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1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2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3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4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涵盖了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以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的数学知识。1-5的认识:学生将学习数字1-5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通过实物或图形来表示这些数字。1-5的加减法: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图形辅助进行简单的计算。0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将认识数字0的概念和意义,理解0在加减法运算中的作用和规则,并能够进行包含0的加减法运算。(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数字的认识: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每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和表示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辅助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加减法运算: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和实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0的认识和运算:数字0在加减法运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学生需要理解0的概念和含义,并能够正确进行包含0的加减法运算。(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的内容紧密相关,相互支撑。在数字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加减法运算;而加减法运算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和应用。0的认识和运算贯穿了整个单元,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和联系。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和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将数字、加减法运算和0的概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体系。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而言,学生应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注意到身边的数字,如门牌号、电话号码、物品数量等,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这些数字。提出数学问题:在面对具体情境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如“我有3个苹果,你再给我2个,我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例如,通过图形辅助或实物操作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应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而言,学生应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数字、加减法运算和0的概念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意义。运用数学方法: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求解。例如,通过加减法运算来解决数量增减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能够根据加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验证。(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是一种精确、简洁的表达方式。学生应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而言,学生应能够:使用数学符号: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字和运算关系。例如,用“+”表示加法,“-”表示减法,“=”表示等于等。表达数学思想: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思路。例如,在解决加减法问题时,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路。交流数学信息: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数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在讨论数学问题时,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些能力将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正处于学习生涯的起点。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这一基础相对简单且直观,主要涉及基本的物体计数、简单的大小比较和基本的形状识别。具体来说,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物体计数:能够数出1到10以内的物体数量,但可能尚未形成稳定的数感。大小比较: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形状识别:能够识别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排序与分类:能够根据物体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的排序和分类。在幼儿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学习数学,尚未接触到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小学一年级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已知内容出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数学基础,逐步引导他们进入系统的数学学习。(二)新知内容分析本单元《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起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5的认识:学生需要掌握1到5这几个数字的具体含义,能够正确数出并识别这些数字所代表的物体数量。学生还需要理解这些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1-5的加减法:学生需要掌握1到5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基本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0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需要认识数字0,理解0所代表的含义,掌握涉及0的加减法运算。这些新知内容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起对数的认识和基本的算术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具有以下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思维占主导: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探索来发现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初步形成:一年级学生开始形成合作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学习障碍:数感不稳定:由于学生在幼儿园阶段虽然接触过数数,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数感,因此在识别数字和计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数游戏和计数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数感。策略示例:设计“数数接龙”游戏,让学生轮流数数,从1数到5,再倒着数回来。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熟悉1到5这几个数字的顺序和含义。加减法运算理解困难:加减法运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运算规则。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或教具,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策略示例:使用苹果或积木等实物,通过增加或减少实物的数量来演示加减法运算。例如,在演示加法时,可以先放2个苹果,再放3个苹果,让学生数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从而理解加法的含义。0的概念模糊: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其含义相对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0相关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所代表的含义。策略示例:创设“小猫钓鱼”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小猫去钓鱼。开始时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可以用0来表示。通过这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学习兴趣不持久: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难以长时间保持。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游戏、竞赛、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策略示例:设计“数学小侦探”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找隐藏的数字和算式,通过解谜和闯关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不强:一年级学生虽然开始形成合作意识,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配合不默契、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教师可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和分工任务。