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_第1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_第2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_第3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_第4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指引(1.0版)

1总贝IJ

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输变电工程绿色

建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升品质,推动输

变电工程高质量建设,制定本指引。

1.0.2本指引适用于公司投资的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

级新建输变电工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使用。

1.0.3绿色建造应统筹考虑安全、质量、效率、环保、

生态等要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施工、

移交的建造全过程。

1.0.4绿色建造除应符合本指引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建造

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

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造活动。

2.0.2绿色策划

因地制宜对工程建造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统筹,科学确

定绿色建造目标及实施路径的工程策划活动。

2.0.3绿色设计

贯彻绿色建造理念,落实绿色策划目标的工程设计活

动。

2.0.4绿色施工

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人

为本,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

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及生产活动。

2.0.5绿色移交

在绿色建造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移交策略、移交标

准、移交方案,采用实体与数字化同步移交的方式,进行工

程移交和验收的活动。

3编制依据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

《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665)

《100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697)

<±8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790)

《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GB/T51071)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GB/T

51072)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

<35kV-22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规程》(DL/T

5103)

《变电站和换流站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T5143)

《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程为DL/T5216)

《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9)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

(DL/T5485)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86)

<500kV交流海底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490)

《220kV〜500kV户内变电站设计规程》(DL/T5496)

《高压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5497)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

《330kV~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5498)

《冻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DL/T

5501)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定》(DL/T

5504)

《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规定》(DL/T5510)

《架空输电线路锚杆基础设计规程》(DL/T5544)

《海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555)

《架空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规程》(DL/T5582)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11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19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

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

92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指标体系》

4绿色策划

4.1基本规定

4.1.1绿色策划应包括绿色总体策划、绿色设计策划、

绿色施工策划和绿色移交策划。

4.1.2绿色策划编制节点:

1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可研阶段统筹考虑绿色建造相关

要求,在可研批复后组织编制绿色总体策划;

2设计单位应在初设阶段编制绿色设计策划;

3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编制项目绿色施工策划;

4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建设阶段组织编制绿色移交策划。

4.1.3绿色策划编审批要求:

1绿色总体策划应由业主项目部负责编写,建设单位职

能部门审核,建设单位分管领导批准;

2绿色设计策划应由设计总工程师组织专业设计编写

并审核,设计单位分管领导批准;

3绿色施工策划应由施工项目部负责编写,施工单位专

业部门审批,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

4绿色移交策划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编写,建设单位职能

部门审核,建设单位分管领导批准。

4.1.4绿色总体策划应明确绿色建造总体目标及分项目

标,绿色设计、施工策划应细化各分项目标及实施路径。

4.1.5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在绿色策划文

件中明确绿色建造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4.2绿色总体策划

4.2.1绿色总体策划应包括:

1绿色建造总体目标;

2分项目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减少碳排放、品质

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等);

3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4节能减排方案;

5新技术应用;

6绿色移交标准;

7主要控制指标;

8主要工作计划;

9实施和评价管理。

4.2.2绿色总体策划应对建造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统筹,

体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特征。

4.2.3绿色总体策划宜制定合理的减排方案,建立碳排

放管理体系,并应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环境保护、节材与

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

与施工用地保护等目标。

4.2.4绿色总体策划宜明确推动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技术应用,积极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利

用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撑各参与方、各阶段

的信息共享与传递。

4.2.5绿色总体策划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技

术水平、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等因素。

4.3绿色设计策划

4.3.1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设计目标、实施路径、

设计指标和技术措施,应明确绿色建材的选用依据、使用率

等内容。

4.3.2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

1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绿色设计方案;

4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5绿色设计指标;

6新技术应用。

4.3.3前期调研应包括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

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

交通、规划条件和地方性材料等。

4.3.4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评价标准和公司绿色建造评价体

系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

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

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行管理的目

标等。

4.3.5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技术可行性分析;

2环境效益分析;

3风险评估;

4经济效益评估。

4.3.6应推进变电工程建筑、结构、装饰装修、设备等

专业,线路工程结构、电气等专业间的系统化集成设计。

4.3.7应以保障性能综合最优、环境扰动最小为目标,

对场地、建筑空间、室内环境、建筑设备进行全面统筹。

4.3.8应明确绿色建材选用依据、总体技术性能指标,

确定绿色建材使用率。

4.3.9应综合考虑部品部件生产、现场施工及运行检修

的便易性,推进全过程、全专业、各参与方之间的一体化协

同设计。

4.4绿色施工策划

4.4.1绿色施工策划编制应遵循“安全耐久、运行便捷、

资源节约、环境和谐’的原则,相关指标宜按照工程所在地相

关环境保护等规定确定。

4.4.2绿色施工策划应包括:

1绿色施工目标;

2影响因素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估;

3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4相关管理制度;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节能与能源利用;

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8节地措施及施工用地保护;

9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10新技术应用及施工技术创新。

4.4.3应结合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工程实

际情况等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估,并依据分析和

评估结果进行绿色施工策划。

4.4.4应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碳排

放降低、人力资源节约及职业健康安全等进行总体分析,策

划适宜的绿色施工技术路径与措施。

4.5绿色移交策划

4.5.1绿色移交策划方案的编制应遵循系统性、科学合

理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

4.5.2绿色移交策划内容应包括:

