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主持词教案
主持同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
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二、作者简介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
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正笼。
2、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
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
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
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
的家园。
小结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
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
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
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主持同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规律排列的循环问题。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循环出现的规律列出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答案。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循环出现的规律列出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答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1.用竖式计算。
9・448+564-846・72.有37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要装几袋?还剩几个?
二、新课
出示例6:一个黄色旗,两个红色旗,有规律的排列。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旗是按什么规
律摆放的?求的是什么?怎样解答?
分析题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旗是按照黄红红的规律循环排列的,每3面小旗为一组,
要想知道滴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就是看1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列式:16+3=5(组)......1(面)
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是下一组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口答:第16面小旗是黄
色的。归纳总结: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出现,这样的问题称为周期问题,在解决周
期问题时,可以根据题中循环出现的规律,列出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
答案。
三、巩固练习1.书p68做一做
1.问:这道题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与例6相同吗?要想求第27面小旗的颜色怎么列算式?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补充练习
元宵节到了,学校要在教学楼上挂一串彩灯,彩灯是按红、黄、蓝、绿、紫的顺序排列的,算
一算第38只彩灯应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读题后,说出解题思路,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主持词教案3
一、班会背景
我在做转化后进小群体的工作时发现我们班级中的B同学穿着时尚,红T恤上衣,小暗格
子长裤,雪白球鞋,一个耳朵上有两个耳洞,红色白色耳钉轮换着戴。一番感慨后,再看其他的
同学一些日常生活中仪表仪容也不规范:有的同学服装不整齐,内衣比外衣长;有的同学上衣拉
链不拉好,敞胸露怀;还有的外衣上画有不健康的图画。有的同学的发型不合格,头发偏长,还
用喑喔水,头发根根竖立,像狮子头;还有的同学鬓角特意留长一些,时不时的用手捋一下;还
有的同学戴首筋染指甲、这些事里有着许多与文明不合拍的东西。现在县局大力倡导生态德育,
我想抓住这个时机,开一个以“仪表仪容"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以引起同学们尤其是后进小群体
的内心的震动,逐步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使之心悦诚服。
二、活动目的
针对个别同学一些日常生活中仪表仪容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决定召开一
个以“仪表仪容"教育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进一步规范个别同学的服饰打扮,
使同学们对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围绕这次班会主题搜集本班同学遵守或者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正反
面材料
2、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指导学生编写故事、编排成小品。
四、班会纪实
主持人甲:各位同学,"仪表仪容"教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乙:文明,始终是我们校园发展的主流。上学期我班按照教育局"新心"德育的总
体部署,配合学校政教处,在班级深入开展了展文明新仪,讲文明新语,唱文明新歌,走文明新
路,做文明新事的活动,相信大家对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主持人甲:可是,现在冬去春来,天气转暖,班中个别同学的衣着打扮很不规范,个别同学
一些日常生活中仪表仪容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或许我们认为某些事情已是司
空见惯的,已是熟视无睹了,甚至麻木了。可是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事里有着许多与文
明不合拍的东西。主持人乙:下面请看“情景再现"
1、五个同学以小品的形式表演了男生留长发、怪发、染发,女生涂指甲、戴耳环、戴腕饰、
穿耳洞的不文明现象;
2、另外五个同学穿上课前准备的不文明衣服,模仿时装模特走起了台步,讽刺了那些不规
范的中学生着装。
(台下的大部分同学笑成一团,B同学很尴尬,想鼓掌又放下手,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捏捏鼻
子向周围看一看,俏皮的伸着舌头缩着脖子笑一笑)
3、B同学的同桌朗读:扎耳洞的由来
(有个别同学听说最初和买牲口有关时都偷笑起来,B同学认真地说:别笑!这是真的,是
我专门在老师的电脑上查的,不信,问问班主任?同学们笑得更响了)
主持人甲:谢谢B同学对班会的支持,掌声鼓励!
主持人乙:下面就请同学们积极发言,谈谈你见过的文明服饰和不文明穿着,或者谈谈你有
何感受,或者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参与讨论,踊跃发言。
班主任发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应该规范仪容仪表!希望同学们自
觉对照橱窗中张贴的中学生仪表仪容要求,明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和我校的具体
要求,从自身的穿着做起,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好公民、好学生。另外,希望我们班委会、
团支部以“仪表仪容"教育为主题,自拟题目,出一期黑板报,团支书作好记录。
主持人甲:刚才我们已经听过了许多同学的精彩发言和班主任老师的肺腑之言,相信同学们
也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主持人乙:相信同学们已经立志要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好公民、好学生。那么,让我们
拿出勇气,庄重地许下诺言!(略)
主持人甲、乙:让一朵朵灿烂的文明礼仪之花在我校蓬勃盛开!
主持词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技能目标: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德育目标:
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内容。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校园里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直不少:乱扔垃圾、乱倒饭菜、乱扔纸屑、乱写乱画等.特别严
重的是很多同学乱踩草坪,习以为常至今已有几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变成了寸草不长的黄土地,
要是每人人都放纵这种破坏环保的行为,用不了多久,绿草坪就会变成灰尘滚滚的黄土地,整洁
的校园就会变成肮脏腻人的污浊地。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
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2、明确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3)、理清课文结构,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杳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字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争讼(song)领域(yu)斡旋(wd)静穆(mu)思慕(mu)幽悄(q谄o)霍骡姚(pi诃怅惘
(changw3ng)锵然(qiang)
燎原(liao)熙熙然(xi)暖融融(r6ng)马前卒(zu)神龛(kan)犬吠(fi)庞大(pang)
解释下面词语。
调停,调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幽悄:幽深寂静。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司马懿探山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
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探山》就是司马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攻打街亭之前到敌营巡视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
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
洞风景》以及《难老泉》、《"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
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
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
《吴伯箫文集》。
(2)、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3)、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
爱灯笼做铺垫。
(2)、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
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
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
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
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目标检M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熟读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
12、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和注释板书设计: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4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讲诚信已经成为社会的需要,讲诚信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当今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
象还是比比皆是:人们喝牛奶时担心掺了水。人们买东西是担心是伪劣产品。人与人之间互不信
任,相互提防。而在我们一方的净土——学校,学生个性中也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
良倾向。多希望人人能讲诚信,每个人从小学会讲诚信。当诚信形成一种氛围,成为一种习惯,
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那个时候,诚信教育就可以悄然退场了。
二、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了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体会
作者对灯笼的深情。
2、明确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二)合作探究
3、布置彳王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
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
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
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
看剑的名将",表达做"门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
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
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
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例如;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
父讲故事是记叙第③段"正萧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是抒情。
第11段"正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