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诊疗方案_第1页
新冠病毒诊疗方案_第2页
新冠病毒诊疗方案_第3页
新冠病毒诊疗方案_第4页
新冠病毒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冠病毒诊疗方案目录一、前言....................................................3

1.1编制依据.............................................4

1.2适用范围.............................................4

二、病原学特点..............................................5

2.1病毒基因特征.........................................6

2.2病毒传播途径.........................................7

2.3潜伏期及症状表现.....................................8

三、诊断原则................................................9

3.1临床诊断............................................10

3.2实验室检查..........................................11

3.3影像学检查..........................................12

3.4病原学检查..........................................13

四、病例定义...............................................14

4.1确诊病例............................................15

4.2疑似病例............................................16

4.3防控措施............................................17

五、鉴别诊断...............................................17

5.1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鉴别............................19

5.2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20

六、病例治疗...............................................21

6.1一般治疗............................................21

6.1.1卧床休息........................................22

6.1.2心理支持........................................23

6.2对症治疗............................................24

6.2.1解热镇痛药......................................25

6.2.2咳嗽药物........................................26

6.2.3其他对症治疗....................................28

6.3抗病毒治疗..........................................29

6.3.1利巴韦林........................................30

6.3.2重症患者抗病毒药物..............................32

6.4抗凝治疗............................................32

6.5免疫治疗............................................33

6.5.1重症患者免疫球蛋白..............................35

6.5.2细胞免疫治疗....................................35

6.6中医药治疗..........................................37

6.7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38

七、出院标准...............................................39

7.1症状消失............................................39

7.2体温恢复正常........................................40

7.3其他症状明显改善....................................41

7.4肺功能恢复..........................................42

八、预防措施...............................................43

8.1个人防护............................................44

8.2环境消毒............................................45

8.3健康教育............................................46一、前言全球范围内正面临一场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挑战,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新冠病毒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也对公众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科学有效地指导医疗工作者对新冠病毒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防控,本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新冠病毒自爆发以来,其传播特性、临床表现、诊疗方案等一直处于持续研究和更新中。全球医疗科研工作者、公共卫生专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努力探索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本诊疗方案旨在汇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新冠病毒诊疗指南。值得注意的是,本诊疗方案仅为参考性指导文件,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疫情变化、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我们也呼吁广大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为本诊疗方案的持续改进贡献智慧和力量。本诊疗方案的发布,是对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重要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1.1编制依据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诊断、监测与治疗指南》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病毒分类结果,以及我国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经验,并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等因素,制定了本方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客观、实用的原则,注重更新知识和技术,确保方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相关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力求做到既符合国内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1.2适用范围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该诊疗方案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及老年人。本方案适用于所有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无论其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包括轻度、中度及重度病例。本方案还适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评估,在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本方案适用于主要流行毒株的感染情况,同时可以根据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适时更新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二、病原学特点新冠病毒(SARSCoV是一种冠状病毒,属于属冠状病毒。但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新冠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长度约为30,436个核苷酸。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变异株,其中一些变异株具有更高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了多种蛋白质,包括病毒的结构蛋白、膜蛋白、糖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在病毒的组装、吸附、侵入宿主细胞和释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进行复制和繁殖。新冠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发热、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研究新冠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科学家们已经对病毒的基因组、蛋白质结构、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为制定有效的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1病毒基因特征新冠病毒(SARSCoV是一种冠状病毒,其基因特征已经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到了深入探讨。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0,000个核苷酸,具有高度的变异性,目前已被鉴定出多个不同的病毒株。在基因组结构上,新冠病毒基因组包括五个主要开放阅读框(ORFs),分别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ORF1a和ORF1b是病毒复制所需的非结构蛋白编码区域,而ORF2a、ORF3a、ORF6和ORF7c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如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蛋白(M)和核壳蛋白(N)。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是病毒的主要免疫识别位点,含有S1和S2两个亚基。S1亚基负责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而S2亚基则参与病毒膜的融合过程。新冠病毒的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M)在病毒复制和组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蛋白负责病毒的出芽释放,而M蛋白则参与病毒粒子的组装和成熟。在基因特征方面,新冠病毒已经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位点可能会影响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等特性。英国发现的B.7变种、南非发现的B.变种和巴西发现的P.1变种等,它们都携带了特定的基因突变,如N501Y突变,这种突变可能会增加病毒的传播能力。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还存在一些插入和缺失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病毒的复制效率和免疫反应。一些病毒株在刺突蛋白的S1和S2亚基之间插入了一段名为“插入物”这种插入物可能会影响病毒的融合活性和免疫原性。新冠病毒的基因特征非常复杂,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变异位点和插入缺失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等特性,因此对病毒的基因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2病毒传播途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毒携带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感染。