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9300字】_第1页
【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9300字】_第2页
【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9300字】_第3页
【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9300字】_第4页
【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9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目录TOC\o"1-2"\h\u27244第一章总论 199601.1规划背景 2261651.2区位分析 2149711.3规划范围 2301671.4相关概念界定 238851.5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2176891.6技术路线 312539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概况 3189642.1国内遗址公园相关研究 360112.2国外遗址公园相关研究 36239第三章规划概况 42223.1圜丘遗址保护相关理论 4211343.2场地现状 556043.3拟解决关键问题 6217273.4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79834第四章项目定位 7189454.1规划理念 729484.2规划目标 790474.3规划定位 8254024.5规划原则 8307664.6规划策略 815205第五章总体规划设计 9111945.1土地利用规划 9113275.2道路系统规划 9306755.3保护培育规划 910400第六章详细规划设计 10109556.1方案设计 10145966.2空间布局规划 1063626.3功能分区规划 10163256.4道路系统规划 1115156.5景观系统规划 1161986.6空间类型分析 1113009第七章专项规划 12121577.1建筑设计 12207837.2竖向设计 12280037.3植物专项设计 12316427.4旅游规划 1213422结论 1331670参考文献 13第一章总论1.1规划背景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之上的坝顶圜丘遗址,遗址考订为北魏祭天礼仪遗址。坝顶圜丘遗址周围有大片耕地,附近村民终年在台基周围以及台基上耕作,使遗址收到了严重的损坏,但一直原台基形式犹存。我国对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主要基于将保护文化遗产做为首要目标的多门学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1.2区位分析圜丘遗址坐落于平缓山地的中部,向西为乌素图沟,向南看呼和浩特市区尽收眼底,是古代山前通往山后的交通要道。距离呼和浩特市市中心北30km处,距离呼和浩特白塔机场35km,呼和浩特火车站20km。大青山山脉内聚集了许多的旅游景点,包括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沟,莫尼山非遗址小镇,武川历史文化生态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1.3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设计范围西接至G209国道;东包含033县道;总规划范围,约399.33公顷。详细规划设计范围约65.1公顷。1.4相关概念界定1.4.1遗址公园通过将遗址本体与周围人文、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公园成为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1]1.4.2遗址景观遗址景观主要是指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融为一体,由对于遗址建筑物本体及其周围环境所共同构造而形成的一个环境空间,也就是对于一个遗址景观所进行设计。1.4.3遗址保护理论该遗址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本身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了表现其出于对该遗址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且该遗址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应当坚持保护遗址的建筑本体功能作用为基础和原则。[1]1.5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本次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呼和浩特圜丘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圜丘遗址公园以遗址的保护展示为目的,以公园的形式为载体,是对遗址的一种新型利用与保护展示模式。其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在规划营建时面临到的困难也相当多。不仅仅是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更是将“保护为主、新型游憩、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作为宗旨。因场地大、因素多,所以将通过景观手段,营造出以遗址保护为核心,以遗址展示为目的,以景观绿化为基底,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遗址公园。