常即指“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所以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可以突出雅俗之界,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雅俗共用。根据材料二,从古至今,不管哪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当代文学创作也应如此,雅俗并包、雅俗同体、雅俗共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叫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地得偏疼点她。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叫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祁老太爷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小顺儿的妈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地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地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啰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她回答得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老人说一句,小顺儿的妈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老人的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的听。老人一见有人欣赏自己的话,不由得提高了一点噪音,以便增高感动的力量:“你公公,别看他五十多了,论操持家务还差得多呢!你婆婆,简直是个病包儿,你跟她商量点事儿,她光会哼哼!这一家,我告诉你,就仗着你跟我!咱们俩要是不操心,一家子连裤子都穿不上!你信不信?”小顺儿的妈不好意思说“信”,也不好意思说“不信”,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小三儿呢?”小三儿是瑞全,因为还没有结婚,所以老人还叫他小三儿,事实上,他已快大学毕业了。“老三带着妞子出去了。”妞子是小顺儿的妹妹。“他怎么不上学呢?”“老三刚才跟我讲了好半天,说咱们要再不打日本,连北平都要保不住!”小顺儿的妈说得很快,可是也很清楚。“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地扯起妞子就出去了!您瞧,我招了谁啦?”老人愣了一小会儿,然后感慨着说:“我很不放心小三儿,怕他早晚要惹出祸来!”正说到这里,院里小顺儿撒娇地喊着:“爷爷!爷爷!你回来啦?给我买桃子来没有?怎么,没有?连一个也没有?爷爷你真没出息!”小顺儿的妈在屋中答了言:“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再胡说,我就打你去!”小顺儿不再出声,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爷爷(祁天佑)是位五十多岁的黑胡子小老头儿。中等身材,相当的富泰,圆脸,重眉毛,大眼睛,头发和胡子都很重很黑,很配做个体面的铺店的掌柜的——事实上,他现在确是一家三间门面的布铺掌柜。他的脚步很重,每走一步,他的脸上的肉就颤动一下。做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今天,他的神气可有些不对。他还要勉强地笑,可是眼睛里并没有笑时那点光,鼻子上的一旋笑纹也好像不能拧紧;笑的时候,他几乎不敢大大方方地抬起头来。“怎样?老大!”祁老太爷用手指轻轻地抓着白胡子,就手儿看了看儿子的黑胡子,心中不知怎的有点不安似的。黑胡子小老头很不自然地坐下,好像白胡子老头给了他一些什么精神上的压迫。看了父亲一眼,他低下头去,低声地说:“时局不大好呢!”“打得起来吗?”小顺儿的妈以长媳的资格大胆地问。“人心很不安呢!”祁老人慢慢地立起来:“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祁老太爷特别关心家中的粮食和咸菜储备,是因为他经历过多次动荡,深知在乱世中储备食物的重要性。B.虽然韵梅的名字没能在祁家通行,但她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她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祁老太爷的看重。C.小顺儿说爷爷“没出息”,韵梅仅在屋中训斥,而并未出去当面制止,侧面体现出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D.祁天佑回到家时的脚步和神态,展现了他对时局的不安与担忧,也体现了他与父亲祁老太爷的性格差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以祁家为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B.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如韵梅的走路、说话都是快的,以及她梳头洗脸的速度等,展现了人物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C.文本通过祁老太爷与韵梅的对话,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祁家的境况,又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D.文本通过“脸都气红了”“搓拳”“磨掌”“气哼哼地”等描写,正面刻画了瑞全的形象,突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8.文本开头第一段的描述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同为当家媳妇,文中的韵梅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具有相似点,请结合文本和《红楼梦》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第一段主要描述了祁老太爷的战乱经历和应对办法。②交代故事背景:枪炮不断,兵荒马乱;③表现人物形象:祁老太爷一生经历多次战乱,但从不关心时事,只求消停过自己小日子,表现他安分守己,闭塞落后,不见世面,保守苟安。④引出下文:七七抗战开始,祁老太爷又照战乱惯例嘱咐长孙媳妇做好存粮准备。⑤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对国人不谙时事,落后苟安的批判与担忧。9.二人的相似处:①大家庭的实际管理者:韵梅是祁家长孙媳妇,为祁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实际管理着整个祁家,祁老太爷偏疼这个长孙媳妇;《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同样是孙媳妇,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被贾母偏爱。②勤劳能干,会持家理事:祁家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差不多都由韵梅一手操持;荣国府更是一个一百多口人的大宅子,既有挥金如土的耗费,又有豪奴悍仆的差遗约束;既有外面的侯门府弟、世谊通家,又有亲朋故旧间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各种排场,各种应酬;这么多事被王熙凤管的是井井有条,妥妥当当。