1绿色相关项目验收;

2数字化移交成果清单;

3移交标准要求;

4移交责任主体;

5移交期限;

6移交阶段。

4.5.3各参建单位提供与绿色移交标准要求相符的数字

化移交成果。数字化移交成果应保证与实体移交成果信息的

一致性和准确性,移交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成果验收。数字化

移交过程中数据传递应遵守相关保密规定。

4.5.4绿色移交策划中应按照输变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要

求和运行维护要求,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

4.5.5绿色移交策划中应明确综合效能调适及绿色建造

效果评估的内容及方式。

4.5.6应根据运行维护要求,确定绿色建造项目的实体

移交内容及移交标准。项目移交前应进行绿色建造的相关检

测和效果评估,开展绿色建造行为的督促检查和考核管理。

4.5.7项目移交前,运行单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电气

设备、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给排水设备、电梯等相关产品

使用说明书,编制运行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手册。

5绿色设计

5.1基本规定

5.1.1绿色设计应统筹输变电工程土建、电气、线路、

电缆等各专业设计,统筹策划、设计、施工、移交等建造全

过程,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系统化集成设计。

5.1.2宜应用BIM等数字化三维设计方式,实现设计协

同、设计优化。

5.1.3初步设计前应充分调研工程所在地的建筑材料状

况,因地制宜,优先就地取材,并确定各类建材及设备的设

计使用年限。严禁使用国家及所在地明令禁止的材料。

5.1.4应强化设计方案技术论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不应降低工程绿色性能。如遇重大变更应按照公司

规定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组织专家对其是否影响工程绿色性

能进行论证。

5.1.5可研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宜有绿色设

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注明绿色施工的技术要求。

5.1.6设计单位应树立全寿命期理念,统筹考虑工程全

寿命期的耐久性、可持续性,鼓励采用高强、高性能、高耐

久性和可循环材料以及先进适用技术体系等开展工程设计。

根据“模数统一、模块协同”原则,推进功能模块和部品构件

标准化,减少异型和非标准部品构件。

5.1.7设计单位应根据地形地貌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开

展土方平衡论证,减少土方外运。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提

倡建筑、结构、设备、装修全专业一体化协同设计,保证设

计深度满足施工需要,减少施工过程设计变更。

5.2变电站土建设计

5.2.1总平面设计

1站址选择要因地制宜,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合理,

交通便利,尽量不占用农田林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场地设

计应有效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实现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场

地环境、场地设施和管网的合理设计。

2站址选择应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地质危

险地段;场地周围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

无不良土壤的影响;尽量避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变电站建

造行为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

3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应满足总体规划要求,预留发展用

地应按最终规模一次征地。

4站区总平面布置宜尽量规整,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

能分区明确。宜将近期建设的建构筑物集中布置,以利分期

建设和节约用地。

5积极采用通用基础,基础宜考虑一次性建成,避免土

建二次进场。涉及深基坑的构筑物工程,应一次性建成。

6在变电站整体改造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基础及

构架。

7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变电站,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

8变电站在兼顾出线顺畅的前提下,宜结合自然地形合

理进行竖向布置,当站区地形有明显单向坡度时,宜采用台

阶式布置,并根据土石方工程量的计算比较确定台阶的位

置。场地设计标高应兼顾洪(潮)水位标高、场地排水、土

质边坡条件等。

9场地的土石方宜结合建构筑物基础出土、室内回填

土、地下管线沟槽和道路工程的土方量、景观用土进行自平

衡,也可与周边地块建设场地土方进行平衡,避免重复运输,

力求减少外购土方和土方外运量。

10站外挖、填方边坡宜根据周围环境及边坡土质状况

优先采用喷播等绿色环保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

境。

11充分保护耕地农田,可考虑采用净地表层土回收利

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12变电站围墙型式应根据站址位置、城市规划和环境

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与周边相匹配的装配式围

墙。根据节约用地和便于安全保卫原则力求规整,地形复杂

或山区变电站的围墙可结合地形布置。

13变电站的主出入口宜面向当地道路,便于引接进站

道路。城市变电站的主入口方位及处理要求宜与城市规划和

街景相协调。

14进站道路设计应结合地形综合考虑,宜利用已有道

路或路基,站外道路建设应充分考虑施工临时道路与永久道

路的结合利用。

15变电站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规划要求,可考虑场地

绿化布置,就地取材选用环保植物。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植

物种植应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宜于维护。

5.2.2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除满足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外,尚应符合城

市规划等部门提出的规划要求和对环境、噪声、景观、节能

等方面要求。

2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简洁大方,分区合理。

3宜按照“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及设备布置,充分挖掘建

筑本体与设备在节约资源方面的潜力。

4建筑物外立面造型协调,装配式墙板、门窗等建筑模

数协调统一。门窗的设置、尺寸、功能和质量应符合使用、

节能、设备运输和安装检修的要求。

5建筑物内隔墙型式应因地制宜,宜采用装配式轻质隔

墙,使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考虑节能环保、防火、防潮

隔热等相关措施。

6建筑物外墙、屋面、外门窗等围护结构的力学性能、

热工性能和耐久性等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并应满足设

计使用年限要求。建筑采用外保温时,外墙和屋面应减少挑

出构件、附墙构件和屋顶突出物,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分应

采取阻断措施。

7建筑体形系数、外围护结构(外墙、屋顶、外门窗)