策略示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分工,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还可以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合作经验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进行突破。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借助实物和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训练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初探数字世界:认识与操作5以内的数”。这一大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奇妙世界,初步认识和理解5以内的数,掌握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和现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感知数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识别并指认出1到5之间的具体数量。识别数字符号:学生能够将具体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符号(1-5)对应起来,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发现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多”、“少”、“同样多”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逻辑排序:学生能够根据数量的大小对1到5之间的数字进行排序,理解数序的概念。加法思维: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即“合并”或“增加”,并初步掌握1到5之间的加法运算。减法思维: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意义,即“分离”或“减少”,并初步掌握1到5之间的减法运算。分类与比较:学生能够根据数量或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别物体数量的多少。(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符号表达:学生能够用数字符号(1-5)来表示物体的数量,理解并运用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等数学符号来表达数量关系。语言描述: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如“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问题解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剩余数量等,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和交流。六、大单元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表示:帮助学生建立1到5之间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每个数字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用数字符号准确表示物体的数量。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1到5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熟练进行口算。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如“多”、“少”、“同样多”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七、大单元教学难点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将具体的物体数量抽象为数字符号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数量关系的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数量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数量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实物操作与直观演示相结合: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注重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顺利掌握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和现象。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抽象能力: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表示和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1-5的数量,理解数量的实际意义和符号表示,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几何直观: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1-5有关的事物,尝试用数学眼光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创新意识。(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运算能力: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辅助和口头表达,让学生掌握1-5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意义和算理,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如数的分解与组合、加减法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据意识:通过分类、排序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的特征,形成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如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减法表示剩余等,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二、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教学内容整合与重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5的认识、1-5的加法和减法以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1-5的认识。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表示和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1-5的数量,理解其实际意义和符号表示。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第二课时:1-5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5的加法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辅助和口头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算理和运算过程。第三课时:1-5的减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5的减法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辅助和口头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算理和运算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第四课时: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0的意义,理解0在加减法中的作用。结合实物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掌握0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特殊规律,如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原数、任何数减去0仍得原数等。(二)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我们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个大情境和大任务中。具体情境为“校园里的数字世界”,大任务为“探索校园里的数字秘密”。大情境:“校园里的数字世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如教室里的桌椅、操场上的学生、花坛里的花朵等,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字信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大任务:“探索校园里的数字秘密”。围绕大情境,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小任务:任务一:寻找校园里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字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交流。任务二:用数字解决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里桌椅的数量、操场上学生的数量等。任务三:创作数学故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包含1-5的加减法运算的数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三)教学活动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如下:实物操作活动:通过实物操作,如摆小棒、数积木等,帮助学生理解1-5的数量和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和算理。