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2009-12-15
11:44:13)
转载标签:政治宗教社会学文化中心主义孔德中国杂谈分类:群学小栈
i.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
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
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
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
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
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
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
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
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
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
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
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
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
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
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
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
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③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
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④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唯实论、唯名论。实证论、反实证论。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见解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问题。
E.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
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F.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
系,特殊与一般。历史唯物论起指导作用,提供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
社会学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
②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
殊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学,综合性科学,研究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
专门研究的东西。说明社会学与其他的区别,也说明社会学必须借鉴其他
社会科学。同样,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社会学。
③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科学。
④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联系:目的一样,都是为推翻旧
社会;理论基础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思想指导。区别:Ao科学社会
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Bo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
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
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①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B.社会性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②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
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
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
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
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
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
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5.什么是社会?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
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
存在的实体。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
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
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1.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①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②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
社会系统。
③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④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
多彩。
⑥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2.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①整合功能: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功能: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
类互动得以进行。
③导向功能: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3.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①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②传统理论:孙本文。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
素。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
要素。
③社会三要素论:
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4.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①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
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
社会。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
②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
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③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滕尼斯提出的礼俗
社会与法理社会。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④我国提出:转型社会。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
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⑤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⑥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⑦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5.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①功能论:社会是活的生物有机体。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
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反常现象。
②冲突论:马克思。社会中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冲突的出现和存在
是正常现象。社会的稳定和均衡是暂时的。
③进化论:社会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其中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同生物体相似。社会进
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④生物理论:人类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
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⑤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
观念有很大影响,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要注意
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6.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①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A.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②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A.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不稳定。
B.群体关系: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中间层次,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C.社会制度: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
动的规范体系。最高层次。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③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A.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
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B.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
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C.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7.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转型社会,是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社会过渡形态。兼有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1.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其特点
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早,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②文明只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文化包揽
一切。
③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
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3.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他
们之间的关系?
①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②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
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③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
持作用的文化。
④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
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⑤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我
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
对待亚文化。
⑥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4.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
广泛的意义。
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⑤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5.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
①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③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④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具有整合功能。
⑤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6.使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题。
威廉•奥格本,文化堕距。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
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
文化发生变迁。制度首先变迁或者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最
后才是价值观念。
①物质文化:先进的生产工具。
②制度:政策法律。
③风俗、民德:
④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7.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各个国家、民族通常具有一种倾
向,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作是最好的,以此为
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
态度。近代最为突出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②文化相对主义: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
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量。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文化无优劣之分。
③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极端的文化相对主
义否认事物绝对可比的一方面。两种都是错误的,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
向,缺少辩证法。
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之二(2009-12-1511:48:10)
转载标签:杂谈分类:群学小栈
1.如何理解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①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即人作为“自然
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
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②它包括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③社会化的新倾向:
A.重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
B.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
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②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运用:
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
存的必要前提。
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③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
的前提条件。
A.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B.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会目标
也就不能实现。
C.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2.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领域。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化研究针对少年儿童。这一阶段所形
成的研究范围和重点,以及由此延续下来的传统,属于狭义社会化研究。
②50年代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人们不再只是研究童年时期的
社会化问题,而是开始全面探讨包括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过程。同
时,不同角度的关于社会化的研究开始出现联合的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
一个包含了内化、角色学习和取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由此形成并出现
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3.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①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
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
②家庭: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③学校: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④工作单位: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检验家庭和学
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⑤同龄群体: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比
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
素。
⑥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
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
4.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①文化角度: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文化
的内化。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
②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
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人。受心理学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
的立场。
③社会结构角度: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方面,社会化就是要使
人变得具有社会学。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功能在
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
5.简述划分社会化过程的要点。
①年限或时间界限。
②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
③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
⑤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
⑥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
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发展。
6.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①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①早期社会化: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
②特点:社会化主体不成熟,社会化执行者多样性。要求社会能够
提供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同时,还应提供权威形象。
②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①社会失范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向于
多元化的现象。
②再社会化,广义,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
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
是被迫的。狭义的,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对青少年的再社会化应当以教育、
挽救为主。
③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
人格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④代差问题:
①代差,狭义,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广义,年轻一代与
年高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②社会学上,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
的变化速度与程度。也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阶段、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
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③必须高度重视代差问题的存在,应对代差的性质作具体分析,应
适当处理代差问题。
7.怎样认识我国当前转型社会中的代差问题?