接触传播则是病毒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体,然后触摸口、鼻、眼等部位,造成感染。研究表明气溶胶传播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一种传播途径,特别是在密闭环境中,病毒可以通过微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传播。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控制,应重视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的防护措施。具体传播途径的描述可能因最新研究和发现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及时关注最新的公共卫生信息和医学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感染风险,应鼓励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经常洗手、戴口罩、避免拥挤的场所和与病患密切接触等措施。对于医疗专业人员来说,应严格遵守防护规定,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减少病毒的传播。还应采取必要的环境消毒措施,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通过公众的宣传教育和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2.3潜伏期及症状表现新冠病毒(COVID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是指从感染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新冠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14天之间,大多数病例在37天内出现症状。新冠病毒的症状表现多样,从轻微症状到严重病情不等。一些常见的初期症状包括: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基础疾病、免疫抑制状态或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三、诊断原则临床表现: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干咳、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喉咙痛、肌肉或身体疼痛等局部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包括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标本的检测。病毒抗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包括IgM和IgG抗体的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回顾性调查,了解病毒感染情况。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病例,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X线胸片或CT扫描可显示肺部炎症性病变,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重症患者,应尽早进行肺功能评估,如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等。病理学检查: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尸检材料,病理学检查可提供直接证据。主要表现为肺泡充血、水肿、出血,以及炎细胞浸润等。排除其他疾病: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流感、普通感冒、其他冠状病毒感染等。对于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如近期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者或疫情高发区,应进一步进行隔离观察和病原学检查。3.1临床诊断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流行病学史:患者应具备明确的新冠病毒接触史或新冠病毒感染确诊史。对于聚集性发病的患者,应关注其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可疑疫情接触史。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腹泻等非呼吸道症状。重症患者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核酸检测:采用RTPCR或NGS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结果阳性即可诊断为确诊病例。抗体检测:发病早期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重型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肌红蛋白升高、肝酶和胆红素升高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升高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叶浸润性阴影,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肺实变,可合并胸腔积液。CT检查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肺实变及磨玻璃影等改变。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新冠病毒可确诊。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若临床表现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且核酸检测阳性,则可诊断为确诊病例。若临床表现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但核酸检测阴性,需要进行密切接触者筛查或重复采样检测以明确诊断。3.2实验室检查新冠病毒肺炎(COVID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基因测序,通过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鼻咽拭子或痰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病毒基因测序则有助于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两种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期出现,两者阳性可提示病毒感染。还可以进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检测,以评估患者的炎症程度。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X线或CT扫描,观察肺部是否有病变。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肺纹理增粗,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时可出现肺实变。需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能无明显影像学表现。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新冠病毒肺炎进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3.3影像学检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诊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能够直观地观察肺部病变的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肺部功能评估主要包括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等指标的测定。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肺功能损害较为常见,因此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预肺功能的下降。肺部影像学检查是新冠病毒感染诊断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胸部X光或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病变情况,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等。这对于早期发现病毒性肺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胸部X光或CT扫描等。注意防护: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对患者的影响。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应与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影像学检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期的肺部功能评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3.4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鼻咽拭子、痰液等),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手段。病毒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分析病毒的遗传特征,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种属和亚型,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聚合酶链反应(PCR):这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可以对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靶向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定向测序,可以精确地检测病毒基因变异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在进行病原学检查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四、病例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两条。具体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同时可能伴随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或者有新冠病毒相关的暴露史或其他体征(如肌肉酸痛、皮疹等)。疑似病例需要经过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评估进行确认。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如核酸检测阳性),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对疑似病例进行临床判断并作出诊断。这样的病例需根据实验室结果及医生的综合评估进行确认。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具备真实有效的核酸检测阳性结果或其他特异性检查结果,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症状描述,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这些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检测和医生的确诊,同时记录详细的病史和检查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轻症或无症状的病例也可以被定义为确诊病例。4.1确诊病例核酸检测:对疑似病例、聚集性疫情等,可利用PCR和或快速RTPCR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所有疑似病例应尽快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在24小时内反馈。病毒基因测序:对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疑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病例,可使用RTPCR或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对鼻咽拭子、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冠病毒高度同源,可判定为确诊病例。抗体检测:在疑似病例、聚集性疫情等中,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新冠病毒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者即可判定为确诊病例。