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_第1页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_第2页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_第3页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_第4页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经选读》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绪论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教学时数1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2:了解《内经》书名的含义。

3.了解《内经》的沿革

[教学要求]

1.扼要介绍内经概况.

2.介绍《内经》发展过程,说明《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教学内容]

1.内经成书年代、作者

2.流传情况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自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1)古书的伪托情况;(2)历代古籍的佚亡。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

西汉中后期?简要说明之。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概论

第二节《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教学时数:3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3.掌握《内经》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建构方法

2.《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共分为10类

①养生②阴阳五行③藏象④气血精神⑤经络

⑥病因病机⑦病证⑧诊法⑨论治⑩运气

3.《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1)天人合一,五脏一体一一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

(2)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辨证地对待生命活动

(3)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教学要求]

1.从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方面说明《内经》理论体系的内容结

2.从医学实践、古代哲学和古代科技的影响三方面阐明《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

3.从三方面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自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经》的学术特色和认识论、方法论特点。

难点:

(1)古代哲学和古代科技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2)《内经》理论的科学性。

[复习思考题]

1、《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的?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概论

第三节《内经》的学术价值

教学时数:1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

[教学内容]

1.奠定了中医学独时的理论体系

2.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

3.《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4.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5.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6.《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要求]

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内经》的学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自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

2.《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内经》一书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复习思考题]

1、你是如何认识《内经》对后世的指导意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内经》是一部治病法书的?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概论

第四节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利用工具书,弄懂文理

2.借助注家,弄通医理

3.联系临床实践,领令精神实质

[教学要求]

要求同学们借助历代注家对《内经》的注释,弄懂弄通《内经》原

文的本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自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历代注家对《内经》一书中精句的理解。

2,根据所学过的医古文知识,弄通一些疑难句的文理

难点:后世医家对《内经》一书的不同注本怎样选择

[复习思考题]

你是如何选择后世医家对《内经》一书注释版本的?

著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本单元共三篇文章

素问.上古天真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灵枢.天年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养生保健的法则。

2.理解人体生长壮老过程

3.掌握肾气与人体生长壮老和生殖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养生法则

上古懂得养生之道者的养生方法及其效果

今时之人不懂养生的生活方式和后果

“外避邪风,内养真气”的养生保健法则

3.人体生长壮老过程

女子“七七”的生长壮老过程

男子“八八”的生长壮老过程

4.肾气在人体生长壮老和生殖方面的作用

肾气盛衰对人体生长壮老过程的影响

肾气与生殖能力的关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与五脏之精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5.小结

[教学要求]

1.从两种不同养生方法和效果说明饮食起居方面的养生保健法

贝I」;阐明“外避邪风,内养真气”的养生保健法则,并正确评价“恬澹

虚无”养生方法。

2.通过人体生长壮老的过程说明肾气与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能

力的关系,指出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养生保健法则;

(2)肾气与人体生长壮老过程及生殖能力的关系

难点:阐明和评价“恬澹虚无”养生方法;

[复习思考题]

1.本篇提出了什么样的养生法则。

2.举例说明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影响。

3.肾气与人体的生殖功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敏案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四时气候特点及顺应四时阴阳以养生的方法和意义。

2.理解“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的含义及在

《内经》理论体系中的意义。

3.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及其应用价值。

4.掌握“治未病”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四时气候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春三月的气候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夏三月的气候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秋三月的气候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冬三月的气候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3.顺应四时阴阳以养生的意义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生逆四时之气的不良后果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的两种意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5.小结

[教学要求]

1.说明遵循四时气候特点以养生的方法以及违背这一方法的不良

后果。

2.从“人与天地相参应”的角度阐述顺应四时阴阳以养生的意义

3.分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本意义及其引申运用。

4.从养生保健方面说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顺应四时阴阳以养生的意义;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治未病”

难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四时气候特点和相应的养生方法。

2.如何理解和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

3.谈谈你对“治未病”的认识。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灵枢•天年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2002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敛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2.理解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3.了解禀赋与寿天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生命的形成及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楣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寿天的特征和禀赋对寿命的影响

长寿者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特征

不能终寿者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特征

禀赋对寿命的影响

4.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

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

各年龄阶段的形态动作特点

5.小结

[教学要求]

1.从生命的孕育和形成说明“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的意义。

2.从“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说明神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3.从生理特点、形态特征说明长寿的条件以及禀赋与寿天的关系

4.从生理特点和形态动作特点说明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2)寿天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难与:(1)“以母为基,以父为楣”

(2)寿天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以母为基,以父为楣”及“失神者死,得神者

生”?

