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B.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C.①羽化而登仙
②而今安在哉D.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中,A项,
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C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在。故选A。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A.固一世之雄也B.渺渺兮予怀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A.判断句,“也”表判断。B.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故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而卒莫消长也B.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D.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①“徘徊”古今都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消长”古今都表示“减少和增长”。B项,①“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②“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
.8或9日”。C项,①“须臾”古今都表示“片刻,一会儿”,②“美人”,古义“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①“扁舟”古今都表示“小船”,②“狼藉”,古今都表示“凌乱,杂乱不堪”。故选B。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①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⑫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故选B。5、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故选C。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①⑧⑨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打鱼砍柴”;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显出白色”。故选B。小提示:涉及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这种情形下属于意动用法。7、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
酾酒临江,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酾酒:斟酒。故选C。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___________而中断。(2)他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___________地夸奖起教练和自己团队的表现。(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_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A.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
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答案:A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1)句“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排除CD两项。第(2)句因获奖心情高兴,夸奖教练和团队的表现,属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符合语境,排除B项。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应选“不由自主”。故选A。9、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B.①扣舷而歌之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C.①惟江上之清风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D.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当其欣于所欲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之”,结构助词,的。D.“于”,介词,在。/介词,对。故选C。10、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④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⑧被动句。故选A。11、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何为其然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又何羡乎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⑦而今安在哉A.①②⑥/③⑤/④/⑦B.①④/②/③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⑦/④/⑥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①“固一世之雄也”是判断句,标志是“固……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于”表被动,被;③⑤⑦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何羡”应为“羡何”,“安在”应为“在安”;④“
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的客”;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都是后置状语。所以正确的分类是①/②/③⑤⑦/④/⑥。故选D。12、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如冯虚御风C.倚歌而和之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根据平时积累、熟记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利用语法知识、根据语境等进行判断。本题中,B项,“冯”通“凭”,乘的意思。故选B。13、下面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合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行兼备,充满生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解答该种题型时要注意:把握整个语句的意思;逐一辨明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与作用;辨明句子的语气与停顿;注意把握常见的标点错误点。A项,“俗话说”后面不必要停顿,后面的冒号应去掉,“嘛”不是熟话的内容,是“耿大妈”的语气词,所以单后引号应放在“怪”后面。B项,“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怎么办”都作关心的宾语,因此“怎么建”后面用逗号,“怎么办”后面用句号。D项,引号属于部分引用,句末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外。故选C。1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法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故选B。15、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选项,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由“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知,“热闹”与我无关,作者此时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而荷塘中的青蛙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只知道欢声叫嚷,一派纷繁热闹,不需要顾及什么烦恼。作者深深地羡慕它们,但终究自己还是自己,还是要面对显示,那些快乐与梦想远远不属于自己。可知“我”的心情并不宁静。故选B。1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渺渺兮予怀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而今安在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A.“于”表被动,为被动句。B.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C.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D.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安”为宾语,宾语前置。故选C。17、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泸县干部真情援藏,树立了良好形象。近日,乡城县领导不远千里到泸县慰问援助乡城的干部人才,表达谢意。B.这位97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抗战老兵摸到了国产新型坦克,顿时激动得不能自已。C.河边小径两旁长着蓊蓊郁郁。枝繁叶茂的苍天古木,新栽种的苹果林为它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D.由于缺乏经验,面对对方刁钻的发球,他没精打采,手忙脚乱,连连失分。答案: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B项,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C项,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使用正确。D项,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句中用来形容慌乱的样子,不合语境,可使用“惊慌失措”。故选D。1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故选B。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明烛天南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D.“烛”,名词作动词,照。故选C。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扣舷而歌之
歌曰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题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项,都是“好像”的意思;B项,动词,唱/名词,歌词;C项,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D项,介词,从/介词,被。故答案为A项。2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然后分析选项。A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翻译为:正在它(这里要结合原文才知道具体是那里)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B.项,“此东海也”
判断句,翻译为:这是东海;C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翻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项,“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故选D项。小提示: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
.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故选C。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
举:举起、端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端正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正”,使动用法,“使……正”,意译为“整理”。句意:(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故选C。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⑦大江东去
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A.②⑧/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歌”,名词作动词,吟唱;②“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③“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④“舞”,使动用法,使……起舞;⑤“泣”,使动用法,使……哭泣;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⑧“东”,名词作动词,东去;⑨“烛”,名词作动词,照亮;⑩“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⑪“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⑫“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①⑧⑨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⑥⑦都是名词作状语/③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⑤是使动用法/⑩是名词意动/⑪⑫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25、加下划线的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泣孤舟之嫠妇B.不知东方之既白C.不耻相师D.有泉侧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认为……奇特。A.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天亮;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D.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故选C。2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窈窕之章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望夏口⑤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歌:名词作动词,歌唱;②③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④⑤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⑥东:名词作动词,东下;⑦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⑧白:形容词做动词,变白。故选C。2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
