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_第1页
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_第2页
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_第3页
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_第4页
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总论

(-)统计的意义

1.识记:(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一基本特点,2总体性。

(3)统计的作用: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

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

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

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

2.领会: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

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

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L领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

配第《政治算术》,约翰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2、19世纪中叶以后恩格尔法则

3、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2概率论一数理统计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它哲学的关系;

1.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中国要

的指导意义。

(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后者对其有指导作用。

(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离开数量就不成为统计,没有相应的数学基

础知识,难以消化。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1.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2.领会:(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

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1范围的广泛性2探讨问题,超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识记:(1)统计总体概念: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

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总体单位的概念: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分类: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对分组法的应用

和分析必要)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分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统计指标的概念: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

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

标两类;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

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4)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

互联系的一套指标。分类: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

系两类;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三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5)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2.领会:(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的关系;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

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

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

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1.领会:(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2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间接的统计数据.

(2)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统计调查

1.识记:(1)统计调查的概念: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

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种类:

答:

类型调查范围调查时间搜集资料的方法

普查全面1次采访、报告或空间遥感

抽样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直接观察或采访

统计报表全面或非全面经常报告

重点调查非全面经济或1次报告

典型调查非全面1次采访、座谈会

2.领会:各种统计调查的特点、相互区别及适用范围。(见表)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识记:(1)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

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2)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A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与工作进度

B调查的方式与汇总方法C组织领导D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2.领会: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四)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1.识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1.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

(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2.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

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B.对次级资料的检

查与整理:1.首先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2.对现有资料做出评价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2.领会: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

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

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统

计数据资料整理得好,会使综合的资料十分丰富,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会使资料内容贫乏,使调

查得来的大量原始数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3.应用:根据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资料加以整理。

(五)统计分组

1.识记:(1)统计分组的概念: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

为若干组成部分

(2)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

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次数分布数列的种类:分配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变量数列的编制:(理解几个概念)

单项式与组距式

组距与组数

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组限与组中值

频数与频率频率: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

统计分布: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成统计分布

(3)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统计标准化的内容很多,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

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这些标准化中的一种。

(4)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标准:A经济类型分类(公有与非公有)B三次产业分类(农

业、工业、除农工业)C行业分类D基本单位分类(结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结构单位的4个基

本特点:

产业您动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

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惟一性(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3)

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E机构部门分类:按机构部门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1)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4)

住户与住户部门。

2.领会:(1)统计分组的目的:A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

规律B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C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D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统计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A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B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C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3)统计分组的方法:1按品质标志或按数量标志分组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

(4)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P37-41

4.应用:(1)运用统计分组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根据研究任务对实际资料进行分组;(2)根据调

查资料及研究任务编制分配数列。

(六)统计表

1.识记:统计表的构成:1总标题2横线标题3纵栏标题4数字资料

2.领会:统计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

以下问题:第一,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分组,如何设

置指标,哪些指标放在主栏,哪些指标放在宾栏,等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安排,务必使表的设

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第二,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既不要太

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第三,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第四,

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的纵栏的“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第五,

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第六,表中的总标题要

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第七,表

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第八,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

位数。第九,表内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

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第十,对某些资料必

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3.应用:正确设计统计表。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三、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

四、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计算方法:简单调和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的应用

五、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计算方法:简单几何平均数与加权几何平均数。

计算几何平均数应满足的两个条件。

六、众数

众数的概念、众数的确定方法。

七、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八、运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三、全距

四、平均差

平均差的概念。平均差的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

五、标准差

标准差的概念。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

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六、标志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七、总方差、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

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的概念及各自的计算方法。

四、考核要求

(-)总量指标

1.识记:(1)总量指标的概念: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

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总量指标的作用::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

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

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3)总量指标的种类:A.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B.按表现形态不同,

分为实物量字表与价值量指标。

2.领会:(1)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的区别与联系:

(2)时期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

展水平。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

的结果。

时点指标的特点:1.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2.时点指

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3.间断计数的。

以上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得方法等三个

方面

以上两者联系:以不同的时间状态反映了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1.识记:(1)相对指标的概念: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

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的作用:可以反映现象只讲的联系程度。

(3)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总量X100%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体总量/另一有联系的总体总量

