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19-2035年)说明书_第1页
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19-2035年)说明书_第2页
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19-2035年)说明书_第3页
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19-2035年)说明书_第4页
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19-2035年)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19-2035年)说明书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一月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评价因子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岩溶地形是是是是不是坡度(°)>3525-3515-25<15/植被覆盖类型裸土、稀疏植被、水域、沼泽、建设用地旱地、水田、园地、中低覆盖度草地常绿灌木林、落叶灌木林、高覆盖度草地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分级赋值975312、评价结果根据分析表明,在全区石漠化敏感性区域中,以低敏感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96.22%,其次为中敏感2.33%,高敏感最少0.03%。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敏感高的区域主要是区内喀斯特发育较为成熟的区域,主要在龙王洞山和铜锣山(图3-6)。表3-12渝北区石漠化敏感性分级特征单位:hm²等级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等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统景镇12207.27125.64437.6762.719.82双龙湖街道3696.283悦来街道1996.591回兴街道1606.654兴隆镇8835.496龙山街道591.8557金山街道1159.038双凤桥街道2812.661石船镇12024.17276.7577.8442.7911.84大湾镇11746.592.634.350.60.08大竹林街道1471.203龙溪街道542.0103大盛镇8761.496232.59707.9576.498.92玉峰山镇7316.22981.73130.6912.911.21洛碛镇8713.874529.71751.3839.729.03茨竹镇10452.83261.74298.4263.47木耳镇8413.032古路镇8750.07464.3159.624.010.95康美街道1416.694人和街道1691.474鸳鸯街道2124.066翠云街道1906.592宝圣湖街道1430.466礼嘉街道2199.669两路街道2785.597龙兴镇10510.84187.69427.6935.369.39龙塔街道499.8938天宫殿街道989.9435王家街道3521.1320.250.32--图3-6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

(三)生态敏感性评价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和石漠化敏感性结果等级栅格叠合在一起,每个栅格值取其最高等级,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渝北区生态敏感性高区域分布在境内三条山脉(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该区域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大,水土流失敏感性高;重要性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山所夹的两槽中的低矮丘陵区和平地区域;南部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整体来看基本属于中等及以下敏感性(图3-7)。表3-13渝北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单位:hm²等级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等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统景镇1080.823364.763255.962753.772388.80双龙湖街道629.321715.54691.44413.05247.57悦来街道1050.68813.8362.9656.2511.92回兴街道890.25566.2297.5242.4810.18兴隆镇549.291933.963243.131801.401306.08龙山街道266.50177.1866.2772.867.79金山街道636.55417.2345.9646.3712.91双凤桥街道126.151199.66708.04470.18307.99石船镇1519.794696.712753.552817.311145.97大湾镇625.682781.093502.702857.391990.39大竹林街道927.61455.3354.5531.760.32龙溪街道236.15167.1378.4354.965.15大盛镇1039.472920.842005.512358.481465.94玉峰山镇849.032937.132348.31867.39538.97洛碛镇1522.762438.443092.512023.85968.64茨竹镇48.261589.383919.302916.552569.23木耳镇1162.892273.532678.481302.92993.90古路镇1531.952828.732217.231570.19730.87康美街道462.54655.77207.9169.1720.53人和街道446.00835.82227.58146.6235.45鸳鸯街道583.76916.24342.96195.4285.69翠云街道752.60762.28229.51127.4534.75宝圣湖街道749.75577.9048.5635.6018.04礼嘉街道1024.56947.17106.5897.2224.44两路街道1386.06978.81181.06169.8569.81龙兴镇2229.124817.482133.681487.95499.56龙塔街道342.8461.38天宫殿街道429.98377.6259.52112.4710.43王家街道919.731275.99662.79474.35188.84图3-7生态敏感性评价图第三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将两评价结果等级栅格叠合在一起,每个栅格值取其最高等级,得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表3-14),渝北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级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渝北区南部为都市区域,建筑物密集,植被覆盖程度低,使其大部分区域的评价结果在中等及以下,仅有少部分公园、绿地及未开发地块评价结果较高。渝北区北部主要为林地与田地,植被覆盖度高,整体评价结果较高,其中三山区域因其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和生态敏感性中的重要表现,得到了最高的评价等级;三山间的槽谷丘陵在水源涵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得到了较高的等级评价结果(图3-8)。表3-14渝北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表单位:hm²等级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等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统景镇14.48427.01472.701613.2310316.68双龙湖街道43.631079.46848.50686.741038.58悦来街道9.18732.76316.06295.03642.62回兴街道28.45489.80395.99514.17178.25兴隆镇16.51369.38244.471416.806786.70龙山街道158.83203.007.96158.8162.00金山街道82.79496.26120.31229.61230.05双凤桥街道42.77806.55319.49553.511089.69石船镇49.73991.29538.683301.468052.17大湾镇6.60294.01368.331598.449489.87大竹林街道105.01721.0494.36248.19300.97龙溪街道186.26167.3613.05133.3841.77大盛镇22.87313.20390.011644.027420.15玉峰山镇44.41939.72637.961754.324164.41洛碛镇22.71925.67617.131519.176961.51茨竹镇8.08198.60264.85968.319602.88木耳镇32.63926.46457.511976.215018.91古路镇88.54573.17337.302080.915799.06康美街道41.88641.26146.75110.68475.34人和街道75.34536.40282.07120.56677.10鸳鸯街道117.63656.93304.03288.41757.06翠云街道7.81682.21357.06282.93576.58宝圣湖街道6.67475.79427.54425.1594.71礼嘉街道121.45704.26440.40182.48751.38两路街道382.09835.70375.63782.49409.69龙兴镇159.763062.621093.752744.384107.29龙塔街道97.85150.2733.16142.7875.45天宫殿街道82.18502.3450.76190.91163.82王家街道69.71821.54204.921259.151166.38图3-8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图