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
。③老吴
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
举行。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B.以致
推脱
不免
延期C.以至
推脱
不免
改期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1)“以致”是坏的后果;“以至”就是达到的意思。语境“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是坏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选“以致”。(2)“推脱”是推卸、推辞的意思;“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一般跟拒绝或推辞的理由搭配。语境说“找借口”,可见是拒绝,选“推托”。(3)“不免”,免不了,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结果(多指不希望发生的);“未免”,实在是,不能不说是。语境是说老吴实在是不会讲话,选“未免”。(4)“改期”,更改原定的日期;“延期”,把预定日期延长。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更改原定日期,选“改期”。故选A。2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相来记日,如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B.“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北面。D.京师,国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登泰山记》中的“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答案:A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A项,“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后一日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故选A。小提示: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
.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2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重要引擎,特别是5G到来之际,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给机器人带来沸反盈天的变化。②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理性平和,才能石破天惊,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③乡村文化治理必须要完成几个转型:从文化生态转到文化心态;从简单思维转到复杂思考;从孤芳自赏转到大众创造。④在投资主体杂乱且大多缺乏专业性、只顾着追逐短期利益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定力者很容易春风化雨,成为垃圾剧作的生产销售者。⑤正是因为这些诙谐可爱、不同于“文以载道”和“九宫格”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⑥偌大的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要找人说说话,结果连可以搭讪的人都没有,真是百无聊赖。A.②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⑤答案:C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语境修饰“变化”,不当,应改为“翻天覆地”。石破天惊: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语境是科学把握强国建设达到的效果,对象不当,此处应改为“拨云见日”。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使用正确。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语境是缺乏定力者应改为“随波逐流”。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使用正确。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是说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说话的人,不合语境。故选C。30、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A项,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
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课内阅读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请赏析该段文字的表现手法。答案:该段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永。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突出北国秋天的与南国之秋的不同之处:色彩浓,回味永。32、《我与地坛》中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残废之初,作者悲痛欲绝,面对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荒芜冷落的地坛于自己的命运极其相似,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对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明白了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33、《我与地坛(节选)》中,结合上下文,“我”给母亲出了难题之后,母亲有着怎样的心理?“我”有着怎样的心理?答案:母亲的心理:理解、体谅、宽容、担忧、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我”的心理:自责,理解读懂了母爱。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心理。首先分析母亲的心理。由“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可知,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知道儿子需要排解自己的心情,需要独自面对这一状况,展现母亲对我的理解;“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母亲体谅“我”的行为,知道儿子需要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身体的病痛,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体谅;“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同时也展现出母亲想问又不敢过问的矛盾。然后分析“我”的心理。由“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可知,“我”设想母亲当时的状况,通过设想描摹母亲在默默承担着苦难,流露出自责,而这种自责可以看出“我”对理解了母亲,也读懂了母爱。34、作者在文中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两句话的中心不同。“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答“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结合“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分析,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结合“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等分析,地坛催发了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让作者获得新生。地坛让我更好的领悟了母爱的伟大,同时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地坛是我生命中的母亲,母亲是我精神中的地坛。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35、《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星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答案:《故都的秋》选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评点:作者郁达夫选取的景物——牵牛花。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作家显然是在追求色彩的“冷清”,这种冷色调表现了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作家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用枯草的疏落的形象反衬悲凉。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受,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这正是郁达夫的悲凉美所在。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评论的能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三篇文章都是描写北京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写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完全不同了。选择三篇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反复朗读品味,并加以评点。评论既要抓住字面描写的景物特点,又要结合作者的内心世界,评论作者如何在笔下的景物中流露出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如《故都的秋》关于“牵牛花”的选段,这一点从色彩和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悲凉美,抓住形象分析评论即可。36、《故都的秋》中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故都的秋》)答案:第3~9段。清、静、悲凉。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故都的秋》第1~2段,通过北国秋与南国秋的比较,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第3~9段通过五幅秋景图具体描写故都的秋: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其中,“秋晨院落”与“秋槐落蕊”写出了故都秋的清;“秋蝉残声”写出了故都秋的静;“秋雨话凉”与“秋枣胜果”写出了故都秋的悲凉。37、《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答案:《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后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全文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38、赏析《我与地坛》中“母亲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一句精彩的语言艺术。答案:细节描写,体现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理解。理智上,母亲知道儿子需要独处来治愈伤口;情感上,儿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她又是不放心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母亲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是对母亲的一个动作的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夸张而形象的描写母亲来园中找我时四处张望的情态,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关爱。39、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概括这段的文字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二段主要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间借贷抵押协议范本
- 创意婚礼布置设计
- 水果购销合同范本文件
- 雨伞市场销售合约样本
- 房屋买卖合同的过户手续
- 房屋买卖合同的签订与合同效力
- 方形铸态井盖供应采购合同
- 卫星通信服务合同履行履行条件
- 水泥买卖简化版合同
- 自我挑选协议
- 小学食堂结算统计表(午餐、晚餐都吃的学校适用)
- 海水的性质 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医院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
- CFM56-5B发动机VBV活门的钢丝软轴操控原理及软轴刚度研究
- Mysql 8.0 OCP 1Z0-908 CN-total认证备考题库(含答案)
- 带式输送机胶带安装
- 陈育民对FLAC3D常见问题的解答概要
- 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三年级数学期中测质量分析课件
- 大咯血的护理及急救课件
- 读音常考题型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试题)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