图形辅助活动:利用图形表示数量关系和加减法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情境模拟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如购物、分苹果等,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游戏互动活动:设计一些与加减法运算相关的游戏,如“抢凳子”、“摘苹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四)学业评价设计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设计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注意力、合作能力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口头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书面作业:设计一些与加减法运算相关的书面作业,如计算题、应用题等,评价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项目评价:结合大任务“探索校园里的数字秘密”,设计一些项目式学习任务,如创作数学故事、制作数学手抄报等,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以上教学思路和活动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九、学业评价一、评价原则学业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整体性:评价应涵盖学生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的整体表现。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过程、交流过程和实践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学习结果。多样性: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测试、书面测试、实践活动、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性: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二、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中《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现实世界中的5以内物体的数量。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排列、组合和变化。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5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和数量关系。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意义和过程。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数量、顺序和大小关系。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学习目标基于教学目标,设定以下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达成:认识5以内的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和数出5以内的数。学生能够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理解数序的概念。理解5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辅助,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5以内数的数量、顺序和大小关系。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5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数量、比较物体的大小等。四、评价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设定以下评价目标,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评价目标1:学生能否准确识别并描述现实世界中5以内物体的数量。评价目标2: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排列、组合和变化。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评价目标3:学生能否理解5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和数量关系。评价目标4:学生能否正确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意义和过程。评价目标5: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评价目标6:学生能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数量、顺序和大小关系。评价目标7: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价目标8: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简单的实际问题。五、评价方式与方法为实现上述评价目标,采用以下评价方式与方法:口头测试: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评估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理解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提问学生:“请你说出3比2大还是小?”或“请你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2+3的运算过程。”书面测试:设计包含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试卷,评估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计算题:“计算3+2=?”或应用题:“小明有4个苹果,给了小红1个,小明还剩下几个苹果?”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游戏和实验等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物体数量的计数和比较活动,或设计加减法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运算知识。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评价能力。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数数和计算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结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质量,以及测试成绩等。六、评价内容与标准结合评价目标,制定以下评价内容和标准,以便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有据可依: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识别并描述5以内物体数量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准确识别并清晰描述现实世界中5以内物体的数量。评价内容: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物体排列、组合和变化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排列、组合和变化,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对5以内数顺序、大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评价标准:能够正确理解5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和数量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评价内容:学生进行5以内数加减法运算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正确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意义和过程。评价内容: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体数量、计算剩余数量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5以内数数量、顺序和大小关系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清晰描述5以内数的数量、顺序和大小关系。评价内容: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加减法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包括运算步骤和最终结果。评价内容: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解释和说明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用加减法解释物体数量的变化等。七、评价实施与反馈评价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采用口头测试、书面测试、实践活动、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在各项评价中的表现,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反馈和指导提供依据。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八、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业评价,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的学习成效。评价过程中注重整体性、过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展望我们将继续优化评价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大单元实施思路本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和加减运算能力。以下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结合2024人教版教材内容,制定的详细实施思路。(一)整体思路情境创设与激发兴趣:通过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直观操作与感知体验: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和理解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逐步抽象与建立概念: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形成初步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巩固练习与应用拓展: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巩固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掌握,同时拓展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定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如物品的增加或减少。