的热工参数(如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对围护结构相关保温和气密性等规定。

8外墙饰面材料、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防水和密封材料

等宜选用耐久性好、易维护、无毒的材料。合理选用可再循

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宜选用以

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利废建材。

9建筑物装饰装修宜选用工业化内装饰,优先采用装配

式装修。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内部不应为强调观感,采用装饰

性材料对钢柱、钢梁等结构件进行包裹;鼓励在涉水房间内

采用干式施工的装配式防水型板材墙面。

10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

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同时,要符合国家现行

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宜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标识

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11当变电站处于噪音控制严格地区时,变电站设计宜

通过选择户内变布置方式,或采取设备隔振垫、吸音板、隔

音屏障、实体围墙等措施,满足噪声控制要求。

12管材、管线、管件应选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

能好的材料,活动配件应选用长寿命产品,并应考虑部品之

间合理的寿命匹配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构造应

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

13变电站建筑物外墙不宜选择玻璃幕墙,避免产生光

污染。

14建筑管线宜与建筑结构分离布置,便于安装、检修、

维护。

15结合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变电站建筑设计可采用

立体绿化设计,利用植物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屋面、墙面及

立面进行绿化和美化。

5.2.3结构设计

1变电站应综合考虑安全耐久、节能减排、易于建造等

因素,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等要

求,优先采用工厂加工、现场组装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2地基处理方案应经济合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宜选

用工厂化预制的桩型;当采用灌注桩时,宜考虑采用长螺旋

钻孔压灌桩技术等;尽量避免采用人工挖孔桩,提高机械化

施工;桩基施工宜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低噪、环保、节能、高

效的机械设备和工艺。

3按照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合理优化地下构筑

物、挡墙、护坡设计;深基坑宜采用沉井、支护桩等,减少

基坑开挖方量。

4建构筑物部品部件应采用标准化设计,固化构件选

型、构件模块;固化专业间接口设计,形成设备电气接口和

土建接口标准化方案;推广使用集成化、模块化、预制式建

筑部品,提高工程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5变电站混凝土原则上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宜采用预拌

砂浆;钢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

6钢结构宜采用全螺栓连接,减少现场焊接。钢结构楼

板宜采用免支撑的楼板承重体系。

7钢管柱构(支)架可采用冷喷锌防腐,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8建筑结构材料宜优先选择高强轻质、高耐久性混凝

土、耐候和耐火结构钢等。

5.2.4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1变电站地下管线布置应按变电站的最终规模统筹规

