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知识概览知识概览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堂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请同学们阅读一面的材料。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新知讲解』[问题情境1]材料

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秦人务实而好利,但这种价值观仅限于个人层面。商鞅在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它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完成了各项变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还会受到惩罚;而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商鞅这一利禄官爵皆出于兵(战争)的政策无疑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摘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自主学习]一、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军事: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3)政治: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4)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3.作用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的评价材料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据材料,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提示】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问题情境2]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自主学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政权纷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2)北方统一: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3)民族融合: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措施内容影响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3.影响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片情境][合作探究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提示】(1)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2)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3)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4)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问题情境3]材料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结合史料和地图,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自主学习]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内忧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3)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3.内容富国强兵育才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科举改革整顿太学作用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培养了革新人才宣传了革新思想4.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合作探究3]王安石变法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钱穆《国史大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2)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3)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4)宋神宗动摇(后期)。[自主学习]材料

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摘编自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1)明中叶后,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2)明中叶后,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2.内容(1)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2)军事:边防新政。(3)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3.效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图片情境]知识点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问题情境]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到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民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概况如何?[自主学习]一、戊戌变法1.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维新思想宣传君主立宪制。2.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3.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既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①政治:冲击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3)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合作探究4]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④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问题情境]材料

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二、清末新政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三、民国时期的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图片情境][合作探究4]戊戌变法材料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根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提示】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知识点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问题情境]材料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有何社会变革。[自主学习]一、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1.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自主学习]1.开始探索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曲折发展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历程,成果与意义如何?[自主学习]1.历程(1)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①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③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成果(1)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3.意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