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_第1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_第2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_第3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_第4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操作手册TOC\o"1-2"\h\u15858第1章数据安全概述 4123051.1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447401.2数据安全威胁与风险 495741.3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420479第2章数据安全策略制定 5124612.1数据安全策略框架 537502.1.1策略目标 5205762.1.2策略原则 595182.1.3策略内容 546082.1.4实施要求 677552.2数据分类与分级 69832.2.1数据分类 6276102.2.2数据分级 65212.3数据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6195262.3.1制定数据安全策略 684172.3.2实施数据安全策略 615375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 7181003.1加密算法概述 7237173.1.1基本概念 7230103.1.2分类 7171353.1.3常用加密算法 7193723.2数据加密技术应用 7294953.2.1数据传输加密 8202253.2.2数据存储加密 8157003.2.3数字签名 8170093.2.4密钥管理 88433.3加密设备与软件的选择 8201893.3.1加密设备 814633.3.2加密软件 82218第4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8278354.1访问控制策略 839634.1.1基本概念 9146734.1.2访问控制原则 9186204.1.3访问控制类型 9271774.2用户身份认证 9295724.2.1身份认证概述 9144634.2.2认证方式 922034.2.3认证策略 9134494.3角色权限管理 9122054.3.1角色定义 916434.3.2权限分配 1068814.3.3权限管理 10327354.3.4角色权限策略 1025718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 10194335.1网络架构与安全设备 1097575.1.1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10136425.1.2常见安全设备 10235.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4155.2.1防火墙 11139335.2.2入侵检测系统(IDS) 1136505.3虚拟私人网络(VPN) 11319275.3.1VPN工作原理 1113855.3.2VPN部署方法 113407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 12299826.1恶意代码类型与特点 12201926.1.1计算机病毒 1279326.1.2蠕虫 1291406.1.3木马 12201856.1.4间谍软件 1261926.1.5广告软件 12142816.1.6勒索软件 1246946.2防病毒软件与系统 1246296.2.1防病毒软件 12292656.2.2防病毒系统 13189806.3恶意代码防范策略 13215806.3.1预防措施 13203206.3.2检测与清除 13261556.3.3防护策略 13193656.3.4应急响应 136107第7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337677.1数据备份策略 13254317.1.1备份类型 1358387.1.2备份周期 1344967.1.3备份存储位置 1398007.1.4备份验证 14194157.2数据备份技术与设备 1461277.2.1备份技术 1414197.2.2备份设备 14282847.2.3备份软件 14266297.3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 14167117.3.1数据恢复策略 14315187.3.2数据恢复流程 14305177.3.3灾难恢复计划 14222187.3.4灾难恢复演练 1426687.3.5灾难恢复设备与资源 1420119第8章应用程序安全 1487898.1应用程序安全漏洞 14199848.1.1输入验证不足 14324938.1.2认证与授权不当 1554658.1.3会话管理不当 15183038.1.4信息泄露 15162508.1.5跨站脚本攻击(XSS) 1582458.2应用程序安全开发 1520988.2.1安全编码规范 15176978.2.2安全设计原则 15136508.2.3安全开发流程 1578588.2.4依赖关系管理 15266008.2.5安全测试与验收 1588828.3应用程序安全测试与评估 15316838.3.1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 15118318.3.2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 1641178.3.3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 16102968.3.4漏洞扫描 16272088.3.5渗透测试 16311358.3.6安全评估报告 1611317第9章安全审计与监控 1638549.1安全审计策略与流程 16249329.1.1安全审计目标 16311569.1.2安全审计策略 16171509.1.3安全审计流程 16122609.2安全审计工具与系统 17206289.2.1安全审计工具 17131359.2.2安全审计系统 1730569.3安全监控与报警 17209999.3.1安全监控策略 17226589.3.2安全报警机制 178384第10章数据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71719610.1数据安全培训计划 173273910.1.1培训目标 182393110.1.2培训内容 181905510.1.3培训对象 182855310.1.4培训方式 18122210.1.5培训评估 18771510.2员工数据安全意识教育 182118810.2.1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内容 182019710.2.2教育方法 193069410.3数据安全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9880710.3.1合规性检查 193104510.3.2合规性评估 19第1章数据安全概述1.1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资产。数据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保护。保证数据安全,对于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业务连续性、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安全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管理、法律等多个方面,是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关键环节。1.2数据安全威胁与风险数据安全面临多种威胁与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非法访问:黑客利用系统漏洞、弱口令等手段,非法获取数据访问权限,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2)数据泄露:内部人员或第三方有意或无意泄露敏感数据,给企业或个人带来损失。(3)数据篡改: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篡改,可能导致数据失真、业务中断等问题。(4)网络攻击:如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钓鱼攻击等,可能导致数据服务不可用,造成重大损失。(5)硬件故障:硬件设备损坏、数据存储介质老化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6)软件漏洞:软件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导致数据安全风险。1.3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以保证数据安全。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网络运营者的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对违反数据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全面规定数据安全的基本制度、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和法律责任等。