③孝敬老人:韵梅很有耐心,老人说过多次的话还当作新的听,顺着老人的意思不让其操心;王熙凤也是事事以贾母为先,她深知贾母的各种喜好,总能哄着贾母开心。④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具备中国女性善良、美好的一面:韵梅尽心照顾孩子,忍让、友善小叔和弟妹,好脾气对待所有人;王熙凤对宝玉、黛玉、迎春等人处处关照;对探春庶出身份同情;对大观园里寺庙资助;对窘困的邢抽烟怜惜与帮扶;对限于资格不能晋升但还有点办事能力丫环小红提拔等等,虽然有笼络人心的成分,但也都体现了她性格中美的、善的一面。〖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韵梅仅在屋中训斥,而并未出去当面制止,侧面体现出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错误,韵梅不出去当面制止,主要是因为祁老太爷还在屋里和自己说话,祁天佑回家后也要先到屋里见过长辈,表现对长辈的尊重;而且下文“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可知,韵梅对祁天佑很尊重,因此“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曲解文意。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D.“正面刻画了瑞全的形象”错误,原文“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地扯起妞子就出去了”可知,是韵梅转述瑞全面对日本侵略的神情、动作等,是通过他人侧面描述,不是正面描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概括第一段的描述重点:祁老太爷对战争的应对方法。然后结合首段的段落作用分析:首段在内容上,分析是否为交代背景、渲染氛围、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表现主题服务。文本“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社会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文中说“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可见祁老太爷不关心时事和国家,只想着自己的小家能消灾避难,按照老方法家门一关,消消停停不愁吃穿。塑造了祁老太爷保守落后、苟安麻木的老北平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饱含作者的担忧。在结构上,看是否有呼应标题、统领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下文集中描写七七事变后,祁老太爷叫长孙媳妇存粮应对战争。很明显,是由第一段的应对方法自然引出来下文的谈话、嘱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并对同类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二人都是当家媳妇。①文本中:因为公公教书很忙,婆婆身体不好,韵梅作为长孙媳是祁家的实际当家人;韵梅善于理家,为祁家生儿育女,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差不多都由她一手操持;她懂得家族中的规矩,不像祁家二孙媳妇那样惹老人生气,而是很有耐心,老人说过多次的话还当作新的听;她天生的好脾气,别人笑她没有擦好粉她也不会急;她对老人孩子们充满善意……祁老太爷偏疼这个长孙媳妇;②《红楼梦》中,王熙凤是贾府内宅的实际管理者;她精明强干,管理着贾府上上下下几百口人,纷繁错杂的各种事务都被她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其中办理秦可卿的丧事显露出她卓越的管理才能,把宁府一众仆从治理的服服帖帖,对外与世交大家应酬也从容有序;她谙熟贾母的喜好,能在各种场合满足贾母心理,是贾母的开心果,深得贾母的宠爱;对家中的众多兄弟姐妹照顾有加,对丫鬟仆人、远房亲戚也能关照、帮扶,在狠辣恶毒之外,也保有善良、热情的一面。可见,二人在身份地位、善于持家、敬老爱幼、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建文四年,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①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②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材料二: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③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④)〖备注〗①周公:名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并在成王长大后,还政于成王。②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③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分封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④《深虑论》写于明初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加强朱氏势力而把军事大权交付诸王之手,为明初盛世埋下战祸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深虑论》这篇向当政者提出警策劝谏的文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虑之所A能及B者C人事D之宜然E而出于智力F之所G不及者H天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劳,文中指慰劳,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劳神苦思”的“劳”意思不同。B.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用法不同。C.一,文中指统一,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意思相同。D.卒,文中指最终,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孝孺聪明好学,自幼长期师从宋濂,并在其门下表现出色,他将追求王道和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B.燕王发动叛乱占领都城,建文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俘入狱并终因拒绝为成祖起草诏书而被处死。C.方孝孺提出,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常忽视那些看似容易、不足疑虑的因素,而祸患常常因此而发生。D.方孝孺认为,历史上一些君主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一定的防范,但结果仍是防不胜防。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2)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14.材料一中,方孝孺与朱棣的对话体现了方孝孺哪些品质或精神?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H11.B12.A13.(1)城池被攻下的那一天,他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2)用崇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而不忍心舍弃。