2.决定寿天的因素有那些?先天和后天在寿天中的作用如

何?

3.人生各阶段的生理和形态动作特点怎样?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本单元共选三篇文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

教,玄I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教学时数:4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3学时;自学讨论1学时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敛案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五行的归类法则。

2.掌握阴阳的概念及法则。

3.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教学内容]

1.解题和内容提要

2.阴阳的概念、性质

3.药食五味的阴阳属性;少火、壮火与气的关系

4.事物的阴阳法则;运用阴阳学说阐明疾病机理

5.运用五行对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归类和五行相生相克法

则(15分钟)

6.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阴精与阳气的互用关系

“阴阳更胜,病之形能”

阴阳学说指导养生

人体形身的阴阳分划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小结

[教学要求]

1.联系古代哲学,阐明阴阳的概念,归纳事物的阴阳法则。

2.联系临床,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简要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法则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讲授课文第一、二、四、五段。

2.第三段自学、辅导答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阴阳概念和阴阳法则;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难点:(1)五气病机;

(2)气火关系理论;

(3)人体形身的阴阳分划

[复习思考题]

1.说明阴阳的概念和阴阳法则。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本单元共选八篇文章:

素问,灵兰秘典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

素问.五藏生成

素问.五脏别论

素问.经脉别论

素问,太阴阳明论

灵枢.脉度

灵枢.邪客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灵兰秘典论

教学时数:1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十二官不得相失”及“主明则下安”的理论。

[教学内容]

1.十二官的主要生理功能

2.十二官相使说

3.“主明则下安”。

[教学要求]

通过指导自学,使学生理解掌握:

1.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功能特点。

2.新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

[教学重点]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十二官不得相失”

3.主明则下安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十二官不得相失”、“主明则下安”的观点说明什么问题.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讨论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藏象”的含义。

2.了解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及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3.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体表组织的通应关系。

[教学内容]

1.题解和内容提要

2.“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3.藏象的概念。

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及自然界四时阴阳的通

应关系。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五脏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5.“十一脏取决于胆”。

[教学要求]

1.阐明藏象的概念,说明藏象研究方法的特点。

2.指出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及自然界四时阴阳

的通应关系,说明这一理论对流传诊治疾病的指导意义。

3.说明“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争议。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提示性讲解。(20分钟)

2.学生自学。(15分钟)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题:

(1)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说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和看待“凡H^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藏象的概念;

(2)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难点(1)五脏的阴阳属性;

(2)“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与体表五华、五体有何通应关系?这一理论有何临床

意义?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五脏别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敛案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脏腑的分类、“奇恒之府”的内涵和特点。

2.掌握脏和腑的不同功能和生理特点。

3.了解“魄门为五脏使”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气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

[教学内容]

1.解题和内容提要

2.脏腑的分类和奇恒之腑

脏腑的分类。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内涵。

3.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25分钟)

奇恒之腑的概功能和特点

五脏的功能和特点

六腑的功能和特点

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和六腑“泻而不藏”、“实而

不能满”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4.魄门亦为五脏使及其临床意义。(5分钟)

5.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全面诊察的重要性。(12分钟)

气口独为五脏主

治病必察其(上)下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6.小结(3分钟)

[教学要求]

1.简单说明脏腑的分类;介绍“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内涵。

2.比较说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指

出“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和“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理论的临

床意义。

3.分析“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的内涵。

4.阐明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诊病原理。

5.简要说明全面诊察的诊法原则和治病取得病人合作的重要

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和六腑“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的不同功能特点

难点:(1)“魄门亦为五脏使”;

(2)“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这一理论有

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经脉别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了解体质与发

病的关系。

2.掌握饮、食精微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3.理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诊脉原理。

[教学内容]

1.题解及内容提要

2.“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

“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3.食气和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食气在体内的输布过程,水饮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4.联系、比较《五脏别论》的内容,说明“气口成寸,以决死

生”的原理。

“肺朝百脉”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5.小结

[教学要求]

1.联系实际阐明“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说明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2.分析食气和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说明这一理论的

临床意义。

3.从“肺朝百脉”的角度说明“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诊脉

原理。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总结性分析与答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气和水饮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难点:(1)“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2)“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2.说明食气和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并说明这一理论

的临床意义。

3.结合《五脏别论篇》说明“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诊病原理。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太阴阳明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散案内容

[教学目的]

L理解太阴阳明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

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

理。

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教学内容]