5.动态相对指标=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领会:(1)比较相对指标比例与相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指标中的比较方和被比较方来源于

不同总体,而比例相对数则来源于同一总体。

(2)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在计算算术平均数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属一个总体,

具有---对应的关系,即有一^b总体单位必有一个标志值一直对应。

(3)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的区:

3.应用: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六种相对指标,并观察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三)平均指标

1.识记:(1)平均指标的概念: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

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

(2)平均指标的作用: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

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

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3)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众数确定方法

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4)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以上两个性质是进行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建立数学模

型的重要数学理论依据。

2.领会:(1)(各平均指标)A算术平均数的特点:在计算算术平均数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属一

个总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有一个总体单位必有一个标志值一直对应。适用范围:

B调和平均数特点:适用范围:在社会经济统计中,调和平均数经常座位算术平均数的变形来

使用,一直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可采用调和平均法。

C.几何平均数特点:适用范围: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应满足两个条件:1若干个比率货

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2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

D.众数特点:直观性,不受极端数值影响对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性。适用范围:

E.中位数特点:直观性,不受极端数值影响,具有较强代表性。

(2)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

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

典型事例相结合。

3.应用:(1)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五种平均指标;

(2)用同一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并比较其大小;

(3)应用实际资料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四)标志变异指标

1.识记:(1)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

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2)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用以说明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成都货标志值分布的差异

情况,从而弥补平均指标的不足。1.用于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2.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性。

(3)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A.全距:R=Xmax-Xmin

优点:计算简单。

缺点:但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标志值的离散程度。如果极端数值相差较大,而中间数值

分布比较均匀时,全距便不能确切反映其离散程度。

B平均差:用A.D.表示。

1.简单平均法。对未分组资料计算平均差。2.加权平均法。对已分组资料计算平均差。

A.D.=——

n

•优点:能全面反映总体各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缺点:不可导,不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

C标准差:1.简单平均法。根据未分组的资料计算标准差。

2.加权平均法。在分组情况下,计算标准差。

x)2f

(7-

D标志变异系数

An%=gxlOO%

Vs=*xlOO%2.标准差系数”

1.平均差系数x

E总方差:总方差=组内方差平均数+组间方差

/=8+弓2式中:/代表总体方差;或代表组内方差的平均数;尸代表组间方差。

2.领会:(1)比较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优缺点;

(2)为什么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现象变动的均衡性与稳定性;

(3)比较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在应用中的区别;

(4)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关系;(5)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区别。

3.应用:(1)应用实际资料计算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

(2)应用分组资料计算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

第四章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识记:(1)时间数列的概念: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

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时间数列的种类及特点: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

1总量指标(绝对数)时间数列。A.时期数列,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连续不断

统计的结果;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B时点数

列特点: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3,数列中美格

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

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

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

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2.领会:(1)各类时间数列的特点:见上

(2)时间数列编制原则及提出的理由。见上

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和研究目的,能编制出符合编制原则的时间数列。

(二)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识记:(1)发展水平的概念: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

规模或水平。

平而发展水平的概念: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

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2)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

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平均增长量的概念: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是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

2.领会:(1)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1概括地反映现象的一半发展水平2.消除现象在短时间内波动

的影响3.用来解决同一现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问题。

平均发展水平计算方法: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方法:

1.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

-a1+a2+A+an

a~~------------------------------------------------------

M月

_ya>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1)连续时点数列:a)逐日登记:°=b)不逐日登记:

一_?+与+的+人+*+今

2)不连续时间点数列:a)时点数列间隔相等:"二二1

-=空"空方+A+5心

n

b)时点数列间隔不相等:窘

(2)增长量意义: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平均增长量的意义:

增长量计算方法:增长量=报告水平-基期水平

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ai-aO,a2-al,...an-an-1)

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前一期水平(ai-aO,a2-aO,...an-aO)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1)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

(ai-*a»)+(a2-ai)+,••+(a„-an-i)=a”—aa

(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也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

(a.-a0)—(a„-i一&>)=a:—a1

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一1)

2.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识记:(1)发展速度概念: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区别;(2)增长速度的概念,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区

别;(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2.领会:(1)定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环比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2)平均发展

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方程法;(4)平均增长速

度的计算方法。

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各种速度指标,说明现象发展速度。

(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1.识记:(1)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各因素的概念;(2)长期趋势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3)