划,管线(沟道)与建(构)筑物基础、道路之间在平面与

竖向上应相互协调,近远期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

2场地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永临结合。

3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结合各地气

候条件,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施工期间

及建筑竣工后的场地雨水进行有效统筹控制。

4合理规划场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

5管材选用应符合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等绿色材料

要求。

6结合坡度、山地特点,宜采用雨污水自流排放,取消

或减少雨水泵井设置。

7场地事故油池应具有油水分离措施。

8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

9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通过收集、

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将雨水直接利用于除饮用水外的

生活用水中。

5.2.5暖通设计

1变电站宜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

果,建筑排烟系统宜优先采用自然排烟系统。

2配电装置室通风系统可设置温度自动控制装置,设定

风机的启停温度,以利于节能和减少噪声。

3暖通设计时要做好经济性比较,保证空调及采暖设备

的可调节性及可操作性。空调设备宜选用环保冷媒,满足绿

色环保的要求。

4变电站通风设备宜选用高效、低噪声风机,合理选择

通风设备的保温材料。

5主变压器及电抗器的散热器等主要散热设备宜结合

当地实际情况布置在户外,如布置在户内时应采取隔热散热

措施。

5.3变电站电气设计

5.3.1电气一次设计

1变电站主接线应满足通用设计要求,主要电气设备应

选用全寿命周期内维护量小、耗能低、占地少、环境友好的

电气设备。

2变电站内导线选择合理,满足《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

技术规定》DL5222要求。导线截面积应按长期允许载流量

校核,并按所在地区的海拔及环境温度进行校正。除配电装

置的汇流母线外,较长导体的截面积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

择,以降低导体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损耗。

3配电装置的布置应根据出线走廊规划的要求,综合考

虑进出线间隔的排列、进出线方向和主变压器各侧的引线,

应避免或减少各级电压架空出线和引线的交叉,并应便于扩

建。在满足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维护方便

的前提下,配电装置的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布置应

紧凑、合理。

4变压器应采用低损耗变压器。变压器空载损耗水平不

高于公司通用设备要求值;变压器能效指标不低于《电力变

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中3级能效的要求。

5站用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节能型产品。户内布置的

站用变压器宜采用干式变压器,以节省占地面积。

6主变冷却方式宜采用自然油循环风冷或自冷;高压并

联电抗器冷却方式宜采用自冷。

7对于油浸式设备,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采用耐火性

强、无毒、可完全降解的植物绝缘油代替传统矿物绝缘油。

8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环保气体绝缘设备代替六氟化

硫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9噪声污染防治

(1)变电站厂界噪声水平应满足国家标准《工业企业

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的要求。变电站设计应

充分考虑变电站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变压器安装地点宜采取

有效的减振、隔声、吸声措施。户内布置的并联电抗器基础

可独立设置,不与建筑物结构相连,以减少震动和噪声的影

响。

(2)变电设备选型宜满足以下要求:330kV及以上主

变压器噪声水平<70dB,220kV及以下主变压器噪声水平

<65dB;66kV干式并联电抗器噪声水平457dB,35kV干式

并联电抗器噪声水平455dB,66kV和35kV油浸式铁芯并联

电抗器噪声水平475dB,10kV并联电抗器噪声水平W50dB。

10电缆敷设

(1)电缆敷设的路径应合理安排,在满足转弯半径要

求的前提下,力求路径短、转弯少、交叉少、便于扩建。

(2)电缆层鼓励采用可调节自承式电缆支架。站内电

力电缆宜选用低烟无卤阻燃电缆。

(3)变电站应采用无毒、且不对电缆产生腐蚀和损害

的防火封堵材料。

11交流接地

(1)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自然接地极接地,但应校验

自然接地极的热稳定性。

(2)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降阻方案,若在变电站

2000m以内有低电阻率的土壤时,应优先考虑敷设引外接地

极;若地下较深处有低电阻率的土壤时,应优先考虑敷设引

外接地极或井式、深钻式接地极,以减少降阻剂的使用。不

应使用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毒成分的化学降阻剂。

5.3.2电气二次设计

1变电站应整体考虑保护、自动化、通信等二次设备的

布置。二次设备室宜按规划建设规模一次建成,在便于巡视

和检修的条件下,二次设备室布置应紧凑,应合理预留屏位。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宜配置一键顺控功能,以提升变电

站智能化水平,减少运维人员工作量。

3变电站宜配置接入远程监控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以

实现站内照明、通风、排水、空调、火灾报警、电子围栏等

功能的联动控制。

4变电站二次设备应选择低功耗服务器等节能型产品。

5二次组屏方案设计应考虑设备的功耗与散热,同一屏

柜中不宜配置过多设备,必要时宜在柜内增加散热装置。

6除主变间隔外,10(35)kV间隔宜采用保护测控集成装

置,以减少设备、降低功耗。主变间隔和110kV及以上间隔

测控装置宜独立配置。

7户外变电站可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220kV及

以下户内变电站间隔层设备宜下放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8智能变电站宜采用预制光缆代替传统熔接型光缆。起

点、终点为同一对象的多根光缆宜按照保护双重化的原则整

A口O

9站控层设备宜采用SNTP(简单网络时钟同步协议)

对时方式,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宜采用IRIG-B、1pps对时

方式,下放至开关柜的10(35)kV保测一体装置也可采用网

络对时方式,以减少计算机屏蔽电缆的使用量。

10有条件的地区,可在35~110kV变电站试用无重金

属污染的磷酸铁锂电池。

11端子箱、控制箱等必要时可采用驱潮自动控制装置,

设定自动启停湿度。

5.3.3建筑电气设计

1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尽量减小,且不应

高于《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和《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值。

2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宜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

控制方法。户外照明宜采用自动节能控制,道路照明宜分组

布置;户内建筑的通道照明宜配置感应控制。

3照明方式宜采用直接照明方式,不宜采用间接照明方

式。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宜

尽可能降低安装高度,以节约电能。

4灯具选型应选用配光合理、防止眩光的节能环保灯

具,宜优先考虑LED灯具,以降低后期运维费用。有条件的

地区可局部采用太阳能灯具。

5建构筑物和设备应配置火灾探测器,消防设计应满足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

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的规定。

5.4架空线路设计

5.4.1电气设计

1路径选择

(1)线路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电网规划、城镇规划、

环境保护、线路长度、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施

工和运行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确保安全

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合理、方便机械化施工。

(2)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

统、数字地面模型和GPS等新技术优化路径。在地质复杂

地区,必要时可采用地质遥感、地质雷达等技术对路径所经

地区进行稳定分析,尽量避让不良地质,优化线路路径和杆

塔方位。

(3)针对大跨越、重冰区、不良地质作用、复杂地形

等地段,应充分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深入论证,采用安全

可靠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

(4)线路路径选择及塔位布置宜考虑当地的自然景观

与地形地貌,做到与环境相协调,同时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5)线路路径选择及塔位布置时,应避免大面积房屋

拆迁;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尽可能避让林

木密集区、经济作物区,减少通道砍伐;充分考虑材料运输

和施工的便利性。

(6)路径选择应满足对短波无线电测向(收信)台、

中波导航台、对空情报(空管)雷达站、电视差转(转播)