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以及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比较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二、教学结构图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0的认识/\/\/\1-5的认识比大小加法减法0的意义0的加减法/\数的表示数的顺序三、具体教学实施步骤(一)1.1-5的认识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如1个苹果、2本书、3朵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数量,引出1-5的认识。数的表示教学生用手指表示1-5的数,并通过拨珠、摆小棒等直观操作,让学生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描一描、写一写数字1-5,初步掌握数字的书写规范。数的顺序通过唱数歌、数数接龙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数的顺序,理解从1数到5的过程。利用数轴或直尺,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和顺序。比大小通过实物比较、图形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并能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圈一圈”、“连一连”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1-5的认识。(二)2.1-5的加、减法加法运算通过情境创设,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2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生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加法过程,如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并能用算式表示简单的加法问题。减法运算通过类似的情境创设,如“小红有5块糖,她吃了2块,还剩几块?”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样采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减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律。教学生用减法算式表示简单的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加减法的综合应用设计一些包含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题,如“小华原来有4本书,爸爸送给他1本,他又送给同学2本,现在小华还有几本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巩固练习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加减法运算。(三)3.0的认识和加、减法0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杯子、空盒子等),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或“起点”的意义。教学生用0表示数量,并理解0在数轴上的位置。0的加减法通过情境创设,如“盘子里原来有3个苹果,都吃掉了,现在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0在加减法中的特殊作用。教学生计算包含0的加减法算式,如“3-3=0”、“0+4=4”等,并解释算式的意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包含0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0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温度计上的0表示冰点、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四、总结与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单元测试和作业反馈,全面评估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以上实施思路和教学步骤,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和加减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大情境设计:《小松鼠的果园探险》情境背景: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松鼠果园里,小松鼠奇奇和他的朋友们开始了他们的探险之旅。果园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通过果园探险,小松鼠们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大任务设计:一、任务名称:《小松鼠的果园数学挑战》任务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果园中的水果数量、颜色、形状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解决果园探险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用数学语言表达果园探险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数学思想和观点。任务内容:(一)小松鼠的果园初印象(1.1-5的认识)情境描述:小松鼠奇奇和他的朋友们来到了果园,他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果园里有1个红彤彤的苹果,2个黄澄澄的梨子,3个绿油油的西瓜,4个紫莹莹的葡萄,还有5个橙色的橙子。小松鼠们兴奋地数着水果的数量,开始了他们的数学探险。子任务1:数一数,认一认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果园中的水果,认识1-5的数,并学会数出1-5的数量。活动过程:教师出示果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果园中的水果,并提问:“果园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个?”学生数一数每种水果的数量,并用手指表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的发现,例如:“果园里有1个苹果,2个梨子,3个西瓜,4个葡萄,5个橙子。”子任务2:比一比,说一说活动目标:通过比较水果的数量,学会用“>”、“<”和“=”表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活动过程:教师出示两种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数量,并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它们一样多吗?”学生用“>”、“<”和“=”表示水果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苹果<梨子”,“西瓜>葡萄”等。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例如:“苹果的数量少于梨子的数量,西瓜的数量多于葡萄的数量。”(二)小松鼠的果园采摘(2.1-5的加、减法)情境描述:小松鼠奇奇和他的朋友们决定采摘一些水果带回家。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摘苹果,有的摘梨子,有的摘西瓜……在采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子任务1:采摘大行动活动目标:通过模拟采摘水果的情境,学会进行1-5的加法运算。活动过程:教师出示采摘水果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们采摘水果的过程,并提问:“小松鼠们一共采摘了多少个水果?”学生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加法运算,例如:“1个苹果+2个梨子=3个水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的计算结果,例如:“小松鼠们一共采摘了3个水果。”子任务2:水果大分享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分享水果的情境,学会进行1-5的减法运算。活动过程:教师出示分享水果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们分享水果的过程,并提问:“小松鼠们分享后还剩下多少个水果?”学生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减法运算,例如:“3个水果-1个苹果=2个水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的计算结果,例如:“小松鼠们分享后还剩下2个水果。”(三)小松鼠的果园奇遇(3.0的认识和加、减法)情境描述:在果园探险的过程中,小松鼠奇奇和他的朋友们还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有时候他们找到了一个空空的果篮,有时候他们采摘的水果被小鸟偷吃了一些……这些特殊情况让他们对数字0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任务1:空果篮的秘密活动目标:通过观察空果篮,认识数字0,并理解0在加法中的意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一个空果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果篮里有什么?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学生认识数字0,并理解0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例如:“0+1=1”,“0+2=2”,让学生理解0在加法中不改变加数的值。子任务2:水果失踪案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水果被偷吃的情境,理解0在减法中的意义,并学会进行包含0的减法运算。活动过程:教师出示水果被偷吃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原本有几个水果?被偷吃了几个?现在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减法运算,例如:“3个水果-3个被偷吃的=0个水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0在减法中表示“没有剩余”的意思,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的发现,例如:“原本有3个水果,都被偷吃了,现在还剩下0个水果。”