(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指南。(4)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组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帮助组织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5)ISO/IEC27017云服务信息安全控制实施指南: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提供具体的实施指南。通过以上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我国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有利于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降低数据安全风险。第2章数据安全策略制定2.1数据安全策略框架数据安全策略框架是企业或组织在数据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操作的总体指导,包括策略目标、策略原则、策略内容和实施要求。本节将阐述数据安全策略框架的构建与关键要素。2.1.1策略目标(1)保证数据安全合规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组织规定。(2)保护数据资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安全风险。(3)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合理利用。2.1.2策略原则(1)分级保护: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程度等因素,实行分类分级保护。(2)最小权限:授予用户或系统最小必要权限,以降低安全风险。(3)动态调整:根据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法律法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数据安全策略。2.1.3策略内容(1)数据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数据安全管理职责和权限。(2)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相关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访问、存储、传输、销毁等环节。(3)数据安全技术和措施:采用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和措施,保障数据安全。(4)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加强员工数据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整体安全水平。2.1.4实施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2)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3)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究和应用。(4)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2.2数据分类与分级为有效保护企业或组织的数据资产,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本节将介绍数据分类与分级的方法和标准。2.2.1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内容、用途和敏感程度,将数据分为以下几类:(1)公开数据:对外公开,不涉及敏感信息的数据。(2)内部数据:仅在企业或组织内部使用,不对外公开的数据。(3)敏感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的数据。2.2.2数据分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安全风险,将数据分为以下几级:(1)一级数据:最重要,对业务影响最大的数据。(2)二级数据:重要,对业务有一定影响的数据。(3)三级数据:一般,对业务影响较小的数据。2.3数据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数据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制定与实施数据安全策略的具体步骤:2.3.1制定数据安全策略(1)组织内部调研,了解数据安全现状。(2)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制定数据安全策略。(3)明确数据安全策略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要求和责任主体。2.3.2实施数据安全策略(1)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2)制定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制度落地。(3)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措施,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4)加强数据安全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安全意识。(5)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不断优化数据安全策略。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3.1加密算法概述加密算法是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转换,实现数据的保密性。本节将介绍加密算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用加密算法。3.1.1基本概念加密算法是一种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定的运算规则,使得密文数据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难以破解。加密算法包括加密函数和解密函数,加密函数负责将明文转换为密文,解密函数负责将密文转换为明文。3.1.2分类加密算法可分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1)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如DES、AES等。(2)非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如RSA、ECC等。3.1.3常用加密算法(1)DES(数据加密标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制定的一种对称加密算法。(2)AES(高级加密标准):NIST推荐的替代DES的对称加密算法,安全性更高。(3)RSA: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加密。(4)ECC(椭圆曲线密码学):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3.2数据加密技术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3.2.1数据传输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被非法截获和篡改。常见的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有SSL/TLS、IPSec等。3.2.2数据存储加密数据存储加密是指对存储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访问。主要包括全盘加密、文件加密、数据库加密等。3.2.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的技术,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数字签名广泛应用于邮件、电子商务等领域。3.2.4密钥管理密钥管理是指对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进行安全管理和分发。密钥管理是加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加密系统的安全性。3.3加密设备与软件的选择在选择加密设备与软件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安全功能、兼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3.3.1加密设备(1)硬件加密:利用硬件设备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具有更高的安全功能和计算速度。