①代差,狭义,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广义,年轻一代与
年高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②社会学上,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
的变化速度与程度。也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阶段、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
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③必须高度重视代差问题的存在,应对代差的性质作具体分析,应
适当处理代差问题。
1.简述角色理论的四个重要来源。
①芝加哥学派。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林顿。角色: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
一组规范。
③完形主义心理学,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
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涵义是人类
社会行为的基础。
④社会戏剧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
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什么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①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
体或组织的基础。
②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包
括两种情况: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强调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相互依存的
一组角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用?
①自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自赋角色,归属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胜利的因素基
础上的社会角色。
B.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
的社会角色。
C.两者区分是相对的。工业化以来,许多先赋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
②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A.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在担负一定
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观
众。
B.不自觉的角色,人们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
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③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作的区
分。
A.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B.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④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作的区分
A.功利性角色: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其价值就是
实际利益的获得。
B.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
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
会角色。
4.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
色?
①社会角色的确定:
A.角色的确定,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身份地位、能力以及其他条
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B.实际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确定自己的角色。社会关系发生变动,
重新确定角色。
C.角色确定不当包括:不能胜任、未能承担合适的,选择了不适当的。
D.角色的有效性,及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公认。其获得是人们长
期实践的结果。
②社会角色的表现:通过利用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
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
A.布景和道具: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
B.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C.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③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A.承担角色时,遇到他人或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B.在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有所认识、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后,才能开
始表演。
C.角色实践。常常与角色领悟相一致。收到其他因素影响,偶尔会不
一致。人们常常作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的表演角色。
5.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①角色冲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
矛盾、对立和地处,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A.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角色外部的冲突。
B.一个人承担多种角色后,引起个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称为角色
内部的冲突。
②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
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③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
盾的现象。常常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
的角色做好准备。
角色失败: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
法进行成功的表演,不得不中途中止表演。或虽未中断,但已经困难重重。
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之三(2009-12-1511:49:13)
转载标签:杂谈分类:群学小栈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①社会互动,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
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②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③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④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⑤存在着间接互动。
⑥互动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不同时间、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⑦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
作用。
2.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①符号互动论:
A.符号,有意义的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
志。人们通过符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B.符号在互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C.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D.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
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立的。
E.人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以此
指导自己的行为。
F,互动过程中,人们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G.两个主要派别:布鲁诺,芝加哥学派,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
动。库恩,衣阿华学派,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②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
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
价值观的依据。参照团体理论反映了个人与群体互动的特殊方面。
③戏剧理论:戈夫曼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
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其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又
称印象管理理论。
④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相互交
往的外显行为,认为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酬
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
从。最有价值的是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⑤角色理论: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
能力。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⑥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提出,常人常理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
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
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了
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3.社会互动的情景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①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
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
②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而划分。
A.熟悉情境: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B.工作情境: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局限于一定范围,
很少有情感的交流。
C.社交情境,为互动而互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
③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人际关系的性质而划分。
A.情感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遵循需求法则。
B.工具关系: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遵循
公平法则。
C.混合关系: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双方都预期将
来会继续交往,有一定的情感联系。遵循人情法则。
4.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
