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论文)10000字】_第1页
【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论文)10000字】_第2页
【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论文)10000字】_第3页
【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论文)10000字】_第4页
【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论文)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机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目录TOC\o"1-3"\h\u27949摘要 引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发生得日益频繁。同时,网络技术的盛行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韩文成.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J].河北法学.2007(12):85-90.。各种手机APP都能在公民使用过程中随意获取、留存、传播利用甚至售卖公民个人的隐私信息,这些隐私信息主要包括身份信息、电话信息、住宅信息以及在手机APP使用过程中所获取、保存的其他信息。我国在手机APP管理和利用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方面的建设尚存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隐私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随着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出台,有关用户网络隐私的安全问题得以找到答案。这部法律指出,侵犯用户网络隐私安全的行为包含甚多,其中最典型的是运营商采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在未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泄露、售卖用户的隐私信息给他人;并且,网络运营商随意篡改所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也是一种侵犯用户网络隐私安全的行为。此外,这部法律还给手机APP的运营商规定了应用用户信息的合理范围,并详述了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2017年12月29日韩文成.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J].河北法学.2007(12):85-90.与此同时,近年来,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十分突出,广大网民对此反映强烈魏书音,李东格.《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简析[J].网络空间安全.2019(12):68-71.。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网信办以及公安部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并开展了以治理全国范围内的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违法违规现象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网信办以及公安部指出,运营者在管理各种手机APP魏书音,李东格.《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简析[J].网络空间安全.2019(12):68-71.一、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一)手机APP个人信息侵权的形式根据已有的对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在民事范围内产生了三种保护隐私权的方法:(1)直接的保护。大部分国家都把隐私权视为人格权的一部分。在个人隐私信息被侵犯的情况下,公民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情况下,公民可以将侵害隐私作为诉讼原因,从而可以获得直接的法律保护。美国、德国等国家正是采用了这种方式张民安.隐私权的比较研究:法国,德国,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隐私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57-58.。(2)间接的保护。一些国家的法律并未将隐私权设为独立的人格权。在个人隐私信息被侵犯的情况下,公民依旧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此时,公民不能将侵害隐私作为直接的诉讼原因,只能通过其他的诉讼理由寻求保护与救济,例如他人侵害自己的名誉权,或他人非法入侵自己的住宅,威胁了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英国便是采用这种间接保护的方法以保护的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的国家之一张余瑛.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刑法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25-630.张民安.隐私权的比较研究:法国,德国,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隐私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57-58.张余瑛.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刑法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25-630.张志彤.日本信息公开法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0-15.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搜集和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也使得人们的隐私不仅能在现实生活中传播,还能发送到网络上被浏览,由此形成了网络隐私权。无论是在法律规范要求还是社会讨论方面,关于互联网用户的隐私保护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个人隐私在网上的传播与泄露和不断进步的科技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环境都有密切的联系。据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的调查显示,2016年到2019年期间,累计共有19,538款APP存在违法的行为。其中,2019年存在问题的手机APP比上一年减少了51%。同时,2019年期间,65款APP被下架处理,发布应用的平台也被多次通报。下图1展示了从2018年10月份至2019年10月份,存在违法行为的手机APP数量的变化情况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APP情况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9(12):94.图1违法有害恶意APP数量情况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所调查的手机APP存在多种违法行为,其中主要的有盗版侵权行为、流氓行为、内容违规行为、窃取用户隐私的行为以及系统破坏行为。该调查对存在各类违法行为的APP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存在盗版侵权行为的APP数量最多,高达56个。其次是存在流氓行为的APP,共计21个。此外,还有10个手机APP有隐私窃取行为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APP情况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9(12):94.2019年初,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有关部门号召开展联合行动,以治理和处罚存在侵害用户隐私信息的手机APP。常见的侵害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有手机APP收集应用范围以外的用户信息、手机APP使用与应用无关的权限、强制用户同意霸王条款否则无法使用APP等陈晗,张纬良,朱敏达,吴翔昊,方嘉辉.