(2)USB加密:通过USB接口实现数据加密和解密,便于携带和安装。(3)网络加密:针对网络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3.3.2加密软件(1)操作系统加密:对操作系统进行加密,保护系统数据不被非法访问。(2)数据库加密: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文件加密:对文件进行加密,保护文件内容不被非法查看。在选择加密设备与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景、安全功能需求以及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保证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第4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4.1访问控制策略4.1.1基本概念访问控制策略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措施,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以保证数据安全。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4.1.2访问控制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用户在执行任务时,应仅被授予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2)权限分离原则:将不同职责的权限分配给不同用户,以降低内部威胁。(3)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动态调整其访问权限。4.1.3访问控制类型(1)物理访问控制:通过门禁、监控等手段,限制对物理资源的访问。(2)逻辑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技术,限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4.2用户身份认证4.2.1身份认证概述身份认证是指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4.2.2认证方式(1)密码认证: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2)二维码认证:用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完成身份认证。(3)生理特征认证:如指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4)数字证书认证: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认证方式。4.2.3认证策略(1)密码策略:要求用户使用复杂密码,定期更换密码。(2)多因素认证:结合多种认证方式,提高安全性。(3)认证失败处理:对连续认证失败的账户实施锁定、报警等措施。4.3角色权限管理4.3.1角色定义角色是指具有相同职责和权限的用户群体。通过角色权限管理,可以简化权限分配和管理工作。4.3.2权限分配(1)基于角色的权限分配: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用户加入角色后,继承角色的权限。(2)基于用户的权限分配:为每个用户单独分配权限,适用于特殊权限需求。4.3.3权限管理(1)权限审核:定期对权限进行审核,保证权限合理分配。(2)权限回收:当用户离开角色或离职时,及时回收其权限。(3)权限变更记录:记录权限变更过程,以便审计和追踪。4.3.4角色权限策略(1)最小权限原则:为角色分配最小必要的权限。(2)权限继承原则:子角色继承父角色的权限,并可以增加额外权限。(3)权限互斥原则:避免角色间权限冲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5.1网络架构与安全设备本章首先介绍网络架构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安全设备的作用。合理的网络架构布局和安全设备配置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5.1.1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在网络架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层设计:按照功能需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便于管理和维护。(2)安全区域划分:根据业务特点和安全性要求,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实现安全隔离。(3)冗余设计:关键设备、链路和节点应具备冗余,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安全设备部署:在网络关键节点部署安全设备,实现安全防护。5.1.2常见安全设备(1)防火墙:用于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IDS):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及时发出警报。(3)入侵防御系统(IPS):在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自动采取防御措施,阻止攻击。(4)虚拟私人网络(VPN):实现远程安全访问,保护数据传输安全。(5)安全审计系统:记录网络设备和用户的行为,为安全事件调查提供依据。5.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设备,本章介绍其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5.2.1防火墙(1)工作原理:防火墙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和控制。(2)配置方法:a.定义安全策略:根据业务需求,制定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b.配置接口和地址:设置防火墙的物理接口、虚拟接口和地址信息。c.设置日志和审计:记录防火墙的安全事件,便于分析和调查。5.2.2入侵检测系统(IDS)(1)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检测潜在的攻击行为。(2)配置方法:a.设置检测策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检测规则和异常行为识别策略。b.配置传感器:部署传感器,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c.配置报警和响应:设置报警阈值和响应措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5.3虚拟私人网络(VPN)虚拟私人网络(VPN)是保障远程访问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章介绍VPN的原理和部署方法。5.3.1VPN工作原理VPN通过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传输通道,实现数据加密传输。5.3.2VPN部署方法(1)选择合适的VPN协议:根据网络环境和安全需求,选择合适的VPN协议(如IPsec、SSL等)。(2)配置VPN设备:在网络的边界设备上配置VPN功能,实现安全接入。(3)用户认证与管理:建立用户认证机制,实现对远程访问用户的身份验证和管理。(4)安全策略设置:制定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保障VPN传输安全。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数据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6.1恶意代码类型与特点6.1.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程序或文件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为传播性、隐蔽性、触发性和破坏性。6.1.2蠕虫蠕虫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恶意代码,通过网络传播,其主要特点为自我复制、自动传播、快速感染大量主机、消耗网络资源。6.1.3木马木马是一种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恶意代码,通过潜入用户计算机获取敏感信息或对系统进行操控。其主要特点为隐蔽性、欺骗性、目的性。6.1.4间谍软件间谍软件是一种秘密收集用户信息并传送到指定服务器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为隐蔽性、针对性、信息窃取。6.1.5广告软件广告软件是一种强制推送广告内容的恶意代码,其目的是获取广告收益。其主要特点为强制性、骚扰性、影响用户体验。6.1.6勒索软件勒索软件是一种加密用户文件并要求支付赎金的恶意代码。其主要特点为破坏性、敲诈性、难以恢复。6.2防病毒软件与系统6.2.1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通过特征码、行为检测、启发式扫描等方法,实现对恶意代码的检测和清除。