季节变动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

2.领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长期趋势及季节变动的意义和作用。

3.应用:对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进行分析。

第五章指数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涵义、作用与种类。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指标的指数分析方法等。对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方法不仅要弄懂

弄通它们的涵义,并能加以运用。

(二)重点内容

狭义指数而就念,指数的种类;综合指数的概念,编制综合指数需注意的两个要点;编制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平均指数的计算;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概念、种类;指数因素分析

法的步骤与应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指数的概念

广义的指数概念。

狭义的指数概念。

二、指数种类

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

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计算的一般原理

综合指数的概念。

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

二、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三、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

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概念和计算。

二、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

第四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广义的指数体系与狭义的指数体系。

二、指数体系的作用

三、指数因素分析法

四、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简单现象因素分析与复杂现象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与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

分析;两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

五、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六、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第五节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

二、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六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股票价格指数

三、考核知识点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

(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四、考核要求

(-)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1.识记:(1)广义的指数概念: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狭义的指数概念: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第二,分析经济

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指数因素分析法.

2.领会:指数的种类: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

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

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二)综合指数

1.识记:(1)综合指数的概念: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

(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3)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4)拉氏才旨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

派氏指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

2.领会:(1)编制综合指数要掌握的两个要点:1引进同度量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2将同度量因

素固定,消除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2)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同度量因素将如何固定的

问题。拉氏主张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进行编制,而派氏指数恰好相

反,主张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编制这两大指数。

3.应用:(1)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质标指数;(2)能根据资料编制拉氏指数

与派氏指数。

(三)平均指数

1.识记:(1)平均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3)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

2.领会:(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

3.应用:利用实际资料编制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

1.识记:(1)指数体系的概念;(2)指数体系的作用;(3)因素分析的定义。

2.领会:(1)因素分析的种类;(2)因素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并能解释因素分析中每一步分析的

经济含义。

3.应用:能利用已知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1.识记:(1)平均指标变动分析的意义;(2)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

念。

2.领会: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

3.应用:要能应用实际资料如平均工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平均指标变

动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抽样推断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抽样推断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特点及方法有正确的理解。掌握抽样推断的

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能运用抽样推断的一般原理,推断总体的指标数

值。掌握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及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重点内容

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抽样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极限误差的概

念与计算;抽样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每种抽样组织形式的概念、特点,类型抽样、整群抽样的抽样

平均误差计算;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及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

二、抽样推断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和样本;总体参数和统计量(抽样指标);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

三、抽样推断的特点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

三、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

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

第三节抽样估计

一、抽样估计

抽样估计的概念。

抽样估计的方法:点估计,区间估计。

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一直接换算法

第四节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

一、抽样的组织形式

通常采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估计方法及特点。

等距抽样的概念和分类。

类型抽样的概念、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

整群抽样的概念、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

二、抽样方案设计

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

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

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抽样误差

(三)抽样估计

(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

四、考核要求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1.识记:(1)抽样推断的概念;(2)总体与样本的概念;(3)总体参数与统计量(样本指标)的

概念;(4)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概念。

2.领会:抽样推断的特点。

(-)抽样误差

1.识记:(1)抽样误差的概念;(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3)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4)抽

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公式;(5)极限误差的概念;(6)极限误差的计算公式。

2.领会:(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2)概率保证程度与概率度;(3)概率保证程度与极限

误差的关系。

3.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

(三)抽样估计

1.识记:(1)抽样估计的概念;(2)点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3)区间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

(4)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

2.领会:区间估计的范围与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3.应用:(1)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与成数)和抽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2)

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总量指标进行推算。

(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

1.识记:(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2)等距抽样的概念;(3)类型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

的计算方法;(4)整群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5)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2.领会:(1)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区别及特点;(2)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3)影响样本容

量的因素;(4)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1)如何在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形式下由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2)如何推算必要的

样本容量。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加以分析,分析它们之间

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用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并能应

用于实际。要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及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二)重点内容

相关关系.概念;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判断标准及计算;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分

析的区别与联系;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及方法,最小平方法的涵义;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

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相关关系的概念。

相关关系的特点。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相关关系的判断

一、相关关系的判断

直观判断法:表格法(相关表);图示法(相关图)。

二、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概念。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判断标准。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积差法与简捷法。