1.6技术路线整体思路通过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圜丘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课题,分析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总结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经验,再到解决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总结的策略对圜丘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概况2.1国内遗址公园相关研究对于遗址的保护,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颁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自此遗址公园的研究在我国引起极大的关[3]。我国遗址公园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首要目标,综合多门专业进行系统性研究。[6]2011年,单霁翔系统论述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情况[4],通过分析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实践,论述其的内涵和战略意义,提出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具体要求[5]。著名学者张忠培、杜金鹏和张关心等人研究了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思路、定位、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建设可行性和计划展示技术。2.2国外遗址公园相关研究尽管各国的历史远不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在文化保护和遗址开发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方面很早就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遗址保护措施和遗址保护模式,这将对于我国的遗址类保护工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7]欧洲最先关注到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8]。认为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甚至于每个城市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存在重要历史文明的城市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文化遗址,对促进遗址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有极大益处[10]。DaliaA.Elsorady甚至直接表明态度,认为合理科学的遗产保护手段不仅不会限制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反而有可能促进城市实现发展与振兴,他以埃及的著名海港城市罗塞塔为案例研究对象,指出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Min-ChihYang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在当下全球进入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除了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商业产业之外,还存在着文化产业。而古代文明遗址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历史遗址和战争遗址,能够集中而直接地反映出某个时代的印记,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将会有突出贡献。KhalicS.Al-hagla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甚至于每个城市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存在重要历史文明的城市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文化遗址,对促进遗址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有极大益处[11]。第三章规划概况3.1圜丘遗址保护相关理论3.1.1圜丘遗址历史沿革北魏孝文帝观云川,于494年迁都洛阳之前,呼和浩特圜丘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被人们发现,2019年正式启动考古挖掘,是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圜丘型祭坛。3.1.2祭天起源祭天仪式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崇拜大地天神,崇拜黄帝上天。古代的中国人们也正是通过这种献祭精神来向现代人类精神表达自己感恩之情,并且祈求上天给予保护[12]。3.1.3祭天制度及其演变北魏古代中国先民眼中所说的祭天礼俗,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地球和生命之间交流的形式,祭天的神龛通常被命名为椭圆形(有时也被称为"圜丘"),寓意着天圆之处。周代时期祭天的仪式主要指的就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都南郊眷丘内进行的一次祭天仪式。也被当时人们以此统称祭天为"郊祀"。宋代统治时期是在圜丘与北京景灵宫皇城的两座大门楼上同时举行一次皇帝特赦俘虏典,以及祭祀祖宗父母庙神像旁墓地进行"恭谢礼"。明太祖洪武十年,改变圜丘礼制,至此,祭天典礼已发展至最完善时期。1913年冬至祭天被视为“封建帝制”的产物而被终止[13]。3.1.4北魏皇家祭天形制该文化遗址在实质上来说是由矮小的土墙、环形墙和沟渠等多种构造物所综合建而所组成,其中所分布出的区域大约为1万平方米,整个遗址由内辟雍、外辟雍、祭坛、内垓、外垓五部分组成,祭坛位于遗址的中心。