14.方孝孺与朱棣的对话体现了他忠诚正义、坚守原则、勇敢无畏、刚正不阿的品质或精神。〖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概是考虑所能达到的,是人事方面应当如此,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是天道的原因。“盖虑之所能及者”与“人事之宜然”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者”表判断,强调“者”之前的主语,故C处断开;“人事之宜然”是判断句的宾语,也是完整的,并且“而”是下一个句子的开头,故E处断开;“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与“虑之所能及者”是结构对称的句子,“天道也”是对前面内容的判断,单独成句,故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慰劳/使……劳累。句意:成祖走下坐榻,慰劳说。/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B.“用法不同”错误。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下令在街市上把他肢解处死。/说拿这样的心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C.正确。句意:统一天下。/六国灭亡,天下统一。D.正确。句意:最终灭亡了秦朝的政权。/但是最终没有增减。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自幼长期师从宋濂”错,由文本一第一段“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可知,他自幼聪明,长大后师从宋濂,而不是自幼长期师从宋濂。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被攻下;“幸”,希望;“绝”,断绝。(2)“大德”,崇高的道德;“眷”,眷顾,垂爱;“赤子”,出生的婴儿;“释”,舍弃。【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忠诚正义:方孝孺在与朱棣的对话中,始终围绕着皇位继承的正统性,坚持认为朱棣的行为不合礼法,这体现了他对建文帝的忠诚以及对正义的坚守。如他质问朱棣“成王安在?”“何不立成王之子?”“何不立成王之弟?”,坚决不认可朱棣的夺权行为。坚守原则:朱棣让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坚决拒绝,“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表现出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为强权所迫。勇敢无畏:面对朱棣这位新的统治者,方孝孺毫不畏惧,敢于直言抗争,并且“投笔于地,且哭且骂”,丝毫不顾及自身安危,成祖命“磔诸市”,也是“慨然就死”,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刚正不阿:整个对话中,方孝孺言辞激烈,毫不妥协,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参考译文】材料一:方孝孺,字希直,是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就机警灵敏,双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长大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人士都比不上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创作,常常把阐明王道、实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责任。建文四年,燕军攻入京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捉拿关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从北平发兵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说:“城池被攻下的那一天,他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成祖点头答应。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把他召来,他的悲痛哭声响彻宫殿台阶。成祖走下坐榻,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己折磨自己,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国家依靠年长的君主。”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的家事。”(成祖)回头示意左右的人递给他纸笔,说:“发布诏令于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罢了,诏书不能起草。”成祖大怒,下令在街市上把他肢解处死。方孝孺慷慨赴死,当时四十六岁。材料二:筹划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而忽略那些容易的问题,防范那些可怕的事情,而遗漏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在被忽略的事情中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中兴起。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全吗?大概是考虑所能达到的,是人事方面应当如此,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是天道的原因。在秦朝的时候,消灭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心里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正认为战争可以不再使用,天子的地位可以世代相传,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中兴起,最终灭亡了秦朝的政权。汉朝吸取秦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于是大规模分封子弟为诸侯王,认为同姓亲属可以相继传承而不会发生变故,然而七国萌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封地来削弱他们的势力,认为没有事了,可是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光武帝吸取西汉哀帝、平帝的教训,曹魏吸取汉朝的教训,晋朝吸取曹魏的教训,各自对其前朝灭亡的原因有所警惕并进行防备。然而他们的灭亡,大概是出于防备之外的原因。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智慧和谋略所能考虑周全的,不是法令制度所能控制的,不敢肆意施展他们的阴谋诡计,而只是积累最大的诚意,用崇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好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而不忍心舍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徐孺子①祠堂黄庭坚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②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③可能无孺子,黄堂④不是欠陈蕃⑤。