第三节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回归分析的概念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

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

用未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与用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

三、估计标准误差

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

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

四、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二)相关关系的判断

(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四、考核要求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1.识记:(1)相关关系的概念;(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2.领会:(1)相关关系的两个特点;(2)相关关系的种类;(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关系的判断

1.识记:(1)相关系数的概念;(2)划分相关系数的密切程度的标准;(3)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积差法和简捷法。

2.领会:相关关系判断的直观法;表格法和图示法;(2)相关关系数对于判断事物之间相关性关

系的作用。

3.应用:(1)能利用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判断;(2)对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

现象计算其相关系数,并对其密切程度作出判断。

(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1.识记:(1)回归分析的概念;(2)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3)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4)一元

线性回归模型的配合方法;(5)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

2.领会:(1)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2)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3)应

用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1)对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能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能对未分组和已分组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3)对已配合直线模型计算其估计标准误差,

对其代表性作出判断。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

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以及对其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的基本内容,认识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及作用;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国民经济统

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三、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简介

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在理论和实际上的意义。

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形成与实施。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二、基本核算表

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它们之间的

关系。

三、国民经济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两个层次的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形式和记账原则。

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

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四、附属表

附属表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共同性

二、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1.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涵义。

2.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的关系;(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识记:(1)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实

施。

2.领会:(1)中国1992年的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中国1992年核算

体系(试行方案)的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1.识记: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构成部分;

(2)基本核算表的概念;

(3)基本核算表包括的内容;

(4)国民经济账户的概念;

(5)国外部门账户包括的内容;

(6)国民经济账户的记账原则。

2.领会:

(1)五张基本核算表之间的联系;

(2)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

(3)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4)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识记:(1)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的共同点;(2)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研究的客体。

2.领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统计改革起着统率和导向的作用。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口和劳动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地位;弄清人口统计和劳动力资源统

计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数量和质量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活动人口统

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熟悉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统计中有关变动、构成、利用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方法,

并能进行实证分析。

(二)重点内容

如何准确笳计人口数目及人口构成中的指标计算;人口自然变动统计中常用的主要指标计算及应

用;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劳动力资源利用和负担情况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统计

一、人口数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特点

人口数量的概念。

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

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关系式。

二、人口数量的计算

时点人口数和平均人口数的计算。

三、人口构成统计

人口地理分布;人口自然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经济构成。

上述各种构成的统计意义和方法、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

四、人口变动统计

人口自然变动: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人口死亡率、特殊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变动: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总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增长量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和分析。

第二节人口质量统计

一、人口质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人口质量的概念。

人口质量统计的意义。

二、人口质量统计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思想道得素质的主要指标。

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

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统计

一、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其统计的意义

理论上劳动力资源的概念。目前实际中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三个特

劳动力资源统计的意义。

二、劳动力资源数量统计

劳动力资源实点数和平均人数的概念和计算。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

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中常用的五种分组。

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一、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及其统计范围

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

经济活动人口统计的范围和意义。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经济活动人口构成统计

就业人口的构成。

失业人口的构成。

第五节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和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和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二、劳动力资负担情况分析

就业人口负担系数和丧失劳动能力系数的涵义和计算。

三、劳动力资源计算

直接推算法的概念,其中算术级数法和几何级数法的涵义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测算的涵义;目标测算和动态测算的应用。

四、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人口增长与消费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人口数量统计

(二)人口质量统计

(三)劳动力资源统计

(四)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五)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四、考核要求

(-)人口数量统计

1.识记:(1)人口数量的概念;(2)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3)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计算关系;

(4)人口密度的概念;(5)性别比指标的概念;(6)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变动的涵义;(7)人

口变动统计中各项指标的计算。

2.领会:(1)人口社会构成的内容;(2)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3)人口变动统计的意义;(4)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

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能进行人口的各种分组和提供说明人口意体特征及变动的主要分析数据。

(二)人口质量统计

1.识记:(1)人口质量的概念;(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

2.领会:(1)人口质量统计的意义;(2)人口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3)平均预期寿命

指标的涵义;(4)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

(三)劳动力资源统计

1.识记:(1)劳动力资源的概念;(2)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分组;(3)各种分组中的主要指标及其

