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E/2A/wKhkGWccXgmASUxJAALG9vhCmiM028.jpg)
![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E/2A/wKhkGWccXgmASUxJAALG9vhCmiM0282.jpg)
![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E/2A/wKhkGWccXgmASUxJAALG9vhCmiM0283.jpg)
![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E/2A/wKhkGWccXgmASUxJAALG9vhCmiM0284.jpg)
![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E/2A/wKhkGWccXgmASUxJAALG9vhCmiM02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检查表TOC\o"1-2"\h\u5189第一章医疗设备通用安全检查 459041.1设备标识与资料检查 5226801.1.1核查设备标识 5140701.1.2核查设备资料 5289051.1.3核查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5189711.1.4核查设备使用年限 5222251.2设备外观检查 580641.2.1检查设备整体外观 545911.2.2检查设备接口与连接线 5190401.2.3检查设备功能部件 5210601.2.4检查设备安全防护装置 5178231.2.5检查设备接地与防雷设施 5118771.2.6检查设备清洁与消毒情况 616319第二章设备电源与接地系统检查 6112982.1电源系统检查 6151882.1.1检查电源线路 6121892.1.2检查电源插座 6205642.1.3检查电源开关 630462.1.4检查电源保护装置 6319312.1.5检查电源电压 624462.2接地系统检查 6100612.2.1检查接地线路 668752.2.2检查接地电阻 6198452.2.3检查接地装置 6293042.2.4检查接地标志 7240562.3电压与电流检测 763662.3.1电压检测 727282.3.2电流检测 7158152.3.3检测仪器校准 7315202.3.4检测记录与报告 717493第三章设备功能与功能检查 7241223.1设备功能测试 7318983.1.1测试目的 781283.1.2测试内容 7133553.1.3测试方法 8213163.2设备功能测试 879633.2.1测试目的 8255143.2.2测试内容 814593.2.3测试方法 8226053.3设备校准与调试 8283733.3.1校准目的 858663.3.2校准内容 8224153.3.3调试目的 9141133.3.4调试内容 939313.3.5调试方法 920365第四章设备消毒与清洁检查 9274614.1消毒方法与效果检查 977824.1.1检查消毒方法的合理性 9247284.1.2检查消毒效果 9317304.2清洁程序与频率检查 9261164.2.1检查清洁程序 934834.2.2检查清洁频率 10222394.3消毒剂与清洁剂使用规范 1098994.3.1消毒剂使用规范 10126484.3.2清洁剂使用规范 1027649第五章设备维护与保养检查 1041545.1维护保养计划与执行 10148985.1.1检查维护保养计划的制定情况,包括计划的完整性、合理性和预见性。 10865.1.2审核维护保养计划的执行情况,保证各项保养工作按照计划进行。 1025495.1.3检查维护保养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情况,保证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1082945.1.4检查维护保养工具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保证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10114795.1.5检查保养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1069515.2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 11195815.2.1检查设备故障报告制度,保证故障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 11240945.2.2审核故障排除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1104935.2.3检查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保证维修质量。 11140885.2.4检查维修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并防止发生。 1155335.2.5检查维修配件的质量和来源,保证配件符合国家标准。 1114145.3维护保养记录与归档 11237125.3.1检查维护保养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记录能够真实反映设备状况。 11184285.3.2审核记录的归档情况,保证归档资料整齐、规范,便于查阅。 11175025.3.3检查记录的保管措施,保证记录的安全和保密。 1188445.3.4定期对维护保养记录进行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1186925.3.5及时更新设备档案,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123058第六章医疗设备使用环境检查 11169346.1环境温度与湿度检查 11323386.1.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和患者安全。 11152406.1.2检查内容: 114846.1.3检查方法:采用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11315566.2环境清洁与消毒检查 1157546.2.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到位,防止交叉感染。 11104396.2.2检查内容: 1162106.2.3检查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1282156.3环境安全与防护措施 12270006.3.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安全与防护措施到位,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12326776.3.2检查内容: 12264656.3.3检查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1228114第七章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 12113347.1培训计划与实施 1270437.1.1培训目标 12118217.1.2培训内容 12298207.1.3培训方式 1221377.1.4培训时间 12131397.1.5培训实施 13281287.2培训效果评估 13323157.2.1评估方法 13301657.2.2评估指标 1369087.2.3评估周期 13137807.2.4评估结果处理 13316977.3操作人员考核与认证 1315337.3.1考核内容 13133127.3.2考核方式 13249817.3.3考核标准 1367597.3.4考核周期 13127817.3.5认证制度 13208287.3.6认证管理 1332059第八章医疗设备应急处理与报告 14262508.1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43958.1.1制定原则 1447848.1.2应急预案内容 14173998.1.3应急预案实施 1483078.2报告程序与处理 1478678.2.1报告程序 14313918.2.2处理 14278838.3应急设备检查与维护 1596118.3.1检查内容 15104508.3.2检查频率 15175298.3.3维护措施 1514911第九章医疗设备报废与处置检查 1549109.1报废设备鉴定与审批 15236309.1.1设备使用部门应定期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发觉存在严重故障、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高的设备,应及时提出报废申请。 