①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A.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B.评价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C.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D.三阶段并非直线发展。
E.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
F,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方面,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②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派克、伯
吉斯)
5.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①竞争: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②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
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③强制: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是一种力量对
另一种力量的通知和制约。
④顺从与顺应:顺从,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
方的要求行事。顺应,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⑤合作: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
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6.试比较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①原因:组织行为,解决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集合行为,社会突
发事件。
②行为方式:组织行为,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集合行为,
非常规的方式。
③互动特点:组织行为,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集合行
为,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
④持续时间:组织行为,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达到长远目标。集
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为应付突发事件。
7.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A.斯梅尔赛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
我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
B.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
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减压阀:社会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
②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多数人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
去控制自我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人们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
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③感染理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④紧急规范理论:面临突发事件,人们会通过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
范。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产生规范压力,迫使其仿效和遵从,从而产
生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
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⑤匿名理论:匿名,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
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产生
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从而作出平时很少甚至
没做过的事情。
⑥信息传播理论:谣言的传播,引导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
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⑦控制转让理论:集合行为中,人们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
他人。这种转让是理性权衡的结果,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如果接受
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广义社会群体: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
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②狭义社会群体: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
群。
③特征:
A.明确的成员关系
B.持续的相互交往
C.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D.一定的分工协作
E.一致行动的能力
2.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①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②个体方面,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希望在群体生活中满足其需要。
③社会自身,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
生活的本质。
④群体具有自我维持的倾向。同时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3.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①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A.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
解,以感情为基础形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B.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
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正式组织是典型形
式。
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
式。
A.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制度化、规范网,权利义务及彼此
关系有明确、书面规定。
B.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随意、常规。权利义务及彼此关
系没有成文规定。
③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A.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B.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C.两者常常互相隔离,并对立。
④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
A.所属群体: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
B.参照群体:并非某个人身份所属的群体,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
体的参照对象。
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
其性质所作的区分。
A.血缘群体: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
B.地缘群体: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
C.业缘群体:劳动与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
4.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①群体凝聚力:群体内聚力,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
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的看作自己的目标,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
则。
②影响因素:
A.个人与群体的心理互动
B.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
C.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
D.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
E.群体及其环境的关系
5.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①群体内部关系:成员间比较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分析:
A.群体规模: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B.社网图: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C.信息沟通方式:了解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6.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①群体决策: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
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②正功能: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失误。
③反功能:降低事情的严重性,造成责任分散。也容易导致冒险决
策,造成失误。
7.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①有助于全面、深入的把握社会过程。
②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③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
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④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引导、改造初级群体,促进其正功能的发挥。
8.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①成员有限。
②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③成员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
④交往富于感情。
⑤成员难以替代。
⑥群体整合程度高。
⑦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9.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①认识:
A.加入或退出初级群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增加。离婚与结婚。
B.原有功能不断外移。
C.初级关系日益松懈。
D.有些初级群体已名存实亡。
E.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
②影响
A.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B.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C.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D,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
E.妨碍人们的感情生活
1.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家庭: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最重要
的活动是性、生育和经济往来。
②发展:
A.血婚家庭:人类蒙昧时代。群婚制的早期阶段。基本特征是族内通
婚,排除不同辈分的婚姻。
B.普纳路亚(伙婚):愚昧时代。族外通婚,排除同族同辈亲属婚姻。