第四节国土空间生态问题(一)大规模矿山开采,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废弃露天矿山破坏区域生态安全渝北区建材矿产丰富,碎石开采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是重庆碎石主要供应基地,碎石生产总量达3亿多吨,开发强度高,区内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7年为保护生态环境,渝北区逐步关停了“四山”范围内矿山,但关停后并未对其展开针对性系统环境恢复治理,导致了诸如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表位移、土地压占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减弱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山体水源涵养能力,水土流失加剧。其中铜锣山是全区最为典型、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区域,41个大型露天矿坑自南向北呈珠状分布,矿山废弃地和开采影响区约14.87km²,导致诸如地表裸露、植被破坏、森林生态功能脆弱,地下水漏水,农田退化,地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图3-9废弃矿山空间分布图2、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渝北区采煤沉陷区面积达121.27km²,涉及茨竹、兴隆、大盛、石船、统景、洛碛、龙兴等7个乡镇,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水资源漏失、采煤沉陷引起损毁土地、采矿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占压土地、采矿损毁地面建(构)筑物等,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其中地面塌陷11处,塌陷总面积约67.3m²;长大地裂缝12条,累计总长度约216.6m;采矿造成含水层严重破坏和地表水体的疏漏,损毁井泉17个;采矿引起地表沉陷和地下水漏失,损毁土地,其中损毁林地2.8hm²,损毁耕地3.08hm²;渝北区采煤沉陷区共有矸石山17座,占地面积约5.6hm²,方量约160.2255×104m3,其中压占林地4.16hm²,压占耕地0.6hm²,压占其他类型土地0.84hm²;渝北区采煤沉陷采动影响范围内,受影响房屋约428户,人数约2535人,其中受影响房屋变形人数17户55人,变形房屋面积1440m²;调查区煤矿废弃地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除氟化物、氨氮外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调查区内世强煤矿、中河镇煤矿、隆安煤业、冠睿煤业、亿丰煤业、吉发煤矿、佰银盛煤业及福康煤业等8个矿山金属污染严重。同时,根据采样化验结果,其中永康煤矿所采样品pH最小值为2.75,中位值5.32,处于强酸、酸性级别,调查区内煤矿废弃地酸化严重。图3-10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现状分布图(二)水质情况整体良好,局地水生态问题凸出1、地表水水质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渝北区地表有长江、嘉陵江沿境而过,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约为4053.0807‬亿m3,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km²的河流除长江、嘉陵江外,还有御临河、东河,小于1000km²的河流主要有后河、平滩河、朝阳河和温塘河。根据2018年水质监测成果,渝北区全年Ⅰ~Ⅲ类河流水质的断面比例达88.9%,地表水水质情况总体良好,其中御临河整条河流水质较好,能满足Ⅲ类水域功能要求;后河跳石断面常年基本维持在IV类,未达到水域功能要求,主要超标物质是总磷;温塘河、朝阳河、平滩河、东河全年水质为Ⅱ-Ⅲ类水;肖家河和盘溪河无水域功能要求,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断面达到IV类水质,盘溪河大庆村断面为劣V类,为轻度黑丑水体。2018年通过对区内12个水功能区进行检测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88.8%,其中未达标的有2个,分别为平滩河新桥水库水源保护区和温塘河两岔水库源头保护区且均是一级水功能区,年度达标率仅有50%,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和总磷。同时通过分析区内9个重要饮用水源区评价结果发现,全年仅新桥水库和观音洞水库全年水质达标,其余水源地水质全年合格率仅为66.7%(众位数),主要超标物质仍为总磷和总氮,富营养程度较高。经分析,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从而产生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根据调研发现,境内部分河段出现村民在岸线区域私自耕种和养殖的情况,由于植被覆盖率较低,拦截和过滤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功能被削弱,加之开垦导致土壤进一步松动,农业废弃物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图3-11渝北区主要河流水质达标情况图2、采矿和隧道开挖加剧地下水含水层破坏渝北区属于典型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域岩溶发育程度较高、穿山隧道开挖、采矿加剧了地下水的漏失,破坏水系,引发水田旱化、地表水漏失、地下水疏干,进一步导致地面树木长势衰弱,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差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渝北区存在地表井、泉干枯,水库漏失、溪沟断流等现象,已经形成面积达20.26km²的疏降区,使得400余户,26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收到影响,主要分布在铜锣山中南部及明月山中北部地区。此外地表露天矿山开采,破坏森林植被,水源得不到森林涵养,雨水迅急转变成地表迳流,夹带泥沙以洪水形式流失,导致地下水得不到充足补给。(三)河岸管护力度不够,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渝北区河岸因管护力度不够,人为破坏较为严重。一是河道内和河道旁存在生活垃圾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挤占河道,阻碍行洪、污染水体、影响景观,在区内温塘河、双溪河、肖家河等河流常有发生;二是河道两侧有违法建筑物,包括民房、工厂和餐饮企业等,其产生生产生活污水严重威胁水生态安全;三是部分河段两岸和滩地有大量耕地,挤占河道和岸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御临河流域,其两岸坡地种有大面积玉米,一方面导致岸坡抗冲稳定变性,水土流失程度加剧;另一方面耕种和养殖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破坏水生态环境。四是河道治理投入不足,防洪与河势稳定的保障能力与开发利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愈显突出。河堤覆盖程度较低,部分河段因水毁、年久失修、投入不足导致堤防缺失、部分老旧损坏、河岸绿化不佳,影响景观效果和防洪安全。(四)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态涵养功能亟待提高1、森林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全区林地面积599.48km2,森林覆盖率达41.1%,人均拥有森林面积为0.04hm²/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两项指标均低于同期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此外,在空间分布上也存有明显差异,区内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等三条山脉,据统计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超过90%,而城镇周边、园区周边、交通沿线及水岸周边森林资源总量则相对较低。图3-12森林资源分布图2、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功能亟待提升近20年,渝北区为切实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工程以及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工程、国土绿化提升等国家和地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18.8%增长到目前的41.1%,森林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面貌日益改善。但在森林质量上,渝北区仍突出表现为纯林较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森林层次单一、林相单一等问题。据统计,渝北区纯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3.86%,而混交林仅占1.24%。纯林中又以马尾松为主要乔木树种,形成了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纯林面积高达1.67万多hm²,占乔木林面积的46.92%。大面积的纯林易发生病虫害,整体稳定性较差、抗逆性不强,森林生态功能亟待提升。3、防护林功能退化,生态防护功能降低根据《重庆市渝北区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调研报告》,全区共有防护林面积35392.61hm²,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8.74%。退化防护林总面积为2157.77hm²,其中,按退化程度划分:轻度退化1201.84hm²,中度退化766.53hm²,重度退化189.40hm²。主要分布在铜锣峡、明月峡和龙王洞背斜山等镇街,其次为石船向斜和两路向斜等镇街,以阔叶树枫香、桉树、竹类等幼龄林为主,起源于近年来实施的国家和地方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防护林退化的原因有5个方面造成的,一是立地条件差造成林分退化。近年来营造的防护林大部分是利用荒山荒地、25°以上坡耕地、撂荒地等进行的造林,这些造林地的土地瘠薄,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低,抗旱条件差,一遇极端天气,苗木成活困难。二是树种选择不当造成林分退化。大量引进的的杨树、银杏和桉树等树种,均未进行引种驯化,营造林缺少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形成退化林分。三是病虫危害。大面积爆发松毛虫,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和部分死亡,林分退化。四是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渝北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营造防护林,多数树种已进入自然成熟期,部分树木老化、生理机能衰退、逐渐枯老死亡。五是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林分退化。大部分林分从造林郁闭到成熟林期间未进行过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枯死木、濒死木、衰弱木特多,卫生状况特差,林分质量极低。(五)人为干扰强度高,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渝北区共有湿地斑块5723个,面积8732.41hm²,占全区总面积的6.01%。其中自然湿地(河流湿地)700.32hm²,人工湿地8032.09hm²,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0.48%和5.53%。渝北区湿地类型相对较少且主要以人工湿地为主,同时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发展迅速、城市不断扩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全区各类湿地均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度影响,对湿地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加大,已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表现为湿地大规模减少和生态功能的退化。