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⑥年年到旧痕。〖备注〗①徐孺子即东汉高士徐稚,字孺子。②生刍:新割的青草。徐稚往吊郭泰母丧,“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取《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意。③白屋:平民的住屋。④黄堂:州治。⑤陈蕃:东汉人,为豫章郡太守时,“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悬之”。⑥湖水,指南昌城外的东湖,即青山湖,徐稚祠堂在湖南边的小洲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在高大的树木下有古代隐士徐稚的故居,可是他当年持新割的青草往吊郭泰母丧的故事已无多少人了解。B.颔联上句写祠堂外藤萝依附乔木,干云蔽日;下句写祠堂内人们在箫鼓声中向神灵敬酒,以示对古圣先贤的敬意。C.颈联言民间尚有高士,官员中也不乏惜才者;“可”字的含义与“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可”相同。D.尾联上句古今对比,表示像徐孺子这样的古圣先贤自甘淡泊,不慕名利,而今人非但不知道崇敬他们,反而讥笑他们。16.本诗结句写“湖水”,而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句写“春水”,请从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答案〗15.B16.手法运用:本诗结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湖水年年依旧到达旧痕,以不变的湖水来衬托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徐孺子这样的高士不被重视的感慨。李煜词的结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绵绵不绝。情感表达:本诗借湖水表达了对古代高士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李煜词借春水抒发了亡国之君无穷无尽的哀愁,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如今悲惨处境的悲痛。〖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下句写祠堂内人们在箫鼓声中向神灵敬酒”错,下句写箫鼓赋闲,酒樽弃置,则反映了徐稚的备受冷落。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中,人们哪有心思去祭祀先贤呢?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能力。手法运用:在本诗中,“湖水年年到旧痕”描绘了湖水年复一年地流淌到曾经的痕迹处。湖水作为一种自然景象,其恒定不变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借湖水的不变,与徐孺子这样的高士如今被冷落、不被重视的状况形成对比。通过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在不变的湖水与变化的人事之间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徐孺子不被重视的感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绪比喻成具体可感的一江春水,春水滔滔不绝、滚滚东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愁绪的繁多和连绵不断,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愁苦的深重和无法排解。情感表达:本诗中,作者看到徐孺子的祠堂,想到他当年“生刍一束”的高洁之举,再对照如今“藤萝得意”的世态,感慨像徐孺子这样的高士被遗忘。湖水年年依旧,可人们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高士的尊崇却已改变。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高士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正价值的忽视,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勾起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回忆,而“小楼昨夜又东风”则让他意识到如今身为囚徒的处境。“春水”这一比喻,将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哀愁具象化。他既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又对当下国破家亡、身囚异乡的悲惨状况感到极度悲痛,而这哀愁就像春水一样永不停息,表现出他作为亡国之君深沉而又复杂的痛苦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表情达意的名句,如《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3)小刚在学习古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时,不禁想起《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②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③端午节曾经的别名和曾用名很多,④除了“端午节”之外还有“午日节”“五月节”“中天节”和“五月女儿节”等,⑤而北方的老百姓则称它为亲切的“粽子节”。A,端午节原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日子。如此隆重且经年不衰地纪念屈原,不是因为他是楚国的一名官员,而是因为(甲)。屈原创作的楚辞《天问》《离骚》《九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件光彩夺目的瑰宝,他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勇气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效仿的楷模。(乙),如有的地方会系端午索,而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的这些天里,家家都会精心地打扮自家的小闺女,故而俗称“女儿节”。我的家乡则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划龙舟的比赛。届时,江之两岸观者如潮,彩旗猎猎,万众为龙舟比赛B,加油助威。古语有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出,不安宁。”“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毒”肆虐,是因为在端午节前后这段时间里,天气湿热,很适合它们生长。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人们会因为周围的环境改变滋生的大量病菌而患病,可谓外有“五毒”,内有隐疾,身体变得不堪一击。基于此,过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风习。所谓“五黄”,是由黄瓜、黄鳝、咸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同时还要喝一点雄黄酒。