[14]3.2场地现状3.2.1场地理解当下,圜丘遗址基本上就是农业用地,也有一些是林区用地,对于遗址没有有效的进行保护,土地权限不明确,没有突出遗址公园的主题,所以将土地类型重新划分和确定是首要任务[15]。圜丘遗址本体区域保存较好,因周围居民的耕种有所破坏,保护有待加强,遗址留存历史较长,制定的保护措施较少,管理方案还需完善。3.2.2现状周边环境分析圜丘遗址基本上就是农业用地,也有一些是林区用地,对于遗址没有有效的进行保护,周边居民用于耕种的地,严重破坏了遗址的保护。遗址地处主城边缘,新城区与武川县之间,通G209国道,以及033县道,通往坝顶有盘山小路,交通便捷。遗址周边地形变化复杂,但距离长城、敖包、革命遗迹等节点较近,容易形成游憩体系。3.2.3现状土地利用分析在规划范围内以林业、基础性农田、文化遗产用地、历史遗址用地、生活居住区及普通农田等用地作为主体。其中作为林业用地的占比最大,周边还有一些基本的农田区,具体情况详见总体规划图集。3.2.4现状道路系统分析遗址地处主城边缘,新城区与武川县之间,通G209国道,以及033县道,通往坝顶有盘山小路,交通便捷。但从通向坝顶的圜丘遗址没有修缮完好的道路,不能通行车辆,只能徒步登上坝顶,路途坡度较为陡峭,路面没有铺装,只是建议开辟的土路,并未做修正。完善主城北边绿地、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具体详见规划图集。3.2.5现状景观系统分析圜丘遗址地处大青山山脉蜈蚣坝坝顶,除了圜丘遗址、长城、敖包、革命遗迹外,自然环境优美。因此在圜丘遗址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多考虑公园使用的群体,以及使用人群的分布,进而对其作出更合理的使用功能划分,以满足各种使用者年龄特点对于公园的使用需求。圜丘遗址现存的景观要素没有明确人文主题,主要是土堆以及大量耕地,农田也呈各种不规则状,且种类繁杂,场地其余空间被杂草所占据,不具有观赏价值。3.2.6现状遗产资源评价植物资源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大青山的植物资源和森林为主,人工植被主要的特点就是包括耕种农田,人工森林等,次生植物则主要的特点就是包括灌木丛、草地等,根据规划中植物的类型,规划的区域主要包括针叶林、疏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等。3.2.8发展分析优势:由于场地位置处于山脉,景观背景丰富,独特的风光和山地地貌特点所带来强烈冲击力的自然视觉感受体验,为其建设一个具有自己地域文化特色的风光和山地景观项目提供了较好的自然地貌、环境保护条件,可结合地形以及人文景观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设计。由于该场地周围的文脉路线丰富,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传说,有利于对该场地周围文化空间进行打造。劣势:遗址部分生态本底遭到严重破坏,需要重新改造或修复;现状产业发展落后,文旅与产业没有有效的结合,缺少完善景观结构,场地景观类型非常单一。机遇:地方政府对于圜丘遗址保护和发展的机遇给予了重视和大力支持,地处呼和浩特北部的生态屏障地区,为呼和浩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城郊游憩的崛起和行业转变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威胁:由于道路不便,场地内土地利用形式困难改变,大量林业用地也很有可能会导致场地外景观千篇一律,游憩用地和产业种类缺乏其特色,定位普遍,需另辟蹊径。3.3拟解决关键问题(1)遗址缺少相应的保护方式遗址的风光和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因为为了我们出于更高的重视和保护遗址,圜丘遗址的风光路线和景观规划设计一定是要始终坚持按照以保护遗址的自身本体功能作用来确立为设计依据的原则。不可对圜丘遗址原始形态和遗址位置进行任何修复或者改动,非必要情况,不可对遗址进行迁移,遗址必须被完全保存并运送到已经发掘好的地点。(2)遗址展示方式与区域游憩需求矛盾缺乏旅游服务设施,遗址区域内无管理,仅对外展示了遗址本体,没有采用陈列展示方式或者媒介传播展示方式,游览的区域较少且单一,无法确保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3)遗址周边生产需求与遗址保护的关系遗址周边的经济形式以农业耕种为主,需要大量田地,因此农业生产活动与遗址保护及游憩活动存在巨大矛盾,以及与农民生产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周边的农民他们平日开展生产活动时没有考虑到遗址保护问题,这会导致遗址会遭受到损坏。周边建筑景观风格与遗址风格不相符,严重影响到了景观的整体风貌。3.4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案例分析3.4.1遗址具体情况北京大明宫遗址国家历史遗址地质公园景区位于北京大华路西侧,从北向南,始于北京宣武门,止于北京丹凤门,面积约3.84平方公里。3.4.2遗址发展阶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经历了无保护状态阶段、初步保护阶段、考古遗址公园阶段。无保护时期,遗址区内随意建设;初步保护阶段对遗址进行局部保护;考古遗址公园时期,形成城市重要游憩功能,完善城市环境。3.4.3规划总体布局布局形成五个园区:殿前公园区、宫殿公园区、宫苑公园区、北大门夹城和唐代翰林院,园区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整体。展示建筑风格和等级制度,局部层面以礼乐、乐器、陶瓷等展示唐代技艺。3.4.4借鉴与反思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的三个阶段上,从无保护时期的遗址区内随意建设,到初步保护阶段对遗址进行局部保护,最后到考古遗址公园时期,形成城市重要游憩功能,逐步完善了城市环境。在布局上重点规划了五个园区,循序渐进,体现了等级制度,展示了唐代技艺。第四章项目定位4.1规划理念圜丘遗址公园地处城郊,城郊游憩型遗址公园主要研究对象为城郊区域土地,应该按照“游憩体系”“遗址保护”的理念予以规划。4.2规划目标空间目标对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形成游憩加保护的高品质空间。圜丘遗址公园的平面布局遵循圜丘遗址的空间格局来设计。