据统计相较于重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渝北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70.07hm²,减少类型主要以自然湿地为主,主要因城市建设导致区域内部分河流、库塘被挖断、填埋;还有部分因为城市景观需要,河流湿地转为人工湿地,造成永久性河流湿地减少。同时在华蓥山、九曲河等重要湿地系统面临着外来入侵物种过的侵蚀,如威胁较大的凤眼蓝(水葫芦)、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和用为食用或观赏用途引进的鱼类、虾类和贝类等,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破坏。近来年,渝北区虽然采取人工湿地植被种植、减排污控、水体清理等多种湿地保护措施,有效改善了湿地植被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大、湿地欠账多、民众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湿地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图3-13湿地资源空间分布图(六)农田退化趋势明显,威胁农田生态安全渝北区因处于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川东平行岭谷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与嘉陵江下游东岸构成的三角地带,生态环境敏感性高,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高达42.47%,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而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渝北区约有50%的耕地分布在水土流失区域,导致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土地肥力日趋衰竭,威胁农田生态安全。此外,不合理的的农业耕作方式,也是导致农田退化的关键因素。根据《重庆耕地地力研究与评价》,2001-2010年间,渝北区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从0.262t/hm²增加至0.301thm²,盲目过量的施用,尤其是酸性化学肥料的施用,致使土壤酸化板结,土壤可耕性变差。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化验分析以及耕地地力评价得出,10年间渝北区土壤pH6.5以下占比由46.33%提升到74.76%,增加了28.43%,尤其是pH值小于5.5的增加了12.57%。而有机肥施用量整体偏低,则导致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在耕地地力等级高、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土壤有机质损失更大,如龙兴、洛碛镇及中部的古路、木耳等。同时,渝北区属典型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域岩溶发育程度较高,穿山隧道的开挖加剧了地下水的漏失,破坏水系,导致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漏失,从而引发水田的大规模旱化。据统计,2010-2018年间渝北区水田减少4005.91hm²,其中退化为旱地的面积达1236.25hm²,占总减少面积的30.86%。(七)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威胁粮食安全;造成泥沙淤积,影响防洪安全;加剧面源污染,危及饮水安全;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态安全,是制约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渝北区水土流失面积616.72km²,占幅员面积42.47%。其中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30.20km²、92.16km²和13.08km²,占侵蚀总面积的38.17%。从水土流失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侵蚀强度高,危害大。而农村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轻微。从成因看,引起渝北区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是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发生在7、8月;同时,土壤类型、林草覆盖率、城镇开发建设也是诱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渝北区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紫色土具有风化快,易水土流失的特点;加之全区林草覆盖率较低,大量开发建设项目造成表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土壤侵蚀,易产生水土流失。图3-14渝北区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图(八)局地土壤生态安全面临考验渝北区是全市工业大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进出口基地和创新金融集聚地。快速工业化进程,导致区内土壤污染存在风险。据2018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重庆市2017年度污染地块名录》,共有6个地块存在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等安全隐患,涉及面积达291896m²,主要污染物为镉和汞。此外,渝北区拥有广袤的乡村地区,农业人口达33.63万人,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成为农村地区主要的土壤污染源。近年来,虽然渝北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强有力的整治措施,包括关停搬迁位于禁建区的所有养殖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效率,提升农药、化肥利用率实现农药化肥负增长,在很大程度维护了土壤生态安全。据农业部门提供数据,全区限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部迁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34%,超额完成全市考核目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0%。但从实地调查看,局地范围内仍存在土壤污染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方法,诸如施肥深度不够,表施、撒施严重,引起肥料挥发、流失,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图3-15渝北区土壤污染点位分布图(九)地质灾害分布广,威胁公众安全渝北区地质灾害呈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小、危害大等特征。渝北区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等5种,现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69处,涉及15个镇街、公路、居民居住点等,受威胁户数达1180户,共4647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其中地质灾害分布最多的乡镇包括茨竹镇、统景镇和大湾镇,共分布有7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工干扰,其中因降雨导致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达到163次,是诱发渝北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不合理施工,也是破坏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加剧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矿山开采、道路建设等。图3-16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十)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生产、生活矛盾突出渝北是重庆主城的肺叶,有铜锣山、华蓥山、明月山三大天然森林屏障,有华蓥山自然保护区、玉峰山森林公园、南天门森林公园、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价值突出的各类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各自然保护地范围和生态红线划定范围)占到全区总面积的32.49%。而因长期以来生态管制和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在生态保护功能区内出现耕种、经营等与生态保护功能不符的生产建设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质量。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国土调查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地范围叠加分析可知,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现存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33.51hm²,其中分布在四山管制禁建区内建设用地规模最多达1264.56hm²,其次为华蓥山自然保护区为513.67hm²。从分布用地类型看,主要有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用地、城镇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等,其中生态功能区内分布最多的为农村居民点达2017.30hm²,其次为交通水利用地达618.71hm²。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也逐年增加,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规模达53.03hm²。而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耕地分布规模更甚达12660.58hm²,其中旱地7743.06hm²,水田4917.52hm²。图3-17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建设和耕地分布图(十二)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受城市内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城市山、水、绿系等重要生态空间存在不同程度受损,突出表现在部分建设区侵占山体,并有深挖高切现象,导致植被破坏、山体裸露,且山体周边建设强度和高度失控,山和城的比例尺度关系不协调。另在城市建设工程中,一些季节性的径流通道被填埋、改道、侵占,自然状态下连通的水系结构出现堵塞和坍塌。部分河流存在污染,双溪河流域水质普遍较差,绝大部分河段水质均在IV-V类,肖家河水质大多为V类水质,特别是肖家河果糖湖社区附近河段。河岸生态用地被不同程度侵占,导致河岸缓冲功能丧失,加之河网淤塞、断流导致洪水外溢,淹没河岸两侧建筑,易形成洪水灾害。河岸公共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和连接度,城市公共空间与河流缺乏交集,可达性较低。悦来-空港组团、人和组团隔离带联系较弱,部分受到城市建设侵占,存有少量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厂房。城市公园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两路老城、空港新城、观音桥组团等,在空港工业区分布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不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尚需提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排水量小,实施集中处理难度大,目前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乡村空间亟待优化。耕地连片程度不高,破碎化问题突出;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利用低效、闲置问题突出。