台、调幅广播收音(监测)台等各类无线电台和弱电线路等

设施的电磁影响要求。

2线路走廊

(1)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走廊规划情况,

合理采用同塔多回技术。

(2)走廊拥挤地段宜采用V型绝缘子串、导线垂直排

列等占用走廊较窄的杆塔型式,压缩线路走廊宽度。

3导、地线

(1)综合考虑规划要求、远景需求、电气性能、机械

性能、建设运行费用等因素综合考量进行导、地线选型,实

现全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低。

(2)对于同塔多回交流输电线路,应优化导线相序排

列方式,提高线路运行可靠度,以降低回路间不平衡引起的

电能损失,提高电能质量;线路较长时,应采取完整换位措

施。

(3)500kV及以上线路的地线宜采用分段绝缘、单点

接地的运行方式,减少电能损耗。

(4)积极应用节能导线,减少输电线路电能损失。

(5)结合电网规划、负荷增长等因素合理选用导线截

面,提高单位走廊宽度的输送容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4金具和绝缘子

(1)宜采用非铁磁材料制造的金具,减少磁滞、涡流

损失。

(2)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合理选择线路

绝缘子、金具型式,妥善解决导地线振动、污秽及雷害等问

题。

5防雷和接地

(1)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

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

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在

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

式。

(2)通过耕地的输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

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鼓励研

究和采用新技术,减少或避免接地沟槽的开挖,减少对植被

的破坏。

6其他

(1)按实际工程需求合理设置施工便道,方便开展机

械化施工。

(2)条件允许时,宜使用分布式故障监测、视频在线

监测等智能化监测装置。

(3)针对高海拔、重冰区,条件允许时宜使用直流融

冰技术。

5.4.2结构设计

1杆塔

(1)塔型规划在满足工程需要基础上进行设计优化,

减小根开,减少占地面积,做到经济合理。城区及城郊等塔

位受限地段,优先采用钢管杆、窄基塔等占地面积少的杆塔。

(2)应优化杆塔规划及其结构设计,结合机械化施工,

优化构件长度,充分发挥构件的承载能力,降低钢材耗量。

(3)积极应用Q420高强钢,减少杆塔钢材用量。在

高腐蚀地区条件允许时,宜采用耐候钢,提高杆塔防腐蚀性

能。

(4)海拔较高、光照充足地区宜使用亚光塔,减少光

污染。

2基础

(1)山区杆塔宜按全方位长短腿设计,因地制宜设计

高低基础,尽可能做到零降基面,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水土流

失。

(2)优化基础的结构型式,减少混凝土量。

(3)综合进场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

理选择基础形式,优先使用掏挖、岩石锚杆等原状土基础。

(4)塔基周围应做好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合理选择

边坡处理方案,有条件时优先采用生态植被护坡,对于滑坡、

崩坎等部位应采取护坡或挡土墙等措施。对可能出现汇水

面、积水面的塔位,应进行排水设计。

(5)杆塔基础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钢筋连接宜采用机

械连接方式。

5.5电缆设计

5.5.1电气设计

1电缆路径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电缆土建设施有

条件时应与市政建设同步实施,并宜按电网远景规划一次建

成,减少重复施工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2重要变电站进出线、回路集中区域、电缆数量在18

根及以上或局部电力走廊紧张情况下宜采用电缆沟或隧道

形式。

3在电缆通道开挖受阻时,合理考虑采用非开挖拖拉管

或顶管技术。

4交叉互联箱、接地箱宜尽量靠近接头设置,减少接地

线和交叉互联线的长度。

5人员密集区域或有防爆要求场所的110kV及以上电

缆户外终端应选择复合套管材质。

6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其外护层优先选用聚乙烯,

有阻燃要求时可采用聚氯乙烯外护层。

7对于路径较长的电缆线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系统宜

选取分段均等的交叉互联接地、双回路电缆相序排列优化,

减少电缆外护套环流,降低外护套损耗。

8积极应用电缆线路智能监控系统,如智能接地箱、故

障监测装置、光纤测温系统等。

9在满足生产、运输、施工及感应电压要求的前提下,

宜尽量增大电缆盘长,减少接头数量。

10电缆线路埋设在城市绿化带时,其覆土厚度应满足

恢复绿化植被的要求。

5.5.2结构设计

1电缆通道建设宜采用装配式构件,如预制式工作井、

箱涵、盖板等。

2结合电网规划,土建管孔数量宜适当留有备用。

3综合考虑电网规划、施工运行要求等因素,优化电缆

敷设构筑物截面,提高线路走廊的利用率,减少占地。

4排管管材宜选用HPVC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环保型

材质。

5受力钢筋优先选用400MPa级及以上高强钢筋。

6单芯电缆的夹具及保护管应选用非铁磁性环保可再

生材料,降低电能损耗。

7隧道内宜采用节能、噪声小的水泵,尽量减少与市政

接口的数量。

8隧道内照明宜采用节能型电感、电子镇流器或发光二

极管灯具,灯具应分区域控制。

9电缆隧道入孔及通风口等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6绿色施工

6.1基本规定

6.1.1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满足《建筑

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

标准》GB/T50640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公司《输

变电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规定开展施工。

6.1.2绿色施工应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可操作性、

科学合理,,等原则,按照公司绿色建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

要求、检查要点及评分规则,确定合理的项目绿色施工分项

目标值,目标应具有先进性。

6.1.3应根据绿色施工策划,以方便操作、紧密结合工

程实际为原则,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等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扬尘污染、有害

气体排放、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控制等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消防疏散、卫生防疫、职业健康安全等

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1.4应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组织架构。项目部应成立