根据大青山山脉蜈蚣坝的山地生态和自然格局,地形和气候特点,结合遗址景区绿地功能以及城郊游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的生态环境。服务目标对遗址公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进行明确,形成具有遗址展示、文化展示、互动交流、科普教育的服务职能的综合型遗址公园。将核心区的遗址保护作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重点考虑将遗址保护与休闲游憩的结合。保护目标完善遗址展示的多元保护体系,消除周边对遗址保护的不利影响,解除耕地,还原遗址场地,对遗址场地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加强完善对遗址的保护。4.3规划定位在遗址公园的规划中融合遗址保护与游憩功能,是建立城郊游憩型绿地系统和促进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良性互动的重要节点,本次规划按照“游憩体系”“遗址保护”的理念予以规划。结合遗址景区绿地功能以及城郊游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对遗址公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进行明确,形成具有遗址展示、文化展示、互动交流、科普教育的服务职能的综合型遗址公园。4.5规划原则规划设计以遗址保护为前提,重点挖掘遗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游憩综合体的形式展示历史风貌与传统,设计原则为:强化遗址本体保护;协调周边生产关系;完善城郊游憩体系;传承历史文化。4.6规划策略(1)根据文物保护法遗址核心区划定适当范围进行空间管制,限制建设。(2)通过功能设置、空间规划,转移当地村民的生产活动,由农业耕种向园区服务过渡,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进行明确,进一步提出园区就业解决方案。(3)以城市中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等游憩线路为基础,北向延伸形成城郊游憩系统,将沿线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小镇景区、革命遗址等旅游景观节点串联成一条线路。(4)以方案中博物馆设计、展示馆设计、游憩活动设计,将历史文化信息以多元、直接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保护和传承北魏游牧文化、祭祀文化。第五章总体规划设计5.1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主要包括文物古迹类的用地、森林类的用地、农业类的基本种植园区、村庄建设项目的用地及普通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其中林业类用地的总体占比最大,文物古迹类用地周边分布着一般的农业生产用地。该遗址的文物古迹使用位于场地中心的偏西侧。周围环绕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特别保存区、休闲游览区、休闲服务区、生态恢复区。5.2道路系统规划场地周边布置各级城市干道,其中包括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以及若干盘山小路。对规划范围内道路系统进行进一步规范和整改。5.3保护培育规划为尽快恢复圜丘遗址的历史风貌,确保遗址资源不被破坏,并使得遗址核心区与蜈蚣坝坝顶风貌风景协调一致,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景点(景区),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园区内一级保护区主要为核心遗址区域,二级保护区主要包括休闲游憩区、风景游览区,三级保护区主要包括休闲服务区等与风景协调的各项控制建设与设施。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因地制宜开展天然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在蜈蚣坝营造以樟子松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群落[16]。整个区域范围内营造以油松、松柏、侧柏、山杏、沙棘、山梨、山樱桃等多树种遗址公园森林景观。山地坡度上造林,降低造林密度,通过适当的景观空间结构,实现局部区域的水分平衡,同时提高造林地的景观效果[17]。第六章详细规划设计6.1方案设计圜丘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以遗址保护为前提,重点挖掘遗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游憩综合体的形式展示历史风貌与传统,设计原则为:强化遗址本体保护;协调周边生产关系;完善城郊游憩体系;传承历史文化。根据文物保护法遗址核心区划定适当范围进行空间管制,限制建设。通过功能设置、空间规划,转移当地村民的生产活动,由农业耕种向园区服务过渡,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进行明确,进一步提出园区就业解决方案。以城市中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等游憩线路为基础,北向延伸形成城郊游憩系统,将沿线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小镇景区、革命遗址等旅游景观节点串联成一条线路。以方案中博物馆设计、展示馆设计、游憩活动设计,将历史文化信息以多元、直接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保护和传承北魏游牧文化、祭祀文化。6.2空间布局规划圜丘遗址公园的平面布局遵循圜丘遗址的空间格局来设计。根据大青山山脉蜈蚣坝的山地生态和自然格局,地形和气候特点,结合该景区绿地功能以及城郊游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圜丘遗址所在的核心区是遗址公园景观构架的中心,以及“一心、二带、五片区”的功能结构。一心:是圜丘遗址保护核心区。