人们挂艾草、戴艾叶和五毒灵符,目的也是趋吉避凶,赶走疾病和“五毒”,也象征撵走了不吉利和不好的事情,以全新的形象迎接美好的开始。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以“赛龙舟”为描写场景,使用与画波浪线句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修辞手法使用贴切,表达流畅,不超过50个字。22.近些年,“端午安康”已经替代“端午快乐”成了端午节祝福的一种常见表达,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说明人们祝福“端午安康”的理由。〖答案〗18.③,改为:端午节的别名和曾用名很多。⑤,改为:而北方的老百姓则亲切地称它为“粽子节”。19.A追本溯源B摇旗呐喊20.甲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乙端午节的习俗多样。21.比喻。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枪声,几十条龙舟便像离弦的箭一般“飞”了出去。条条龙舟都你追我赶,不甘示弱。22.端午节前后,天气湿热,很适合五毒生长;且人们会因为周围的环境改变滋生的大量病菌而患病。外有“五毒”,内有隐疾,这就是人们祝福“端午安康”的理由。〖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曾经的别名和曾用名”重复累赘,可删掉“曾经的”,改为“别名和曾用名”。⑤,“称它为亲切的”语序不当,“亲切”应修饰“称”,做状语,所以可改为“亲切地称它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端午节原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日子”是对端午节来源的介绍,所以这里可填“追源溯本”。追源溯本: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B处,这里是说观众为龙舟比赛加油助威,可用“摇旗呐喊”。摇旗呐喊:原指古代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现比喻给别人助长声势。【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文写了屈原的诗作,且强调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所以这是强调屈原“爱国诗人”的身份。可填: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乙处,后文是介绍不同地方的不同端午习俗,所以可填:端午节的习俗多样。【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及描绘场景的能力。“江之两岸观者如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两岸的观者比喻为潮水。考生在描绘场景时应以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抓住赛龙舟的某个瞬间,进行整体描绘,比如出发的时候;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龙舟进行细致的描写。〖答案〗中必须有比喻的修辞,比如将出发的龙舟比作“离弦的箭”。此外还可以采用拟人、视听结合等手法,增强语言的画面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要点的能力。考生可参考“可谓外有‘五毒’,内有隐疾,身体变得不堪一击”来说明理由。所谓“外有‘五毒’”即“在端午节前后这段时间里,天气湿热,很适合它们生长”,所谓“内有隐疾”即“人们会因为周围的环境改变滋生的大量病菌而患病”。最后加以整理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继“e人”和“i人”之后,“浓人”和“淡人”成为了新社交人设。在网络讨论中,“浓人”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他们热爱生活,乐于与人交往,总是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他们情感丰富,对工作、爱好和人际关系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淡人”则更倾向于对任何事情都保持淡淡的情绪,不轻易为外界所动,对生活和社交都持一种淡然的态度。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浓人”“淡人”没有好坏之分,可能只是获取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观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出“浓人”“淡人”两个概念。第二、三句话分别阐述了“浓人”和“淡人”的特点,二者各有千秋。“浓人”,生活、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善于交往,彰显积极进取的人生:“淡人”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内敛低调,悠然自得,体现一种生存智慧。第二段则用苏轼的诗句告诉我们,无论“浓人”还是“淡人”都只是人们的心理诉求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没有好坏之分。通过以上对材料的分析,“浓人”和“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处世哲学。写作时可以选择打造“浓人”的人设,做一个情绪外放、工作大胆、待人热情的踔厉奋发的拼搏者;也可以打造“淡人”的人设,做一个宠辱不惊、追求平和处世淡然的智者;还可以选择做一个时浓时淡的人,浓淡相宜。无论选择哪种人设,都要立足于分析此种人设的积极的一面,这样才能对我们有启发,引导我们拥有高质量的青春。写作时,可以结合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浓人”和“淡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把握好度,人人都可浓淡相宜。然后分析“浓人”的优点,如生活态度乐观积极,有活力,人际关系良好,工作充满热情,容易作出成绩等;再分析“淡人”的好处,宠辱不惊,有自己的生活底线,情绪稳定,态度平和,不易受伤等。接着可以分析如何把二者的好处结合起来,即思考,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需要“浓人”的态度,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需要“淡人”的态度,处理好二者关系,人生就会完满。立意:1.以热情拥抱生活,以拼搏打造“浓人”。2.内敛低调如菊,平和淡然是真。3.浓淡相宜,人生完满。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中的“雅”与“俗”是一对所指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竞争。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小说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可见,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在诗、文、戏剧领域几乎不存在问题,而小说确有雅俗之分,并且从现代到当代,小说的雅俗所指同样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雅俗文学之分主要指新文学和被命名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亦即当代学者所称的“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与关联。