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1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2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3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4页
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这一主题展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重点探讨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第二节则深入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两节内容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对自然资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全面理解。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含义、特征、分类以及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则进一步分析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反作用。学生将学习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程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还将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强:本单元涉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强: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时代性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也在不断变化。本单元内容及时反映了这些变化,并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性强:本单元不仅传授地理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三)单元内容整合为了将本单元的内容更好地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主题贯穿: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为主题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主题。案例支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支撑点,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引领: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验探究、模拟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促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关注人地关系热点问题:学生能够关注当前人地关系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并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二)综合思维分析自然资源的综合特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解决与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相关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特征及其差异。分析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方式和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参与区域发展决策: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参与区域发展决策的讨论和制定。通过模拟游戏、社会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四)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验探究、模拟游戏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工具和技术: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各种地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如使用地图、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撰写地理实践报告:学生能够根据实践活动撰写地理实践报告,包括活动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通过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上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分解和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可能了解一些具体的自然资源类型,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地理空间分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生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并初步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已经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学生可能了解一些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后果。(二)新知内容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包括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数量衡量指标。学生需要掌握自然资源的质量评价方法,理解质量对人类开发利用程度的影响。学生需要学习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理解不同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原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生需要深入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规模、经济效益和开发利用成本的影响。学生需要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学生需要探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空间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并理解其空间关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初步掌握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综合分析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信息处理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多种信息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研究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学生能够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探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强化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地图教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能力: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培养其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培养其信息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模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突破认知障碍:针对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采用比喻、类比等教学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现象和规律,帮助其突破认知障碍。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指导方案。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和发展,培养其特长和优势。通过强化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突破认知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关注个体差异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其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大单元的主题设计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可持续利用”。通过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反作用,从而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区域认知,培养地理实践力。本单元将围绕自然资源的分类、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和利用自然资源等内容展开,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关系: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分析人地关系问题:学生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运用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学生能够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要素的影响。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和特征。(三)区域认知认识区域特征:学生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比较区域差异: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区域决策: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区域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决策,理解这些决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四)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调查: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和处理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地理信息,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状况。设计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等,对自然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六、大单元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重点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特征、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由于学生可能缺乏对自然资源实际利用和保护的经验,因此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成为教学难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分析人地关系问题:分析人地关系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成为教学难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由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教学难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实践力。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应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质量和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性,而人类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从而理解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学生应了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而理解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学生应能够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学生应能够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综合思维解决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学生应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学生应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不同区域的资源利用方式:学生应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评估区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学生应能够评估不同区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理解资源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活动: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活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现状。设计资源利用方案:学生应能够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建议。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应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区、工矿企业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增强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及利用方式。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其能够综合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地理实践力。教学整体思路本大单元的教学整体思路如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新课讲授(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概念讲解:首先介绍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包括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等。然后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包括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案例分析:以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例,分别分析它们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表、地图等直观展示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进程:介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规模、经济效益和开发利用成本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现象,以及人类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践活动(一)自然资源调查活动活动准备: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准备好所需的调查工具和材料,如地图、表格、记录本等。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前往选定的调查区域,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记录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信息,并观察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图表或地图等直观展示方式。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建议。(二)资源利用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和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要求学生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方案交流: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资源利用方案,分享各自的设计思路和措施。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案展示: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资源利用方案,并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建议。通过展示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四、总结提升知识总结:对本大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梳理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核心内容。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升华:通过讨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活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以上教学整体思路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九、学业评价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复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理解区域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和解读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提升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参与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学习目标设定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其后果。