有关加强防范手机APP侵犯个人信息隐私的建议[J].信息周刊.2018(26):383.。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白皮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白皮书》[J].互联网天地.2021(12):22-23.,该报告统计并总结了互联网手机APP在侵犯用户隐私信息时的特点。报告显示,用户使用的手机APP普遍具有强制性、高频次、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等问题。收集APP用户隐私信息的相关规定不完善、手机APP的隐私保护条款设置不合理、注销账户操作繁琐、无法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无法实现数据之间的互通等是用户在国家网络举报中心反映的主要问题。并且,近年来一些手机APP因为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方面存在违法法规的行为,使得我国屡屡发生有关隐私权、不正当竞争、名誉权等民事纠纷案件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APP情况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9(12):94.。除此之外,北大法宝司法案例编辑组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案件数据得出,诈骗和敲诈勒索的犯罪率在不断上升,这也与不断被泄露和滥用的个人信息相关。2019年11月,媒体报道天津市的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殊的案件。该案件涉及公民的隐私权,是我国首例以手机陈晗,张纬良,朱敏达,吴翔昊,方嘉辉.有关加强防范手机APP侵犯个人信息隐私的建议[J].信息周刊.2018(26):38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白皮书》[J].互联网天地.2021(12):22-23.刘彦,陈建民.2019年10月违法有害恶意APP情况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9(12):94.张勇.APP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以知情同意为视角[J].法学.2020(08):113-126.秦华,高允菁.个人信息保护的当下困境及司法应对——以手机APP对个人信息的使用为切入点[J].天津法学.2022(02):55-7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手机APP获取用户信息要以保密为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因此,笔者尝试分析我国在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并论证保护用户隐私的必要性,以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促进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完善法律治理制度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部分,要实现对用户隐私的有力保护,法律是必不可少的坚实后盾。我国尚需完善网络隐私和APP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处理用户隐私侵权的案件时,做到有法可依。自2012年起,我国就开始陆续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来解决隐私侵权问题。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5条中就对此进行了说明:运营手机APP的公司应当充分尊重用户或者用户监护人的意见,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使用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并且要做到不过度使用用户的隐私信息,不滥用用户的隐私信息邬杨.论个人信息主体同意的法律效力以《民法典》第1035条与第1036条适用为纲[J].网络法律评论.2020(23):250-271.。之后,随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发布,逐步完善了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机制。此外,2020年的立法规划中包括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展现出我国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重视。一些相关部门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告知同意指南(征求意见稿)》、《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等多个国家行业标准。除了上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之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部门机构也在持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并于2019年颁布了《APP邬杨.论个人信息主体同意的法律效力以《民法典》第1035条与第1036条适用为纲[J].网络法律评论.2020(23):250-271.在国际上,手机APP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都要求获取用户同意。我国对此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网络安全法》,其中第四十一条《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就涉及用户同意原则。运行手机APP的公司和人员应当充分尊重用户的个人意愿,并有效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不滥用、不篡改、不泄露。在必要且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用户隐私信息。《网络安全法》规范了运营商收集与处理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其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也涉及相关规定。当手机APP《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第九条规定:“未经用户同意,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应当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查询、更正信息的渠道以及拒绝提供信息的后果等事项。”除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中也规定了软件运营商、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的手机APP不能在未征得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集与使用客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此外,2020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把手机APP的使用功能分成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两部分,各部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当用户使用一些附加功能时,若运营商必须对其个人隐私信息进行采集,则应当提前充分告知这些信息的用途,并给予用户充分的个人选择权。若使用者拒绝提供其个人隐私信息,软件运营商可拒绝向其提供相应的附加功能,但不能因此剥夺其使用核心功能的权利。同时,由于复杂的应用开发流程为隐私政策内容的编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分权化也使得隐私政策的发布和更新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所以运营商还必须保证核心服务的质量不能因此而被降低李泽睿,田宇琛,张伟哲,刘洋.中国移动应用隐私政策研究[J].网络空间安全李泽睿,田宇琛,张伟哲,刘洋.中国移动应用隐私政策研究[J].网络空间安全.2020(06):57-68.