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通俗文学”已不再是“鸳鸯蝴蝶派”的了,或者置换成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畅销小说、网络文学等其他词汇更能切合当代潮流。在这些词汇中,“类型文学”是当下讨论小说雅俗之别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概念。何谓“类型文学”?这不仅是一种创作类型,更是一种文学阅读或研究的方法。“类型文学”构成一种写作潮流,相当数量的作品遵循相似的叙事语法,有一些甚至模仿因袭。但最初的文本不应被看成是写“类型”的自觉行动,当与之类似的文本形成一定的写作规模时,才可作类型学的界定。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故“类型文学”通常即指“类型小说”。当代中国的类型文学研究,则基本是依题材对小说进行分类,特别表现于网络文学,玄幻、灵异、历史、悬疑、仙侠等都只是题材分类。当代对类型小说的讨论,一般认为是从2000年《大家》杂志刊登《关于类型小说的对话》开始的,至今谈及“类型小说”主要指的依然是题材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当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表率,既简明清晰,又能兼及小说类型的纵向历史变迁与横向特征描述。当代学者在研究现代通俗小说时,参用鲁迅的研究方法,用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等题材类型来梳理现代通俗小说,而这些小说在发表时,已被报纸杂志的编辑归属于某一题材栏目之中。网络小说的发表与此有些类似,网站分门别类地刊布小说,这样网络小说便被人为地作出了类型区分。如此来看,通俗小说、网络小说、类型小说仿佛就成了可以互通的概念。然而,网站或现代期刊的小说归类比较粗糙随意,学理化不足,基于此而生出的“类型小说”话题本身就应该得到辨析。从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进行分类,当然也能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如果题材可以区分不同的类型小说,那么在新文学或雅文学中,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就俨然可以成为“类型”。如果叙事结构能作为类型归纳的依据,那么对小说深层结构的〖解析〗,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另一方面,一部通俗小说或网络小说不一定就只属于某个类型,“跨类型”的小说文本比比皆是。一则由于题材分类相互之间本就有重叠含混之处,玄幻与奇幻、都市与现实等类型的分界并不明确;二则由于类型本就是一种人为归类法,小说写作是具体的个人行为,往往会突破一般或抽象的成规。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已指出当下小说“后类型化”的写作趋势,是互联网世代新经验的“先锋性”表达。当代小说面临的不再是雅俗对立的问题,因为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语境早已不复存在。在数字媒体、网络消费、人工智能不断升级的当今世界,中国小说需要怀揣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文学创作诉诸读者,大众读者的成长促进了文学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当代文学需要超越雅俗之辨,在大众主体及其精神潮流中创造与成就最优秀的价值。(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材料二: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但却从来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争出什么高低。分或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体,皆大欢喜,最终,呈现为一种新的文学景观:雅中添加了俗的成分,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传播力;俗中注入了雅的底气,作品的艺术性和传承性都获得了提高。在这方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也可以说,为几千年的文艺及文学格局和审美标准,编订了一部基本的秩序册。《诗经》中的三大板块,以土风歌谣为主的“风”,以正声雅乐为主的“雅”,以宗庙音乐为主的“颂”,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而且共同为“经”,联手成为几千年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以漫长的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几乎可以断定,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区别仅在于,有的时代,在对待雅俗问题上有某种轻重,有某种倾斜,体现在具体作家或作品上,有的偏雅,有的则偏俗。在对待雅俗问题上,各个时代也会有分歧,有争论,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达到水火不容的境地。这种雅俗一家现象,从先秦,到汉魏,到盛唐,到宋元,到明清,贯穿了整个古代文学史。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摘编自马步升《雅俗从来是一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在当代被读者视为经典文学作品,属于雅文学。B.“类型文学”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但从未分出或者争出什么最终结果。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文学界对雅俗问题的争议达到了顶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在发表时,通常会被网站按照其题材类型进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缺乏严谨性。B.“跨类型小说”的出现表明,小说的类型边界越来越模糊,一部小说可能同时融合多种类型元素。C.中国当代小说需要关注并表达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D.《诗经》的三个板块虽然风格不同,但其价值指向相同,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文学中“雅”与“俗”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剖析,为读者理解“雅俗之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B.材料一结尾部分提出了“跨类型小说”的概念,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旨在揭示当代小说发展的单一趋势。C.材料二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并以《诗经》为例,深入探讨了文学中雅俗共存的现象,并对其予以〖解析〗和肯定。D.