第四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紧紧围绕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四区”发展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奠定坚实生态基础。第二节规划原则(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区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三)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深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第三节规划目标2025年,人为破坏严重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基本完成,人口产业集中区域的生态修复基本锚定,重要通道(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干道、高压走廊、河流两侧)生态修复基本完成。到2035年,生态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制度逐步完善,城乡人居品质显著提升,打造山地丘陵生态修复样板高地,将渝北区建成“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表4-1规划目标体系表类别指标名称单位现状(2019年)规划目标指标属性近期值远期值(2025年)(2035年)数量指标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公顷——200428.7预期性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8.2515.3预期性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处——163——预期性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29.552.87预期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面积万亩——12.826.2预期性土地综合整治规模万亩——6.311.4预期性污染土壤治理面积公顷——29.19——预期性质量指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100100约束性重点城市湖库水质达标率(%)%58.380100预期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100约束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69598约束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1.69599约束性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保持稳定预期性森林覆盖率%41.14545约束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保持稳定保持稳定约束性湿地保有量公顷——3619.76保持稳定预期性

第四节规划思路按照“基底分析-目标拟定-总体布局-重大工程-实施保障”的总体思路,以优化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展开渝北区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以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价为基础,诊断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充分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厘定渝北区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以渝北区“三山并两江”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四山”管制区为重点,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充分衔接的基础上,构建由三山生态屏障区、城镇生态协调区、农田生态提升区、两江生态绿带的“三区一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最后聚焦重点区域,分区分类部署重大工程,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规划保障措施。图4-1技术路线图

第五章规划编制过程第一节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2月,编制《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19-2035年)工作方案》和《项目建议书》;成立编制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落实规划编制作业队伍,会同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动员会,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第二节资料收集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包括国土、林业、环保、农业、水利、交通、城镇规划、旅游、水文气候等相关资料,梳理相关法律、规划、政策和标准。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的领导下,由渝北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在此基础上,就各部门发展规划、主要指标、重点内容和重大工程布局等内容进行“点对点”上门对接、“面对面”深入交流,并收集规划文本、图集、建设项目清单等规划编制有关资料(表5-1)。表5-1资料收集清单序号部门资料名称1交通1、渝北区干线公路网三年行动规划2、渝北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中期调整2林业1、渝北区林业十三五规划2、渝北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方案3、渝北区各自然保护区规划4、渝北区防护林规划5、渝北区湿地调查报告6、渝北区石漠化监测报告7、渝北区林业调查资料3农业1、渝北区畜禽规划2、重庆市渝北区“十三五”临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3、渝北区2011-2020年高标准农田规划方案4、渝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4水利1、水功能区规划2、渝北区十三五水利规划3、重庆市渝北区水资源管控及设施布局规划4、渝北区水土保持规划生态1、渝北生态区建设规划5气象1、渝北区1989-2018年年降水量(毫米)6自然资源1、渝北区十三五整治规划2、渝北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3、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4、渝北区工矿废弃地规划5、渝北区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6、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7、工矿废弃地现状数据库8、渝北区土地调查资料9、渝北区卫星影像图10、渝北区生态红线划定7水务1、渝北区水土保持工作统计年报(2016-2018年)8文旅1、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2、渝北区旅游资源分布图9统计1、渝北区统计年鉴2、渝北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0规划1、重庆市渝北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2、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渝北区土地利用规划5、渝北区绿地系统规划6、渝北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三节成果编制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规划文本、说明、图件编制工作。制定渝北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和重大工程;制定包括组织、政策、经济、技术、监督管理手段等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第四节成果完善阶段2020年1月-2020年8月,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意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对规划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五节成果审查阶段2020年9月,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相关专家、区县主管部门对成果进行结题审查,形成最终成果。