15156399.1.2报废申请应详细说明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使用年限、故障原因及报废理由。 15323699.1.3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应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签署审批意见,并提交至设备管理部门。 1517119.1.4设备管理部门应对报废申请进行复核,对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组织技术鉴定小组进行鉴定。 16252849.1.5技术鉴定小组应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对报废设备进行现场查看、技术评估,并提出鉴定意见。 1689679.1.6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技术鉴定意见,对报废设备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通知设备使用部门。 1630529.2报废设备处置流程 1678379.2.1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报废设备处置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工作要求。 16243459.2.3设备管理部门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报废设备进行拆解、回收和处理。 16209709.2.4第三方机构在拆解、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设备的安全、环保和合规。 16171179.2.5设备管理部门应对第三方机构的拆解、回收和处理工作进行监督,保证报废设备得到妥善处置。 1685179.2.6处置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应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设备使用部门,并做好设备档案的归档工作。 16156419.3报废设备安全与环保要求 16126109.3.1报废设备在拆解、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设备内存储的病人信息泄露,保证患者隐私安全。 16277689.3.2报废设备中含有有害物质时,应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对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16293019.3.3报废设备拆解、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16321439.3.4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报废设备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持续优化报废设备处置流程,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6310439.3.5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报废设备的规范处置,保证医疗设备使用安全与环保。 164751第十章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与监督 171411210.1安全管理制度与执行 173046710.1.1建立健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72912610.1.2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171860310.2安全检查与整改 171922910.2.1制定安全检查计划 172261210.2.2开展安全检查 171363010.2.3整改安全隐患 17262610.3安全分析与预防 18707510.3.1安全分析 183153010.3.2安全预防 18第一章医疗设备通用安全检查1.1设备标识与资料检查1.1.1核查设备标识检查医疗设备上是否具备清晰的设备标识,包括设备名称、型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商、使用说明等信息。保证标识无磨损、褪色,易于识别。1.1.2核查设备资料检查设备相关资料是否齐全,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保养记录、设备注册证明等。保证资料内容完整、更新及时。1.1.3核查设备维护保养记录检查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包括保养时间、保养项目、保养人员签名等。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完整。1.1.4核查设备使用年限检查设备使用年限,了解设备是否已超过使用寿命。对于超过使用寿命的设备,应采取措施进行更新或维修。1.2设备外观检查1.2.1检查设备整体外观观察设备整体外观,检查是否存在破损、变形、锈蚀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1.2.2检查设备接口与连接线检查设备接口是否完好,连接线是否完好无损、无松动现象。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接口与连接线正常工作。1.2.3检查设备功能部件对设备的功能部件进行检查,包括按键、旋钮、显示屏等,保证其正常工作,无损坏现象。1.2.4检查设备安全防护装置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如防护罩、限位开关等。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安全防护装置能起到有效作用。1.2.5检查设备接地与防雷设施检查设备接地是否良好,防雷设施是否齐全。保证设备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正常工作,避免发生安全。1.2.6检查设备清洁与消毒情况检查设备表面是否清洁,消毒是否符合规定。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清洁不彻底或消毒不当导致交叉感染。第二章设备电源与接地系统检查2.1电源系统检查2.1.1检查电源线路检查医疗设备所连接的电源线路是否完好,无破损、老化现象,保证电源线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1.2检查电源插座检查电源插座是否完好,接触良好,无松动现象。同时确认电源插座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备要求。