总而言之,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但仍缺乏一部系统地规范并调节个人隐私所有者和收集者之间关系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具体而言,首先,在保护公民隐私信息方面的相关立法仍需健全。关于其他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健全,但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众多骇人听闻的案件反映了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危害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易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诈骗勒索行为的频繁发生。其次,我国缺乏一部明确界定手机APP运营商对用户应负责任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系列行业标准、部门法和刑法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处理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时的协调性亟待提高。例如,《安全规范》GB/T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作为我国国家行业标准,是对现行法律中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相关内容GB/T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二、建立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一)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在国际上,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逐渐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例如,2016年4月,在欧盟施行二十年多年后,《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指令》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先进、完善、全面《一般数据保护条例》。随后,我囯也正式颁布并实行了《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规范个人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并界定了适用于中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这部法律的颁布体现了国内外对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二)保护用户隐私安全2019年的一则报道称,外卖平台饿了么和美团存在“偷听”行为,会根据监听用户对话内容向用户推荐此前从未关注的店家。虽然两家企业很快进行了否认,但App监视用户隐私的话题还是迅速在网络蔓延,并延伸到了各个App江阳俊.用户隐私在手机App里“裸奔”[J].数据.2019(4):47-49.。与此同时,张捷在《当前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隐私观念调查报告》中,以范围为0-100的公众隐私意识分值来衡量公众对隐私权利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公众隐私观的总体分值为58.69,属于中等水平,仍存较大提升空间。其中,个体对私人空间的隐私意识分值最高(62.18)。公众比较重视私生活和私人空间,江阳俊.用户隐私在手机App里“裸奔”[J].数据.2019(4):47-49.张捷.当前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隐私观念调查报告[J].国家治理.2020(14):44-48.华劼.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对《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解读及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40-47.已有的各类调查数据已充分显示出我国公民面临着严重的互联网隐私泄露问题,这与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隐私泄露难以追责等多方面均有密切联系。如何梳理与整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并从中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值得广泛研究的重要议题。(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的自由流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生机与便利,但与此同时,信息的获取和挖掘也日益对公民的隐私权构成挑战胡颖,顾理平.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6(2):115-121,152.。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公民都不希望自身的隐私信息在网上被知晓与传播。且公民个人胡颖,顾理平.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6(2):115-121,152.三、手机APP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移动网络和移动设备发展迅猛的今天,手机APP的使用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获得用户的部分个人隐私信息。因此,如何确保手机APP运营商合理使用用户的隐私信息是我国相关法律的重要主题之一。(一)法律法规的非系统性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更易暴露在网络空间中,因此产生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我国现有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不够具体全面,公民自身保护隐私权的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为大量的手机APP非法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可乘之机,并且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目前,针对手机APP用户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我囯仍缺乏专门的立法规定,对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公民隐私权受到侵害后如何维权尚未存在明确的规定。因此,法院在处理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时,难以达到有效的统一。针对网络隐私权的问题,我国普遍采用间接保护的形式,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因此,我国手机APP侵犯用户隐私权的案件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审理,无法对使用手机APP的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应奉行职权主义而非当事人主义模式,在诉讼请求拘束、自认、职权调查取证等方面都有异于个人信息私益诉讼的制度安排王杏飞,陈娟.个人信息检察公益诉讼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王杏飞,陈娟.个人信息检察公益诉讼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02):21-33.(二)个人信息与隐私界限模糊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受社会和网络发展的影响,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就与两者产生了冲突。个人信息和隐私两者在概念上既有各自的特性,也有相似之处,但是,目前我国尚无法律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因此,当自身的隐私信息被侵犯时,公民无法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明确界定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内涵,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有效避免侵害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发生。