学生能够提出并讨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综合思维:学生能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经济活动、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评估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优劣,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学生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和解读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参与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评价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解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并讨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评价标准:能够准确阐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能够准确识别并解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能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并讨论其可行性及潜在影响。(二)综合思维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复杂问题。学生是否能够评估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优劣,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评价标准: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深入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复杂问题,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能够评估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优劣,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改进建议。(三)区域认知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学生是否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区域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评价标准: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能够深入分析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能够理解区域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四)地理实践力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和解读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参与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活动。学生是否能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熟练运用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获取和解读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能够积极参与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活动,展现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或方案。四、学业评价实施建议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笔试、口试、实地考察、项目研究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境化评价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的情境化评价任务,如自然资源调查、区域发展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及时反馈与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表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强化地理实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等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以上学业评价的实施,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业表现和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全面发展。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大单元实施思路针对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大单元实施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实施思路如下: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理论学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详细讲解自然资源的含义、特征、分类,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反馈作用。通过实例探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实践活动:地理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自然资源区进行实地考察,如水库、矿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如水资源循环实验、矿产资源开采模拟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小组讨论:围绕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如我国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国外的矿产资源开采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总结提升:在单元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提升活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二、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三、教学结构图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一节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质量及空间分布关系||++++++||||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对含义及特征分类与分布人类活动的自然资源的影响影响||+++|地理实践力(观察、调查、实验、报告)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步骤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如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海洋、丰富的矿产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步骤二:理论学习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如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等。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引入能源资源的分类,强调能源资源在自然资源中的重要地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分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强调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地域性。步骤三:实践活动地理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或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记录考察结果。小组讨论:围绕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考察心得和见解。步骤四: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案例,分析水资源调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步骤五: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学习心得。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步骤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例,如矿产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步骤二:理论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具体案例说明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双重影响。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步骤三:实践活动模拟实验:设计水资源循环实验或矿产资源开采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小组讨论: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步骤四: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如澳大利亚的矿产开采、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步骤五: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撰写学习心得或制作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活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学实施步骤,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二、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大情境设计情境背景: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分布使得资源争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未来的公民和决策者,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促进人地协调发展。情境设定:假设学生所在的学校即将开展一项名为“绿色未来: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校际交流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探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建议。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为校际交流做好充分准备。(二)大任务设计任务一:自然资源分布地图绘制活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工具,收集和处理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数据。学生能够绘制自然资源分布地图,展示不同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数据收集工作。数据来源可以包括教科书、网络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地图软件或手绘方式,绘制该资源的空间分布地图。各组展示并交流绘制的地图,讨论不同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任务二:自然资源考察与调查活动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然资源的实际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运用调查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数据和信息。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考察点,如水库、矿山、农田等。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记录考察结果。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当地居民、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看法和建议。学生整理和分析考察与调查数据,撰写考察报告。任务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模拟实验活动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生能够分析模拟实验结果,探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模拟实验主题,如水资源循环、矿产资源开采等。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预期结果等。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分析模拟实验结果,探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提出改进建议。任务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分析活动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国内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够评价案例中的资源利用策略,提出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内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进行研究。案例可以包括水资源调配工程、矿产资源开采、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学生收集案例资料,分析案例背景、资源利用策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案例中的资源利用策略,提出改进建议。各组展示并交流案例分析报告,讨论不同案例中资源利用策略的异同和启示。任务五:校际交流活动筹备活动目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校际交流活动的方案。学生能够展示交流成果,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活动内容:学生整合前四个任务的成果,制定校际交流活动的方案。方案应包括活动目的、主题、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要素。学生准备交流材料,如PPT、展板、视频等,展示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模拟实验结果、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学生进行模拟演练,熟悉交流流程和表达技巧。学生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展示交流成果,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三、教学活动实施建议情境创设与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校际交流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大情境。任务分配与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分配不同的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表达等能力。成果展示与交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成果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分享。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学习,共同提高。评价与反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表现,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设计:第一课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第二课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二)学习目标(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三)评价任务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案例分析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理解和评价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作业与检测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掌握情况。(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步骤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如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海洋、丰富的矿产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步骤二:理论学习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教师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如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等。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引入能源资源的分类,强调能源资源在自然资源中的重要地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分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强调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地域性。步骤三:实践活动地理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或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记录考察结果。小组讨论:围绕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考察心得和见解。步骤四: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案例,分析水资源调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步骤五: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学习心得。第二课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步骤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例,如矿产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步骤二:理论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具体案例说明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双重影响。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步骤三:实践活动模拟实验:设计水资源循环实验或矿产资源开采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小组讨论: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步骤四: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如澳大利亚的矿产开采、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步骤五: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撰写学习心得或制作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活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五)作业与检测作业:完成一份关于本地水资源或矿产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分析一个国内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包括案例背景、开发过程、影响评价及改进建议。