其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控、病毒扫描、病毒库更新等。6.2.2防病毒系统防病毒系统是指将防病毒软件与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紧密结合的安全解决方案。其主要优势为全方位防护、高效检测和清除病毒、集中管理。6.3恶意代码防范策略6.3.1预防措施(1)提高安全意识,不随意和运行未知软件。(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及安全补丁。(3)使用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6.3.2检测与清除(1)安装并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2)定期进行全盘病毒扫描。(3)对可疑文件进行隔离处理。6.3.3防护策略(1)部署防病毒系统,实现全方位防护。(2)对网络进行分区管理,限制不同区域的访问权限。(3)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排查安全隐患。6.3.4应急响应(1)制定恶意代码应急预案。(2)建立应急响应团队,进行应急演练。(3)在发觉恶意代码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处置。第7章数据备份与恢复7.1数据备份策略7.1.1备份类型本节主要介绍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三种备份类型,以及各自适用场景和优缺点。7.1.2备份周期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重要性,制定合理的备份周期,如每日、每周、每月等。7.1.3备份存储位置选择合适的备份存储位置,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1.4备份验证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7.2数据备份技术与设备7.2.1备份技术介绍当前主流的备份技术,如磁带备份、硬盘备份、云备份等。7.2.2备份设备介绍常用备份设备,如磁带库、硬盘阵列、云存储等。7.2.3备份软件介绍市场上主流的备份软件及其功能特点。7.3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7.3.1数据恢复策略根据不同备份类型和存储设备,制定相应的数据恢复策略。7.3.2数据恢复流程详细阐述数据恢复的操作步骤,包括数据恢复前的准备工作、数据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数据恢复后的验证工作。7.3.3灾难恢复计划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保证在发生严重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数据和业务。7.3.4灾难恢复演练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检验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优化。7.3.5灾难恢复设备与资源评估和准备灾难恢复所需的设备、资源和人员,保证在关键时刻能够投入使用。第8章应用程序安全8.1应用程序安全漏洞本节主要介绍应用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8.1.1输入验证不足应用程序未对用户输入进行充分验证,可能导致注入攻击,如SQL注入、XML注入等。8.1.2认证与授权不当应用程序在用户认证与授权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未授权访问、权限提升等安全问题。8.1.3会话管理不当应用程序在会话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能导致会话劫持、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攻击。8.1.4信息泄露应用程序在处理敏感信息时存在泄露风险,如明文传输、不当的错误信息处理等。8.1.5跨站脚本攻击(XSS)应用程序未对用户输入进行充分转义,导致恶意脚本在用户浏览器上执行。8.2应用程序安全开发本节阐述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最佳实践:8.2.1安全编码规范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如避免使用有已知漏洞的库、函数等。8.2.2安全设计原则采用安全设计原则,如最小权限原则、安全默认配置等。8.2.3安全开发流程在软件开发周期中,引入安全审计、代码审查等环节,保证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实施。8.2.4依赖关系管理保证第三方库和组件的安全性,定期检查和更新依赖关系。8.2.5安全测试与验收在软件交付前进行安全测试,保证满足安全要求。8.3应用程序安全测试与评估本节介绍如何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测试与评估:8.3.1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对应用程序的进行静态分析,查找潜在的安全漏洞。8.3.2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对运行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动态分析,检测运行时安全漏洞。8.3.3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结合静态和动态测试方法,通过插桩技术查找安全漏洞。8.3.4漏洞扫描使用自动化工具对应用程序进行漏洞扫描,发觉已知的安全问题。8.3.5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对应用程序进行渗透测试,评估系统的安全功能。8.3.6安全评估报告根据测试结果,安全评估报告,为后续安全改进提供依据。第9章安全审计与监控9.1安全审计策略与流程9.1.1安全审计目标安全审计旨在评估、验证和改进组织的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保证数据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9.1.2安全审计策略(1)制定安全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范围、时间表和资源配置;(2)建立审计标准,保证审计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3)确定审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程序和物理环境;(4)制定审计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检查和测试等;(5)建立审计人员资质要求和培训制度,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9.1.3安全审计流程(1)准备阶段:明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准备审计工具和资料;(2)实施阶段:按照审计计划开展审计活动,收集证据,评估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报告阶段:编写审计报告,包括审计发觉、结论和建议;(4)整改阶段:组织相关部门对审计发觉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效果;(5)审计总结阶段:总结审计经验,完善审计策略和流程。9.2安全审计工具与系统9.2.1安全审计工具(1)网络扫描工具:用于发觉网络中的安全漏洞;(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和报警异常行为;(3)漏洞扫描工具:针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4)日志分析工具:分析系统、网络和应用日志,发觉安全事件;(5)配置核查工具:检查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9.2.2安全审计系统(1)安全审计管理系统:实现对安全审计活动的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控;(2)安全事件管理系统(SIEM):收集、分析和报告安全事件,提供实时监控和报警功能;(3)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平台:整合多种安全审计工具,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监控能力。9.3安全监控与报警9.3.1安全监控策略(1)制定安全监控目标,保证监控范围覆盖关键业务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2)明确监控职责,建立安全监控组织架构,保证监控工作有效开展;(3)制定监控指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