(三)保护力度欠缺我国的民法典草案在隐私权上做了明确的规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要强化公民的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在判定及惩罚侵权行为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侵权主体的行为。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尽管在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内已颁布了众多的法律规范,但对侵权所涉的补偿及惩治机制依旧欠佳,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旧欠缺,不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四)举证责任承担原则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提及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侵权纠纷,原告应承担举证责任,需出示证据以证明手机APP侵犯了自身的隐私信息。若无法证明,则需自行承担后果。如上文所述,许多手机APP用户在受到侵权后,难以保存侵权行为的有关证据,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败诉风险。相关研究指出,“APP中个人信息具有存在形式的数据性、主体的可识别性、种类多样性、收集主体的多元化、收集的必然性、内容的双重性、保护的特殊性等特点郭小伟.试论APP中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确立[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郭小伟.试论APP中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确立[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1(10):31-35.隐私政策是衡量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方式,这既是企业自治的一种工具,同时又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王叶刚.网络隐私政策法律调整与个人信息保护:美国实践及其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20(02):149-161.。而我国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第一次明确将隐私权纳入民事权利的保护范畴是2017年颁布的《民法总则》。此外,与保护隐私权相对应的立法文件的法律效力不强,因此,为保护手机王叶刚.网络隐私政策法律调整与个人信息保护:美国实践及其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20(02):149-161.四、手机APP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建议(一)完善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护手机APP使用者的网络隐私权,我国需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及颁布。目前,我国缺少一部对手机APP运营商进行统一管理的法律。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手机APP运营商的行为,明确并监督其所需承担的责任。其次,应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断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减少侵犯用户隐私权现象的出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二)明确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界限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白皮书》,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断催生新业态、产生新模式,推动各类应用程序(APP)蓬勃发展。正如工信部提出的《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中所述,我国APP在架数量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领域刘梦雨,鲁哲.工信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J].中国信用.2021(刘梦雨,鲁哲.工信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J].中国信用.2021(11):58.(三)侵权人负举证责任如上文所述,由于取证困难,所以手机APP用户的网络隐私权有时难以得到保障。在侵权人需要证明自己存在免责事由的侵权诉讼时,我国一般对侵权人使用无过错原则。但是笔者认为,关于手机APP的隐私侵权问题的举证分配,应是手机APP的运营商负责搜集证据以证明自己没有泄露、滥用或过度收集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综上,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手机APP有关隐私的侵权诉讼的举证证明责任,例如要求被告负担部分举证责任,对其未实施侵权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当无法证明其行为合法时,承担败诉的风险,从而减少公民网络隐私受侵犯的行为。(四)加大APP侵权惩治力度基于个人信息知情同意保护原则,刑法应当参照《网络安全法》及相关行业规范,明确APP运营者对用户知情同意权的保护义务张勇.APP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以知情同意为视角[J].法学.2020(08):113-126.。加强APP侵权的惩罚力度,降低信息主体在侵权行为中所受到的损害,同时也能使侵权人的行为自由和信息保护之间达到平衡。另外,在处理个人信息请求时,若运营商未履行其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义务,相关部门须纠正、警告或没收其违法所得,并依法予以处罚夏僖澜.处理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义务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1.。基于此,本文建议在当前《网络安全法》的处罚标准上,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对拒绝改正的,罚款不超过一百万元;对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责任者,处以一万元至十万元不等的罚金。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对APP的违法收入予以没收,并处以5,000元或上一年营业额5%张勇.APP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以知情同意为视角[J].法学.2020(08):113-126.夏僖澜.处理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义务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2017(2):1-9.五、结论截至目前,国内仍有大量的手机APP存在侵犯用户网络隐私权的问题。许多手机APP对数据收集的边界并不熟知,也无法切实保护用户的合法利益。同时,国内大量手机APP的使用者并未重视自身隐私信息的保护,更加速了隐私权侵犯事件的泛滥。本文基于我国在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出发点,提出解决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相关建议。现阶段我国在此领域的法律仍需健全,民众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意识尚需加强,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未来我国法律界的学者能够进一步深化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研究,同时我国也应加强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