2.1.3检查电源开关检查设备电源开关是否正常工作,开关动作灵活,接触良好,无异常声音和火花产生。2.1.4检查电源保护装置检查设备是否具备过载、短路等保护装置,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电源,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2.1.5检查电源电压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稳定,符合设备说明书所要求的电压范围。如电压波动较大,应及时调整电源或采取稳压措施。2.2接地系统检查2.2.1检查接地线路检查医疗设备接地线路是否完好,无破损、老化现象。保证接地线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2.2检查接地电阻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查接地电阻值,保证其符合设备说明书所要求的接地电阻标准。如接地电阻过大,应及时处理。2.2.3检查接地装置检查设备接地装置是否牢固,接触良好。如发觉接地装置损坏或松动,应立即修复或更换。2.2.4检查接地标志检查设备上是否有明显的接地标志,保证使用人员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设备。2.3电压与电流检测2.3.1电压检测使用电压表检测设备电源电压,保证其稳定在设备说明书所要求的电压范围内。如电压波动较大,应及时调整电源或采取稳压措施。2.3.2电流检测使用电流表检测设备工作电流,保证其符合设备说明书所要求的电流范围。如电流过大或过小,应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2.3.3检测仪器校准定期对电压表、电流表等检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2.3.4检测记录与报告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设备检查表中,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对设备电源与接地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第三章设备功能与功能检查3.1设备功能测试3.1.1测试目的设备功能测试旨在保证医疗设备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满足临床使用需求。通过对设备功能的逐一检验,可以发觉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设备使用安全性。3.1.2测试内容(1)设备启动与关闭:检查设备启动和关闭是否正常,无异常现象。(2)操作界面:检查设备操作界面是否清晰、直观,各项功能是否易于操作。(3)功能按键:检查设备上的功能按键是否灵敏,响应速度是否符合要求。(4)设备联动:检查设备与其他相关设备的联动功能是否正常,如与其他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等。(5)故障提示:检查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是否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提示故障原因。3.1.3测试方法(1)现场操作:通过现场操作设备,观察设备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2)模拟测试:利用模拟器或模拟软件,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以检验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3.2设备功能测试3.2.1测试目的设备功能测试旨在评估医疗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各项功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以保证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2.2测试内容(1)设备稳定性:检查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功能是否稳定。(2)设备精度:检查设备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否符合相关标准。(3)设备响应速度:检查设备在接收到指令后,响应速度是否符合要求。(4)设备抗干扰能力:检查设备在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下,功能是否受到影响。(5)设备兼容性:检查设备与其他设备、系统之间的兼容性。3.2.3测试方法(1)实验测试:通过实验方法,对设备功能进行测试,如测量设备的精度、响应速度等。(2)现场测试: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对设备功能进行测试,以评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3.3设备校准与调试3.3.1校准目的设备校准旨在保证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满足临床需求。3.3.2校准内容(1)设备参数校准:根据设备说明书或相关标准,对设备各项参数进行校准。(2)设备功能校准:对设备的功能指标进行校准,如测量范围、精度等。(3)设备功能校准:对设备的功能进行校准,如报警阈值、操作界面等。3.3.3调试目的设备调试旨在解决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设备功能,提高设备使用安全性。3.3.4调试内容(1)设备功能调试:针对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功能进行调试。(2)设备功能调试:对设备的功能进行调试,以满足临床需求。(3)设备稳定性调试:对设备的稳定性进行调试,保证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3.5调试方法(1)现场调试:通过现场操作,对设备进行调试。(2)远程调试:利用远程通讯技术,对设备进行调试。第四章设备消毒与清洁检查4.1消毒方法与效果检查4.1.1检查消毒方法的合理性为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应检查消毒方法的合理性。具体检查内容包括:消毒方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是否根据设备材质、用途及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是否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消毒效果。4.1.2检查消毒效果消毒效果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设备表面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消毒后微生物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对设备内部结构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消毒后内部微生物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对消毒后的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2清洁程序与频率检查4.2.1检查清洁程序清洁程序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清洁程序是否根据设备类型、用途及污染程度制定;清洁程序是否包含清洁剂的选择、清洁方法、清洁时间及清洁后的处理;清洁程序是否遵循由外到内、由上至下的原则,保证设备表面和内部结构得到有效清洁。