1.解题和内容提要

2.“太阴阳明生病而异”和“阳道实,阴道虚”。

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

“阳道实,阴道虚”

3.“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和“脾病而四肢不用”。

脾胃的不同生理功能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病而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

5.小结

[教学要求]

1.以太阴阳明为例说明脏与腑、阴经与阳经的不同生理病理。

2.联系《五脏别论》说明“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3.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阐明“脾病而四肢不用”的

病机。说明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4.分析“脾不主时”而“无时不主”的理论观点,阐明《内经》

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阳道实,阴道虚”;

(2)“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和“脾病而四肢不用”:(3)

“脾不主时”

循:(1)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2)

脾不主时

[复习思考题]

1.太阴脾与阳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为什么“阳道实,阴道虚”?这一理论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本单元共选六篇文章:

灵枢.本神

灵枢.营卫生会篇

灵枢.决气

灵枢.本藏

灵枢.邪客

灵枢.痛疽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灵枢•本神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意义及养生保健的法则。

2.掌握“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3.了解情志过激伤神的病机。

4.掌握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了解五脏虚实病变。

[教学内容]

1.题解及内容提要

2.“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神”的概念及其不同层次的含义。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精与神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魂和魄的概念及精神魂魄之间的关系

“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及思维活动的基本模式

养生保健法则

4.情志过激伤神的病机。

先伤心神

各伤本脏精气

5.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和五脏虚实病变。

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藏舍关系

五脏虚实病变

6.小结

[教学要求]

1.结合古代哲学,分析“神”的不同层次的含义;从神是生命活

动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体现的角度说明“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道理。

2.通过分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含义说明精神活动和思

维过程。

3.简要说明本篇所论的养生法则,指出其主旨在于保养精气神。

4.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简要阐明情志过激伤神的病机。

5.阐明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五脏虚实病变,说明其临床意

义。

[教学方法]

1.讲授课文1、3段。

2.第2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总结情志过激伤神的病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养生、治病必先本于神的观点;

(2)“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3)五脏与精气神的对应关系。

难点(1)“德气生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概念的阐释;

(2)情志过激伤神病机。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2.说明你对“精神魂魄”等概念的理解,并从“心意志思

虑智”的含义说明思维过程。

3.简述情志过激的致病特点。

4.说明五脏所相应藏舍的精气神和五脏虚实病候。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灵枢•营卫生会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敛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营卫的生成、运行规律及性质。

2.理解昼精夜瞑与卫气运行的关系。

3.0掌握“夺血无汗,夺汗无血”的观点。

4.了解三焦之气的分布部位、功能及与营卫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营卫的生成、性质及其“与天同纪”的运行规律。

营卫的生成、性质及其在体内的输布

营气昼夜五十度的运行规律

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的运行规律

营卫之行与天同纪

3.少壮“昼精夜瞑”与老人“昼不精夜不瞑”的机理。

少壮“昼精夜瞑”与老人“昼不精夜不瞑”的机理

营卫气运行与寤寐的关系

4.三焦之气分布部位、功能及与营卫的关系;“夺血无汗,夺

汗无血”的机理。

三焦之气的分布部位

三焦与营卫的关系

上中下三焦的功能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教学要求]

L着重说明营卫的生成、性质及其“与天同纪”的运行规律。

2.通过少壮“昼精夜瞑”、老人“昼不精夜不瞑”的机理说明寤

寐与卫气运行的关系。

3.阐明“夺血无汗,夺汗无血”的机理,指出这一理论的临床意

义。

4.说明三焦之气的分布部位、功能及与营卫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布置预习。

2.着重讲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营卫的生成、输布及其与天同纪的运行规律;

(2)寤寐的机理;

(3)“夺血无汗,夺汗无血”。

难点:(1)“营卫之行,与天同纪”;

(2)三焦之气的分布部位;

(3)“夺血无汗,夺汗无血”。

[复习思考题]

1、何气为营,何气为卫?其运行规律如何?

2、人之寤寐与营卫的运行有何关系?为什么少壮之人“昼

精夜瞑”而老人“昼不精,夜不瞑”?

3.血与汗有何关系?为什么“夺血无汗,夺汗无血”、这一

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4.试述三焦的功能。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灵枢•决气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六气的概念。

2.掌握六气虚衰不足的病候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六气“各有部主”及以“五谷与胃为大海”的理论。

[教学内容]

1.六气的概念

2.六气虚衰不足的病候即病机

3.六气不分贵贱,以五谷与胃为大海

[教学要求]

1.阐明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

2.指出六气的虚虚衰不足的病候,说明其临床意义

3.说明六气源于一气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自学、答疑。

[教学重点]

(1)六气的概念;

(2)六气虚衰不足病候、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六气”?