C.偶婚家庭:野蛮时代。群体婚向个体婚过渡。族外通婚。有主妻、
主夫。
D.父权制家庭:野蛮时代晚期。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家庭过渡。夫权
至上。稳定的丈夫有多个妻子。
E.一夫一妻制家庭:文明时代。
F.推动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私有制的出现。其中私有制起决
定作用。
2.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①婚姻准备:婚姻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个方面持续的社会化
与个性化的过程。
②四个阶段:
A.学龄前儿童培养亲密感的时期。
B.青春期前少年品味和学习知心的时期。
C.进入青春期的小青年培养相互吸引的时期。
D.成年以后培养对人之关切和体贴的时期。
③各准备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会造成婚姻失败。意味着一个人
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④引人注目的问题:婚姻动机的培养和择偶标准的提出。
3.什么叫家庭关系?请列举家庭关系的几种主要类型。
①家庭关系: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
偶尔也包括收养关系。
②类型:
A.核心家庭:夫妇家庭,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
生活的家庭。
B.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
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C.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
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D.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合称扩展家庭。
4.简述家庭的功能。
①持续、专一的满足性生活。
②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
③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和消费。
④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满足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
要。
5.试论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①变化:
A.缔结婚姻和组成家庭的自由度增加。
B.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关系简单。核心家庭增多。
C.家庭的许多功能外移。
D.生活的目标日益浪漫化。
②问题:凡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妨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均为家
庭问题。由家庭内部关系失调引发。
A.夫妻关系失调。夫妻冲突增加和离婚率上升。
B.亲子关系失调。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失调。
C.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地位下降。
1.简述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含义:
A.广义: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B.狭义: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
的社会团体。
②特征:
A.非人格化。否定人们自身个性,要求个人变成组织人。
B.非合理性: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否认实质合理性。
C.非道德性:不管服务的目的,仅仅是工具。
2.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①有效性: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实际能力。
②效率:实现目标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之间的比例。
③人道主义: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才能。
3.什么叫组织目标?它对于社会组织的意义是什么?
①组织目标: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
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②意义:
A.是组织的灵魂。
B,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C.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4.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
响?
①非正式群体: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
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②对组织成员:
A.给以认同和情感支持。
B.在工作中提供帮助。
C.给组织成员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③对组织活动:
A.可弥补正式结构不足。
B.会干扰正式结构运行。
5.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结构?
①我国结构特点:
A.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我国组织结构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
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着正式结构。
B.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单位制结构,追求大而
全。
C.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纵向行政控制结构。
②调整:
A.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其影响,控制消极功能,使其与正式结构相协调。
B.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在分化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整合功能。
C.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
6.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①古典组织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
韦伯的科层制管理。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素为基础建立。称为科学管理
理论。强调组织成员必须遵守规则,不带个人情感,提高效率。
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梅约和巴纳德。重视
民主、非集权的组织形式,反对非人格化的科层制。忽视了对工作本身和
经济技术的研究。
③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系统的观点、权
变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
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阶
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②阶级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
前提。与私有制相联系。
③阶级内部的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
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以从“自在阶级”过渡到“自为阶级”
相联系。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
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个历史现象,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
段相联系。其消亡与产生同样不可避免。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
会不平等。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分析为
指导。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①分清区别:
A.两者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科学的
唯物史观。西方分层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研究目的和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推翻私有制社会,建立
公有制社会。西方分层论,维护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
C,最终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不平等是可以消除的,西方分层
论,不平等永存。
②有选择的加以借鉴:
A.借鉴理论概念,促进对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研究。
B.借鉴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对策,控制我国不平等现象。
C.借鉴方法,促进我国相关研究。
3.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
总体上废除了私有制确实缓解了社会不平等,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
上不存在社会不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出现了一些新
的不平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帕雷托精英循环理论之间的区别。
①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社会差别决定。
②个别成员的流动是否能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
③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④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
道不畅。
5.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①流动方向: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包括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②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一生中的流动(参照基点,个人的初
职)和代际流动(参照基点,父母与本人在同一年龄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城市绿化草坪施工养护合同
- 2024年度常州租房合同的房屋维修义务规定
- 倾卸手推车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仓库租赁与保管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场地租赁合同中的保密条款解读
- 2024年度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就医疗服务达成的合同
- 2024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合作开发合同
- 自拍杆手持单脚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围挡拆除合同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观察桔子孙娟课件
- 安全设施检维修计划
- DB61-T 477-2021学生公寓床上用品质量规范
- 市场营销产品组合与产品策略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
- 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4 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课件
- 预先危险性分析课件
- 《倍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新版)考评员资格考核参考题库(含答案)
- 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定校准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5 牛吃草问题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