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经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下列关于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导致的结果与其推论不相符的是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C.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A.蚯蚓 B.硅藻 C.硝化细菌 D.酵母菌3.下列对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变化就是“J”型增长或“S”型增长B.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该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D.透析袋能使大分子自由进出,而将小分子保留在袋内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同化能量的20%C.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D.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农田生态系统不需要物质输入7.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针叶林。成年貂熊体重十多公斤,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大。它捕食小型动物,也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以下相关推测成立的是()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貂熊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C.貂熊、猞猁、狼的生态位的差异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貂熊至少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8.(10分)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D.若A代表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10.(14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1)图中食物网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_________;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_________级消费者。(2)鳙鱼和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3)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__。12.文昌鱼是一种海洋底栖生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2015-2016年间厦门某海域文昌鱼的种群特征,结果如下:请回答:(1)研究人员使用采泥器采集底栖海洋生物,估算出该海域文昌鱼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属于__________。在海洋的不同水层还生活着多种不同的鱼类,底层有大黄鱼、小黄鱼,中上层有船鱼,鲅鱼等,这说明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__________现象。(2)调查发现,文昌鱼胃含物大部分为浮游性硅藻,还有少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据此判断文昌鱼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3)研究表明文昌鱼体长为15~29mm时开始性成熟。厦门文昌鱼一年有两个繁殖期,由图1推测主要繁殖期位于5月份,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由表1推测另一个繁殖期大约在9~10月,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4)厦门市政府于1991年批准建立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该措施属于__________保护。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详解】A、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损害呼吸道黏膜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B、B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不影响细胞免疫,B符合题意;C、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变T细胞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D、抗体仅参与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D不符合题意。故选B。2、B【解析】A、蚯蚓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硅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到生物群落中,B正确;C、硝化细菌属于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生产者,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但不能利用太阳能,C错误;D、酵母菌是异养真菌,属于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故选B。3、D【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曲线。【详解】A.“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错误;B.一个外来物种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虽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适合其生长时,外来入侵物种不会表现出“J”型增长,B错误;C.在理想条件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C错误;D.在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同时气候、天敌、食物、传染病的影响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部因素,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4、B【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详解】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A错误;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C错误;D、吞噬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不是特异性的,D错误。故选B。5、D【解析】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中的物质能够中和外界的酸和碱,维持溶液pH基本不变,A正确;B、缓冲溶液通常是由一或两种化合物(缓冲剂)溶解于水中制得,调节缓冲剂的配比就可制得不同pH范围的缓冲液,B正确;C、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C正确;D、透析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D错误。故选D。6、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指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A正确;B、某种蜣螂以大象粪为食,大象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大象所同化的能量,B错误;C、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D、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是针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讲,而对人类利用率较高的人工的农田生态系统来讲,由于人为从中获得大量的农产品,因此需要加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错误。故选A。7、C【解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貂熊捕食小型动物,也经常吃狼,说明狼和貂熊之间为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A错误;B、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B错误;C、不同物种占有的生态位一般不同,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貂熊捕食小型动物,即可以捕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此,貂熊至少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C。8、D【解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A错误;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但在少数情况下,过敏可能会危及生命,C错误;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患者常常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D【解析】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项错误;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都代表传出神经,B项错误;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多和产生渴觉,C项错误;D.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概念图为情境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神经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图中箭头所隐含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0、(1)①.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②.有限的③.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2)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3)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群落中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中间竞争、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种间竞争的特点是: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生存能力相当,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竞争越激烈。【小问1详解】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不同种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所以可选择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使它们之间因争夺资源而进行斗争,当实验出现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消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小问2详解】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或因取食的时间不同或因取食的位置不同,使竞争排斥减弱而共存。【小问3详解】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因竞争排斥而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使竞争排斥减弱,便可共存。【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题干中的“竞争排斥”的概念,结合实验目的来判断,需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11、①.4②.鲢鱼③.三④.竞争⑤.浮游藻类(或生产者)⑥.分解者【解析】分析题图:图中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浮游植物→鳙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鲢鱼→肉食性鱼。【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鲢鱼;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2)鳙鱼和浮游动物都捕食浮游藻类,说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浮游藻类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