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指出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待雅俗问题的态度和表现的共性,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全面。4.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的“雅”和“俗”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代文学创作中“雅”与“俗”关系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答案〗1.A2.D3.B4.①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②在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中也存在雅俗之分。5.①“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当下讨论小说雅俗之别的突出概念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②当代文学创作中应雅俗并包、雅俗同体、雅俗共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学的繁荣之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错误,原文的表述为“类型学方法十分适合小说研究”,“最”与“十分”两者的程度不同。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错误,原文表述为“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似乎”表示不确定,并不是确切的。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错误,原为表述为“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也就是说即便是民国时期文白决裂,但雅俗文学还是相互融合,并没有完全分离。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但其价值指向相同”错误,原文表述为“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诗经》三大板块的价值指向各不相同。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旨在揭示当代小说发展的单一趋势”错误,材料一结尾提出“跨类型小说”旨在说明小说的类型边界越来越模糊,当代小说发展的“后类型化”趋势。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如弹词、宝卷、民间故事等。”可知“雅”与“俗”的具体内涵。“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在小说这类通俗文学中还存在雅俗之分,并且雅俗之间可以变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类型文学”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概念,“类型文学”通常即指“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所以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可以突出雅俗之界,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雅俗共用。根据材料二,从古至今,不管哪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当代文学创作也应如此,雅俗并包、雅俗同体、雅俗共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叫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地得偏疼点她。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叫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祁老太爷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小顺儿的妈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地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地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啰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她回答得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老人说一句,小顺儿的妈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老人的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的听。老人一见有人欣赏自己的话,不由得提高了一点噪音,以便增高感动的力量:“你公公,别看他五十多了,论操持家务还差得多呢!你婆婆,简直是个病包儿,你跟她商量点事儿,她光会哼哼!这一家,我告诉你,就仗着你跟我!咱们俩要是不操心,一家子连裤子都穿不上!你信不信?”小顺儿的妈不好意思说“信”,也不好意思说“不信”,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小三儿呢?”小三儿是瑞全,因为还没有结婚,所以老人还叫他小三儿,事实上,他已快大学毕业了。“老三带着妞子出去了。”妞子是小顺儿的妹妹。“他怎么不上学呢?”“老三刚才跟我讲了好半天,说咱们要再不打日本,连北平都要保不住!”小顺儿的妈说得很快,可是也很清楚。“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地扯起妞子就出去了!您瞧,我招了谁啦?”老人愣了一小会儿,然后感慨着说:“我很不放心小三儿,怕他早晚要惹出祸来!”正说到这里,院里小顺儿撒娇地喊着:“爷爷!爷爷!你回来啦?给我买桃子来没有?怎么,没有?连一个也没有?爷爷你真没出息!”小顺儿的妈在屋中答了言:“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再胡说,我就打你去!”小顺儿不再出声,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爷爷(祁天佑)是位五十多岁的黑胡子小老头儿。中等身材,相当的富泰,圆脸,重眉毛,大眼睛,头发和胡子都很重很黑,很配做个体面的铺店的掌柜的——事实上,他现在确是一家三间门面的布铺掌柜。他的脚步很重,每走一步,他的脸上的肉就颤动一下。做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今天,他的神气可有些不对。他还要勉强地笑,可是眼睛里并没有笑时那点光,鼻子上的一旋笑纹也好像不能拧紧;笑的时候,他几乎不敢大大方方地抬起头来。“怎样?老大!”祁老太爷用手指轻轻地抓着白胡子,就手儿看了看儿子的黑胡子,心中不知怎的有点不安似的。黑胡子小老头很不自然地坐下,好像白胡子老头给了他一些什么精神上的压迫。看了父亲一眼,他低下头去,低声地说:“时局不大好呢!”“打得起来吗?”小顺儿的妈以长媳的资格大胆地问。“人心很不安呢!”祁老人慢慢地立起来:“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祁老太爷特别关心家中的粮食和咸菜储备,是因为他经历过多次动荡,深知在乱世中储备食物的重要性。B.虽然韵梅的名字没能在祁家通行,但她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她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祁老太爷的看重。