2.说明六气虚衰不足的病候、病机以及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六气不分贵贱。

第五单元:经脉之道(本单元自学)

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本单元共选八篇文章:

灵枢.百病始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玉机真藏论

素问.举痛论

素问.调经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

灵枢.口问

灵枢.五变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灵枢•百病始生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病起于阴,病起于阳”的病因分类方法。

2.掌握“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

3.了解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

4.了解积证的成因和病机。

5.理解“病生于阴”的病机及疾病的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3分钟)

2.“三部之气,所伤异类”(15分钟)

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病起于阴,病起于阳”的病因分类法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学观点(25分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4.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自学)

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及其病候

息而成积及积块的附着部位

5.积证的形成机理(18分钟)

寒邪内侵上逆

食饮起居失节,血溢肠外

卒然外伤于寒,或内伤于郁怒,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濡渗

6.“病生于阴”的病机及疾病的治疗法则。(15分钟)

脏伤则并起于阴

诊治疾病的法则

7.小结(4分钟)

[教学要求]

1.说明《内经》对病因分类的方法,指出其对后世“三因说”

的影响。

2.以“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内经外感病发病观,指出其

科学性。

3.简要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情况及积证的形成机理。

4.对应“脏伤则病气于阴”说明五脏病病机。

5.简要说明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病发病观

难点:(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积证的形成机理

[复习思考题]

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具体情况如何?

2.说明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3.简要说明积证的形成机理。

4.本篇提出什么样的诊治法则?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病起于阴,病起于阳”的病因分类方法。

2.掌握“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

3.了解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

4.了解积证的成因和病机。

5.理解“病生于阴”的病机及疾病的治疗法则。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3分钟)

2.“三部之气,所伤异类”(15分钟)

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病起于阴,病起于阳”的病因分类法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学观点(25分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4.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自学)

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及其病候

息而成积及积块的附着部位

5.积证的形成机理(18分钟)

寒邪内侵上逆

食饮起居失节,血溢肠外

卒然外伤于寒,或内伤于郁怒,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濡渗

6.“病生于阴”的病机及疾病的治疗法则。(15分钟)

脏伤则并起于阴

诊治疾病的法则

7.小结(4分钟)

[教学要求]

1.说明《内经》对病因分类的方法,指出其对后世“三因说”

的影响。

2.以“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内经外感病发病观,指出其

科学性。

3.简要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情况及积证的形成机理。

4.对应“脏伤则病气于阴”说明五脏病病机。

5.简要说明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病发病观

难点:(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积证的形成机理

[复习思考题]

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具体情况如何?

2.说明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3.简要说明积证的形成机理。

4.本篇提出什么样的诊治法则?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玉机真藏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五脏疾病传变的两种方式(顺传、逆传)及其预后。

2.了解五脏病顺传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掌握“五实”、“五虚”证的病候及预后。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五脏疾病逆传的传变方式及预后

五脏病逆传的具体形式及其预后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顺传)

五脏病顺传死期的预测

3.五脏病顺传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风者,百病之长也

五脏病顺传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五脏病传化有不以次

4.五实证和五虚证的病候、病机及其预后

五实证病候、病机

五虚证病候、病机

五实证、五虚证“可活”的条件及其临床意义

5.小结

[教学要求]

1.重点讲解五脏疾病传变的两种方式(顺传、逆传)及其预后。

说明其对估测疾病预后的意义及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估测方法。

2.简述顺传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说明“风为百病之长”的

病机理论。

3.说明五脏病“传化有不以次”的原因。

4.通过对五实证和五虚证的病候、病机和“其时有生者”的原

因分析,说明胃气有无通否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五脏病顺传和逆传传变方式;

(2)五虚、五实证及其预后

艰:(1)五脏病顺传和逆传的区别;

(2)如何正确看待五脏病传变规律

[复习思考题]

1.五脏疾病传变有何规律?临床上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些规

律?

2.为什么五脏病“传化有不以次”?

3.何为“五虚”?何为“五实”?为什么说“五虚死”?4.

