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盘锦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B.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且能促进果实的成熟C.细胞分裂素直接参与细胞内代谢活动并促进细胞分裂D.用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2.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分别用C18O2,H218O标记的相应原料。图中A物质和B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A.1:2 B.2:1 C.8:9 D.9:83.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A.①和②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④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DNA分子中⑤越多,其结构越稳定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4.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B.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C.途径③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大量饮水后,激素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等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是定向的,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基因既可突变成a基因,也可突变成B基因C.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6.我们对暂时使用的电话号码需要记录下来以防遗忘,对自己亲人的号码却张口就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书写电话号码需要大脑皮层的W区参与B.暂时使用的号码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属于感觉性记忆C.亲人的号码需要不断运用和强化才能张口就来D.对号码进行注意才能将瞬间记忆转化为第一级记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其中A为_____,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E_____。(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8.(10分)研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助于了解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下图甲和乙是人体内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两种调节过程,其中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到了________神经支配,除此之外,还受到_______等信号分子调节。据图甲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2)除图乙所示外,胰岛素还可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浓度进一步降低。(3)据图乙分析: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中胰岛素水平会更高,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体,严重时会引起酸中毒,糖尿病病人较___________________(填“难”或“易”)发生酸中毒。若某人在手术前长时间不能进食,医生会给他注射葡萄糖溶液,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随着人口增长,某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生态学家对该湖泊水体的理化指标和各类浮游植物丰富度进行了监测分析,得到下图所示结果。(1)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2)单细胞藻类植物个体微小,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__________下对浮游植物进行观察、鉴定和计数。(3)据图分析,该湖泊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逐渐替换为__________。该湖区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4)环境因子对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影响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蓝藻丰富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丰富度水温(℃)总氮(mg/L)总磷(mg/L)氮磷比蓝藻+++–+–––绿藻–++++硅藻–+++/其他藻类/+//蓝藻占比+++––/–––注:“+”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表示无相关性。“+”、“–”多少表示程度。(5)基于以上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请提出该湖水华治理的建设性措施:__________。10.(10分)下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写出下列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①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2)图中DNA片段中碱基对有________对,该DNA分子应有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3)如果将14N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此图所示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中可测到15N。若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____。(4)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________个。11.(15分)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4)题。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出相应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_____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_____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____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_____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____A.HCV抗体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C.HCVRNA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不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故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A错误;B、结合分析可知,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C、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作为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也不例外,C错误;D、结合分析可知,用赤霉素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D错误。故选B。2、C【解析】1、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结构上进行的。完成两个转变:(1)水分子分解成氧和氢,氧直接以分子形式释放,氢则被传递到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实现了光能向活跃化学能转变,即生成NADPH。(2)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促成ADP与Pi发生反应形成ATP。实现了光能的转换,能量储存在ATP中可被各种代谢过程利用。2、暗反应阶段: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1)场所:类囊体膜上(2)过程:第一步:二氧化碳的固定: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与一种含有五个碳的化合物结合。第二步: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O2被固定后,形成两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些接受ATP释放出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详解】根据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可知,氧气中氧元素的来源于水中的氧原子,图中A、B表示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所以A物质是16O2,B物质是18O2,所以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32:36=8:9,即C符合题意。故选C。3、B【解析】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其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详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B、图中④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C、⑤为氢键,DNA分子中氢键越多,其结构越稳定,C正确;D、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练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B。4、A【解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通过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A。【点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调节体温;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5、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只能突变形成其等位基因,即A基因可突变成a基因,但不可突变成B基因,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6、B【解析】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2、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详解】A、书写电话号码,参与的高级中枢为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正确;B、暂时使用的号码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属于第一级记忆,B错误;C、储存的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才能长久记住,因此,亲人的号码需要不断运用和强化才能张口就来,C正确;D、如果对于某一信息加以注意,则可以将这个瞬间记忆转化为第一级记忆,D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内环境(2).血浆(3).蛋白质、无机盐(4).消化系统(5).泌尿系统(6).A和B(7).神经-体液-免疫【解析】1、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2、根据图中物质交换方向,判定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总称为内环境。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应经过消化系统(D)吸收,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各处。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汇集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E)排出。【详解】(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图示分析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蛋白质和无机盐决定。(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D系统为吸收营养物质的系统,则应消化系统,E系统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3)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A和组织液B。(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物质及结构名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其缓冲物质的作用,利用所学的知识点结合题意解决问题。8、(1)①.副交感②.葡萄糖、胰高血糖素③.神经调节、体液调节(2)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转化成某些氨基酸,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3)口服葡萄糖能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GIP,GIP能促进胰岛素分泌(4)①.易②.长时间饥饿导致脂肪分解产生酮体过多引起酸中毒(或引起内环境pH下降)【解析】1、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2、据图乙分析: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①~④是细胞膜上与不同的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小问1详解】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副交感经支配。由图可知,图中作用于胰岛B细胞并影响其分泌活动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据图甲可知,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中既有激素的参与也有神经递质的参与,因此该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小问2详解】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图乙中表明胰岛素可以转化成脂肪,因此胰岛素还可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转化成某些氨基酸,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进一步降低。【小问3详解】由图乙可知,口服葡萄糖会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GIP,GIP能促进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中胰岛素水平会更高。【小问4详解】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水平低,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少,主要靠分解脂肪供能,因此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的酮体更多,更容易发生酸中毒。葡萄糖氧化分解除了能够供能之外,也能减少在长时间不进食的情况下,脂肪的分解,从而减少酮体的产生,避免酸中毒。【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要求考生掌握血糖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识图分析的能力。9、①.生产者②.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③.显微镜④.蓝藻⑤.次生演替⑥.水温⑦.总磷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污水处理后排放【解析】据图分析,题图横坐标表示时间(年),纵坐标表示生物占浮游植物的百分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藻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在5-7年后蓝藻成为优势类群。【详解】(1)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固定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单细胞藻类植物个体微小,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浮游植物进行观察、鉴定和计数。(3)据图分析,该湖泊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逐渐替换为蓝藻。该湖区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4)据表分析,水温和总磷含量与蓝藻成正相关,因此可知,水温和总磷是蓝藻丰富度增加的主要原因。(5)基于以上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湖水华治理的建设性措施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水体中P的含量等。【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0、①.胞嘧啶②.脱氧核糖③.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④.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⑤.4⑥.2⑦.①②③④⑥⑧⑨⑧.1∶8⑨.[15·(a/2-m)]【解析】(1)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其中①是胞嘧啶碱基,②是腺嘌呤碱基,③是鸟嘌呤碱基,④是胸腺嘧啶碱基,⑤是磷酸,⑦是脱氧核糖,⑤⑥⑦形成的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2)由图可知,图中有碱基对4对,每一条链中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3)N元素位于脱氧核苷酸的碱基上,所以15N位于①②③④⑥⑧⑨中。DNA复制4次,获得16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有14N和15N,14个DNA分子只含有15N,所以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2:16=1:8。(4)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DNA分子中的胞嘧啶=(a-2m)÷2=a/2-m,复制4次,共增加DNA分子15个,所以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15(a/2-m)。11、①.体液②.辅助性T③.抗体④.细胞毒性T⑤.AC⑥.编码结构蛋白(E1)的基因变异率高⑦.研制有效疫苗;早期诊断,切断血液制品的传播途径;进一步研究清楚侵染的全部机理;抑制HCV-RNA在肝细胞内复制【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