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绿色施工管理团队,以公司工程技术、

质量、安全生产等主管部门为主的领导小组,指导项目绿色

施工管理。业主、监理、各专业分包单位的相关人员为绿色

施工管理的协助团队,配合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

6.1.5应根据绿色施工策划要求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施

工方案编制,对机械与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

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

督。应合理编制施工计划和施工班组进场计划,做到优化工

序、节省台班。

6.1.6应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设计交底和施工图会

检。设计交底应明确绿色设计重点内容、绿色建材产品使用

要求;施工图会检应包括绿色施工部分内容,可从“四节一环

保”的角度,结合工程实际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履行设计变更

手续。

6.1.7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案和施工工艺要求,

对工程重点、难点部位和复杂节点进行深化设计。

6.1.8应结合工程特点开展绿色建造施工过程交底、培

训,进行绿色施工宣传教育,确保目标、计划、措施的有效

落实。

6.1.9应制定建筑垃圾减量计划,积极应用建筑垃圾减

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

循环利用。现场建筑垃圾并应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定期处

理、合理利用。

6.1.10宜建立建筑材料数据库,应建立完善的绿色建材

供应链,采用绿色性能相对优良的建筑材料,并应遵循“计划

备料、限额领料、合理下料、减少废料’的原则,根据施工进

度、材料使用时点、库存情况等制定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计戈IJ,

避免冗余、浪费。

6.1.11宜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数据库,应根据现场和周边

环境情况,对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节能、减排和降耗指标分

析和比较,采用高性能、低噪声和低能耗的机械设备,并应

加强机械设备的进场、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拆除及退场

管理,减少过程中设备损耗。

6.1.12应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色

化升级革新,积极应用先进的工法,提高机械化的应用水平

和应用率,减轻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改善作业条件。

6.1.13宜积极运用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组织绿

色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6.1.14应根据项目需求和参建单位情况,采用智慧工地

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智能决策分析、

风险预控。

6.1.15宜采用BIM等信息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和专业协

调,避免“错漏碰缺”等问题。对危险性较大和工序复杂的方

案应进行三维模拟和可视化交底。

6.1.16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

动态管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卫星定位、

视频监控等,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调度、计划管理、安全质量

监控等环节进行信息即时采集、记录和共享,满足现场多方

协同需要,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实现项目动态实时管理,规

避项目过程各类风险。

6117积极应用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以数字化

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能耗、水耗、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大型

施工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等各项绿色施工指标数据进行实时

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价和预警。

6.1.18鼓励应用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

息技术,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按地区、工程等维度进

行分类、汇总,对“工、料、机”等核心成本要素进行分析,

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

6.1.19积极应用施工扬尘控制技术,通过采用自动喷

淋、雾炮降尘和车辆自动冲洗等技术的应用,确保扬尘控制

指标满足《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中的相关

要求。在工程土石方作业、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建构

筑物机械拆除、爆破作业等情况下,必须采取相应降尘措施。

6.1.20现场六氟化硫应经气体回收装置回收,并统一处

理,严禁直接排放。不得在施工现场融化沥青或焚烧油毡、

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涂料、

装修材料等环保指标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

制标准》GB50325的规定。

6.1.21积极应用施工噪声控制技术,通过选用低噪声设

备、先进施工工艺或采用隔声屏、隔声罩等措施有效降低施

工现场及施工过程噪声和振动污染,噪声限值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

定,振动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0070的规定。

6.1.22积极应用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

基坑封闭降水,降低对基坑以外地下水位的影响;通过基坑

施工降水回收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现场生产和生活废水回

收利用等技术,实现非传统水源的水收集与综合利用。

6.1.23应采取措施减少污水排放,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

同的污水,设置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相应的处理设施;

油池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采取

有效的排浆及储浆措施避免施工场地的水土污染。

6.1.24应通过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电焊作业采取

遮挡等措施减少光污染;通过钢筋直螺纹连接等技术的应用

消除电焊光污染;光污染限值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

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6.1.25应采用先进施工工艺与方法,选用绿色材料,规

范废弃物处理方式,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对

产生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应100%分类回收。

6.1.26现场施工时应注意成品保护,防止对已完工的建

筑、设备造成污染、损坏,避免二次施工。

6.1.27应对绿色施工目标控制采用动态管理,定期收集

各个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的实测数据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

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发生偏离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纠

正措施。

6.2临建设施

6.2.1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设计时,应针对施工场地、环境条件进行

分析,科学布置施工现场,合理规划临时用地,尽可能节约

用地,减少地面硬化。

2应根据施工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绘制不同阶段的施

工总平面布置图,实行动态管理。

3不宜占用绿地、耕地以及规划红线以外场地。

4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现有和拟建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和管线等。