第六章总体布局第一节布局原则与方法(一)布局原则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以自然地理格局为根本,以重点山体、流域、区域等为基础单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演替规律,破除行政边界和部门职能边界。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以主导生态功能优先。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分区布局过程中,综合考虑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主导生态功能。相似一致性原则:总体布局划分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不同区划单位的区划指标应具有相对一致性,包括地貌类型相似、生态系统相似、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相似性,存在问题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相似性。协调性原则: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衔接。(二)布局方法在渝北区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上,基于渝北区“三山并两江”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格局安排,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演替规律,聚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和城市为肌体”思路,以自然地理格局为根本,以重点山体、流域、区域等为基础单元,以分区形式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推进渝北区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修复。第二节布局方案以渝北区“三山并两江”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并衔接各类自然保护地,坚持生态优先,协同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行政边界完整性,将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布局在两江生态绿带、三山生态屏障区、城镇生态协调区、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区等四个重点区域(图6-1)。

图6-1图6-1渝北区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图(一)两江生态绿带本区域包括嘉陵江水域及其沿岸3公里,长江水域及其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面积140.76平方公里。1、自然生态状况嘉陵江渝北境内河段上自黑水滩河支流入江口处入境,经悦来街道,在河水沟处出境,全长10.7km。此河段为界河,左岸属渝北区管辖,右岸是北碚区。境内流域面积483km²,江面宽175~1000m,多年平均流量2120m³/s。长江渝北段干流从洛碛镇太洪岗入境,并在沙地大石门处出界,流经渝北区洛碛镇,涉及一镇6村(桂湾、太洪、上坝、洛碛村、青木、幸福),境内干流长15.3km,多年平均流量为11500m³/s。长江(渝北段)水系众多,共计有支流御临河、白石溪、下潜滩、沙公溪、大石门等一级支流5条。2、主要生态问题嘉陵江、长江沿岸受施工建设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达26.79km²。部分河段滨水环境较差,生态及景观功能退化,难以适应居民对优美生态宜居环境、亲水休闲空间的需求。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仍有待提升,次级河流沿岸管控不严,垃圾堆放、河道侵占问题时有发生,胖子沟、沙公溪、东阳冲河等次级河流水质不稳定。嘉陵江径流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大量污染物在雨水冲刷下随径流通过城市排水管道或漫流进入河道、湖泊等受纳水体,对水生态环境构成冲击性影响,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3、保护修复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以推动河流、岸线、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以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次级河流及相关影响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保护和修复长江、嘉陵江沿线生态环境,严禁在长江、嘉陵江干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除现有园区拓展外严禁新布局工业园区,依法依规关闭或有序搬迁现有紧邻长江的化工厂,现有园区及新建园区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鼓励沿江小散工业园区向远离岸线、具备建设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的地区集中集聚。加强消落带治理,强化滨江绿地与消落带之间的联系,建设滨江生态廊道。按水位区段进行优选配置,建立和稳定植物生态群落,营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入次级河流治理,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高水平建设海绵城市,深入推进次级河流沿岸生态涵养林带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清水系统和生态绿岸。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水质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土壤保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渝北力量。(二)三山生态屏障区本区域位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平行条状山脉,涉及木耳镇、兴隆镇、茨竹镇等,面积540.75平方公里。包含南天门森林公园、重庆市华蓥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玉峰山森林公园、统景风景名胜区、张关-白岩风景名胜区。是渝北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种质资源宝库。1、自然生态状况该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杉木、柏树等人工林为主,在一些深谷中分布着孑遗植物桫椤。铜锣山有煤、铁、石灰石、硅石、石膏、白云石、石英砂、天然气、矿泉水和锂、铍等10余种矿藏,明月山有煤、天然气、石膏等矿藏。该区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1.1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6.77平方公里。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面积344.91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63.78%,耕地面积125.24平方公里,园地面积24.62平方公里。主要水系有黑水滩河、后河、华蓥中兴河、御临河等,主要水库有卫星水库、观音河水库,湿地面积9.86平方公里。是渝北区森林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地区。2、主要生态问题森林质量不高,表现为纯林较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森林层次单一、林相单一等问题。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相对突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侵蚀面积51平方公里,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1.24平方公里和1.31平方公里。现存大量废弃矿山,严重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山体水源涵养能力。长时期采煤形成约121.27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导致出现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水资源漏失、损毁土地、采矿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占压土地、采矿损毁地面建(构)筑物等问题,影响房屋约428户,人数约2535人,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地质灾害呈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小、危害大等特征,分布最多的乡镇为茨竹镇、统景镇和大湾镇。3、保护修复方向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为重点,全方位加强山体保护,严格落实四山管制要求;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加强濒危物种繁育研究和保护,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幼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开展林业等有害生物防治,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筑牢渝北生态屏障。(三)城镇生态协调区本区域位于渝北区南部,涉及龙山街道、龙溪街道、龙塔街道、天宫殿街道、人和街道、大竹林街道、鸳鸯街道、回兴街道、礼嘉街道、玉峰山镇、悦来街道、翠云街道、双龙湖街道、两路街道、双凤桥街道、木耳镇、古路镇、王家街道等18个街道(镇),面积535.28平方公里。包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兴古镇、重庆照母山自然公园。1、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地貌以浅丘为主,海拔155~450m。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城镇工矿用地、林地和耕地为主,三者之和占区域总面积74.67%,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29.68平方公里,园地面积21.42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平摊河、双溪河、朝阳河、御临河等,水库有新桥水库、东方红水库、半截沟水库、两河口水库、苟坝水库等,湿地面积19.56平方公里。2、主要生态问题受城市内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城市山、水、绿系等重要生态空间存在不同程度受损,突出表现在部分建设区侵占山体,并有深挖高切现象,导致植被破坏、山体裸露,且山体周边建设强度和高度失控,山和城的比例尺度关系不协调。另在城市建设工程中,一些季节性的径流通道被填埋、改道、侵占,自然状态下连通的水系结构出现堵塞和坍塌。部分河流存在污染,双溪河流域水质普遍较差,绝大部分河段水质均在IV-V类,肖家河水质大多为V类水质,特别是肖家河果糖湖社区附近河段。河岸生态用地被不同程度侵占,导致河岸缓冲功能丧失,加之河网淤塞、断流导致洪水外溢,淹没河岸两侧建筑,易形成洪水灾害。河岸公共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和连接度,城市公共空间与河流缺乏交集,可达性较低。悦来-空港组团、人和组团隔离带联系较弱,部分受到城市建设侵占,存有少量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厂房。