子任务3:小松鼠的果园日记活动目标:通过编写小松鼠的果园日记,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果园探险的过程,并提问:“小松鼠们在果园里做了哪些事情?他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学生根据回忆,编写小松鼠的果园日记,内容包括果园探险的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日记中的内容,例如:“今天,我和朋友们在果园里采摘了3个苹果和2个梨子。我们一共采摘了5个水果。但是,当我们准备回家时,发现有一个苹果被偷吃了。我们还剩下4个水果。”大情境、大任务总结:通过《小松鼠的果园探险》这一大情境和大任务的设计,学生将在有趣的果园探险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认识1-5的数、进行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认识数字0并理解其在加法和减法中的意义等数学活动中,学生将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课时设计:第1课时:1-5的认识第2课时:1-5的加法运算第3课时:1-5的减法运算第4课时:加减法的综合应用第5课时:0的认识第6课时:0的加减法运算(二)学习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学习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如物品的增加或减少。(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以及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比较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等。(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三)评价任务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情况,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口头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数的顺序、大小和加减法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书面练习:设计书面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数的书写、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加减法运算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作业与检测: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四)学习过程第1课时:1-5的认识情境创设:通过唱数歌、数数接龙等游戏,引入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操作:利用实物(如小棒、苹果等)或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数的实际意义。数的表示:教学生用手指表示1-5的数,并通过拨珠、摆小棒等直观操作,让学生感受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通过唱数歌、数数接龙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数的顺序,理解从1数到5的过程。比大小:通过实物比较、图形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并能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圈一圈”、“连一连”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1-5的认识。第2课时:1-5的加法运算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苹果、分玩具等),引入加法的概念。直观操作:利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加法过程,如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等。加法算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学会用加法算式表示简单的加法问题。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加法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加法的运算规律。第3课时:1-5的减法运算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拿走苹果、减少玩具等),引入减法的概念。直观操作:同样采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减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律。减法算式:教学生用减法算式表示简单的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减法的运算规律。第4课时:加减法的综合应用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综合情境(如购物找零、分发物品等),引入加减法的综合应用。综合练习:设计一些包含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能力。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比较物品的数量、计算剩余物品等。第5课时:0的认识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杯子、空盒子等),引入0的概念。0的意义:教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或“起点”的意义,并理解0在数轴上的位置。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让学生理解0与其他数的组成关系。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包含0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0的认识。第6课时:0的加减法运算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盘子里苹果的增减等),引入0在加减法中的特殊作用。0的加减法:教学生计算包含0的加减法算式,如“3-3=0”、“0+4=4”等,并解释算式的意义。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0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温度计上的0表示冰点、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包含0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0的加减法运算能力。(五)作业与检测作业设计:第1课时作业:数一数家里的物品,用数字1-5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第2课时作业:计算家里每天新增和减少的物品数量,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第3课时作业:计算家里每天剩余的物品数量,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第4课时作业: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包含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题。第5课时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表示“没有”或“起点”的0,并记录下来。第6课时作业:计算包含0的加减法算式,并解释算式的意义。检测设计:单元测试:设计一份包含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的单元测试卷,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口头检测:通过提问、对话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数的顺序、大小和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情况。实践操作检测: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加减法运算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六)学后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单元测试和作业反馈,全面评估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如物品的增加或减少。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以及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比较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学习目标1.1-5的认识观察并描述生活中1-5的数量现象。理解并掌握1-5的数字顺序和大小关系。能用手指、实物等方式表示1-5的数。2.1-5的加、减法通过情境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1-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用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3.0的认识和加、减法理解0表示“没有”或“起点”的意义。掌握包含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用0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作业目标设定观察与描述观察家中的物品,记录每种物品的数量(1-5以内),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如家人分水果、玩具的增减等,并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思维与实践利用实物(如积木、小棒)进行1-5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律。通过画图或摆实物的方式,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我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2个,现在我有几个苹果?”。表达与交流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观察到的加减法问题,并尝试向家人或同学解释算式的意义。创作一幅包含1-5以内数的加减法问题的图画,并在图画下方写出对应的算式和答案。