4.2.2检查清洁频率清洁频率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根据设备使用频率、污染程度及国家相关规定,检查清洁频率是否符合要求;对长期使用的设备,检查是否定期进行深度清洁和消毒;对使用环境较差的设备,检查是否增加清洁频率。4.3消毒剂与清洁剂使用规范4.3.1消毒剂使用规范消毒剂使用规范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消毒剂的选择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消毒剂的存储、运输和使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消毒剂污染和失效。4.3.2清洁剂使用规范清洁剂使用规范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清洁剂的选择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清洁剂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清洁剂的存储、运输和使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清洁剂污染和失效。第五章设备维护与保养检查5.1维护保养计划与执行5.1.1检查维护保养计划的制定情况,包括计划的完整性、合理性和预见性。5.1.2审核维护保养计划的执行情况,保证各项保养工作按照计划进行。5.1.3检查维护保养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情况,保证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5.1.4检查维护保养工具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保证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5.1.5检查保养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5.2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5.2.1检查设备故障报告制度,保证故障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5.2.2审核故障排除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2.3检查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保证维修质量。5.2.4检查维修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并防止发生。5.2.5检查维修配件的质量和来源,保证配件符合国家标准。5.3维护保养记录与归档5.3.1检查维护保养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记录能够真实反映设备状况。5.3.2审核记录的归档情况,保证归档资料整齐、规范,便于查阅。5.3.3检查记录的保管措施,保证记录的安全和保密。5.3.4定期对维护保养记录进行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数据支持。5.3.5及时更新设备档案,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六章医疗设备使用环境检查6.1环境温度与湿度检查6.1.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和患者安全。6.1.2检查内容:(1)测量环境温度,保证温度范围在设备要求的范围内,避免过热或过冷对设备造成影响。(2)测量环境湿度,保证湿度符合设备要求,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设备故障。(3)检查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保证环境温度与湿度稳定。6.1.3检查方法:采用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6.2环境清洁与消毒检查6.2.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到位,防止交叉感染。6.2.2检查内容:(1)检查地面、墙面、天花板等部位是否清洁,无污渍、灰尘。(2)检查设备表面、操作台等部位是否清洁,无污渍、血迹、分泌物等。(3)检查消毒剂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方法是否正确。(4)检查消毒记录,保证消毒工作按时进行。6.2.3检查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6.3环境安全与防护措施6.3.1检查目的:保证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安全与防护措施到位,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6.3.2检查内容:(1)检查消防设施是否齐全,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并保证其正常使用。(2)检查电气设备是否安全,包括插座、开关、电线等,保证无漏电、短路等现象。(3)检查医疗废物处理是否合规,包括废物分类、包装、储存、运输等。(4)检查防护设施是否到位,如防护栏、警示标志等。(5)检查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人员疏散等。6.3.3检查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第七章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7.1培训计划与实施7.1.1培训目标为保证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培训计划应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熟练度及安全意识为目标。7.1.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操作方法、维护保养、故障处理及安全知识等方面。7.1.3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7.1.4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应根据操作人员的基础水平和培训内容确定,保证培训效果。7.1.5培训实施(1)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时间、方式等;(2)组织培训师资,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3)开展培训活动,保证培训质量;(4)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调整培训方案。7.2培训效果评估7.2.1评估方法培训效果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理论考试、操作考核、学员反馈等方式进行。7.2.2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应包括学员满意度、培训覆盖率、培训质量、培训成果转化等。7.2.3评估周期培训效果评估应定期进行,以保证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7.2.4评估结果处理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7.3操作人员考核与认证7.3.1考核内容操作人员考核应涵盖医疗设备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安全意识等方面。