城市公园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两路老城、空港新城、观音桥组团等,在空港工业区分布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要。区内土壤污染存在风险,据2018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重庆市2017年度污染地块名录》,共有6个地块存在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等安全隐患,涉及面积达29.19公顷,主要污染物为镉和汞。3、保护修复方向以强化城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城镇人口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加强城中山体生态修复,针对性地展开重要保护山体修复工作,积极推进山体植被修复、土壤修复以及山体边坡修复等山体生态修复工作,保护重要生境,逐步恢复山体的生态景观功能。加强城市水体保护,划定三线一路(河道保护线、绿化缓冲带、外围协调区和公共道路)的控制范围线,实施以水质提升和岸线景观改善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改善城市建设区内4条二级支流和8条三级支流,以及沐仙湖、双龙湖、宝圣湖等重要城中水体水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系生态修复,明确基础设施的绿化防护带、组团隔离绿带、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四类城市绿地的管控措施,构建点、线、面、环的绿地格局,提升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与可达性。针对性开展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为把渝北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四)农田生态提升区本区域位于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山之间漕谷地带,涉及大湾镇、茨竹镇、兴隆镇、古路镇、石船镇、统景镇、大盛镇等7个乡镇,总面积240.21平方公里。1、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3.71平方公里。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109.93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45.76%。林地面积81.44平方公里,园地面积20.83平方公里。区域水系发达,是保障全区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区域,主要水系有御临河、大洪河、温塘河、大湾河等,主要水库有两岔水库、团丘水库、丰收水库等,湿地面积9.69平方公里。2、主要生态问题农田退化趋势明显。该区域约有25.26%的耕地为25°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土地肥力日趋衰竭,威胁农田生态安全。加之,过量施肥等不合理的的农业耕作方式,致使土壤可耕性变差。河流水生态防治任务艰巨。该区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威胁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河流沿岸开荒种地现象普遍,甚至在局部区域存在河道内建设化粪池的现象,遇大雨蓄粪池中的粪便溢出到河道内,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同时,沿岸农户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散养、生活污水乱排,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不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尚需提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排水量小,实施集中处理难度大,目前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乡村空间亟待优化。耕地连片程度不高,破碎化问题突出;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利用低效、闲置问题突出,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远高于《重庆市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人均20-30平方米/人的用地标准。3、保护修复方向该区域主要以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导向,以区域内御临河、后河、温塘河、大洪河沿岸和卫星水库、两岔河水库、团丘水库周边为重点区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水质安全保障、土壤保持等功能,逐步提升河流湖库、农田、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山水、乡村融为一体。

第七章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基于三山生态屏障区、城镇生态协调区、农田生态提升区、两江生态绿带的“三区一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渝北区规划部署两江生态绿带重大工程、三山生态屏障区重大工程、城镇生态协调区重大工程、农田生态提升区重大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支持体系重大工程6大类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55个子项目(图7-1)。图图7-1渝北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局图第一节两江生态绿带重大工程以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以及次级河流等生态廊道为重点,大力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沿江土地综合整治、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绿廊建设等重点项目。保护和修复长江、嘉陵江沿线生态环境,加强消落带治理,强化滨江绿地与消落带之间的联系,建设滨江生态廊道。按水位区段进行优选配置,建立和稳定植物生态群落,营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次级河流治理,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高水平建设海绵城市,深入推进次级河流沿岸生态涵养林带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清水系统和生态绿岸。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水质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土壤保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渝北力量。(一)沿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重点在洛碛镇沙湾村、沙地村、箭坨村、太洪场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区内土地综合整治以提高农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主,整治规模4.6万亩,整治内容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保持、面源污染治理等。“十四五”期间,在沙湾村、大盛村、千盏村、三新村、鱼塘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涉及规模2.2万亩。(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重点项目分类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针对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的区域,加强小流域内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实施封山禁牧、封育保护等措施。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规划期内,重点针对洛碛镇桂湾村,悦来街道的合力村、阳光村、柑子园村、新春村等重点区域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治理面积26.79km²。(三)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重点对长江、嘉陵江干流,以及猪肠溪沟、曾家河沟、沱田湾、王溪河、白石溪、锅底函、胖子沟等次级河流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面开展两江及主要支流侵占水域岸线行为排查整治,全面整治现有侵占水域岸线行为,清理岸线周边垃圾,整治岸线18km;对城区内主要河段开进行景观提质,提升岸线景观20km。“十四五”期间,整治岸线9km,提升岸线景观12km。加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严格落实长江10年禁捕期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鱼类保护巡逻长效机制;定期对长江及其支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四)生态绿廊建设重点项目重点对长江、嘉陵江干流两岸建设生态防护林带,防止周边水土侵蚀、消纳,降解陆面径流污染物,生态过滤、净化水质,建设形成沿江两岸绿色长廊。探索消落带治理,强化自然滩涂、岸线、植被、湿地管控,开展消落带生物隔离带建设、湿地植被恢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筛选适宜消落区栽植的特有植物种类,利用生态袋、生态膜对消落带区全绿化,缓解水波对消落带冲击力度,应用于修复消落区自然生态系统;按水位区段进行优选配置,建立和稳定植物生态群落,营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强化滨江绿地与消落带之间的联系,建设滨江生态廊道。第二节三山生态屏障区重大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治理精准提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方位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加强濒危物种繁育研究和保护,开展林业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和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封山育林,因地制宜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切实减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积极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一)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项目依托退耕还林、宜林荒山及无立木林地造林、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培育、农村“四旁”植树,完成新造林7.5万亩。