5应充分了解场区及周边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及所发

现的地下文物资源分布情况,制定相应避让保护措施,并报

请相关方批准。

6应合理布置起重机械和各项施工设施,统筹规划施工

道路。

7应合理划分施工分区和流水段,减少专业工种之间交

叉作业。

8施工现场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应实现相对隔离,

生活设施应远留有毒有害物质。

9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废水特点,设置沉淀池、

隔油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

10施工现场作业棚、库房、材料堆场等布置宜靠近交

通线路和主要用料部位。

11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周边应设排水沟并通畅,

做到雨污分流。

12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设备宜远离噪声敏感区。

13应在醒目位置设明显的环境保护标识。

6.2.2场区围护及道路

1临建场地大门、围挡和围墙宜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

和部件,并应工具化、标准化。

2施工现场应在入口设置绿色施工制度图牌,内容应涵

盖“四节一环保”。

3施工现场道路布置应遵循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

合的原则。

4施工现场临时道路的硬化处理宜采用再生材料或可

周转使用的材料和构件。

5施工现场围墙、大门和施工道路周边等空闲地宜设绿

化隔离带,兼顾永临结合。

6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优先使用非饮用水。

6.2.3临时设施

1临时设施的设计、布置和使用,应采取有效的节能降

耗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利用场地自然条件,临时建筑的体形宜规整,

应有自然通风和采光,并应满足节能要求。

(2)临时设施宜选用由高效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制

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

(3)临时设施建设不宜使用一次性墙体材料,应推广

使用模块化、装配式临设体系,提高施工临时设施和周转材

料的工业化程度和周转次数。

(4)积极应用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包括定型

化临边洞口防护、加工棚,预制装配式马道、可重复使用临

时道路板等。

2办公和生活临时用房应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房屋,鼓励

采用预制舱式建筑。

3严寒和寒冷地区外门应采取防寒措施。夏季炎热地区

的外窗宜设置外遮阳。

4宜通过工地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监测并分析施工现

场扬尘、噪声、光、污水、有害气体等各类污染物,并采取

相关措施控制污染物。

5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应采用节水器

具。

6宜建立雨水或其他可利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系统。

7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食

堂应另设隔油池。

8施工现场宜采用移动式厕所,并应定期清理。固定厕

所应设化粪池。

9现场材料应堆放有序,细散颗粒材料、易扬尘材料应

封闭堆放、存储和运输,材料堆放区应满足材料储存及质量

保证的要求。

10施工现场宜搭设封闭式垃圾站。应对建筑垃圾、有

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合法处理。

11变电站施工现场出口应设冲洗池,施工场地、道路

应采取定期洒水抑尘措施。

12施工现场使用的热水锅炉等宜使用清洁燃料,推广

使用太阳能热水、空气能热水应用技术,用于施工现场办公、

生活区临时热水供应。

13施工现场应设乙焕、氧气、油漆、防腐剂等危险品、

化学品专用存放仓库或实施有效隔离,并与施工作业区、生

产加工区、办公区、生活区、临时休息棚、值班棚保持安全

距离,危险品存放处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6.2.4临时用电

1临时用电宜采用节能变压器,应合理布置临时用电线

路,减少电缆布置长度。应选用节能器具,合理采用声控、

光控和节能灯具;照明照度在满足现场安全施工等要求的前

提下,宜按最低照度设计。

2应结合工程所在地地域特征,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

能、风能等适宜的可再生能源。鼓励应用施工现场太阳能光

伏发电照明技术,用于路灯、加工棚照明、办公区廊灯、食

堂照明、卫生间照明等施工现场临时照明。

3施工现场宜错峰用电。施工机具设备宜采用变频电机

设备等节电设备,用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6.3变电站土建施工

6.3.1地基与基砒工程

1土石方工程

(1)土石方工程开挖前应进行挖、填方的平衡计算,

在土石方场内应有效利用、运距最短和工序衔接紧密;弃土

应调配使用、就近消纳。

(2)土石方工程开挖应按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分析,制

定合理的土方处理方案。施工中应采取通风和降温等改善地

下工程作业条件的措施。余土应分类堆放和运输。

(3)在受污染的场地进行施工时,应对土质进行专项

检测和治理。

(4)土石方工程爆破施工前,应进行爆破方案的编制

和评审;应采取防尘和飞石控制措施。

(5)现场土、料存放应采取加盖或植被覆盖措施。

(6)土方、渣土装卸车和运输车应有防止遗撒和扬尘

的措施。

(7)对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应设置专门的泥浆池或泥

浆罐车存储。

2桩基工程

(1)成桩工艺应根据工程设计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实

际情况进行选择。

(2)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泥浆护壁成孔时,应采取导流沟和泥浆池等排浆及储

浆措施防止泥浆外溢。

b施工现场应设置专用泥浆池,并及时清理沉淀的废渣。

鼓励应用泥浆固结等新技术。

(3)工程桩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成桩。必须采用时,应

采取护壁、通风和防坠落措施。

(4)在城区或人口密集地区施工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

时,宜采用静压沉桩工艺。

(5)工程桩桩顶剔除部分的再生利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GB/T50743的规定。

3地基处理工程

(1)换填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回填土施工应采取防止扬尘的措施,施工间歇时应对

回填土进行覆盖。

b当采用砂石料作为回填材料时,宜采用振动碾压。

c灰土过筛施工应采取避风措施。

d开挖原土的土质不适宜回填时,应采取土质改良措施

后加以利用。

(2)强夯法施工不宜使用在城区或人口密集地区。

(3)高压喷射注浆法施工的浆液应有专用容器存放,

置换出的废浆应收集清理。

(4)采用砂石回填时,砂石填充料应保持湿润,并及

时清理。

(5)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锚杆(锚索)时,宜采用可拆

式锚杆。

(6)喷射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湿喷或水泥裹砂喷射工艺,

并采取防尘措施。喷射混凝土作业区的粉尘浓度不应大于

10mg/m3,喷射混凝土作业人员应佩戴防尘用具。

5地下水控制

(1)基坑降水宜采用基坑封闭降水方法。

(2)基坑施工排出的地下水应加以利用。

(3)采用井点降水施工时,地下水位与作业面高差宜

控制在250mm以内,并应根据施工进度进行水位自动控制。

(4)当无法采用基坑封闭降水,且基坑抽水对周围环

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时,应采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回灌方