检测:单元测试:设计一份关于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单元测试卷,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地理实践活动,如水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考察等,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六)学后反思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学习后,应撰写学后反思,总结自己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收获与不足,提出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措施。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学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本节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二、学习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三、作业目标设定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或案例分析,撰写报告,阐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学生提出至少一条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并说明理由。综合思维:学生设计一份关于某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报告,结合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撰写一篇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论文,提出具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区域认知:学生利用地图和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评价某一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提出对该决策的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地理实践力:学生设计并实施一项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自然资源考察、模拟实验等,并撰写实践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和成果。学生根据实践活动成果,提出至少一条改进自然资源利用或保护的建议,并说明实施该建议的具体措施。四、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实践活动设计1.地理考察活动活动名称:自然资源实地考察活动目标: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观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河流、矿山等自然资源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如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流向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开采方式等。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矿产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活动成果: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包括观察记录、分析结论和改进建议。学生制作自然资源分布图,展示实地考察结果。2.模拟实验活动活动名称:水资源循环模拟实验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分析水资源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活动内容:设计水资源循环模拟实验装置,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资源循环过程。分析不同环节对水资源数量的影响,讨论水资源循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活动成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制作水资源循环示意图,展示实验过程和结论。3.跨学科融合活动活动名称: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活动目标:结合经济学知识,分析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内容:邀请经济学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分组选择某一区域,收集该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撰写研讨会论文,展示研究成果。活动成果:学生撰写研讨会论文,包括研究背景、数据分析、结论和建议。学生制作PPT,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二)跨学科学习设计1.与生物学的跨学科学习学习内容: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保护学习目标:理解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公园,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提出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学习成果:学生撰写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报告,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制作生态系统保护宣传海报,提高公众意识。2.与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学习学习内容: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学习目标:理解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处理厂,了解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分析不同污染源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讨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学习成果:学生撰写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报告,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制作环保宣传视频或动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3.与经济学的跨学科学习学习内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学习目标:理解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认识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习活动:邀请经济学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分组选择某一区域,收集该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探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学习成果:学生撰写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制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图,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通过以上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和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二、作业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背景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效应。学生能够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以促进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结合实例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指出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二)综合思维分析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分析其差异性和互补性。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视角,分析自然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差异,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学生能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三)区域认知识别区域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学生通过地图和遥感影像等工具,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学生能够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理解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评价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能够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提出改进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理解区域间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理解区域间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分析区域间自然资源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和潜在效益。(四)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收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包括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方案,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详细记录实践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学生能够在报告中分析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并交流分享实践成果。三、作业设计作业一: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作业要求: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资源类型(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通过查阅资料和数据分析,了解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制作一张图表,展示该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该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作业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GIS、遥感等工具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作业二: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评价作业要求: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区域(如家乡、学校所在地等),调查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效应。撰写一篇评价报告,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以促进人地协调发展。作业目标: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其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作业三: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作业要求: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区域(如某省、某市等),分析该区域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该区域发展需求,设计一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包括开发利用目标、措施、预期效益等。运用地图和遥感影像等工具,展示该方案的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作业目标: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其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业四: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作业要求:设计一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方案应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方法、步骤等。组织实施该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方法和结果。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分析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并交流分享实践成果。作业目标: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其能够成功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活动报告。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变性。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的演变趋势。(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信息。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考察活动方案,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二、作业目标调查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并绘制成图表。分析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具备初步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四、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情境导入(5分钟)活动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如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海洋、丰富的矿产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步骤二:理论学习(20分钟)活动内容: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如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和可变性等。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引入能源资源的分类,强调能源资源在自然资源中的重要地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分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强调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地域性。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资源的基本认知框架。步骤三:实践活动(15分钟)活动内容:地理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或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记录考察结果。小组讨论:围绕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考察心得和见解。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理解。步骤四:案例分析(10分钟)活动内容:选取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案例,分析水资源调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步骤五:总结提升(5分钟)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学习心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学生能够评价现实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动态变化。(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理解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限制。(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如模拟实验等,探究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学生能够撰写地理实践活动报告,交流分享实践成果,提出改进建议。二、作业目标分析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探究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具备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能力,并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和模拟实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四、教学实施步骤步骤一:情境导入(5分钟)活动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例,如矿产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步骤二:理论学习(20分钟)活动内容: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具体案例说明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双重影响;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步骤三:实践活动(15分钟)活动内容:模拟实验:设计水资源循环实验或矿产资源开采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过程。小组讨论: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步骤四:案例分析(10分钟)活动内容: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如澳大利亚的矿产开采、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步骤五:总结提升(5分钟)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撰写学习心得或制作思维导图。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活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深入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具备初步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设定反思在完成了2019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后,我深感本次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