血清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可进行胸部X光或CT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片状阴影、肺实变等表现。对于符合确诊病例定义的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按照我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诊断和治疗。4.2疑似病例对于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如发热、咳嗽、乏力、呼吸急促等,应进行初步诊断。疑似病例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于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核酸检测、胸部影像学检查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情进展,确定是否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对于疑似病例,应在隔离观察点进行密切观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对疑似病例的治疗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追踪调查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对于确诊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置。4.3防控措施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员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对来自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过确诊、疑似病例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加强社区管理,做好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新冠病毒挑战。分享防控经验、诊疗方案及疫苗研发信息,共同推动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五、鉴别诊断新冠病毒感染在临床上需与流感、普通感冒、腺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流感起病急,多有高热(3,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也可有咳嗽、咽痛、发热等,但症状通常较轻,且病程较短。腺病毒肺炎: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中毒症状重,易合并脑炎、腹泻、心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病初常以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喘息为特征性表现。支原体肺炎:起病相对较缓,多为持续性干咳,肺部体征不明显,可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衣原体肺炎: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肺部体征较轻,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特点:新冠病毒感染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等。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结合新冠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结果进行诊断。5.1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鉴别病史:新冠病毒感染者通常有发热、干咳等症状,而流感患者则可能有鼻塞、流涕、喉咙痛等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疫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流感患者则通常在感染后数天内出现症状。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鼻咽拭子或痰液)中的病毒核酸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还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临床表现:新冠病毒感染者通常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气促、胸闷等;而流感患者则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已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或到过疫情严重的地区,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对于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5.2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新冠病毒与季节性流感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新冠病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并且传播能力更强。应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于无法明确区分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病毒学检测。除了新冠病毒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冠状病毒可引起人类疾病,如SARS和MERS。这些病毒与新冠病毒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应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病毒学检测进行准确诊断。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除了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无法明确区分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病毒学检测。在某些情况下,新冠病毒可能与其他传染病同时存在。应考虑患者是否接触过其他传染病的传染源或存在其他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对于疑似存在多种传染病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测和病原体筛查。在鉴别新冠病毒与其他传染病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无法明确区分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病毒学检测以确诊。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诊断问题。六、病例治疗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抗病毒药物: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考虑使用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以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血管损伤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锻炼、体能训练等,以促进恢复。6.1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止咳化痰等方法缓解症状;对于重症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支持治疗: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如监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等方式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邀请专业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组织家属参加心理辅导课程。康复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步开展康复训练,如呼吸肌锻炼、肺功能康复等,以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家庭隔离: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应在家中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与家人的接触,降低传播风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6.1.1卧床休息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来说,卧床休息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会感到身体极度疲劳,因此需要充分休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医护人员应建议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并尽可能地保持卧床休息状态。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从而更好地对抗病毒。减少身体活动,降低能量消耗: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患者肌肉疲劳和呼吸困难,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身体活动,降低能量消耗,有助于恢复体力。避免过度劳累,预防病情恶化:在感染期间,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加重病情。卧床休息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在卧床期间,患者应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以免影响康复进程。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医护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度过这段困难时期。6.1.2心理支持在面对新冠病毒感染这一严峻挑战时,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是整个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些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处理疫情相关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给予患者及家属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鼓励患者及家属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历,以减轻孤独和无助感。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在线问答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对于个别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及时转介至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精神科医生将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恢复心理健康。在新冠病毒诊疗过程中,心理支持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鼓励患者及家属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以及必要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可以有效地维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促进整个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6.2对症治疗对于轻度病例,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包括休息、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等治疗,以缓解咳嗽、气促等症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烟雾。