围绕增强森林生态综合功能和森林产出效益,在公益林和近年营造的用材林、经济林中,针对林木密度过大、分化严重、卫生条件较差的林分进行森林抚育18.7万亩。“十四五”期间,重点在南天门森林公园、重庆市华蓥市市级自然保护区、玉峰山森林公园、统景风景名胜区、张关-白岩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以及华蓥市林场、玉峰山林场、统景林场等国有林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项目。(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重点项目对茨竹镇的秦家村、新泉村和半边月村,统景镇前锋村,石船镇天坪村,洛碛镇老君山村、水溶洞村统筹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加大封育管理力度,有效遏制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采取生态防护、荒山荒坡绿化、坡耕地整治等工程措施,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新增水土流失预防治理面积51km²,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大幅减少。同时针对石漠化生态环境缺水、缺土、缺林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现实客观规律,以蓄水、保土、造林为中心,综合应用生物和管理等措施,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地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3.55km²。(三)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重点在兴隆镇龙平村,茨竹镇的中兴村、中和社区、方家沟村,大湾镇的凤龙村、河嘴村、大湾村,统景镇河坝村、岔河村,石船镇战旗村、大堰村等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区内土地综合整治以改善农田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为重点建设方向,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建设一批“山青、水秀、林茂、田良、景美”的美丽乡村。包括坡耕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矿山生态修复等。涉及规模3.8万亩。(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开展华蓥山自然保护区、玉峰山森林公园、南天门森林公园、统景风景区等重点区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濒危物种拯救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和监测,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开展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防治、疫源疫病等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建设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基地等设施。“十四五”期间,重点完成动植物现状调查和生物适应性研究(五)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开展废弃矿山现状调查认定,依据破坏程度确定修复方式;同时完成对废弃矿坑及周边影响区域的地质环境恢复及土地复垦。建设内容包括边坡治理、土地复垦、道路建设、给排水工程、三废处理、景观生态复绿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对兴隆镇南天门村、石船镇的关兴村、石壁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16.6公顷,完成66公顷自然修复认定。(六)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重点项目重点对茨竹、兴隆、大盛、石船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综合实施采沉区植被恢复、水资源漏失治理、采沉区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搬迁受地陷影响严重的12户35人,治理塌陷坑11处,恢复受损土地211亩。(七)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开展空-天-地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精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性勘查等工程项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基本消除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高位地质灾害的威胁,有效控制稳定性差的中、小型地质灾害点隐患点的威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实现地质灾害绿色治理,提升防灾减灾工程综合效益。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金土工程,充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复垦等项目和资金,搬迁受威胁群众2393人。全面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点,夯实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第三节城镇生态协调区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城市山系、水系、绿系修复,建设城市山、水、绿生态网络。加强对环山、鹿山、吕家岭、遛马山、两路崖线、服装城崖线、石子山-龙王洞山城市山脊线等7处城中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筑牢城市山体屏障。实施以水质提升和岸线景观改善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划定三线一路(河道保护线、绿化缓冲带、外围协调区和公共道路)的控制范围线,着力改善城市建设区内4条二级支流和8条三级支流,以及沐仙湖、双龙湖、宝圣湖等重要城中水体水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明确基础设施的绿化防护带、组团隔离绿带、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四类城市绿地的管控措施,构建点、线、面、环的绿地格局作为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与可达性。(一)城市山系生态修复重点项目重点对环山、鹿山、吕家岭、两路崖线、遛马山、石子山-龙王洞山城市山脊线山体共计7处重点山体保护。对不同主导功能的城中山体进行相应的保护线和协调线的划定,确定控建和禁建区和协调区,分层级确定规划管理与建设管控要求。按照《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的要求,城中山体协调区范围按山体保护线外侧100-200米,并结合现状与规划道路进行综合划定。协调区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该山体相对高度的2/3,新建建筑退让山体保护线不少于20米;建筑形体必须与山地景观相协调,不得有碍山体观瞻及游览。严格遵循安全性和生态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山体受损原因和山体地形土壤类型、小气候等进行立地条件分析,针对性的展开修复工作,重点开展山体覆被修复、土壤修复以及山体边坡修复,修复山体面积17km²。(二)城市水系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实施河道保护与管控,对建成区内平滩河、双桥溪等4条二级支流,以及孟子溪、条豆河、大磨子湾等8条三级支流实施分级分区管控,尽可能保持二、三级支流的自然状态,不得随意渠化、封盖、大填大挖,实施三线一路(河道保护线、绿化缓冲带、外围协调区和公共道路)的管控措施,其中二级支流河道保护线按相应的防洪标准水位划定或防洪护岸工程划定,三级支流按自然地形沟槽边缘线划定;在绿化缓冲带控制线方面,按后退相应河道保护线外侧不少于10米控制;在外围协调区方面,二级支流按公共道路红线外侧不少于20米划定,三级支流(沟壑)外围可不设置协调区,滨水第一排建筑高度不宜超过40米;在公共道路方面,城市段的公共道路红线宽度不少于3米,局部困难地区宽度不少于2米,或结合已建成用地建筑后退区域、绿化缓冲带设置,在非城镇建设用地区域内,可结合郊野绿道设置公共道路。实施水库与湿地的保护与管控,水库按饮用水源和非饮用水源分类推进保护工作,划定水体保护线,划分水体保护区域、绿化缓冲带区域和协调区域进行分区管控;加大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湿地公园的修复力度,从规范湿地占用、明确禁止行为、强化湿地修复等方面,推进已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重建与恢复。(三)城市绿系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实施基础设施绿化防护带、组团隔离带、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四类城市绿地的修复与管控。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高速路、快速路绿化走廊、铁路绿化走廊、高压电力线绿化走廊和其他绿化防护带等的防护绿化带宽度,其中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宽度各不小于50米;快速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宽度各不小于20米;高速铁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宽度各不小于50米,干线铁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宽度各不小于30米,支线及专用铁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宽度各不小于15米;500kv高压电力线绿化防护带宽度按两侧各不小于35米控制,220kv高压电力线绿化防护带宽度按两侧各不小于17.5米控制;沿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如水厂、污水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等,按相关要求控制防护绿带。同时,组团隔离绿带内以绿地和非建设用地为主,确保组团隔离绿地面积不得减少,不得进行与其用地性质无关的建设活动;结合生态绿地划定2条组团隔离绿带(悦来-空港组团隔离和人和组团隔离带),总控制面积约14.52km²。参照城市“绿线”对郊野公园边界线进行控制;新增新桥水库郊野公园和环山郊野公园,总面积约15.26km²。