7.3.2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综合素质评价等。7.3.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参照国家相关法规、行业标准和实际工作需求制定。7.3.4考核周期操作人员考核应定期进行,保证操作人员持续具备合格的操作能力。7.3.5认证制度建立操作人员认证制度,对考核合格的操作人员进行认证,发放操作资格证书。7.3.6认证管理对操作人员的认证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审查和更新认证信息,保证操作人员认证的有效性。第八章医疗设备应急处理与报告8.1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8.1.1制定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患者安全,迅速、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医疗设备的功能、使用环境、操作人员技能等因素。8.1.2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突发事件类型及分级;(2)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3)应急响应流程;(4)应急资源配备;(5)应急演练与培训。8.1.3应急预案实施应急预案的实施应遵循以下要求:(1)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保证各环节紧密衔接;(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8.2报告程序与处理8.2.1报告程序报告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1)发生后,现场操作人员应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报告;(2)部门负责人应在1小时内向医院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3)医院安全管理办公室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4)上级主管部门应在4小时内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8.2.2处理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扩大;(2)妥善救治受伤人员;(3)保护现场,收集证据;(4)开展调查,查明原因;(5)对责任人进行追责;(6)总结教训,加强医疗设备安全管理。8.3应急设备检查与维护8.3.1检查内容应急设备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功能是否正常;(2)设备维护保养情况;(3)设备使用环境是否安全;(4)设备操作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流程。8.3.2检查频率应急设备检查应定期进行,至少每月一次。对于关键设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检查频率。8.3.3维护措施应急设备维护应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进行设备保养;(2)对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3)对设备功能进行监测,保证设备安全可靠;(4)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第九章医疗设备报废与处置检查9.1报废设备鉴定与审批9.1.1设备使用部门应定期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发觉存在严重故障、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高的设备,应及时提出报废申请。9.1.2报废申请应详细说明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使用年限、故障原因及报废理由。9.1.3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应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签署审批意见,并提交至设备管理部门。9.1.4设备管理部门应对报废申请进行复核,对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组织技术鉴定小组进行鉴定。9.1.5技术鉴定小组应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对报废设备进行现场查看、技术评估,并提出鉴定意见。9.1.6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技术鉴定意见,对报废设备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通知设备使用部门。9.2报废设备处置流程9.2.1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报废设备处置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工作要求。(9).2.2报废设备经审批同意后,设备使用部门应将设备移至指定区域,并做好标识。9.2.3设备管理部门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报废设备进行拆解、回收和处理。9.2.4第三方机构在拆解、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设备的安全、环保和合规。9.2.5设备管理部门应对第三方机构的拆解、回收和处理工作进行监督,保证报废设备得到妥善处置。9.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工程承建合同模板
- 交通事故合同赔偿细则1
- 交通事故赔偿和解合同书模板
- 个人车辆租赁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房产开发股权转让协议样本
- 2025年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指导纲要
- 三人房地产开发合作合同样本
- 2025年成都市医疗体系药品集中招投标协议框架
- 二手房代理销售合同样本
- 2025年标准住宅代理租赁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版电商企业兼职财务顾问雇用协议3篇
- 课题申报参考:流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适老化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 《openEuler操作系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T-CISA 402-2024 涂镀产品 切口腐蚀试验方法
- 后勤安全生产
-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挑战杯-申报书范本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
- 电子商务视觉设计(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