对于有肺炎症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措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急性肾损伤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特殊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恶化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6.2.1解热镇痛药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敏感性,可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解热镇痛药。对于严重疼痛或高热不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更高级的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口服给药:大部分解热镇痛药可采用口服方式,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剂量调整: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用药时间:一般解热镇痛药每46小时服用一次,但应根据患者实际体温和疼痛情况调整用药时间。胃肠道反应:解热镇痛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饭后服用可减轻症状。肝肾损害:长期大量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解热镇痛药与其他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应谨慎合用,必要时咨询医生。在解热镇痛药的西药治疗基础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中药清热解毒、解表退热类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使用解热镇痛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评估药物疗效及安全性。6.2.2咳嗽药物作用机制:咳嗽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减少咳嗽频率和强度。部分药物还能起到润喉、清洁气道的作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地芬诺酯等。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咳嗽中枢或阻断咳嗽反射弧中的某一环节来减轻咳嗽。祛痰药:如氨溴索、溴己新等。它们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痰液对气道的刺激,从而减轻咳嗽症状。剂量与用法: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建议,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成人每次服用若干毫克,每日三次;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调整。注意事项:某些咳嗽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期间应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咳嗽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个体化。对于伴有痰液粘稠的患者,可优先选择祛痰药;而对于干咳无痰的患者,则可选择镇咳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咳嗽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在使用咳嗽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虽然咳嗽药物通常耐受性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咳嗽药物是新冠病毒诊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咳嗽药物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不良反应。6.2.3其他对症治疗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包括休息、充分饮水、合理膳食等。对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针对病情进行积极的支持性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支持等。对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使用人工肺氧合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如止泻药、抗恶心药等。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应及时予以干预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失眠、抑郁等,可采用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进行对症治疗。对于脑水肿相关症状,应及时予以降颅压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皮肤黏膜病变,如皮疹、口腔溃疡等,可给予局部护理和对症治疗。对于病毒性眼炎相关症状,应及时予以抗病毒治疗和眼科支持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患者,应加强免疫支持治疗,如人免疫球蛋白输注、细胞因子治疗等。对于病毒感染后遗症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康复方案,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等,应根据其特殊生理和心理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进行对症治疗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6.3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在新冠病毒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性,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对症治疗等。抗病毒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及病毒载量,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用药时机: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应尽早开始,一般在患者确诊后尽快使用。免疫增强剂: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发热处理:对于发热患者,应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其他症状处理:如乏力、头痛、咽痛等,可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对症治疗。6.3.1利巴韦林利巴韦林(Ribaviri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已被证明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具有抗病毒活性。在新冠病毒诊疗方案中,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治疗的一种手段,主要用于病程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通过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进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抑制RNA聚合酶:利巴韦林能特异性地结合到病毒RNA聚合酶上,干扰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从而阻止病毒RNA的合成。竞争性抑制:利巴韦林的分子结构与病毒RNA聚合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免疫调节作用:利巴韦林还能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剂量:成人通常每次500mg,连续使用510天。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联合用药:常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尽管利巴韦林在抗病毒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和潜在风险:副作用:利巴韦林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贫血、疲劳、头痛、恶心等。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利巴韦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充分评估风险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在使用利巴韦林前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通过对比使用利巴韦林和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例,研究发现利巴韦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毒载量,减轻症状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利巴韦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基因型、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等。利巴韦林作为新冠病毒诊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早期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6.3.2重症患者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瑞德西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在COVID19的研究中,瑞德西韦被证实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其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常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在COVID19的研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也被证实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降低呼吸困难的程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免疫抑制、高血压等。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6.4抗凝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建议进行抗凝治疗。对于疑似或确诊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判断来决定。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类药物、血小板抑制剂等。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临床指南的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支持,包括合理的营养摄入、适当的休息和呼吸功能管理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合理的抗凝治疗对新冠病毒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6.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方法。免疫治疗在新冠病毒诊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几种主要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通过输注经过扩增和活化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来攻击病毒。T细胞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并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来实现抗病毒效果。蛋白质治疗:蛋白质治疗主要通过给予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或抗体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S蛋白受体拮抗剂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降低病毒进入细胞的可能性。