按照总量不减少,分类、分层次布局的原则对公园进行管控,“十四五”期间实现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8.32km²的目标(含广场用地和中央公园生态绿地)。(四)污染土地修复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启动8宗地块环境风险评估,实施江合煤化等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适应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自然生态。对经评估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已修复土地和废弃设施用地,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合理安排利用。第四节农田生态提升区重大工程以区域内御临河、后河、温塘河、大洪河沿岸和卫星水库、两岔河水库、团丘水库周边为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河流湖库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修复退化农田生态系统,提升农田质量,减少耕地碎片化,实施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提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深入推进河流湖库生态修复,提升河流湖库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岸线管理和提质、强化污水治理能力等;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功能;逐步提升河流湖库、农田、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山水、乡村融为一体。(一)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重点在温塘河、御临河沿线的大湾镇、大盛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区内土地综合整治以农用地整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主,通过农用地整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及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同时,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在主要道路、沟渠两侧,按照适时、适地、适树原则,设置农田防护林带,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在大湾镇的金凤村、杉木村、大盛镇的千盏村、三新村、大盛村、鱼塘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涉及规模1.7万亩。(二)河流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河长制”,联合开展御临河、大洪河、大湾河等跨区域河流水生态修复。针对侵占水域岸线的行为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在陡坡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及生态退化面积,着力实施岸线保护、湿地保护等修复工程,在深水区、中水区、浅水区分别种植草本、草灌、乔灌草植物组合实现分层修复,在地势低洼区修建基塘生态系统,建设水资源保护带;对流经乡镇建成区内的主要河段进行景观提质;通过河道划界确权、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建立岸线长效管理机制。(三)湖库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加强对观音洞水库、两岔水库、新桥水库、卫星水库、丰收水库(古路镇)、四五水库、战斗水库、红光水库、过马滩水库、黑沟水库、团丘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的保护,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完善水质监测设备,加强污染控制,切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整治。强化对黑沟水库、明日东风水库、矮半沟水库、红旗水库、战斗水库、太阳水库、共和水库等7个水库的保护修复,提升湖库水质。(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对大湾镇的拱桥村、点灯村,统景镇的滚珠村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加大封育管理力度,综合采取拦挡排护工程措施,植树种草生物措施,封禁管育修复措施,对水土流失区开展重点治理,完善坡面集水排水系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减轻水土流失强度,降低土壤侵蚀模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37km²。(五)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对大盛镇明月村,统景镇的胜利村、中坪村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改善人居品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分类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清理存量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清理房前屋后畜禽粪污,清理无序堆放或随意悬挂,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等漂浮垃圾和淤泥,清理屋顶树枝树叶,净化公共环境。重点推进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土地和公共场所绿化,实现房前屋后和庭院基本绿化;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保护好村庄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项目重点在茨竹镇玉兰村,兴隆镇的牛皇村、天堡寨村,大湾镇的建兴村、黄阳村,统景镇的民权村、中坪村、龙安村、江口村,大盛镇真理村、青龙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业用水总量逐步减量化。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搞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置,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专项治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处理率均达60%以上。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资废弃物回收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86%。第五节自然保护地建设重大工程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一)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开展全区自然保护地边界核准和实地勘测,保证管理边界与图件一致,形成勘界报告;制作完成自然保护地的专题图件、表格和矢量化文件;完成拐点立标工作。(二)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全区自然保护地开展边界及基础资料核查,形成“一张图”,建设本底数据库;建设自然保护地遥感监管分析平台;自然保护地外业核查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自然保护地信息管理平台。第六节生态保护修复支持体系重大工程结合全区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数库,完善数据采集设施设备、加强数据存储、完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开发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等,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评价系统、综合治理系统、预防监督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四大业务系统。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及应急系统,制定生态安全应急方案,建立数据处理平台、生态灾情预防系统和生态安全处置系统。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管护站点建设水平,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一)生态保护修复监测与信息化平台结合全区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数库,完善数据采集设施设备、加强数据存储、完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开发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等,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评价系统、综合治理系统、预防监督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四大业务系统。(二)生态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系统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评价系统、综合治理系统、预防监督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四大业务系统。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及应急系统,制定生态安全应急方案,建立数据处理平台、生态灾情预防系统和生态安全处置系统。 

第八章资金测算及筹措第一节资金测算(一)投资估算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分批投入、分期实施、重点投放、经济合理”的原则。——投资估算的编制内容,典型工程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建设方针政策,反映正常建设条件下的造价水平。——投资估算的编制要贯彻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二)投资估算依据在进行广泛的物价和费用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国内类似工程费用水平,并考虑到重庆市现行的物价水平,以及建设条件对工程投资带来的影响因素等综合分析后进行估算。各类费用估算具体依据如下:(1)《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10)。(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