“五实死”?为什么“其时有生者”?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举痛论

教学时数:1学时上课时间:2004年10月10日

星期5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2002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百病生于气”的病机学观点

2.理解九气致病的机理、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解题和内容提要

2.“百病生于气”

3.九气致病的病机、病候。

[教学要求]

1.从“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阐明中医认识疾病机理的特点

2.从“九气”的具体情况阐明“百病生于气”这一理论

3.从情志失常导致“九气致病”的多样性和严重性说明情志致

病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百病生于气;

(2)“九气”致病

难点:“九气”致病特点的分析。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百病皆生于气”?这一理论对后世有何指导意

义?

2.试述“九气”致病的病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调经论

教学时数3学时上课时间:2004年10月13日

星期1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自学

授课对象:2002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本篇虚实含义、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治则。

2.掌握本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

内寒”含义,理解其古今意义的差别。

3.了解神、气、血、形、志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其有余、不足的

机理、病症及治疗。

4.理解“守经隧”的含义。

[教学内容]

1.题解及内容提要

2.经脉气血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守经隧”的理论

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守经隧

3.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的病证与针刺方法

神有余、不足病候及针刺治疗

气有余、不足病候及针刺治疗

血有余、不足病候及针刺治疗

形有余、不足病候及针刺治疗

志有余、不足病候及针刺治疗

4.经脉气血输布失调产生虚实病机

气血离居,一实一虚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5.阴阳表里虚实病机(20分钟)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生于阳”(表证)的虚实病机和病候

“生于阴”(里证)的病机

6.阴阳盛衰所致的寒热虚实病机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7.小结

[教学要求]

1.以“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说明针刺治病“守经隧”的

法则。

2.在指出神、气、血、形、志代表相应五脏的基础上,简

要说明“五有余,五不足”的病候和针治方法。

3.从“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角度分析气血虚实病机。

4.从病变部位分析表里阴阳虚实病机。

5.从阴阳经脉病变角度分析阴阳虚实寒热病机,指出其与后

世所言病机的不同。

[教学方法]

1.布置虚实自学预习

2.着重讲解气血虚实病机、表里阴阳虚实病机和阴阳虚实寒

热病机.

3.简单说明“五有余,五不足”的病候和针治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守经隧”的治疗方法;

(2)阴阳寒热虚实病机

难点:讲清本篇从经脉角度立论的气血虚实病机、表里虚实病

机、寒热虚实病机,说明其与后世所言同名立论的不同。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本篇强调治病要“守经隧”?

2.按照本篇的观点,说明气血虚实病机和阴阳表里虚实病

3.按照本篇的观点,说明分析“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

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及其与现代所言同名病

机的不同。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至真栗大论

教学时数:4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2002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掌握病机十九条。

3.理解探求病机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解题和内容提要

2.审察病机病机,无失气宜

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

“病机”的概念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3.病机十九条

五脏病机(5条)

上下病机(2条)

六气病机12条:属火病机5条;属热病机4条;风、寒、湿

病机各1条)

4.探求病机的方法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5.小结

[教学要求]

1.说明探求病机是辨证论治疾病的关键。

2.归类分析说明病机十九条中各条病机的具体机理.

3.阐释“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探

求病机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瞌:(1)“病机”的概念;

(2)“病机十九条”各条的具体病机。

难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探求病

机方法。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漫,皆属于脾”

的具体病机。

2.试分析五条属火的具体病机。

3.“审察病机”有何实际意义?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

本单元共选原著十篇:

素问.热论

素问.评热病论

素问.咳论

素问.举痛论

素问.痹论

素问.痿论

素问.厥论

灵枢.水胀

素问.汤液醪醴论

素问.奇病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教学内容:素问•热论

教学时数:2学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授课人:云刚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级中医本科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针推本科班

数案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2.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3.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4.了解食复、遗病的病机和治法;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

大法。

[教学内容]

1.解题及内容提要

2.“今夫伤寒者,皆热病之类也。”

热病和伤寒的概念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两感于寒不免于死

3.伤寒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伤寒六经分证及其病候

伤寒的传变规律

伤寒汗、下治法及其适应证

4.食复、遗病的病机和治法(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食复和遗

热的治疗)

5.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两感于寒”及其病候

“两感于寒”的预后及“六日死”的原因

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7.小结

[教学要求]

1.从病因和症状角度说明热病和伤寒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2.说明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指出其与《伤寒

论》所述的异同。

3.分析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说明胃气的存亡对热病预后的

影响。

4.说明食复、遗病的病机和治法,指出伤寒在饮食护理方面的

禁忌。

5.说明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指出中医因时制宜的

治疗思想。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伤寒的概念和病机;

(2)伤寒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

难点:(1)伤寒热虽甚不死的机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