两带:是园区内两条主要行车流线流线。五片区:则分别是特别保存区(遗址保护)、休闲游览区(休闲、运动、购物)、科研教学考察区(学习、科研)、休闲服务区(停车、购物、服务)、生态恢复区(生态保护)。6.3功能分区规划圜丘遗址公园的设计区划将严格参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中的保护区划进行设计,虽然针对不同的遗址所在地的地理位置、遗址现状、周边环境等的不同,但还是依照遗址管理办法以便能清晰的对公园的景观规划以及遗址保护的保护展示。详细规划遗址区域分为五个片区,分别是特别保存区(遗址保护)、休闲游览区(休闲、运动、购物)、科研教学考察区(学习、科研)、休闲服务区(停车、购物、服务)、生态恢复区(生态保护)。6.4道路系统规划道路借助周边现状道路情况,结合风景游憩资源点进行布局,形成“一环两轴”模式。本次规划公园内部道路为公路、公园一级道路、公园二级道路、公园步道。遗址公园一级道路:路幅宽为6米;功能为公园环山道路,机动车可以通行,可作为消防道路。遗址公园二级道路:路幅宽为3米;功能为欣赏自然生态景观为主。遗址公园徒步小径:其中的路幅范围为1.5-2.5米;其功能是以欣赏天然生态风光的景观。其中包含了登山徒步、丛林徒步、生态健康体验徒步。6.5景观系统规划以遗址核心区为节点,适当布局游览、展示、科普等景观节点,以园区道路为骨架,形成“两轴·两带·一环·多点”的景观结构。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为核心区景观节点、休闲服务区景观节点、休闲游览区景观节点、科研区景观节点。次要景观节点:分别为云岭远眺和丛林漫步两个区域。主要景观轴线:东西向,贯穿核心区、休闲游览区、休闲服务区、科研教学区四个区的主要景观节点。次要景观轴线:南北向,起到连接主要景观节点与次要景观节点的轴线作用6.6空间类型分析详细规划遗址区域分为五个片区,分别是特别保存区、休闲游览区、科研教学考察区、休闲服务区、生态恢复区。特别保存区主要空间内功能是遗址保护;休闲游览区的空间功能主要是休闲、运动和购物;科研教学考察区主要是学习和科研类的空间;休闲服务区主要功能为停车、购物、服务;生态恢复区的主要空间功能是生态保护。第七章专项规划7.1建筑设计遗址公园规划建筑一共六处,包括公园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北魏文化考古图书馆、考古国学馆、数智体验馆、博物馆、北魏文化传统工艺体验街区。对各个建筑根据不同的具体职能进行了设计。7.2竖向设计竖向规划继承了大青山蜈蚣坝遗址原有的竖向景观特征和肌理,通过合理充分利用大青山的现状和山地景观,打造不同类型的竖向山地景观,使得遗址公园的景观效果更丰富。7.3植物专项设计植物景观按照它的地理特征和其土壤的地貌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大类,分别被称为农田林地景观、生态森林和山区林地景观、人造景观。根据各项职务的园林景观用途,突出了景观的特点,营造不同风格的山地景观,充分发挥了各项职务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了广大市民对于游览景观的需要[19]。7.3.1基调树种规划根据设计要求,本次设计所需要选择呼和浩特基调的主要树种分别是:油松、桧柏、丁香、国槐四类树种。7.3.2骨干树种规划骨干树种被列为我国城市不同类型的绿地建设中的重点树种[20]。本规划确定31种。落叶乔木(3种):小叶杨、国槐、山桃常绿乔木(4种):云杉、油松、圆柏、樟子松落叶灌木(7种):忍冬、黄刺玫、榆叶梅、紫丁香、连翘、小叶女贞、红瑞木常绿灌木(2种):圆柏、沙地柏[21]落叶藤木(2种):五叶地锦、金银花花卉(7种):松果菊、万寿菊、萱草、鸢尾、矮牵牛、石竹、马蔺草本地被植物(3种):狗牙根、羊胡子、草地早熟禾7.3.3一般树种规划植物种为内蒙古城市绿地的常用树种[22],本次规划确定为181种。7.4旅游规划7.4.1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遗址现存以及相关文化、历史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等;自然风景资源:利用大青山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区域绿地的自然风貌景观打造具有遗址公园和内蒙古特色相结合的自然风貌景观。经济资源:将产业经济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展览、博览、文化活动。7.4.2旅游服务系统建立一个包括各类旅游信息吸引物和各类游憩娱乐活动,游憩娱乐设施和旅游环境,交通设备和旅游信息网络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等各项综合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结论在我国遗址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公园模式,在具体规划设计中不经包括了一般的景观设计、园艺技术、建筑设计规划、还涉及到了考古学、历史学等多领域,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研究难度大。我国国内针对遗址公园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相关成果和理论有限,很多内容都有待深入挖掘。本次设计针对大青山蜈蚣坝坝顶圜丘遗址公园遗址公园进行了深度设计。圜丘遗址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研究坝顶遗址周边环境、土地利用情况、文化背景、遗产资源以及景观和道路现状制定了本次设计的最终方案,同时将生态服务以及城郊游憩概念植入本次设计中,在满足遗址公园观赏游憩的功能之外,更着重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圜丘遗址的文化历史,在开发遗址景区的同事也能改善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参考文献[1]蒋明辰.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5.[2]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09.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