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毒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白细胞介素2(IL等药物可以增强T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是调控免疫应答的关键信号通路,通过阻断这些检查点可以实现免疫系统的激活。PD1PDL1抑制剂可以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其疗效因人而异。在选择免疫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毒载量、免疫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免疫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6.5.1重症患者免疫球蛋白适用范围:对于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机支持或其他重要治疗手段的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使用方法: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具体的剂量和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监测和调整。预期效果: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具体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方法,因此还需要结合其他措施来全面治疗患者。6.5.2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与激活,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利用这些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功能,攻击和消灭新冠病毒。还能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抵抗能力,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和治疗效果。回输:将经过培养的免疫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发挥其识别和杀伤新冠病毒的作用。持久性免疫: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激发机体的长期免疫反应,对防止复发和再次感染有积极作用。技术难度:细胞免疫治疗的技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反应差异:不同患者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免疫反应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在进行细胞免疫治疗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细胞免疫治疗应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相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更佳。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新冠病毒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技术优化:进一步优化细胞免疫治疗的技术操作过程,提高治疗效率和安全性。联合治疗:将细胞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提高治疗效果。拓展应用领域:将细胞免疫治疗应用于其他病毒性疾病、肿瘤疾病等,扩大其应用范围。6.6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病毒特性和病人实际情况,中医药治疗可分为针对病原体的抗病毒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多个方面。中医药介入抗病毒治疗可贯穿病程始终,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医药及早使用可有效阻止病情向重型发展。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医药可联合西医治疗,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亡率。具体用药上,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辨证施治。如风寒束表证可选用麻黄汤加减;风热犯肺证可选用银翘散加减等。中医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党参、黄芪等益气固表中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也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发挥抗病毒作用。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中医药可进行对症治疗。如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腹泻、恶心等症状可使用止泻药物等。也可使用中成药来缓解症状,如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具有独特优势,可全程参与病程治疗,与西医治疗相互配合,共同提高治疗效果。6.7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在新冠病毒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浆治疗主要是通过将康复者的血浆中含有大量抗体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输注,以帮助患者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这种方法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血浆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康复者体内已经产生的抗体来对抗新冠病毒。这些抗体是在康复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免疫反应形成的。康复者的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新冠病毒抗体,可以有效地帮助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抵抗病毒。血浆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这意味着血浆治疗的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由于血浆治疗涉及到输血和免疫反应,因此可能会增加感染其他病原体的风险。为了确保血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需要对康复者的抗体水平、病毒抗体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等进行详细的研究。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血浆库,以确保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血浆资源。尽管血浆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目前的疫情背景下,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血浆治疗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抗击新冠病毒做出更大的贡献。七、出院标准肺部影像改善: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炎症明显好转,肺部病灶吸收改善。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者已有的并发症处于稳定状态,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体力恢复:患者体力状况良好,能够正常进行日常生活和轻度体力活动。7.1症状消失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症状后的714天内,若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可视为病情好转的一个标志。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结合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患者症状消失,也不能掉以轻心。患者仍需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以确保病情完全康复。医护人员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7.2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在康复阶段,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是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免疫系统的逐渐调整和恢复,患者体温会逐渐回归正常。此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持续监测体温: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确保体温稳定并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出现发热反复,应及时处理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调整抗病毒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案。针对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等。保持充足休息: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康复和免疫系统恢复。营养支持:提供均衡的营养摄入,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有助于身体的康复。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7.3其他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支持设备,如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或皮质类固醇也可能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胸痛:对于胸痛患者,可以使用止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严重胸痛,可能需要使用处方止痛药。疲劳:疲劳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在治疗过程中,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药物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从而减轻疲劳感。头痛:头痛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另一种常见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和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可能有助于缓解头痛。心悸:心悸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一个不典型症状。对于出现心悸的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医生可能会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较为常见。这些症状通常使用非处方止痛药进行对症治疗,在一些情况下,物理治疗或按摩也可能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治疗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患者应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报告症状变化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7.4肺功能恢复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过程中,肺功能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病毒的清除和炎症的消退,肺部功能会逐渐恢复。在本治疗方案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促进肺部的复张和呼吸肌的力量。患者应进行深呼吸练习,尽可能地深吸气,然后缓慢地呼气。这种练习有助于增加肺活量,并改善氧气的交换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