法。

6.3.2主体结构工程

1一般规定

(1)积极应用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构件的

存放和运输应采取防止变形和损坏的措施;构件的加工和进

场顺序应与现场安装顺序一致,不宜二次倒运。

(2)主体结构施工应统筹安排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

(3)施工现场宜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现场搅

拌混凝土和砂浆时,宜使用散装水泥;搅拌机棚应有封闭降

噪和防尘措施。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所需的埋件和连接件以及

室内外装饰装修所需的连接件,应在工厂制作时准确预留、

预埋。

(5)钢混组合结构中的钢结构构件,应结合配筋情况,

在深化设计时,确定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连接、套筒焊

接、钢筋连接板焊接及预留孔应在工厂加工时完成。严禁安

装时随意割孔或后焊接。

2钢筋工程

(1)钢筋宜采用专用软件优化放样下料,根据优化配

料结果确定进场钢筋的定尺长度;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

提下,合理利用短筋。

(2)鼓励采用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实现精准下料、精细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钢筋现场

加工时,宜采取集中加工方式。

(3)钢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方式。

(4)进场钢筋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应存放有序、标识

清晰、储存环境适宜,采取防潮、防污染等措施,建立健全

保管制度。

(5)钢筋除锈时,应采取避免扬尘和防止土壤污染的

措施。

(6)钢筋加工产生的粉末状废料,应收集和处理,不

得随意掩埋或丢弃。

(7)钢筋安装时,绑扎丝、焊剂等材料应妥善保管和

使用。散落的余废料应收集利用。

(8)箍筋宜采用一笔箍或焊接封闭箍。

3模板工程

(1)应选用周转率高的模板和支撑体系。模板宜选用

可回收利用高的塑料、钢、铝合金等材料。鼓励应用组合铝

合金模板、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施工技术。

(2)宜使用大模板、定型模板、爬升模板和早拆模板

等工业化模板及支撑体系。

(3)当采用木或竹制模板时,宜采取工厂化定型加工、

现场安装的方式,不得在工作面上直接加工拼装。在现场加

工时,应设封闭场所集中加工,并采取隔声和防粉尘污染措

施。

(4)脚手架和模板支撑宜选用承插式、碗扣式、盘扣

式等管件合一的脚手架材料搭设。推广使用销键型脚手架及

支撑架、电动桥式脚手架等模板脚手架技术。

(5)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应回收散落的铁钉、铁丝、扣

件、螺栓等材料。

(6)短木方应叉接接长,木、竹胶合板的边角余料应

拼接并利用。

(7)模板脱模剂应选用环保型产品,并派专人保管和

涂刷,剩余部分应加以利用。

(8)模板拆除宜按支设的逆向顺序进行,不得硬撬或

重砸。拆除平台楼层的底模,应采取临时支撑、支垫等防止

模板坠落和损坏的措施。并应建立维护维修制度。

4混凝土□:程

(1)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宜减少水泥用量,增加

工业废料、矿山废渣的掺量;当混凝土中添加粉煤灰时,宜

利用其后期强度。

(2)混凝土宜采用泵送、布料机布料浇筑;地下大体

积混凝土宜采用溜槽或串筒浇筑。

(3)混凝土振捣应采用低噪声振捣设备,也可采取围

挡等降噪措施;在噪声敏感环境或钢筋密集时,宜采用自密

实混凝土。

(4)混凝土宜采用塑料薄膜加保温材料覆盖保湿、保

温养护;当采用洒水或喷雾养护时,养护用水宜使用回收的

基坑降水或雨水;混凝土竖向构件宜采用养护剂进行养护。

(5)混凝土结构宜采用清水混凝土,其表面宜涂刷保

护剂。

(6)混凝土浇筑余料应制成小型预制件,或采用其他

措施加以利用,不得随意倾倒。

(7)清洗泵送设备和管道的污水应经沉淀后回收利用,

浆料分离后可作室外道路、地面等垫层的回填材料。

5砌体结构工程

(1)砌体结构宜采用工业废料或废渣制作的砌块。

(2)砌块运输宜采用托板整体包装,现场应减少二次

搬运。

(3)砌块湿润和砌体养护宜使用非自来水源。

(4)混合砂浆掺合料可使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5)砌筑施工时,落地灰应随即清理、收集和再利用。

(6)砌块应按组砌图砌筑;非标准砌块应在工厂加工

按计划进场,现场切割时应集中加工,并采取防尘降噪措施。

(7)毛石砌体砌筑时产生的碎石块,应用于填充毛石

块间空隙,不得随意丢弃。

6钢结构工程

(1)钢结构安装连接宜选用高强螺栓连接,钢结构宜

采用金属涂层进行防腐处理。

(2)钢结构深化设计时,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

案和焊接工艺要求,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

构造,减少钢材用量。

(3)钢结构加工应制定废料减量计划,优化下料,综

合利用余料,废料应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定期回收处理。

(4)钢材、零(部)件、成品、半成品件和标准件等

应堆放在平整、干燥场地或仓库内。

(5)钢结构现场涂料应采用无污染、耐候性好的材料。

防火涂料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