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题共16小题,共48分。1.(2023·安徽黄山高二期末)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2.(2024·福建厦门高二测试)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完善选官制度 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建立监察体系 减轻农民赋役负担3.(2024·天一大联考高二测试)《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选拔治国人才 增强地方权力强化社会管控 打破特权垄断4.(2023·广东清远高二期末)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5.(2023·浙江新阵地联盟高二联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藁(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这样的规定()利于减少国家决策失误保障了监察机制独立使谏官拥有门下省职权实现了政府吏治清明6.(2024·河南南阳金太阳联考高二期中)唐朝时,科考前考生常托人将自己的习作上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以期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以及公开赞扬,这种比拼人脉的做法甚至可以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朝则不看重考生在朝臣中已有的人脉,甚至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这一转变()有助于维护科场竞争的公平削弱了富商豪绅的政治影响使实用性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对儒学复兴产生了不利影响7.(2024·河北沧州七县联考高二测试)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14%出身于寒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有601名中榜进士的详细情况,其中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这说明唐宋时期科举制()推动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拓宽了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促使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8.(2023·湖南岳阳高二期末)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这表明()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9.(2023·广东浮云高二期末)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的设立()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10.(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财者,计赃科断。无禄人,各减一等。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这表明清朝()实行严刑峻法治国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央监察功能丧失 官员管理制度严格11.(2024·浙江强基联盟联考)如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12.(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中)东汉顺帝阳嘉年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即由公府主考,“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公府考毕,再由尚书台覆试。这一变化表明东汉察举制()取士从以德取人变为以能取人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蕴含着向科举制变化的因子13.(2024·河北承德九师联盟高二联考)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据此可知,唐朝()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14.(2024·山东济南摸底)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崇尚教育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主流 崇文抑武之风气1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调研)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阶级矛盾的激化皇帝权力的旁落 晚明官场的腐败16.(2023·重庆南川区高二期末)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官僚机构相互牵制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17.(15分)(2024·河北邢台高二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官吏不法行为日渐增多,而监郡御史难以对其开展有效的监察。汉武帝废除监郡御史后,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六百石的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作为地方专职监察官,职责为“周行郡国,省察治政”“以六条问事”,史称“刺史六条问事”。作为古代中国首部监察法规,它是由汉武帝亲自主持并制定的。其内容如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也。”——摘编自高正荣《中国古代第一个监察法规》材料二开元初年,唐玄宗在严密的监察制度十道巡按制度的基础之上(巡按使以五品以上官员任),具体制定了巡按监察法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材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以上六项任务,历史上亦称“巡察六条”。这些条文简要而又明确地规定了巡察内容,在朝廷处理社会经济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毛健《监督与制衡:唐代巡察制度的特征、运作及成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问事”的原因及刺史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汉相比,唐朝中后期“巡察六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巡察六条”出台的意义。(9分)18.(12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势力被摧折,察举和学校入仕之途又开始恢复。而察举的方式也逐渐由举荐向通过考试转变,士人得官主要依据于策试和“明经”考试。察举的标准也逐渐由孝悌、吏能、经术并重,转向以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由此察举制和学校制度的关联也更为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后来科举的根本性特征的自由投考制度在北朝开始萌芽。——干春松《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科举制度与儒家的制度化建构》材料二儒家文化能够在几千年间不曾中断地沿袭下来,与科举考试以其作为主要内容是密不可分的。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孔颖达《五经正义》的颁行,是儒学定于一尊的标志,而其具体内容又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和考试。明清的科举考试主要以理学为主要内容,这为有效地抵御佛、道,巩固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唐朝以后,儒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演变,唐代的注疏经学,宋代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以及清代乾嘉时期的汉学,等等,这些学术思想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绚烂的色彩。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促进了这些演变结果的传播。另外,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在承担起儒家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朱效梅、郑国民《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互动关系》(1)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6分)(2)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科举考试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6分)参考答案1.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世官制,“六德”主要是道德标准,“六行”主要是宗法伦理,这适应了西周时期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项;西周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排除C项;儒家学派春秋末期才创立,西周时期儒生群体尚未出现,排除D项。]2.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计簿是地方各级官员上报的户口垦田情况,汉宣帝要求御史仔细查阅计簿,且进行核实,有助于了解地方情况,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故选B项;上计制度是官员考核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刺史监察制度,且材料涉及的是考核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C项;计簿只是地方官员上报的地方情况记录,并非赋税改革,无法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排除D项。]3.A[据材料“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陈群认为,朝廷任用官员,并没有把人才都选拔出来,于是设立九品官人制度,由中正分出高低不同等级的人才,然后加以任用,即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选拔治国人才,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与强化社会管控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排除D项。]4.C[隋文帝废除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权力,授权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员的权力,要求地方官员异地任职和定期互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故选C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涉及隋朝地方官僚选任的具体标准,无法判定其变化情况,排除A项;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隋文帝时科举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D项。]5.A[据材料“指陈时政得失”可知唐肃宗支持谏官公正履行职责,勇于批评时政,有利于纠察过失,减少国家的决策失误,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监察机制的独立性,排除B项;门下省职权由侍中主持,后来政事堂迁入门下省,由中书令主持门下省事务,而且唐代谏官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排除C项;古代集权政治的模式使权力高度集中,很难彻底肃清吏治,排除D项。]6.A[据材料“宋朝……必须避嫌”可知,宋代较唐朝而言,更加注重规避人脉关系,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有助于维护科场竞争的公平,故选A项;唐朝时,富商子弟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的,排除B项;材料变化是促进科举考试的公平,宋朝王安石变法,进士考试以经、论为主,有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排除C项;儒学复兴运动是在唐朝,北宋时期理学已经产生,时间不符,排除D项。]7.C[由“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14%出身于寒门”“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可得,唐宋时期科举制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有了进阶入仕的机会,意味着拓宽了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故选C项。]8.D[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实学,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排除A项;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与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排除C项。]9.A[材料提及六科给事中对于制敕“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对于大臣奏疏“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结合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有纠正和审查政府决策的功能,故选A项;“旨在完善”不合逻辑,完善官吏监督体制仅为巩固统治的方式,排除B项;规范“职权”不合逻辑,应为减少“失误”,排除C项;“强化了”不合逻辑,应为“规范了”,排除D项。]10.D[据材料“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财者……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题参革审,永不叙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清律例》对贪赃枉法的官员做出处罚的规定,直至其被罢免官职,永远不再任用,反映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严格,故选D项。]11.A[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即每年岁末,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集簿》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该文物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故选A项;据题干可知,该文物属于地方层面诸多内容的记录,与“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B、C项;据题干“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内容可知该文物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12.D[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由公府主考然后由尚书台覆试,这种强调考试的特点蕴含着向科举制变化的因子,故选D项;材料体现增加考试以及复试的环节,并未说明取士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保证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及增加考试和复试的环节,并无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的信息,排除C项。]13.D[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御史台下设三院负责管理不同的事务,这说明唐朝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故选D项。]14.A[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隋以后,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科举制度可以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入仕,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A项;题干柱状图仅是显示通过考试入朝为官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并不能证明统治者“崇尚教育”,排除B项;自西汉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并不是自隋朝,排除C项;北宋统治者主张“崇文抑武”,其并不能概括隋唐,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可知,明朝末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故选D项;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16.C[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监察官员常选拔自地方官员,可以大幅提高监察官员的执行力和监察的科学性,甚至还被赋予考核官员政绩的职责,这说明当时国家的监察体制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和高效率,故选C项;监察体制的完善需要经历一个制度不断创新的长期过程,A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材料主要介绍了监察官员的产生和职责,并未说明监察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