计算公式。

2.领会:(1)劳动力资源的特点:(2)劳动力资源统计的意义。

3.应用:(1)能从人口统计资料中,正确地获得劳动力资源的数字;(2)根据实际资料,可进行

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分析。

(四)经济活动人口的统计

1.识记:(1)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2)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3)就业人口的

概念;(4)失业人口的概念;(5)我国对就业身份的分类。

2.领会:(1)就业人口各种分组的意义;(2)失业人口各种分组的意义。

3.应用:根据有关资料,能正确进行经济活动人口的各种构成分析。

(五)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1.识记:(1)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2)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计算公式;(3)劳动力资源

负担情况分析的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4)生产发展超前系数计算公式。

2.领会:(1)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与可能利用率、就业率的关系;(2)直接推算法的涵义;(3)

劳动力资源预测的意义。

3.应用:(1)运用实际资料对劳动力资源利用、负担情况进行分析以及进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预

测;(2)掌握和利用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的基本指标计算和分析方法。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国民财富、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及统计的

意义;掌握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及水力资源基本指标的涵义、作用及计算方法;了解环境

统计的基本内容;熟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负债统计中的有关概念、分类及统计指标的计

算和分析方法;了解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掌握对表中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重点内容

自然资源5类;土地、森林统计中常用指标的计算;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

和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一、国民财富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国民财富的概念。

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

二、国民财富的分类

按来源分;按机构部门分;按产业部门分和按经济用途分等。

三、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

第二节自然资源统计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二、土地资源统计

土地的涵义及统计的意义。土地资源总量及构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土地垦殖率和耕地生

产率指标。

三、森林资源统计

森林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意义。

森林资源统计内容:森林资源量统计;林木生长量统计和森林采伐量统计。

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密度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四、矿产资源统计

矿产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

矿产资源总量统计的主要指标和矿产资源统计分析中分析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五、水资源统计

水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

水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水力资源统计与分析。

六、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的基本结构。

七、环境统计

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统计基本内容。

第三节国民财产统计

一、国民财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国民财产的概念。

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二、实物资产统计

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的概念;固定资产总量指标;固定资产统计分析。

流动资产统计:流动资产的涵义;流动资产总量统计;流动资产统计分析。

三、无形资产统计

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无形资产的数量统计。

四、金融资产负债统计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涵义。

金融资产负债类型。

金融资产负债总量统计。

第四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资产负债表表式。

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

三、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总量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分析;资产负债存量与其他流量相对比分析;资产负债表中资

料与其他有关资料结合分析等。

三、考核知识点

(-)国民财营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二)自然资源统计

(三)国民财产统计

(四)资产负债表

四、考核要求

(-)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1.识记:(1)国民财富的概念;(2)国民财富的分类。

2.领会:(1)国民财富具有的规定性;(2)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

(-)自然资源统计

1.识记:(1)自然资源的涵义;(2)可再生资源的概念;(3)土地总面积的概念;(4)森林覆盖

面积的内容;(5)环境统计的两方面内容。

2.领会:(1)自然资源的分类;(2)自然资源及土地、森林、矿产、水力等资源统计的意义和各

项指标的作用;(3)环境统计的意义。

3.应用:(1)对自然资源统计中的指标能正确统计和计算;(2)对自然资源的数量、构成、作用

及效益进行统计分析。

(三)国民财产统计

1.识记:(1)国民财产的概念;(2)非金融资产的内容;(3)流动资产的涵义;(4)无形资产的

概念;(5)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涵义。

2.领会:(1)固定资产统计分析中各指标的作用和计算方法;(2)无形资产总量指标的涵义;(3)

国内机构单位之间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关系如何。

3.应用:对国民财产统计中的分析指标能正确计算。并能进行一定分析。

(四)资产负债表

1.识记: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2.领会:(1)资产负债表的作用;(2)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

3.应用: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和其他有关的资料结合,能作出一定的分析。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涵义,社会产品的概念和特性;了解国内总产出

指标的作用和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熟悉掌握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涵

义、作用、三种计算方法以及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了解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新内容和作

用;熟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

(二)重点内容

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其特性;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国内生

产总值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涵义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定义的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内容。

限制性生产观和综合性生产观。

二、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其特性

社会产品的概念。

社会产品的五个特性。

三、社会产品的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