C.小顺儿说爷爷“没出息”,韵梅仅在屋中训斥,而并未出去当面制止,侧面体现出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D.祁天佑回到家时的脚步和神态,展现了他对时局的不安与担忧,也体现了他与父亲祁老太爷的性格差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以祁家为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B.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如韵梅的走路、说话都是快的,以及她梳头洗脸的速度等,展现了人物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C.文本通过祁老太爷与韵梅的对话,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祁家的境况,又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D.文本通过“脸都气红了”“搓拳”“磨掌”“气哼哼地”等描写,正面刻画了瑞全的形象,突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8.文本开头第一段的描述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同为当家媳妇,文中的韵梅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具有相似点,请结合文本和《红楼梦》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第一段主要描述了祁老太爷的战乱经历和应对办法。②交代故事背景:枪炮不断,兵荒马乱;③表现人物形象:祁老太爷一生经历多次战乱,但从不关心时事,只求消停过自己小日子,表现他安分守己,闭塞落后,不见世面,保守苟安。④引出下文:七七抗战开始,祁老太爷又照战乱惯例嘱咐长孙媳妇做好存粮准备。⑤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对国人不谙时事,落后苟安的批判与担忧。9.二人的相似处:①大家庭的实际管理者:韵梅是祁家长孙媳妇,为祁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实际管理着整个祁家,祁老太爷偏疼这个长孙媳妇;《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同样是孙媳妇,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被贾母偏爱。②勤劳能干,会持家理事:祁家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差不多都由韵梅一手操持;荣国府更是一个一百多口人的大宅子,既有挥金如土的耗费,又有豪奴悍仆的差遗约束;既有外面的侯门府弟、世谊通家,又有亲朋故旧间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各种排场,各种应酬;这么多事被王熙凤管的是井井有条,妥妥当当。③孝敬老人:韵梅很有耐心,老人说过多次的话还当作新的听,顺着老人的意思不让其操心;王熙凤也是事事以贾母为先,她深知贾母的各种喜好,总能哄着贾母开心。④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具备中国女性善良、美好的一面:韵梅尽心照顾孩子,忍让、友善小叔和弟妹,好脾气对待所有人;王熙凤对宝玉、黛玉、迎春等人处处关照;对探春庶出身份同情;对大观园里寺庙资助;对窘困的邢抽烟怜惜与帮扶;对限于资格不能晋升但还有点办事能力丫环小红提拔等等,虽然有笼络人心的成分,但也都体现了她性格中美的、善的一面。〖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韵梅仅在屋中训斥,而并未出去当面制止,侧面体现出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错误,韵梅不出去当面制止,主要是因为祁老太爷还在屋里和自己说话,祁天佑回家后也要先到屋里见过长辈,表现对长辈的尊重;而且下文“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可知,韵梅对祁天佑很尊重,因此“祁天佑在家中没有地位”曲解文意。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D.“正面刻画了瑞全的形象”错误,原文“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地扯起妞子就出去了”可知,是韵梅转述瑞全面对日本侵略的神情、动作等,是通过他人侧面描述,不是正面描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概括第一段的描述重点:祁老太爷对战争的应对方法。然后结合首段的段落作用分析:首段在内容上,分析是否为交代背景、渲染氛围、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表现主题服务。文本“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社会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文中说“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可见祁老太爷不关心时事和国家,只想着自己的小家能消灾避难,按照老方法家门一关,消消停停不愁吃穿。塑造了祁老太爷保守落后、苟安麻木的老北平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饱含作者的担忧。在结构上,看是否有呼应标题、统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4月北京中信银行风险管理部社会招考(48)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招考16名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环保监测监控设备安装与维护协议3篇
- 宁波2024年浙江宁波宁海县卫生健康局第二批招聘派遣制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舞蹈编排版权许可合同3篇
- 嘉兴2024下半年浙江嘉兴桐乡市机关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7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租赁合同履约保证
- 2024年度地基买卖合同协议书(全面版)3篇
- 2024年版专业劳务派遣协议范本
- 2025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合同规范文本3篇
- 铁艺围墙主要施工方法
- 10、美的微波炉美食创意拍摄脚本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PDF高清图集
- 浙江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 ANSI-ASQ-Z1.4-抽样标准培训教材
-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资料
- 烟草异物智能剔除系统技术参数.
-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
- 大学基础写作--表达方式课件
- 300td高强瓦楞原纸废纸制浆工段工艺设计
- 螺杆式风冷冷水(热泵)机组电路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