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主题:小小数学家探索生活二、活动背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本活动将以“小小数学家探索生活”为主题,围绕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同时融入科学、艺术、语言等多个学科领域,实现跨学科学习。三、活动目标数学目标:巩固对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科学目标: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数与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探究精神。艺术目标:通过创作数学图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语言目标:通过描述数学现象和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四、活动内容(一)数学小侦探:寻找生活中的数字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现象,理解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活动过程:准备阶段: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记录每种物品的数量(1-5以内)。实施阶段:学生回家后认真观察,记录数字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家长可协助孩子完成任务。分享阶段:第二天课堂上,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跨学科融合:科学:结合自然现象(如树叶的数量、花朵的瓣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数与量的关系。语言: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加减法小能手: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减法运算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过程:准备阶段:教师设计一些包含加减法运算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分水果、玩具的增减等。实施阶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问题情境,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的方式解决加减法问题。分享阶段:各小组展示问题解决过程,用算式表达问题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算式的意义。跨学科融合:艺术: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审美能力。语言:引导学生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描述问题解决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数学图画创作:加减法故事活动目的:通过创作数学图画,巩固加减法运算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活动过程:准备阶段:教师提供加减法算式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实施阶段:学生根据加减法算式创作一幅包含故事情节的图画,图画下方写出对应的算式和答案。分享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图画,向同学解释图画中的故事情节和算式意义。跨学科融合:艺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创意和美感的数学图画。语言:通过描述图画中的故事情节和算式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五、活动评价观察记录评价:评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现象是否认真、细致,记录是否准确、完整。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思路清晰、方法得当,算式表达是否准确、规范。数学图画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数学图画是否具有创意和美感,算式和答案是否正确、清晰。语言表达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能否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问题和算式意义。六、活动反思通过本次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还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如物品的增加或减少。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以及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比较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二、作业目标设定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作业目标设定如下:(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与描述:观察家中的物品,用5以内的数描述物品的数量,并记录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描述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如“我有3个苹果”。发现加减法问题:观察家中物品的变化,如妈妈买了2个香蕉,吃掉1个后还剩几个?记录下来并描述这个过程。在与同伴玩耍时,观察物品的增加或减少,并用5以内的数表示这种变化。(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和组成:用5以内的小棒或积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说出每个数的顺序。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用“大于”、“小于”或“等于”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用5个小棒或积木,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如“3和2组成5”,“1和4组成5”等。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根据给定的情境,列出简单的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例如,“小明有4本书,爸爸又给了他1本,现在小明有几本书?”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小棒、积木等),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并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描述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用完整的句子描述5以内每个数的意义,如“3表示3个苹果”。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如“2加3等于5,因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有5个苹果了”。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简单的加减法问题:根据给定的情境,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例如,“4-1=3,表示原来有4个苹果,吃掉1个后还剩3个”。尝试自己编写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出来,同时解释算式的意义。三、作业设计(一)观察与描述作业作业1:家中的数字内容:观察家中的物品,用5以内的数描述它们的数量,并记录下来。例如,“客厅里有3张沙发”,“厨房里有2个水龙头”。目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识别并描述与5以内数相关的事物和现象。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至少3个物品的数量,持续一周。作业2:生活中的加减法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描述与5以内数相关的加减法问题。例如,“妈妈买了4个苹果,我吃掉1个,还剩几个苹果?”目的: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并用5以内的数表示这种变化。要求:每天记录至少一个加减法问题,持续一周。(二)思维训练作业作业3:数的顺序与大小内容:用5以内的小棒或积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说出每个数的顺序。然后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用“大于”、“小于”或“等于”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每天进行一次数的顺序与大小的比较练习,持续一周。作业4:数的组成内容:用5个小棒或积木,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如“3和2组成5”,“1和4组成5”等。并记录下来每种组合方式。目的:理解数的组成,培养组合思维能力。要求:每天尝试至少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持续一周。作业5: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内容:根据给定的情境,列出简单的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例如,“小明有3本书,爸爸又给了他2本,现在小明有几本书?”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每天解决至少两个加减法问题,持续一周。(三)语言表达作业作业6:数的意义描述内容:用完整的句子描述5以内每个数的意义。例如,“3表示3个苹果”,“5表示我有5个手指”。目的:准确描述数的意义,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每天描述至少两个数的意义,持续一周。作业7:加减法运算过程描述内容: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例如,“2加3等于5,因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有5个苹果了”。目的: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并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要求:每天描述至少一个加减法运算过程,持续一周。作业8:编写加减法问题内容:尝试自己编写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出来。同时解释算式的意义。例如,“我有4支铅笔,给了小明1支,我还剩几支铅笔?4-1=3,表示我原来有4支铅笔,给掉1支后就剩3支了”。目的:培养用数学符号和算式表达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释算式意义的能力。要求:每天编写至少一个加减法问题,持续一周。四、作业评价观察与描述作业评价:评价标准:观察是否细致,描述是否准确,记录是否完整。评价方式:教师检查记录本,给予口头反馈或书面评语。思维训练作业评价:评价标准: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是否准确,数的组成是否多样,加减法问题解决是否正确。评价方式: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分数或等级评价,并针对错误进行个别辅导。语言表达作业评价:评价标准:数的意义描述是否准确,加减法运算过程描述是否清晰,编写的问题是否合理,算式表达是否规范。评价方式:教师阅读学生的作业内容,给予口头反馈或书面评语,并对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不仅掌握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课时1:1-5的认识一、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观察并识别现实世界中1-5个物体的数量。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感知1-5的数量实际意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通过唱数歌、数数接龙等活动,感受数的递增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实物或图形,初步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手指表示1-5的数,通过拨珠、摆小棒等操作,描述数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5,掌握其书写规范。二、作业目标学生能够完成“圈一圈”、“连一连”等练习,巩固对1-5的认识。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家中物品的数量,如“我有3本书”,“桌子上有5个苹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如1个苹果、2本书、3朵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数量,引出1-5的认识。(二)数的表示教学生用手指表示1-5的数。通过拨珠、摆小棒等直观操作,让学生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描一描、写一写数字1-5,初步掌握数字的书写规范。(三)数的顺序通过唱数歌、数数接龙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数的顺序,理解从1数到5的过程。利用数轴或直尺,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和顺序。(四)比大小通过实物比较、图形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结果,如“3大于2”,“4等于4”等。(五)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圈一圈”(将数量相同的物品圈起来)、“连一连”(将数字与对应数量的物品连起来)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1-5的认识。四、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能用手指正确表示1-5的数,是否能正确书写数字1-5。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数的顺序和比大小的概念,是否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比较结果。课时2:1-5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生活情境观察并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加法和减法的过程,如“3加1等于4”,“5减去2等于3”等。学生能够用加法或减法算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二、作业目标学生能够完成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学生能够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我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2个,我现在有多少个苹果?”等。三、教学过程(一)加法运算情境创设: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2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实物操作:教学生用实物操作表示加法过程,如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画图表示:引导学生用图形画一画加法过程,如画3个圆圈表示3个苹果,再画2个圆圈表示妈妈给的2个苹果,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圆圈。算式表示:教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加法问题,如“3+2=5”,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二)减法运算情境创设:如“盘子里原来有5个苹果,我吃掉了2个,盘子里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实物操作:教学生用实物操作表示减法过程,如用5根小棒表示盘子里的苹果,然后拿走2根小棒表示吃掉的苹果,最后数一数还剩下多少根小棒。画图表示:引导学生用图形画一画减法过程,如画5个圆圈表示盘子里的苹果,然后划掉2个圆圈表示吃掉的苹果,最后数一数还剩下多少个圆圈。算式表示:教学生用减法算式表示减法问题,如“5-2=3”,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三)加减法的综合应用设计一些包含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题,如“小华原来有4本书,爸爸送给他1本,他又送给同学2本,现在小华还有几本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能力。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加减法运算。四、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是否能正确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加法和减法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是否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加法和减法的过程,是否能正确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时3: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实例观察并理解0表示“没有”或“起点”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0的加减法过程。(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0在数轴上的位置,知道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学生能够理解0在加减法运算中的特殊性质,如任何数加0都等于它本身,任何数减0也等于它本身。(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0的意义,如“盘子里没有苹果可以用0表示”。学生能够用0的加减法算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二、作业目标学生能够完成0的加减法口算练习,掌握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学生能够用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盘子里原来有3个苹果,都吃掉了,现在盘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等。三、教学过程(一)0的意义生活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杯子、空盒子等),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或“起点”的意义。数轴表示:教学生用数轴表示0的位置,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0的意义,如“0表示没有”,“0是起点”等。(二)0的加减法情境创设:如“盘子里原来有3个苹果,都吃掉了,现在盘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0的加减法意义。实物操作:教学生用实物操作表示0的加减法过程,如用3个苹果表示盘子里的苹果,然后全部拿走表示都吃掉了,最后盘子里没有苹果可以用0表示。画图表示:引导学生用图形画一画0的加减法过程,如画3个圆圈表示盘子里的苹果,然后全部划掉表示都吃掉了,最后盘子里没有苹果可以用0表示。算式表示:教学生用0的加减法算式表示问题,如“3-3=0”,并解释算式的意义。(三)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包含0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如“2+0=?”,“0-0=?”,“5-5=?”等。四、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理解0的意义,是否能正确用实物操作或画图表示0的加减法过程。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0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是否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0的意义和0的加减法过程,是否能正确用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经过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次教学反思将从教学目标、作业目标、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提升。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第一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识别并理解5以内的数及其表示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发现身边与5以内数相关的数学现象,如物体的数量、顺序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等活动,初步形成对5以内数的大小关系、顺序关系的理解。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